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69800000002

第2章 香港早期新文学的演进(1)

新旧文学的并行和交替

在20世纪初期的香港文坛,旧文学所处的正宗地位并未被新文学所代替。然而,“五四”新思潮和“五四”新文学所显示的时代新方向,所反映的历史新潮流,对于香港文坛的渗透,毕竟是从甚微之势,逐渐地产生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并且,开始吸引了一些作家和部分文学青年,去接受新文学的熏陶,他们开始尝试运用白话文写作了。

这一时期出现的《双声》杂志,由孙中山先生倡办的《大光报》主创于1921年10月,该刊的主编是思想较新潮的黄昆仑和黄天石,他们都是新思潮的青年作者代表。《双声》的主要作者,也包括上海的徐枕亚、周瘦鹃、徐天啸、吴双热、许厪父等。而香港本地的一些年轻作者,则以香港作为小说的背景,用半白话和白话文体写作。比如黄天石发表在《双声》第2期的小说《谁之妻》,表现了香港青年在国内反封建浪潮影响下,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女教师兰侬与有妇之夫云屏私恋,而云屏的弟弟锦涛留法前夕,心爱兰侬而又不敢启齿求爱。兰侬与云屏情爱日深,一日,云屏从报纸上看到载有留法学生的船只触礁沉没,便以为弟弟也无以生还。于是,云屏按照广东嫁鬼的陋习,迎兰侬入门,名誉上是让她嫁给弟弟,实则仍与兰依私恋,终于导致兰侬有了身孕。忽一日,兰侬收到锦涛从法国寄来的信,说他在“舟覆之时,幸习泅泳,幸免于死”,被一侨胞救起。兰侬阅信后叹道:“我将为谁之妻?”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香港的晚清遗老遗少,在当时多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尽管,小说运用的并非完全的白话,而是从文言文体中变化出来的半白话文体,被称为“放脚式”白话文,然而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与《双声》差不多同时创刊的《妙谛小说》,由《共和报》代理主办,发行到国内外,是20年代香港文学期刊流出国外的开始,内容亦多为“鸳鸯蝴蝶派”作品,但它与《双声》一样,也开始出现少量的白话文。比如第四期有西琅的《兵威压迫下的华侨》,叙述了一队士兵在“兵头”的率领下到乡下去“捉贼安民”的经过,诉说了华侨受到侨居国民族歧视的遭遇,小说的语言确乎比《谁之妻》更为“白”了一些。在《双声》和《妙谛小说》的推动下,香港的一些文学期刊,逐渐出现了文言与白话并存共处的现象,构成了香港早期新文学的一线熹微。

创刊于1924年9月的《小说星期刊》,多数文章还是文言文,但也出现了部分的白话文。它每期的短篇小说中约有1/3是白话文;而连载小说中,大部分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如吴灞陵的《学海燃犀录》和许梦留的《一天消息》等。吴霸凌的另一篇小说《死》,叙述小尧因为迷信媳妇“不乐家”的习俗,于是“禁媳妇归宁”,导致媳妇自杀的故事,小说揭露大男子主义的危害性,控诉了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尽管小说全无结构与技巧可言,但通篇用的是流畅的白话文,表达的又是新的思想观念,可以说也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坛,处在新旧交替的一个转折点上,对于“五四”新文学的接受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当时的文学期刊,双如《小说星期刊》,就发表了拥护旧文学的《四六骈文之概要》的文章,也发表了提倡新文学的《新诗的地位》的文章。比较典型的作者如罗丰铭,他自己不写白话文小说,但也并不排斥白话文。他在《小说星期刊》上发表的《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一文,就指出:“白话文之短处在乎不用文言,文言之长处在乎能用白话。”可以看出其主张是折衷的。《小说星期刊》可以说是香港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一份重要文学期刊,从当时的情形看,这个刊物发表的大多是用典雅古文刺绣出来的有关风花雪月的故事,但也没有完全排斥白话文。从《小说星期刊》的立场看,尽管它采取了文言与白话共存,新旧文学观念兼收并蓄的态度,但也反映了当时香港文坛出现的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展示出香港文学进入了文言与白话之消长、交替的过渡阶段。后来的文学工作者描述这一经历时,说那是一种“不尴不尬的情形”,具体就表现“在同一报章的副刊上,或是一个刊物上,新旧文学的并行”。

这确乎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也是一个混乱和冲突的时期。当时香港爱好新文学的青年对此反应尤为强烈,他们在本港少数书店里买到由上海运来的新文艺杂志,接受新文学的熏陶,并开始为报纸副刊写作。这其中比较活跃的有谢晨光,侣伦、张吻冰、岑卓云、张弓、刘火子、李育中、易椿年等,他们成为当时的《大同日报》、《南华日报》等副刊的作者。其他的如《大光报》、《循环日报》、《华侨日报》等副刊,也开始容纳新文学作品。

随着白话文小说的出现,新诗在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坛也稍露面目。《小说星期刊》在1925年第1朗发表了许梦留的《新诗的地位》的文章。在第2期中,许梦留又引用了胡怀琛与俞平伯的话,为新诗作了辩护,认为旧诗中因束缚的阻碍,就成呆板的、勉强的、虚伪的、狭窄的作品,没有诗的真意义,而新诗就要“适应环境而生相异的状态”。不过,应该指出,这一时期香港文坛出现的新诗,由于刚开始尝试用白话,到底显得过于“白”和直露,几乎没有什么艺术性和美感可言,这种现象,几乎成了当时香港文坛的一种通病。但对香港新文学的萌芽情形来说,这确乎又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它所预示的前景是有希望的。

新文学的进入无疑构成了香港早期文坛的一种可喜的景象,然而,正因为是处在新旧交替时期,旧的封建的乃至低级趣味的东西,仍然存在于香港这块土地上。《小说旬报》便是当时的一个代表。该刊只存一期,未注明出版日期,但窥其风格文字,当为20年代的刊物。这个刊物以小说及谐趣诗文为主,沿袭了20年代香港报纸以谐部为副刊的风气。在这个刊物发表的所有小说或非小说文字,都写到香港地区伶妓之事,用的又是典型的旧式落难文人的骈四体裁。这样既是文言,表达的又是狭邪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情调的文字,在香港20年代的文坛上,无疑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香港新文学的兴起

香港新文学的真正兴起是在1927年以后。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北伐战争胜利,代表旧势力的军阀被打倒,代表旧文化的国粹派,也开始放弃香港这个避居的堡垒。国内的新文学运动已经蓬勃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以及其他社团的文学作品,渐次输入香港,对于香港文坛和文学青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当然,从内因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它在香港早期文学发展历史上,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果。由于从20年代初期到中期出现了那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文言文、旧文学从处于正宗的统治地位,逐步向文白共处、新旧并存转化,从而开始了文言文与白话文消长、交替的过渡阶段。这种情形一直到1927年以后,香港文坛走出文白消长和新旧交替的浑沌过程,才开始呈现出实力对比的明显变化。

1927年2月,鲁迅应邀从广州到香港,在香港青年会作了两次演讲,题目分别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的演讲,一方面抨击了封建主义的愚民政策,它使得大家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意思,大多数人听不懂,这等于无声。他主张现代人应该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变无声的中国为有声的中国。另一方面,鲁迅对外国人利用中国的旧文化,去奴役中国人民的用心,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指出这种老调子也该唱完了。鲁迅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作了通俗的解说,指出这是一场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社会革新的运动。

鲁迅的演讲,引起了香港当局和封建守旧派文人的恐慌,他们先是“派人索取入场券,收藏起来,使别人不能去听;后来又不许将讲稿登报,经交涉的结果,是削去和改窜了许多”。但是,香港青年对于鲁迅的演讲还是极为欢迎的,并且反应热烈。鲁迅回到内地后,写了《略谈香港》、《述香港恭祝圣诞》和《再说香港》三篇文章,表达了他对香港新思想和新文学发展的关注和信心。

鲁迅在香港的活动,对于已经初步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和新文学熏陶的香港文学青年来说,是一次极为深刻的启迪和有力的促进。同时,对于正处于文白消长和新旧交替过程中的香港文坛来说,其实力对比的变化也由于鲁迅的热忱鼓励,更展示出可喜的进步,从而使得香港文坛终于能够冲破旧势力的阻挠和多年的黑暗,迎来了1927年的香港新文学的兴起。

反映出香港新文学的兴起的标志,可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纸副刊展现出新文学的气象。从1927年开始,香港报纸差不多每一种都辟有一个新文学副刊,纯粹登载新文学作品。这里面有《大光报》的“大光文艺”副刊;《循环日报》的“灯塔”副刊;《大同日报》“大同世界”副刊;《南强日报》的“过渡”副刊;《华侨日报》的“华岳”副刊;《南华日报》的“劲草”副刊以及《天南日报》的“明灯”副刊等等。

同类推荐
  • 中国农民思想家

    中国农民思想家

    这是一部介绍一位“农民思想家”破冰改革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地描述了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全国著名乡镇企业家袁勤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以人未思先思,人未行先行的精神,冲破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干扰,大刀阔斧对当时触动企业神经的各项制度进行改革的故事。
  •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儒和道是中国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一个人从事职业的时候去承担责任。认同规则,在社会上积极努力,就更体现儒家色彩。当一个人回到个人角色中。去放松自我,心灵邀游。热爱自然。看到生命本质的欢欣.其实就更接近道家的状态。——于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城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冒与国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将集中地体现在城市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我们必将加快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易中天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可说是一部真情实录,其中收录了叶辛和当年的恋人王淑君从萌生初恋到进入热恋及两地相思期间的所有通信。时间跨度是从1969年的12月至1973年的5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时,出版社酝酿出版一套《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时由于叶辛参与主持上海作协日常工作,天天上班,挤不出时间撰写大块的回忆文章。出版社复印了叶辛夫妇这段时间的通信,除了一些辨认不清的字句,几乎是原封原样编撰了这本书,当年印刷了一万五千册销售一空。这一次收进文集,仅在体例上做了调整,所有文字仍按复印信件出版。虽是年轻恋人的通信,可在字里行间,仍能读出知青生活里男女情人间的相思和意味。
  • 微雨中的蝉声

    微雨中的蝉声

    夏日去川南玉屏山森林公园小住,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满山蝉鸣,此起彼伏,自晨至夕,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方知遍山所植之树,名日“柳杉”;此类树的特别之处,一是颇利于蝉的繁衍与栖息,二是它的气味能驱蚊灭蚊,所以山中整日蝉声不绝,而蚊蚋则不见踪迹。
热门推荐
  • 只愿换你倾城笑颜

    只愿换你倾城笑颜

    她,如水晶般纯洁;他,如阳光般温暖。他喜欢上了她的纯洁,而她却被他的贴心所打动······
  • 一颗心换一个您

    一颗心换一个您

    一颗执着诚挚的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只能够装下您的爱。
  • 那年我们简单的爱过

    那年我们简单的爱过

    两年的寻找,韩梧轩终于寻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苏桐,似乎她过的很好,但是她欠他一个约定,他欠她一个梧桐……这一次,是他们之间的故事。
  • 这场雨是我想说的

    这场雨是我想说的

    躲避一场南风,错过你的温柔我带着目的接近你,却陷入了自己的布置的陷阱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萌宠甜妻:鬼眼少夫人

    萌宠甜妻:鬼眼少夫人

    一张符咒十万块的小神棍。身价过亿的超级大boss。闷骚腹黑帝VS二货无赖女。谁更强?
  • 毒医俏王妃

    毒医俏王妃

    罗盈雪穿越了?什么!自己居然来到了古代,并且是历史上从来没记载的朝代!晕死!你让我重生怎么把我送到这种地方来了?还好,身份不错,当朝丞相的嫡女!什么?!爹不亲,娘不爱,庶妹庶弟都仗势欺人?!哦!原来是后妈!明白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嫡女绝

    重生之嫡女绝

    上一世为心爱的夫君谋皇位,天天在生死间挣扎,却在他登上帝位后惨遭无情抛弃打入冷宫,庶妹像一朵白莲花的一样的面容嘴里却说出了无比恶毒的话,被割掉舌头挖去眼睛,,再听闻外公丞相府被满门抄斩,心里凉凉的,到这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别人踏上帝位,帝后的踏脚石。心里满满的恨,死不瞑目,若有来世,绝不与人为善,负尽天下人,也绝不天下人负我!再次醒来,却是回到了三年前,且看这世她如何斗姨娘,杀小人,虐渣男,得爱情登上权利的高峰。。
  • 一市无城

    一市无城

    小时候,她喜欢平淡而简单的生活,她想着长大后要去看世界最美丽的风景。渐渐地,她长大了。而她的心却不知飞去哪里消失不见……
  • 这么推理不科学

    这么推理不科学

    化身名侦探的小说家韩格拥有特殊的推理技巧——每个死者都是死于绝世武功之下!真是够了!然而,就这么个货每次居然还能成功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