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在复杂回忆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什么是联想?由当前一种事物(或形象)想起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或形象)的心理活动,即联想。在想像过程中,联想是由一种记忆表象想到有关的其它记忆表象,它在表象之间起连接作用。这种作用促使认知学习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一位学生在写命题作文《记市中心的广场喷泉》时,由于他不曾看过广场喷泉,他就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因而没有想像的素材。后来,他亲自去市中心广场仔细观察了喷泉,记下它的外形,喷泉的水柱高度,泉眼的数量,以及周围衬托的景物和气氛。这些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回来后终于写出了广场喷泉的真实面貌。加之对外省市喷泉的联想,开拓了他的写作思路,把一个仙境般的“广场喷泉”描绘得栩栩如生。
联想不仅连接多种记忆表象,而且还揭示各种表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
接近联想揭示记忆表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如在考查某一化学元素的特征时,学生可以通过它在化学周期表中的位置把它想出来,而且能想像出它的特征。
类似联想揭示几种记忆表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化学元素“溴”的特征时,学生可以根据与它同一族的其他元素如氟、氯、碘的特点把它想像出来。
对比联想揭示几种记忆表象的异同关系。如学习哺乳动物的特点,不妨与非哺乳动物鸟类或鱼类的特点相比较,就很容易想像出哺乳类的所有特点。
总之,由于联想的中介作用,促使青年认识更多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丰富想像的内容,提高青年认知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3.综合运用表象,发展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青少年综合运用表象,顺利完成想像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综合运用表象包括获取表象、储备表象、提取表象、改造表象等多种能力的结合。这样的综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必须经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的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1)获取表象的能力
获取表象的能力,即留心生活,观察事物和积累表象的能力。前面已经说明,表象是感知的事物形象在人脑的再现,感知事物则要求深入生活,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然后记录整理。
认真观察。获取表象要求人们准确感知事物,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
记录整理。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保证人们用多媒体手段来获取和保留已经得到的表象。如录像(视觉表象),录音(听觉表象),画成图表或图画,为想像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
(2)储备表象的能力
储备表象的能力,即借助思维过程对原有表象给予整合并加以保存的能力。储备表象不仅保存已得到的表象,还可使表象序列化。为此需要青少年学会归类,其具体做法是:
分类概括。对已有表象从内容上加以简化和概括,消除不重要的枝节,保留那些主要特征和形象。
理解升华。对已经保留的表象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理解,并且在概括基础上,对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加以区分。由于思维参与了整个过程,可以使青少年的想像水平得到提高。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实验:他让许多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战争”的文学故事。过了一些时间,再让他们把故事回想出来。这些被试都在自己头脑里原有表象的基础上,依据故事内容进行想像。由于每个被试理解水平不同,对重现的表象就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想像内容增加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过逻辑学训练的被试者,其想像内容中却删去了大量鬼的内容,使故事想像得更合乎逻辑。这个实验说明储备表象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记忆表象受到思维活动的整合,使想像表象内容获得升华。
(3)提取表象的能力
提取表象的能力,即利用信息交流促使表象活跃起来,充分发挥效能。提取表象最主要的渠道是信息交流和讨论思辩。
信息交流。人经常生活在群体之中,沟通信息是群体的重要功能。信息交流包括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两个部分。传递信息首先要求青少年学会组织信息。当提取头脑中储备的表象时,需要利用想像,对记忆表象加以整理,然后决定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当接受他人信息时,把这些信息尽快纳入自己的记忆表象之中,加以积极思考,对信息中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概括。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可能进行加工和重组,为改造表象打下基础。
讨论思辩。在群体中展开讨论,是提取表象的主要过程之一。参与讨论的各方,不仅为了沟通信息,还包括反馈信息,听取反方意见,可以对原有表象进行补充或改进,使自己获得的表象更准确鲜明,有利于创造想像。例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根据一份别人整理过的二十页档案材料,受到启发而展开创造想像,构思出一部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享誉全世界。
(4)改造表象的能力
改造表象的能力,即采用不同的变通方式对原有表象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变通方式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变通方式是链式。它是在一个方向上递进式的加工。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少年时代酷爱读书,并且有一套很好的读书方法。第一遍读个大概,第二、三遍逐步加深体会。他喜欢读古代名著,《聊斋》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书。起初,有很多生僻的字看不懂,而且又无处查,但他总是坚持读下去;书中人物、情节所留下的表象,经过两三遍的理解和加工,达到了熟和精的地步。这种加工方式就是链式。
第二种变通方式是环式。它是由一种活动开始,对头脑里的表象做循环式的加工。仍以苏步青读书为例。他酷爱数学,觉得要想全部读懂数学书非常不容易,于是就采取边读、边联想、边做习题的方法。到了读最后一遍时,练习题全部做完,内容也就都明白了。他认为:书要读到你晓得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这才算读好、读精了。这就使头脑中储备的数形表象得到多次锤炼,达到精确的程度。
第三种变通方式是轮式。它是围绕一个中心对多种表象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还以少年的苏步青为例。上中学一年级时,他用创造想像构思,以《左传》的笔法写出一篇作文,令老师感到震惊。这时苏步青已经看出教师疑惑的眼神,于是他告诉老师自己会背《左传》。老师听后立即任选一篇让他背,他果然很快背出来了。他能背诵多篇古文,并且都能理解其中心内容。他在掌握《左传》中心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记忆表象做了多种加工,创造出了一系列成果。
第四种变通方式是综合式。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是复杂的,有时对原有表象所进行的深加工,实际上已经是上述三种方式的综合了。
四、培养想像力的途径与方法
1.渊博的知识是想像力的基础
想像力是一种认识能力,与另外几种认识能力融会起来,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地掌握知识。学习活动也是认识活动,掌握知识需要想像力的支撑。其作用可从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想像力自身的力量,用以加工各种表象;另一方面想像力与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结为“合力”,对学习知识技能发挥综合作用。从它对学习活动的多方面影响来讲,我们认为想像力是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想像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家知道,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并不优秀。据资料介绍,他考初中时曾因数学不及格而没有被录取。其家境也很清贫,但他没有被各种困难所吓倒,他给自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别人在一天时间能学好的,他就花两天时间学,后来逐渐地赶上了别人。以后他竟然超越了其他人,人家学一天,他学半天或更少时间就掌握了。第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并且在中学时已经在数学方面展露出非凡的才能。他看了许多参考书,仅《范氏大代数》这本书就连续看了几遍,演算了上万道习题;与此同时,他的想像力也获得高度发展。考入北大数学系后,他开始走上数学家的成才之路。人的才能都是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积累知识可以丰富想像力,从而打开智慧的大门。
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知识是人类生活和经验的总结,是青少年进行中介联想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框架和整个体系,联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创造想像能力,可以使知识在较高水平上进行重新组合,甚至将无联系的知识经验,通过信息加工改造,而想像出新的知识组合,使青少年的知识面更宽广。只有掌握较多的知识,才能对新问题有所发现,进行高水平的想像活动。但有时也出现相反情况,如有些人获得的知识经验较多,其想像反而可能会受负面影响,因为有些传统的知识经验,能使人产生学习上的定势,阻碍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想像,所以影响想像力的正常发展。一位女学生在高考前夕,曾经阅读了大量“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原本想积累些素材,以便高考时借题发挥,然而,却事与愿违。考试遇到新题时,她总是想用优秀文选的一种模式去生搬硬套,结果并没有想像出合适的内容。可见,知识经验的丰富,与想像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丰富知识经验只是提供发展想像的可能性,要让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其它因素。
2.美育活动是发展想像力的条件
美育活动是通过审美需要的过程而实现的。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部活动过程。例如,青少年在绘画学习活动中,当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时,首先让他们感知的是画家笔下的女性美,然后,很自然地联想到周围女教师、女学友的秀美气质。这是因为画家以柔和的笔调、优雅的线条,创造了一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温柔、美丽的女性形象,使人赏心悦目。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会得到启发,学习模仿伟大画家的笔法,创造出让人们感动的美好形象。
美育活动的实质就是审美过程,想像在其中发挥着四种功能:
(1)引发审美感知
当我们想像某种事物形象时,要捕捉该事物与头脑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关系,而脑子里的事物形象,要靠观察去获得,观察的过程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青少年参与审美活动,可以从中悟出许多新的知识。
(2)激起审美情趣
由于审美联想贯穿活动始终,联想是想像的初级形式,所以,使参与美育活动的青少年广泛地涉猎知识,引起对许多新事物的学习和探索,可以增添求知的乐趣。美育的知识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这更可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深化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有感染力量的因素。美的事物能使人产生满足和肯定的情感体验,它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推动力,促使审美想像和创造活动持续下去。想像以情感为中介,沟通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并加以重新组合,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想像,想像和情感相互交织,使审美活动不断深化。
(4)加强审美理解。
任何审美活动都有审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审美理解,这种学习就不会成功。理解美的内容应当和直觉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对自然美的理解就总是和桂林山水之美的直觉印象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青少年应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想像力。首先是发展多种爱好,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使人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想像也因此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有的人对任何美育活动都不感兴趣,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受个性特征的束缚。但是,人的生活情趣是通过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就能为自己开辟一片艺术天地。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像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像的有力手段。”参与一种艺术活动,就是让自己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增添审美情趣,以便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其次是尝试学习摹仿发展想像力的直接方式,就是学会摹仿。摹仿是伴随着人的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的活动。例如学习书法,无论是柳体、颜体,虽其风格各异,但都应以临摹字帖为先。摹仿得越接近字帖,表明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能力越强,这是因为通过摹仿把握了各种字体的风格特点及其联系,自觉地将字帖上的字与自己临摹的字加以对照,体验美的特征,并且在前人书法基础上加以创造,走出自己的新路。这一临摹的过程就是再造想像乃至创造想像的过程,人们在摹仿的过程中提高了想像力。
3.养成富于想像的个性品质
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少年时代就有“独出心裁”的志向。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就读时,她的文理科学习均是优等。有一次国文教师在她的作文上批示了“眼高于顶,笔大如椽”八个字,称赞她独特的立意和文笔以及超人的创造想像力。人的创造想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和锻炼,其方法就是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意向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它对人的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可以指引活动的目的与方向。创造想像的意向主要指这种“独出心裁”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