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有道是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转圜于世。只有先虚己,才能承受百实,化解百怨。虚己是处世求存的良策之一,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物无争,而不争反能亲近于人抚育万物。如水润万物,不争而全得,不争之争,方为上策。
虚而不实、不争,才不致受外物迷惑引诱,才能坚守内心的真我,保持本色的风格。虚己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任凭纷争无限,皆可全身而存。
“虚”能不骄不娇,接受万事万物的挑战,从中领受有益的养分以滋养自身,充盈自我。虚怀若谷,就是不自负、不自满,不粘不滞、不武断,学习他人之长,反省自己之缺,如此则他人才会乐意助你,则成功已不远矣。
君子以一虚而服天下。守虚者可自全自保。多多修养一己之虚,方能入德入道。实用此虚,自能容人容世。虚,要合情入理,虚实相济,真假难辨,才能疏而不漏,虚而不泛。
一、以虚修身,以虚处世
1.虚能容纳万事万物
老子说:“道是看不见的虚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沉,好像是万物的主宰。它磨掉了自己的锐气,不露锋芒,解脱了纷乱烦扰,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尘俗。它是那样深沉而无形无象,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老子又说:“圣人治理天下,是使人们头脑简单、纯朴、填满他们的肚腹,削弱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健康体魄。”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使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从而考察它往复的道理。这些都说明了道虚的大作用。从道家的观念看来,他们处世,贵在“以虚无为根本,以柔弱为实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顺万物的变化”。
虚,就能容纳万事万物,无就能生长,就能变化;柔就不刚而能圆融,弱就不争胜而可持守。并随同时间的推移,就能不断地变化而自新,顺应万物,和谐相宜。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转圆于世,虚己用天下就能包容天下。
善于虚受的人,无论是祸福险夷的来临,还是横逆生死之际,都没有不能虚受的;胸怀坦荡的人,无论处在功名富贵之中,还是处在山林贫贱之际,都没有不能坦荡畅游的。这都是由于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自己的主宰存在,所以总不会被外物与环境潜移默化。
宋代的向敏中,在宋太宗时称为名臣,在真宗时晋升为右仆射,居大任三十年,没有一个不顺从他的人,当时人们以德高望重看待他。
《宋史》记载:向敏中,天禧(真宗年号)初年,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又晋升为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有一天,与韩林学士李宗谔相对入朝。真宗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同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庆贺。”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有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望重。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也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耐力的官员。”
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大小的得失,都虚受。这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宠辱不惊”,人们三次致意恭贺,而是三次勉强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正固足以干事”。所以他居高官三十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这样从政处世,对于进退荣辱,都能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无动于衷。所以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
2.虚己无我,坦坦荡荡
唯有虚可以承受百实,唯有坦可以化解百怨。所以人贵在以虚修养自己,以坦荡交游涉世。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也。
宋文潞公,一生以虚受坦游自守,在他辞官回归洛阳时,已是八十高龄了。神宗看他精神健旺,年力康强超过常人,问他是不是养生有道,他回答说:“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只不过能随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头的事情而已。”这真可以作为名言。康仲俊高龄九十六岁,还非常康宁。他自己说在少年时代,读千字文时突然有感悟。他生平对待事物,从不动心,仅虚受而已,所以老而不衰。
邵尧夫在诗中说:“老年躯体索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万事无心闲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庭花盛处凉铺箪,檐雪飞时软布茵。谁道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做到了万事无心,自然就能虚受,自然就能坦坦荡荡,不论是顺逆穷达,还是患难生死的时候,都能心中自有主见,自有一番感受,自然能乐而无忧。
根据史书记载;程伊川、程明道两位夫子去赴宴,有女侍陪伴喝酒,伊川先生拂袖而去,明道先生则尽情畅饮而归。第二天,伊川先生还是余怒未消。程明道却说:“昨天座席中有女侍陪着,我心目中却没有她们;现在斋房中没有女侍,你的心中却有她们。”程伊川自说不及于他。从这里可以看出程伊川的严谨,也能看出程明道的高明见识。程伊川在看到那种情况就生出自己的心思,而程明道却在看到那种情况,并且是身临其境,却不生出自己的心思。“我自无心于万物,何防万物常围绕。”当外境的纷繁到来时,而我能做到不动心,自然有邵尧夫所说的“安乐窝中别有春”的境界了。
史书中记载了邵雍的一件事;邵雍在家中务农时,仅仅能供穿吃二事,还自题名为“安乐窝”,因而自封为“安乐先生”。清晨就焚香打坐,晚上有时喝三四杯酒,微微有点醉意就可以了。高兴时也做几句诗,独自欣赏。到城中去游玩,就乘坐小车,还觉得非常惬意。士大夫们都能听出他的车铃声,争相迎接,连小孩子都高兴地说:“安乐先生到了。”有人更是称呼:“我家先生到了。”有人留他住宿一晚才让他回去,还有些好事的人,另盖一所房子给他作为住所,并起名叫“行窝”。这就说明他平时感人至深,能够善于坦荡交游处世,真可以说是不简单。
3.以无为用,与世无争
虚达到极点就是无,普通的人只知道以有为用,道家则主张以无为用。
以有为用,是小用,是有限的作用。以无为用,是大用,是无限的作用。所以,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却实际上有无穷的妙用。无达到至极,就可以生化无穷,这就能体现道的作用。人达到了虚己无己的境界,自然能利人利物利世而趋大于同了。
王弼注解《老子》说:“天地虽然广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所以,除去了自私,便无自身,则四海没有不朝上看的,远近没有不到的。所以老子就有‘后大众身后而能身先,置身于处而能身存,不以无私,所以能成其私’的教导。”
一个人越自私,就越是不能为己,越是伟大的人,就越不为他自己。所以老子说:“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他人,他自己也就更充足了;尽力给予他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又说:“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一个人越是不为名声,反而能成就他的名声;越是不为利益,反而能成就他的利益。弃去小名就能得到大名,弃去小利就能得到大利,这是实践中的真理。
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与时无争、与物无争,随缘分而安、随处境而乐。一贵贱、等祸福、平苦乐、同得失、齐生死。通达天地的至理,通达天地的至情,所以人不可有过高的企望。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不争于利,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所以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庸人不知,所以乐与相安;明白人知道,却也不怎么样。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虚己无我的哲学观念,完全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经》重“逆用”,老子重“反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佛家重“布施”,作为“功德”,也是以这个哲学道理为基础。
阴来阳去,明去暗来。失于此,必然得于彼。损于此,必然收于彼。所以说利人就是利己,爱人就爱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损人就是损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因此,他人亏我,我可因失因亏而得福;我亏他人,就会因得因利而遭殃。所以老子说的“事物因亏损而得益,得益的而又损亏”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道家的一种最高明的处世哲学。也可以说是“人们所想的我舍弃,人们所舍弃的我则取”的处世观念。
有人询问陈希夷(陈抟,五代著名道士)的持身方法,陈希夷说:“得到便宜事,不可再做;得到便宜处,不可再行。”把便宜让给他人,把吃亏留给自己,才是上乘的处世法则。
4.虚己处世,持而不盈
虚己的能量,大的方面足以容纳世界,小的方面也能保全自身。虚戒极、戒盈,极而能虚就不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外溢。
身处高位而依仗权势,足以引来杀身之祸。胡惟庸、石亨就是这样。有士才而不谦逊,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卢木冉、徐渭就是这样。积财而不散,足以招杀身之祸,沈秀、徐百万就是这样。恃才妄为,足以招杀身之祸,林章、陆成秀就是这样。异端横议,足以招杀身之祸,李贽、达观就是这样。反之,就能免除祸殃。这些人的后果都是不能虚己造成的。
鲲鹏歇息六个月后,它振翅高飞,能扶摇直上九万里云霄。做官不懂息机,不扑则蹶。所以说知足不会受辱,知止没有危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都是如此。到了最极端而不可再增加,势必反轻。居在局内的人,应经常保留回旋的余地。伸缩进退自如,就是处世的好方法。
能够虚己的人,自然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不仅能全身,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度量。
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如人,便要处处谦下揖让;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
历史记载:东汉时期,肃宗即位,尊立马后为太后,准备对几位舅舅封爵位,太后不答应。第二年夏季大旱灾,很多人都说是不封外戚的原因。太后下诏谕说:“凡是说及这件事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以便得到福禄。从前王氏五侯,同时受封,黄雾四起,也没有听说有及时雨来回应。先帝慎防舅氏,不准在重要的位置,怎么能以我马氏来对比阴氏呢?”太后始终坚决不同意。肃宗反复看诏书,很是悲叹,便再请求太后。太后回报说:“我曾经观察过富贵的人家,禄位重叠,好比结实的树木,它的根必然受到伤害。而且人之所以希望封侯,是想上求祭祀,下求温饱。现在祭祀则受四方的珍品,饮食就受到皇府中的赏赐,这还不满足吗?还想得到封侯吗?”
这不仅是马后能居高思倾,居安思危,处己以虚,持而不盈,而且还能使各位舅氏处于“虚而不满”之中,以避免后来的嫉妒与倾败的远见。在这段话中,还能看到她公正无私、认识大体的胸怀。
5.虚怀若谷,取人之长
虚怀若谷就是要: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每个人都应努力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品德。它会给自己带来智慧,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给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思是,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最后归宿,就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放在一切小河流之下。这就是江海容纳百川的奥妙。人亦应如此,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有“有容乃大”,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善缘之友众多的人。
我国近代著名大学者顾炎武认为,天下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昔日之所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所成,又不容以自限。他虽然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后来又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但他不自满自傲,而是虚怀若谷,向师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顾炎武所作的《广师》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品德:
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读书为己,深颐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
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同史;
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一个人如能感到自己的“吾不如”,就必然会感到自己尚有“吾不知”和“吾不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虚怀若谷的品德。
吾不知,就是敢于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宇宙之大、社会之广、知识之博的客观环境里,谁都会有许多自己不知道未掌握的学问。即使你是一位大学问家,你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不知道这一点便是双倍的无知。庄子讲过这样的故事:秋天下了大雨,河水涨满了,于是河神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水都满汇集到自己的河里,再也没有谁可胜过自己了,然而当它顺流而下时,不觉来到北海,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比它宽阔多少倍时,它这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吾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还会有很多不足。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越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明代方孝孺说:“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6.容人容世,以一虚而服天下
自己能守住虚,就可以自全自保;修养自己的虚,就能够入德入道;实用这个虚,就能够容人容世。只有虚能转实,实却不能转虚。所以君子贵在能虚己,以便用来为人处世。
据史书记载:曹丕竭力限制宗室所封的王侯,法律紧急又严峻,受牵连的人很多,所以各个侯王的过错,每天都能听到。唯独北海王曹衮,谨慎自身,爱好学习,没有过错。监国与防辅相互议论说:“受皇上指令察视王侯,有过错自然要上奏,有善行的也宜让大家知道。”于是共同上书表陈他。
曹衮听后,很是惊慌,说:“修身自省,是普通大众的行为,而各位却要回报皇上,这正是增加了我的负担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曹衮明哲保身、恬退虚己而持身的方法。这虽然是虚己的小用,如果大用,就能以一虚而服天下了。
凶鸟搏击,必然先低下头;猛兽扑食,必然先隐藏爪子;虎豹不把牙齿露到外面,咬人的狗看不到它的牙齿。所以用兵的人,要表现出柔,以便对付刚,以自己的弱,乘敌人的强。不仅用兵是这样,用政用事用世亦然。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都争上,我独争下;人们都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处世的妙理。争取的是小得、小有、小用,不争的才是大得、大有、大用。
所以庄子说:“山上的树木长大了,自然用来作燃料;肉桂能食,所以遭到砍伐;胶漆有益,所以受到割取;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以精神去寻求利益,不要以才能去寻求事业,不要以私去害公,不要以自己去连累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劳累生。
河蚌因珍珠而受到伤亡,狐狸因皮毛珍贵而受到猎取。有用世心愿的人,就应该隐藏起才能不显示才能,把有用隐藏到无用之中,把自私隐藏到无私之中,这才能体会到虚己的妙用。
二、以虚击实,智慧致胜
1.虚容万物,以虚击实
乘对方的无知,故意把简单的事情搞得玄乎异常,令人不可捉摸,使对方不得不听任自己摆弄,以便从中作祟。这就叫“玩虚”。
故弄玄虚,本是用来说明他人耍花招,欺骗、迷惑人的一句成语。将其引申为脱身之策,就是强调利用对方的无知或浅见,舞玄弄虚,令对方听自己摆布,从中为自己脱身创造方便。
在二次大战中,前苏联红军的哈勒欣河战役是苏联粉碎日军挑衅的一场极有意义的战斗。当时朱可夫被任名为第五十七特别军军长,全权处理一切事宜。朱可夫指挥部队打败了日军的几次进攻后,日本委派狄科立兵为司令,统率第六集团军杀奔前来。于是,苏联总参谋部又临时给朱可夫增派了部队,总兵力超过了日本。
两军在哈勒欣河一带对峙着。朱可夫并不因自己兵力强大而大意,为了加强进攻的突然性,打日本军队一个出其不意,他下达了一系列命令:部队的一切运动、集中、变更布置,只许在夜间进行,使敌人的航空侦察和目视观察受到限制。
朱可夫还规定在发起实击前,任何人不得进入选定的发起突击的地区。进入该地区勘察现场的指挥员必须换上士兵的服装,不得坐军用吉普,必须乘军用卡车。
然而,军队即使在夜间调动,那么多人,还有坦克、火炮和车辆、马匹,难免会有声响。于是他命令使用各种音响器材,录取打桩、飞机飞行和坦克运行的声音,在夜间播出去。开始,只要听到苏军阵地上的这些声响,日军就朝有声响处打枪、放炮。一连播了半个月,日本人发现这些声响是留声机播放的,目的在于搅扰对方,使他们夜里不能安宁,削弱部队的锐气,于是,后来听到这种声音,连理也不理了。朱可夫借敌人麻痹的时候,赶紧连夜调动部队。这时,日军听到飞机马达声,汽车开动声等声响,以为还是假的,仍倒头睡觉,不再对发声响的地方射击了。朱可夫巧妙地制造一些假象,故弄玄虚,麻痹敌人,最后完成了对部队的部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我们周围,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可以为我们利用,但不幸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机会,这里面与我们知识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无论是天文知识,还是实用技能,只要我们掌握它,并积极走出去,寻找机会,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会精彩许多。
2.以虚制实,智退魏兵
《三国演义》一书中讲了孔明智设空城计退魏兵的一故事,原文如下:
(孔明首次伐魏,失街亭,迫使孔明不得不另行安排人马布阵。却说司马懿占街亭后,召集众将)懿曰:“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速与子丹星夜追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去据阳平关。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以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尽得也。”张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于是司马懿留申耽、申仪守列柳城,自领大军望斜谷进发。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仗。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空城计可以说是孔明首次伐魏谋略上的一步铤而走险的绝棋,它是失街亭后的直接后果,尽管是步绝棋,孔明善于用智玩险,险中取胜,成为千古美谈。“空城计”因其特色而使孔明名贯历史,但也可说它是个失败,放下街亭不谈,孔明未有料到司马懿会兵临西城,这在战略上不能不说是失败,因此空城计是一个死中求生的策略。说它是个成功,在于孔明能以几千兵马把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吓跑了,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这里,孔明的成功在于,他首先抓住了司马懿多疑的本性,故布疑阵,让司马懿疑中思考,不得不退兵保全。二是孔明一生谨慎,在外人看来,不可能自己率大臣守一座空城。三是孔明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琴声有道。这使人感觉到孔明心中有数。后人对空城计多有评价,但在笔者看来,空城计的特色在于孔明用兵的“活”字。正是这个“活”字,才挽救了街亭失守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3.虚而实之,巧施烟幕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这是一定不易之理。但是双方都做到知彼知己,那就百战不能百胜了。所以你必须要知己,同时希望彼不知己,你必须知彼,同时希望彼不能知你,知与不知,权不在你,希望彼不能知你,这种权力却在你自己。你的真相完全显露,对方向你弱点进攻,你必失败无疑。只有把弱点装成优点的假象,使对方以为自己认识错误,中止进攻,才能转危为安。
檀道济出师抵敌,粮食将尽。此种情形,不幸被敌人深悉,危机迫切,敌人拼力进攻。擅道济放出掩蔽弱点的烟幕,彻夜量沙,伪装白米,敌人以为粮食充足,前次探报完全错误,便不敢进攻。
这种蒙蔽方法乃为“虚者实之”的应用,需要天衣无缝的掩饰技巧,更应该有刀架脖子不低头的胆量,方可达到目的。
从前某银行发行钞票,有一次,忽传有不稳的消息,执钞人都去挤兑,银行被挤得水泄不通,形势异常严重。银行老板态度依然镇静,绝不慌张,立将库存现银,一齐搬出来,堆在店堂内,又一面放长兑现时间,一面向同业拆借现银,把店堂内堆满现银,高与天花板相接,外面还是一箱又一箱的抬进库内。挤兑的人眼见现银如此之多,知道银行实力充足,不稳之况,可见不确,结果只有小数目的人仍要兑现,大数目的人,仍把钞票带回,一场挤兑风潮,就此烟消云散。而该银行的信用,经过此次风潮,反而超趋坚强。
“虚而实之”的烟幕术,还可以变化为“避实击虚”的主动进攻中使用的蒙蔽。绕开了敌人的强大之处,也就意味着掩盖了自己的弱处,让敌手疲于防守而难以进攻。
路透是现时英国路透通讯社的创办者。在他创办这个国际通讯社之前,曾有一段时间在德国的古城亚琛从事通讯社的工作。在这里,他为自己将来的腾飞从各方面奠定了基础。
1849年10月,普鲁士政府正式开通了从柏林到亚琛的电报线,并交付供商业通讯使用。这样,亚琛的地理位置一下子便重要起来,利用柏林与亚琛之间的电报线从事服务也成了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路透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干一番事业。他赶到柏林,想在那里仿效巴黎的哈瓦斯也办一家通讯社。但是,另有一个叫沃尔夫的人已经抢在他前头,在柏林建立了沃尔夫办事处。沃尔夫家中广有资财,经济实力雄厚,且有着与路透同样精明的头脑和才干。面对这样的对手,路透十分明白自己无力挑战。
但是,路透并没有气馁和绝望,他避实就虚地打了一场“闪电战”,马不停蹄地赶到亚琛。一瞧亚琛的生意尚无人问津,路透喜出望外,马上开办了一家小小的单独经营的电报办事处。路透广泛收集欧洲各个主要城市的各种行情快讯,经处理后汇编成《路透行情快讯报》,然后利用尽可能快的交通联络工具提供给订户。由于不辞辛苦,路透的经营市场很快打开,一个时期以后,竟然出现了一股争相订购路透快讯稿件的局面,路透终于站住了脚跟。
4.虚拟示意,取胜于人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舌辩之士,斥责张松,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只好瞒足下耳!”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张松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令扯碎其书烧之。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打掉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一种论辩技法——虚拟示意法。
虚拟示意法,就是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推出,并竭力让对手相信,从而战胜之的一种论辩技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包括虚拟和示意两个步骤。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但比较起来,虚拟较容易些——主导者就是自己,虚到什么程度,拟出何种样式,全凭自己;而示意则较困难——目的是要对手相信自己的虚拟,如对手不相信,虚拟则徒劳。可见,虚拟是前提,示意是关键。
要成功地运用虚拟示意法,就需要巧妙把握这两个步骤。具体说来,就是:
(1)要虚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辩
惺惺作态,就是装模作样做给对手看的姿态。这种姿态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状况。因为人对是非的判断,靠的是知觉,知觉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手的虚拟同自己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或一致时,知觉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就对对手的虚拟予以理解、认可。前例中,张松虚拟的“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操是一位统兵主帅,要写兵法书籍,难免对前人总结战争的经验有所借鉴。加上他的猜疑心本来就重,当然就会相信了。反过来,如果张松虚拟的是“此是我刘璋所作”,抑或“此是江东孙权所作”,杨修、曹操的知觉,都不会产生认同。因为这与他们的实践与经验相差太大。
在论辩中,作为对手,对方总是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的;对你所说的,本能地会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虚拟时,于合理上下些工夫。有时,不妨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混沌局面。如张松的“无名氏”,不说具体,让你莫测高深。这时,对手的知觉是: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虚拟的全部内容,而落入圈套。
说虚话技艺圆熟者经常使用“有几分真”的谎言来使人信以为真,蒙蔽性非常大。
(2)示意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表达巧妙
示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言语。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手对你的虚拟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的示意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示意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合抗曹,在劝说周瑜时,便虚拟出“曹操征伐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而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当细致周密:先是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虫带虫东”,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巧妙地移与二乔。激起周瑜大怒后,又佯作惶恐之状,连称:“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待周联合破曹之意已定之后,再故意劝其“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这样才巩固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示意,是在操纵对手的知觉。虚拟一旦实施,摆在自己面前的,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手设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手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这是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树在对手眼前,迫使他只能作出“相信你所说的”这惟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示意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如诸葛亮的“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会相信你的虚拟。
三、化实为虚,藏而不露
1.实则虚之,斗智不斗力
劲敌当前,不能不抗。不抗你是失败了,但也不能硬拼。硬拼是胜是败没有绝对把握,应首选斗智而不斗力,斗智并不放弃斗力,而力的搏斗,要放在最后。等到用力搏斗时,已是抵抗的结局,胜算已有十分把握,才出此最后的一击,不然,万勿轻于用力斗的方式。刘邦与项羽,角逐中原,打了几年仗,有一次羽兵重围刘邦,彼此在阵上相见,项羽主张一决雌雄,而刘邦却笑着说:“吾宁斗智,不愿斗力。”直到垓下一役,刘邦才用全力,与项羽相搏,遂奠定汉家几百年的天下。所以刘邦应付项羽,完全着重于斗智,不肯作正面的主力战。第一目的,在使项羽兵疲;第二目的,在使项羽食尽。负此重要使命的,是彭越,行动飘忽,专在项羽后方,烧楚粮食。这不过随便举个例子,说明斗智的方式。你不是与人争天下,手中没有大兵,但是从兵战中,可以悟得对于社会上一切作战的途径,人生的历程,原是一场起伏不定的战斗,战斗获胜,你是成功,战斗失败,你是被社会的淘汰者。你为事业而战斗,总免不了发生对人的关系,对人不能取胜,你的事业,哪里会成功!你的事业中,难免有你的劲敌,对他不能取胜,你的事业,哪里会大获成功!
与劲敌斗智,根本要诀,在乎懈怠他的注意力。要懈怠他的注意力,你不要示强,而要示弱。示弱要有步骤,逐步表现衰弱的迹象,使他信以为真,信以为你已成强弩之末,自然发生对你轻视的心理。轻视的心理的外表化,就是懈怠对你的注意力,对方注意力的懈怠,这是精神的胜利。“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示弱的假象,再举件史实来证明吧,孙膑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各自将帅,两国交战,同学遂成劲敌。孙膑拿定斗智不斗力的方针,逐渐减少兵灶,庞涓认为孙膑人数日少,力量日减,轻敌之心,油然而生,便长驱直入。马陵一役,孙膑用全力痛击,使庞涓大大吃惊,败衄之余,只好自刎。孙膑减灶,千古传为美谈。
2.声东击西,深藏不露
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斩首。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他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1968年春天,前捷克斯洛代克掀起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接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改组了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通过了一个具有改革新思想的《行动纲领》。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运动不仅激怒了前苏联领导集团,也使东欧各国惶恐不安。可是,当8月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达成的华约六国协议公布之后,人们普遍松了一口气。因为,前苏联在协议中承诺了不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一时间布拉格市民产生了种种乐观情绪。
8月20日夜,一架前苏联民航客机出现在捷克上空,在盘旋了几圈之后,向布拉格机场发出紧急信号,声称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要求紧急降落。机场负责人按国际惯例,同意了它的要求。当飞机在机场跑道停稳后,几十名全付武装的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舱门,迅速占领了机场塔楼,并指挥随后而来的苏军大型运输机降落。当一辆辆坦克、装甲车从飞机上开下来,驶向市区时,人们这才明白前苏联的真正含义。
原来前苏联用了一招缓兵之计,诱使捷克斯洛伐克放松了戒备心理。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又来了个暗夜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蒙蔽别人绝非奸邪之人的专利,它亦可用于达成这好事善举。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是怀着一定的目的展开交际活动的,或者为了寻求友谊,加深感情;或者为了交流切磋,互通信息;或者为了寻求合作,获得利益;或者为了求得帮助,摆脱困境。一般情况,交际双方有了明确的交际目的,便于双方的互惠互动,可以互相呼应。但有时,交际目的过于显露,反而会有碍合作,不利于交际目的实现。这就需要隐蔽交际目的。
3.无影避实,连环攻虚
北宋朝时,赵光义登位后,朝里由卢多逊当政,卢多逊与赵普因有仇怨,多次在太宗赵光义面前诋毁,结果赵普这一位宋朝开国元老,名为太子太保,实质手中无权郁郁不得志。
赵普有个妹夫叫侯仁宝,本来在朝里做供奉官,卢多逊因为嫌恶赵普的缘故,便把侯仁宝远调到南岭外邕州去做知州,竟像是充军似的。赵普虽是心痛,却无力救护他。侯仁宝到了邕州好几年,朝廷竟不调动他,简直把他忘了。
赵普见这样子,恐怕朝廷终不调动,侯仁宝不免老死岭外,几根骨头都不能归葬中土,便表奏太宗,力陈交州可取,可召侯仁宝以备询问。交州与邕州相接近,故赵普用此计策召调侯仁宝回京。
太宗阅奏,果然想把侯仁宝召回京城,当面向他询问边地的情势。哪知道刁滑的卢多逊知道此事后,便马上入朝面奏皇上说:“交州眼下内乱,正是攻取的好机会,但如果召回侯仁宝,恐怕要泄露机密,臣想不如密令侯仁宝突然发命奇袭,攻其无备,倒是万全必胜的计划。”
太宗听奏后,点头称是,随后命侯仁宝为交州水陆转运使,和孙全兴、刘澄等人同伐交州,可怜那侯仁宝在即将大获全胜之时,轻信敌人诈言,麻痹大意,被敌人夜半偷袭,死于乱军之中。
赵普听说妹夫侯仁宝战死疆场,心里很难过,由此对卢多逊更加仇恨。卢多逊也晓得赵普恨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不让赵普抓住把柄。为了防止赵普动员朝臣,结伙弹劾他,对他不利,就立了一条规矩:群臣呈给皇上的奏章等公文,不经他的审阅和签署,不得上呈。他签署的批语常常是“不敢妄陈利便,希望思荣”十个字,既把握住了言路,又给皇上以不断独行的形象,并且还使群臣知道他的厉害,感到震惧。
面对卢多逊的防范举措,赵普心想:“卢多逊能如此权倾朝野、手眼通天,就是因为有皇上的恩宠,除此之外,还和秦王赵廷美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有他的得力帮助。我要想弄垮他,必须首先把他和皇上的关系搞臭。皇上好像对他没有疑忌,如果我把皇上和秦王的关系搞得水火不相容,皇上治罪于秦王,那么卢多逊这位秦王府的常客也肯定不会再得皇上的相信了。我的仇不也就报了。”
于是,赵普与秦王府的旧僚柴禹易、赵熔、杨守一等人加强了来往,时常派人到这些人的府上看望,还送给他们很多礼物,这些人也时常来赵普府上回访。
日复一日,时光如流水一样地逝去。忽然有一天,柴禹锡、赵熔、杨守一等人竟直接进入内廷,向皇上密报,说秦王骄横不法,好像要图谋叛乱,卢多逊与秦王交往甚密,恐怕也有串通勾结的内幕。宋太宗没有什么表情,只是静静地听着。这些人走后,他一个人在殿上来回踱着,心想:“秦王存在一天,对我就构成一天威胁,早看出那秦王心怀不轨,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事不能不了了之,留下隐患,卢多逊与秦王交情密切,不能问他,最好是问赵普。”
于是,太宗便召赵普入见,那赵普自柴禹易等人退出后,便一直在殿外等候,听太宗召见,便立即进去,自作毛遂,调查此事。
几天后,宋太宗授给赵普司徒的官爵,并兼职侍中,封他为梁国公,并命他秘密地侦察和搜寻秦王赵廷美的行动和罪证。
这时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儿子赵德芳也已病死,距武功君王赵德昭自刎只隔一年多。秦王赵廷美看到太祖死后,几个侄子备受冷落,相继故去,落得凄凄惨惨,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曾叹息道:“三兄长帝位得坐,不顾同胞之情,有负兄意啊!”他心想口出,随便讲了几句,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的话很快传入了太宗的耳中,还有一班谐臣媚子,火上加炭,只说秦王赵廷美正忙于阴谋作乱,劝皇上紧急防范,以防措手不及。宋太宗便罢了秦王赵廷美开封府尹的官职,让他离开京城,到西京(洛阳)做西京留守。
赵普与赵廷美并无什么仇怨,只不过要扳倒卢多逊只好从廷美着手,陷他下井。现在廷美失去恩宠,赵普便开始对卢多逊穷追不舍,明访暗察,竟得到卢多逊私遣堂吏,结交秦王的一些事情。
这个堂吏名叫赵白,与秦王府中孔目官阎密,小吏王继勋、樊德明等狼狈为奸,秦、卢交好,都由他数人往来介绍。在学士扈蒙、卫尉卿崔仁翼、御史腾中正等人的审讯下,赵白等人招供说:卢多逊多次派赵白把中书机要事件密告秦王,并且说愿宫车(指皇上)早日晏驾(死去),我将全心全意事奏大王,秦王也派遣小吏樊德明向卢多逊说,承蒙相臣一片苦心,所言正合我的心意,秦王还赠送给卢多逊弓箭等好多礼物,卢多逊接受了。
赵普把这供状奏报给了太宗。太宗听后,大怒道:“兄终弟及,原本太后的遗命,也是开国成规,只是朕尚强壮之年,你赵廷美为何这般急不可奈?再说,朕待卢多逊也算不薄,难道他还不知足,非要赵廷美做皇帝,他才心满意足吗?”
赵普回答说:“皇上有所不知,恕老臣直言,自夏禹到现在,在皇位的传承上,只有父传子的公例,兄终弟及只是中宫虚位之余的故事,太祖已误,陛下岂能再误呢?”
太宗听后不禁点头称是,便颁布诏书斥责卢多逊的不忠,将他降为兵部尚书。过了一天,将卢多逊下狱,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等人一并收入狱中。太宗又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处分一事。结果,赵金、阎密、王继勋、樊德明等人,全被斩于都门外,还抄没了他们的家产,将他们的家人亲属发配到海岛,子弟终身不再录用。勒令秦王回归私第,子女封爵全部削去,秦王女婿韩崇业的公主驸马名号,也不能保留。卢多逊即日被发配到人烟荒芜的崖州,郁闷结疾,又缺医少药,两年后病死于流放之地。
赵普在无法正面与卢多逊争抗的情况下,先攻秦王,审讯卢多逊亲信,最终扳倒了卢多逊,达到了报仇雪恨的目的。这就是谋略中连环之计,即搞清各种矛盾,各种关系,攻击同敌相关的一些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因果环节而发生作用,达到自己的目的。
4.真假间用,奥妙无穷
安禄山攻占长安之后,为阻断唐朝来自江淮地区的粮道,便派出大批人马向江淮方向挺进。谯郡(今安徽毫县)太守杨万石闻风投敌,并胁迫县令张巡为长史,到河南迎接叛军。
张巡来到真源后,在玄元皇帝庙中举起了拒降抗敌的义旗,集合起千余名义士,西行雍邱(今河南省杞县)。雍邱县令令狐潮也投降了安禄山,这时出城迎接叛军,张巡于是乘虚而入,占据了成池。
令狐潮受到安禄山的封赏回来,见城池已被张巡占有,急率叛军4万,团团围住了雍邱,在安禄山那里立了军令状要把它夺回来。
张巡智勇过人,常常孤军出战,一次又一次地杀退了敌军的猖狂扑攻。可是,城小兵少,装备又差又缺,在敌人的反复进攻之后,城内连一支箭也找不到了。以数千人抗拒数万装备精良的敌军,惟一的依据是一座破败的城池。但是,如果敌人冲到城墙脚下,却连据城而射的箭矢都找不到了,那么城破人亡的命运也就降临了。
张巡清楚得很:得想办法搞到箭矢。但在敌军紧紧围困的孤城之中哪里去搞箭呢?张巡心里比谁都着急,但他不动声色,静思妙计。不久,他计上心头了。
张巡下令;捆扎千余个与真人大小相同的稻草人,然后给他们都穿上黑色的衣服。
太阳下山了,没有月亮,大地一片昏黑。令狐潮知道张巡的厉害,昏黑的夜晚使他更担心张巡及其部下凶猛的突击。所以他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反把神经绷得格外紧张,并下令每个巡守的兵卒必须瞪在眼睛,严密监视城内的风吹草动,以免猝不及防,让张巡乘天黑钻空子。
令狐潮有令在先,守巡士兵当然也不敢马虎,哪怕是城头掉下颗鸟粪,他们都会惊呼起来。
这时,一个眼尖的士兵猛然间发现城头有一团黑影往下移动——分明是有人缒城而下!接着又是一个,又来一群!……
巡逻兵一片声惊呼起来:唐军缒城出击了!
令狐潮急忙跑来察看,果然,他看见城墙上已密密麻麻都是摸黑下缒的兵士。他不禁血涌喉头,高叫:“调所有弓箭手!务必把唐兵射杀在城墙上!”
箭雨横飞!……
令狐潮知道,如果让唐兵摸黑冲击自己的营帐,那么这些不顾死活的人个个是以一当百的,一夜间便可吊销他辛苦经营起来的严密包围圈。惟一的办法,便是用箭,把他们阻挡在短兵相接的距离之外。
令狐潮是够聪明的,但更聪明的是张巡。
原来那密密麻麻地爬在城墙上的“兵”不是真人,只是在黑夜里看起来像真人的“草人”。
一阵急射之后,每个草人都成了“刺猬”。张巡手下的人在一片欢呼声中拉起这千余个“刺猬”,一计算,居然从敌人中讨到了数十万支硬直的箭矢,已足够用来阻杀敌军的几十次进攻。
几天之后一个晚上,令狐潮及其兵将还沉浸在哑巴吃黄链的羞辱之中。巡逻兵竟又见城墙上出现了下缒的唐兵。巡罗兵知道张巡的箭矢该用完了,所以又来玩草人借箭的把戏。心里不以为然,但毕竟也算军情,所以还是晃晃悠悠、连嘲带讽地把此事报告给了上司,上司再转告给令狐潮。
令狐潮此时显得十分冷静,心里升起了一团莫名快意:上了你张巡一次大当,这一次你又故伎重演,我一矢不放,看你作何收场!
令狐潮慢慢地踱出了营帐,也来看墙上的草人。
500多个草人先后都从墙上滑落到了地上。猛地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狂吼声:“活捉令狐潮!”
那500多个草人原来是张巡精选出来的500名敢死士兵。上次是“草人代兵”,这次却是“兵代草人”!
那身穿黑衣,活像“草人”的500多名敢死士兵,一等大家都双脚着地,齐声狂吼之后,竟个个如下山猛虎,疾电奔雷一般,即刻杀进了令狐潮的军营之中。
乘隙击虚,以疾掩迟,500敢死士兵如蛟龙搅海,在昏乱惊异的敌群中狂砍猛杀,所向披磨。
令狐潮这次输得更惨。死伤无数,大半营帐被烧,包围圈一举被冲破。
张巡屡战屡胜,越战越强。后来又移军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与睢阳太守许运一起顽强抗敌,杀敌12万,有力掩护了唐廷江淮租庸的西运,保障了江淮人民的安全,为唐廷组织对安史叛乱的反击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巡守孤城,以弱抗强,却屡战屡胜,智谋百出,其中“草人代兵,兵代草人”是最为著名,也是最有威力的。
“草人代兵,兵代草人”是一种什么计谋呢?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计义是“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用白话来说,就是用假情况蒙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在特定的时机要巧妙地假中藏真,由虚变实。这样有假有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实现以出其不意的攻击。
“草人”是虚、是假,“兵”是真、是实。张巡先以“草人”代“兵”,是虚,是假,令狐潮却视假为真,白白送上了数十万支箭矢。张巡不失时机地又以“兵”代“草人”,转虚为实,假中藏真。令狐潮这一次却视为真为假,无端放弃了射杀敢死士兵的大好时机,最后惨遭敌敢死士兵的猛烈突击。我们不能说令狐潮不够聪明,而只能说“无中生有”之计防不胜防,奥妙无比;只能说张巡“草人代兵,兵代草人”把“无中生有”之计运用得出神入化,天然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