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住的地方是四家人的房子紧密挨着,那时玩的好的朋友在我四年级离开的之后,也失去了联系。当时我们自己还天真的在对方的书上留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号码一直都没有想起来打过,记录电话号码的课本也找不到了,电话估计也拨不通了。
到了初中,认识的人来自不同的村子。村里的人大多在初中之后就直接辍学上班挣钱养家了,有的离自己家太远也就不再联系最后断了。在同村的,在我高中的时候聚了几回,发现已然没有了共同话语,之后也不再聚了,最后自然也就没了联系。
高中认识的人来自周围不同的县,在毕业之后,去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渐渐地连QQ都很少会上了,最后也断了。
不知道,在大学之后,现在在一起谈着未来的人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我想还是如此吧,开始的简短问候,到最后的了无音讯,直到她或他结婚的时候你能收到一份请柬,因为这是你们伴娘伴郎的约定。
直到现在还能一直在一起的朋友都是寥寥无几的,每一份友情都是弥足珍贵的,能够留下来的都是那些在时间的筛选后,为你保留的最为单纯的友谊。
我一直都相信,每个人能够来到你的身边都不是偶然,每个人的出现都会有一定的价值所在。身边的人来了又走,每一个人都会陪你走过一段时光。也许你认为那段时光是艰难的,也许你认为那段时光是幸福的,但是在那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成长。
关于家人
我的家庭关系相对于现在来说,应该是在普通不过的关系了,但是在十年之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
那时的后妈,在所有人的影响中都是阴险歹毒的,就像是白雪公里面的王后一般,容不下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继女。
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妈妈、爸爸和我,似乎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们确实是一个重组的家庭,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牵扯。
这种微妙的关系总是会引发很多的矛盾,人心隔肚皮,谁也不知道谁的想法。小的时候还好,再大一点的时候,听别人说的多了,就开始了斤斤计较。有的时候想想单纯的孩子还是不错的,至少自己过得很爽。
其实那时的自己还真是够倔的,所有的称呼都能够脱口而出,就唯独“妈”让我在大概隔了一个多星期的时候才叫了出来。当初是怎么张的口现在我自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虽然自己感觉自己像一个外乡人,但是总体来说,无论是这边的亲戚还是家人都对我们很好,相比以往听说的来说,已经可以算是无可挑剔了。我想大概人都是不会满足的吧,在过得好的时候总是想要能够过得更好。
每隔一段时间的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激发出不同的矛盾,有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家庭真的像是一部生活伦理剧。没有谁是主角,却又都是主角;没有谁是配角,却又都是配角。关于追星。
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时的自己总觉得明星也没有什么,干嘛要这要疯狂的关注他们。以至于,初中隔壁班的人因为周杰伦的《稻香》发行,专门去网吧听歌,都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关于追星
追星这件事,在我上大学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会发生的,那时的自己总觉得说喜欢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现在对于一些动听的话仍然是难以启齿。
十几岁的时候都是青春的懵懂期,看的长得帅的男生都应该忍不住的多看几眼才对,估计也就我这个奇葩,在上了一年多的课的时候居然连对方的样子都记不清,关键是我们还是同桌。那时的自己总感觉,谈论男生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怎么感觉自己活在上个世纪)。所以即使是那时火的不得了的周杰伦都没有把我圈粉。
然而我就这样羞耻的躲过了周杰林,躲过了林俊杰,躲过了张杰,躲过了一切在那时火的不得了的明星,却没想到,最后居然会败在了三个小孩子的手里(说的自己好像都已经七老八十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吧!
但是我还是一样的觉得饭他们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以至于我并不想让我的朋友们知道。虽然我觉得她们都已经知道了,我为了不刷别人主页专开的刷娱乐圈的微博号,以及上面的内容,她们中都有人见过,就是我买了他们的最新专辑她们都知道。
可是我就当她们都不知道,她们不说,我就不问。
我始终坚信卢思浩的那句话——你会喜欢一个偶像,多半是因为那个偶像教会了你以前你不懂的道理,而他身上闪闪发光的那些属性是你也想要拥有的。
在这里将一些话讲个自己听,一些话讲给你们听,一些话讲给大家听,尽管这似乎不会被看到,但是这不就是我最初想要的结果吗!当然,如果有一天能够被看到就再好不过了。
很早之前就开始写一些日记,很早之前就开始描述自己的心情,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现在打开以前的日记本,才发现,原来我以前做过这样的蠢事,原来那时我是这样的心情,原来那时的自己是这样想的。
要知道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生命力,每一个文字都有它自己的情感,认真的对待,认真的倾听,你就会知道这个字所要传达给你的情感。
每一个文字相互叠加,铺成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而在路的尽头有我们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