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27400000001

第1章 如是参禅(1)

禅宗主张顿悟是指接引中根机的人,而上根机的人则明白:不待顿悟,如来智慧功德本来就是具足的,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在佛地,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纵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会见到佛的影子。有修有证有次第,都是对接引下根机的人而言。能够找到房门的开关,刹那间门就打开了,万年的黑暗刹那间就消失了,哪里还有慢慢消失一说呢?所谓:“到家都是亲人,途中总有亲疏。”密宗、禅宗、净土等宗,若站在究竟意义上讲,是没有区别的,都是靠心在修行,但还没到家,站在门外就有千差万别了。

如果自认为可以修成佛,那么注定你成不了佛,你与佛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是佛,还成什么佛呢?真是头上安头。成佛与不成佛皆是戏论,乃方便语。佛就是众生,众生本是佛,佛与众生一体不二,有凡有圣皆是妄自分别矣。分明一片闲田地,过来过去问主公——真是多事。

还有“性命”的问题,也是说得最多的。“性命”二字古今都有人争来争去。其实,如果丢掉性,那么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如果没有命,性又将在哪里发挥作用呢?道家批判佛家:“只修性来不修命,万劫阴灵难超圣。”佛家批判道家:“只修命来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性命二者是一不是二,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来覆去只是一个东西。

有多少种类型的众生,就有多少种类型的法门。但是,不管哪个法门,你首先应该拥有一些基本的态度。

最快乐的人生是:活在当下。

超越命运的人,往往是不执着后果的人,后果考虑得越多,越没有办法超越命运。

对待人生,我们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面目出现,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而存在。你想成长,成熟吗?那就做一个参与者吧!生活犹如百味调,酸甜苦辣都得来点儿。

人生本来就没有路,你敢冲过去,也就成了一条路。

人生没有信仰,犹如没有航向。

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理,永远不存在,还是学会接受现实吧,一帆风顺是不存在的,心想事成更是绝无可能,还是接受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的吧,弯弯曲曲就是人生之路。

修行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理清路则明。首先理要清,但是,理清不等于就不需要走路了,理清以后正是走路的开始。倘若没有实修,单凭理论永远不可能悟透自性。形而下的可以理悟,形而上的非实修不能悟透。

修行是怎么样?不看心,不坐禅,专心做事心坦然;倘若有事就有事,我心还是安安然,要是把事推两边,是非烦恼永不断;接受它,它消失,推却它,它更大,不取不舍方到家。

而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面子放不下,好胜心放不下,发财心放不下,理想之心放不下……总是处在取舍之间,当然就烦恼多多了。

修行还不仅仅如此,所谓“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惟有孜孜不倦地任劳任怨才谈得上是行菩萨道。欲证得圆满的菩提圣果,唯一的办法便是行愿。三世诸佛如来成就的路线都是这样:第一是见地,第二是修证,第三是行愿。通过行愿,果位才能圆满,悟到的东西,证得的境界,通过行愿后才扎实牢固。

能够把三藏十二部经讲得天花乱坠的人,倘若没有明心见性,仍然是在六道轮回之中,更谈不上是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乃过来人也。走进去,再走出来,方谓善知识;仅仅走进去,还没有走出来,则不名为善知识,只能说是一个有修行的人而已。

何谓参话头?首先应明白何谓话头,然后才知道如何参话头。一念不生谓话头,若生一念叫做话尾(这是上根器人参的话头)。若上上根器之人参话头则又不然,一念相续,永不间断,看住念头,不紧不松,不冷不热,不取不舍,无形无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住它,最后与它融为一体,方为参上上话头。

看话头和参话头有何区别?看话头偏向于定,参话头则偏向于慧。看话头无疑情(也即看住它,把散乱心收摄回来),参话头则带有疑情在用功(“参”有往里面深研之意),也即在用心参究一个问题。

看话头也即看住它,但没有用心思维,通常是先看话头,抓住话头以后,再参话头。抓不住话头,头脑乱糟糟的,又如何参话头呢?

参话头是抛弃头脑,抛弃文字、语言、形象,用心来参,用定来参,用觉照来参,用空灵来参,慧光一闪,答案出现,清楚明白。

当然,如果能提起觉照用功夫的话,何需参话头?平时在吃喝拉撒当中也就是在用功,与吃喝拉撒并行也是在修道,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也即和道同一体。一念不生是定非禅,但不是正定,是邪定,更不用说能开智慧了。有观照心存在才是正定,才是正禅。

真正的观照不是在心里自问自答。凡是在语言文字上用功,在形象上用功,在心意识上用功,皆属外道。抛开心意识才谈得上用功,才能让觉照出现。

何谓定力?不取不舍,不随不乱,是名定力。

何谓定境?定中出现的现象,也即境界,故名定境。

参公案、看话头、念佛,靠的都是定力,不被境转也是定力使然。

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要想入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动中修定。在动中修出来的定,若面临事情时,还有点作用;若在静中修出来的定,一旦事情出现,这点定力早就被事情转进去了,也即进入了定境。定境能让人狂妄,让人散乱,让人发疯,让人傲慢,让人不信因果……

明心见性和出现神通及开智慧,靠的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倘若有了定力做基础,再深入定境,那又另当别论了。

你坐禅的时间比别人多,为什么功夫上不去呢?因为你的见地不清楚,理清路才明;因为你的心从来没有集中过,都是以散乱心在坐禅;因为你的信心不够,在用功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怀疑老师,怀疑这个方法;因为你没有长远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你的私心太重,财色名利想得到,佛果更想得到;因为有点小聪明,懂得的多,反应快,处处都表现得比别人强,从来不愿输给别人;因为你没有慈悲心,从来没有发过大愿,缺少这股动力;因为你见到师父才想到“道”,不见师父,就想到功名利禄、房子、车子、儿女、夫妻、好衣服、好家具……

修行、做人、做事都必须用心去体验,当你全心地经验了以后,才有资格去论述,否则,你所讲的都是猜测、估计、想象,绝不是体悟。

信要全信,行必真行。信佛无需体验,学佛就是体验佛。信佛只需要信有佛、有地狱、有天堂、有轮回、有报应……就行了。学佛则不然,学佛包含了信佛,信佛不包含学佛。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学佛将来也做佛,学佛将来必定是佛,学佛当下就是佛,就是佛在做一切。

你愿意学佛吗?还是信佛吧,信佛容易,学佛难,学佛的心量,学佛的智慧,学佛的言行,学佛的悲心,学佛的精神……难、难、难!

世界上动荡,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在动荡;世界上混乱,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混乱。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影。因为我们内在有动荡,有混乱,有争斗,投射到社会上,社会上才有这些。如果你心平气和,集中心力,世界上的混乱和动荡就不会影响你,这时,你的功夫也许会进步得更快!

真理不仅是在悟道者的身上,未悟道者的身上也有真理。一旦你完全追随某个人时,也就意味着你不再追随真理。真理不该分种族,不该分宗教,真理是属于全人类的。

所以,要想证悟到终极的真理,或是得到真正的快乐,你必须超越你的宗教信仰。宗教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超出局限,才能与浩瀚的真理合二为一,得到究竟的解脱。

真正开悟的人讲的都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因为他的心与真理是统一的,所以他不会死板地引经据典,他总是讲“我的心经”。

那么,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其实,“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欲望、妄念这些添加物,彻底地剥光,然后“真我”才能自然地显现。要找到矿石宝藏并不难,但得先把浮土刨光。

什么叫做无我呢?没有了主观和客观意识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正是主观与客观意识这些添加物掩盖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人往往都活在这样的状态中:回忆过去,渴望未来,错过现在。

圣人的风范,禅者的风范都是不回忆过去,不渴望未来,只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又不执着于当下,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尽空之时,身心内外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添加物一旦空寂,宇宙的巨大能量便和你合二为一。

三际都是头脑创化出来的,包括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对与错、爱与恨、贫与富……对于一个悟了道的人来讲,头脑在作用,就是本来面目在作用;六根在作用,就是本来面目的显现。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罗浮道教史略

    罗浮道教史略

    本书介绍了罗浮道教的历史发展,收录了罗浮道教诗词楹联,对罗浮道教两千年来的历史作了史料性的梳理,为中国道教史增添了一道风景。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热门推荐
  • 残宠

    残宠

    楚红鸾,她是大楚国唯一的公主,深受皇宠。楚夜冥,他是大楚国最小的皇子,在深宫中任人欺负。儿时,她救下他,他像是蔓藤颤上了她,只因为她的温暖。可是慢慢长大之后,父皇的一道圣旨,他登上了皇位,她成了别人的妻子。他忽然变得暴虐,伤害她唇边的微笑,伤害她仅剩的自尊和亲情。一个白衣公子在她几乎要崩溃的时候带走了她。之后……为什么儿时的快乐渐渐转变,究竟是什么让他的心变得如此冰冷。可是当重重迷雾解开后,他错得一塌糊涂,原来的仇恨竟然要让他陷入万劫不复。
  • 锦绣农家

    锦绣农家

    穿越重生到农家,变成娃娃养老妈,极品亲戚来捣乱,娃娃发威全打趴,种田经商样样行,赚了银子自当家,嗨,我说那位官人,给我做个上门女婿好不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腾空

    腾空

    我发现,原来我失忆的那段日子,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陈林
  • 苏唯美的旋律

    苏唯美的旋律

    她、叫苏唯美、23岁、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她曾哭过、笑过、被称赞过、被嘲讽过、但绝对不会影响她前进的脚步、为着自己的梦想拼搏。她曾年少无知、变得深谋远虑、她从深谋远虑、变成了一个超级女强人。她的一生,没人知道她经历过多少痛苦和折磨,最后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 袒护

    袒护

    清乾隆年间,和绅和刘墉是一对欢喜冤家,在皇上的袒护下,演义一段惊心动魂的,鲜为人知的斗争史,
  • 人力资源开发实证研究

    人力资源开发实证研究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是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价值与地位更加凸显,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与核心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大。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人们普遍重视人才战略的研究,并把人才战略作为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二辑)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二辑)

    本书内容包括:宏观篇、粮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吗、雪灾引发的销区粮食安全的思考;政策篇、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启示;市场篇;资料篇等。
  • 逍遥仙村

    逍遥仙村

    有一棵树,它有乳白浆汁难烧起,它不中规矩,不是栋梁材。但,它免了刀斧之灾。——它,叫菩提树。有一个人,他懒的时候,温柔似水,静如秋月;他狠的时候,猛赛狮虎,动若飙风。他善于捕捉美女的青睐,才子不风流,却也一身情债。——他,懒样子风一,少结金丹,工作神秘,觉醒后大有来历。只知他身在农村,不知他瞬息千里,上天入地。逍遥天地,何必觅封侯。银海金山,一抔黄土皆休。多情松亦老,一覆水难收。不负如来双全法,与卿相爱,红尘自在风流!
  • 我有一只兔子叫M

    我有一只兔子叫M

    住在迷幻森林中的十五岁少年名和兔子M静静地生活着,他们的最爱始终是美味的蘑菇汤。而这终将被打破。迷幻森林中的奇迹之龙,脾气很臭的兔子M,目光深邃悠远的猎人,长者般温和的乌鸦赫尔墨斯……他们会在故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一次疼痛的成长。这是一片岁月的静好。这是一篇成人的童话。
  • 云离殇

    云离殇

    你总说我贪得无厌,可是我只想要一世平安。三年的牢狱,磨平了所有的棱角,再不是当年那无知的少年。(本书赏析,有雷同处,借过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