从本节开始,我们将花点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一些与本故事密切相关的内容,这对于读懂整个故事显得极为的有必要。
本故事的发生地是一所名叫“达海中学”的私立学校。虽在头上冠了一个中学的名号,但这里实际上只有高中,没有初中。学校共有二十个班,高一和高二各有五个班,高三则有十个班,全校的师生共计约有九百人。若将后勤人员和教师家属加起来,学校的总人数应该能达到一千人。学校地处市郊,要想进城还得坐上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行。在学校的东西两侧是大片的庄稼地,北面则是一座大山,学校围墙的北段便是建在半山坡上的,学校的大门正对着南方,一条约有三百米长的水泥马路将学校与镇上的街道连在了一起。我们这里所说的这个“镇上”实际上要远比那些概念里的乡镇集市繁华很多,它的繁华程度完全可以与一座中型县城相提并论——这都是因为它沾了“市郊”的光。
接下来,我要为大家较为详细地介绍一下整个校园的布局。
走进学校的大门,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学校的中心操场,在这个操场上共有四个篮球场和四个排球场。关于这个操场的主要功能,相信不用我在此多说,大家也能够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它无非就是用来供学校的师生们做广播体操以及召开会议或是举办庆典用的。既然如此,那么这里肯定得有一个舞台。事实也确是如此,这儿的确有一个舞台,中心操场正是匍匐在它的脚下。这个半圆形的舞台与学校大门几乎是正对着的,它俩相距约有两百米。在这个半圆形舞台的直径线上立着一道长十米、高两米的壁墙,它的正面画有一幅“小平同志”的半身像,画像的下面则是他的那一句国人尽知的“四有新人”,而在壁墙的背面则是一块大黑板——学校的校务公示栏。此外,在舞台的弧顶处矗立有两根旗杆,悬挂在旗杆顶端的两面旗帜分别是国旗和校旗。
登上舞台东侧的这座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足有两个中心操场那般大小的桂花树林,这绝对是一副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景观!这些树木像是列队的士兵似的,它们的前后距离与左右间隔都严格地划定在了四米。在每棵桂花树的脚下都有一块用砖块围起的方形草坪,为了增添情调和意境,这些半截身躯都被插进了土里的砖块也被围成了一个花边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片树林的中心地带还藏有一座圆顶式的礼堂。它足够的大,大到足以装下学校的全体师生。这座礼堂有很多个名字,除了“礼堂”外,也有人叫它“会议室”,还有人叫它“阶梯教室”。此外,它还有一个令很多学生为之而心潮澎湃的名字——电影院——在每个周日的晚上,校方都会为大家放映一部电影。在这片树林里不止有礼堂这一座建筑物,在礼堂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两层楼房:东侧的这座楼被学生们戏称为“校园网吧”。既是校园网吧,它自然和校外的那些网吧是有所区别的——单从收费上就能说明这一点,校外的网吧每小时的收费是两块钱,而这里则是一块五毛钱。然而,这里事实上并不叫“校园网吧”,只有在下午的课外活动开始后它才叫“校园网吧”——这里其实是学校的二号教学楼。它总共有六间教室,只不过,在这六间教室里只会上一门课——电脑课。礼堂西侧的这座楼是学校的三号教学楼,它也有六间教室,一楼是两间绘画教室和一间形体教室(它也被称作是舞蹈教室),二楼则是两间语音教室外加一间形体教室。
绕过礼堂,一路向北,在走出了这片树林后就会看见这座有三十多级的台阶斜立在眼前,从这上去之后便来到了学校的后操场。操场的中间位置是一个铺有草坪的足球场以及划有跑道的田径场,这两者合在一起便是一座综合体育场。在体育场的西侧是一个大型的乒乓球场地,它有多大呢?从南至北,一路排开,总计二十张乒乓球台。在乒乓球场的西面是一排樟树,再往西就是学校围墙的西段了。体育场的东侧是一个器械场,这里有很多的单杠和双杠,但它们并不招人喜欢,没人愿意在体育课上听到老师提起它们。在它们的旁边有三个大秋千,每个秋千上面都可以坐三个人。在这堆硬家伙的东面是一排银杏树,而在这排银杏林的东面自然就是学校围墙的东段了。看完了体育场的东西两侧,再往北走,在距离足球场北面边线不足五米的地方便是看台了。在看台上安有近千把塑胶座椅,但在看台正中位置的那几路座椅却是皮椅,而且在它们的上面还有一个顶棚。在举行运动会或是有重要足球比赛的日子里,大人物们便是坐在这个棚子下面观看比赛的。不过,这个棚子主要的作用还是遮挡强光,因为在雨天时学校是不会在这儿组织体育比赛的。
看台的北面是一个山坡,而在山坡的中段则有一块面积不小的平地,学生们把这里称为学校的“后花园”,这个称谓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在这里,除了有意保留下来的这些野花野草外,学校特意栽种了一些芭蕉树、铁树和小叶女真球,而在这四个造型有致的花坛里则栽种着成片的杜鹃、月季、栀子花以及胭脂花。不过,这里最为惹人眼球的是立在这块平地中央的两棵大榕树。此外,这里还有一道特别值得介绍的景观,这便是穿梭于此的一条人工河。它从这块平地的东面蜿蜒盘旋至西面,然后它从山坡上直冲而下,最后与坡下的那个堆有假山的水池相接。这条人工河只有一米多宽,不到一米深,而河里的水则是从学校外面的那条大河里抽上来的。实际上,这条人工河长期都处在一种极度干涸的状态,学校里若是没有重要的客人来访,校方是不会给它水喝的。不过,一旦让它撞上了下雨天,尤其是暴雨天,它不但能喝个饱而且它还会让人见识到它那极致壮丽的一面——小瀑布。
再往北走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前面是一片柏树林,而学校围墙的北段就隐没在这片茂密的树林里。
以上所介绍到的是校园中线地带的景观。现在,我该向大家介绍一下中线地带的两侧是什么样子了。为了能够将整个校园更为直观立体地介绍给大家,我得回到学校的大门口来。这看上去有点傻,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纯属是为了要让每一个读者都不会出现脑袋发晕的状况。
在学校大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段屈身在一片白杨树下的围墙,它们正是学校围墙的南段,只不过它被学校的大门硬生生地从中间给一分为二。进了大门往前再走五米会看见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笔直的有三米宽的柏油马路:沿着西侧的这条马路往前直走,沿途除了能看见林木外,还能看见两座建筑物——学校的图书馆和游泳馆。沿着东侧的这条马路往前直走,眼前的一切同西侧是没有多大不同的,这条路上也有两座建筑物——学校的超市和食堂。特别说明一下:游泳馆在校园的西南角,而食堂则在校园的东南角。超市和食堂的北面是两座相距约五十米的教师公寓楼,而图书馆和游泳馆的北面则是学校的办公大楼。说得更为直观和立体一点就是:教师公寓楼和办公大楼分居在中心操场的东西两侧,它俩与中心操场上的排球场相距有数十米远的距离。再往北走,两座教师公寓楼的北面是两座学生公寓楼,而办公大楼的北面则是学校的一号教学楼。再往北,前面就又是一座台阶,上了台阶就又将来到学校的后操场。
至此,我们基本上算是将这所学校给转了个遍。最后,我再来补充两句:校园内的每座建筑物的正面都有一块与其占地面积相当的草坪或是树林,只有教学楼的前面要特殊一点,它的前面是两个篮球场。校园内的那两条三米宽的柏油马路则将学校东西两侧的的各座建筑物串连在了一起,它们或是劈开一块草坪,或是穿过一片树林,其目的只为使自己成为一条纽带。
现在,让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这群人。
达海既是一所私立学校,那它与公立学校相比也就自有它的特殊之处。在管理方式上,学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所学校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各个部门的主任,甚至是校长都是通过高薪聘请过来的。高二(一)班的班主任华敏也不例外,在她大学同学的引荐下,她去年从市第一中学跳槽至此。她的那位大学同学不是别人,他正是学校的政教处主任马明。不过,能到这里来任教并非是有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就能行的,这里的每一个教师都不能是平庸之辈。对于达海中学而言,这一点是不容商议的。
再来聊聊这里的学生。天堂里不尽是享受之人,而地狱里也不全是受难之人。在达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更何况,即便是名门望族同样也分有三六九等。
有一个事实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每年中考所涌现出来的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都会成为各所中学所哄抢的香饽饽,这些学校里面自然也包括像达海中学这样的私立学校。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境却又不怎么好的学生,达海所开出的条件简直令人无法拒绝——酌情减免学费,最高上限是三年学费全免。当然,在达海,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他们在学校里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小群体,他们大多都性格内向,整天专注于学习,几乎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顺便提及一个实情:或许是因为人性之中的那份对知识和文化的敬重在起作用,学校里的那些“流氓学生”基本上不会去蓄意骚扰他们。
对于那些家境和学习成绩均属中等的学生和家长而言,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到这儿来就读无非是看重了这里的名师云集。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为人父母者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高徒呢?尽管他们得为此而多花一笔钱,但他们认为这是值得的。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是被一些人以“教书育人”为名给剥削了。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这所学校的主要群体——那些名副其实的少爷和千金们。他们这伙人即便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有钱的父母,而这也正是学校的那帮董事们所看重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的存在维系着学校整套系统的正常运转。他们可以分为两类人:安分的人和不安分的人:安分的人也分为两类——安分学习和安分混日子的人,不安分的人则是那类内心无限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呆在这里的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花了大钱才进到这里来的,这个“大钱”指的不是学费,而是“差价费”。至于这类人到底要给多少钱才能进得了校门,这就得拿他们的中考成绩来计算。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一个人想到达海来上学却又不交差价费,那他就得跨过由达海中学所划定的那道分数线,这道分数线就像是大学的录取线。我们假设这个最低分数线被划定在了300分,如果他的中考成绩少于300分,那他每少一分就得多给一分的钱,直到把那300分买够为止。当然,这种创收的方式并非是私立学校所特有,这一点我们应该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