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95700000004

第4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4)

章学诚曰:“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后世失班史之意,而以纪、表、志、传同于科举之程式,官府之簿书,则于记注撰述,两无所取。”又曰:“纪传行之千有余年,学者相承,殆如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无更易矣。然无别识心裁可以传世行远之具。……”(《文史通义·书教篇》)此言班书以下,作者皆陈陈相因,无复创作精神。其论至痛切矣。然今所谓二十四史者,其品之良秽亦至不齐。同在一体裁中,而价值自固有高下。前人比较评骘之论既甚多,所评当否,当由读者自悬一标准以衡审之,故今不具论。惟有一明显之分野最当注意者:则唐以前书皆私撰而成于一人之手,唐以后书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最有名之马、班、范、陈四史,皆出私撰,前已具陈。即沈约、萧子显、魏收之流,虽身为史官,奉敕编述;然其书什九,独力所成。自唐太宗以后,而此风一变。太宗既以雄才大略,削平天下,又以“右文”自命,思与学者争席。因欲自作陆机、王羲之两传赞,乃命史臣别修《晋书》,书成而旧著十八家俱废(看《史通·正史篇》)。同时又敕撰梁陈齐周隋五书,皆大开史局,置员猥多,而以贵官领其事。自兹以往,习为成例。于是著作之业等于奉公编述之人,名实乖迕。例如房乔、魏征、刘煦、托克托、宋濂、张廷玉等,尸名为某史撰人,而实则于其书无与也。盖自唐以后,除李延寿《南史》《北史》,欧阳修《新五代史》之外,其馀诸史,皆在此种条件之下而成立者也。此种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刘知几伤之日:“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汗青无日。”又曰:“史官记注,取禀监修。一国三公,适从何在?”(《史通·忤时篇》)既无从负责,则群相率于不负责,此自然之数矣。坐此之故,则著者之个性湮灭,而其书无复精神。司马迁忍辱发愤,其目的乃在“成一家之言。”班范诸贤,亦同斯志,故读其书而著者之思想品格皆见焉。欧阳修《新五代史》,其价值如何,虽评者异辞,要之固修之面目也。若隋、唐、宋、元、明诸史,则如聚群匠共画一壁,非复艺术,不过一绝无生命之粉本而已。坐此之故,并史家之技术,亦无所得施。史料之别裁,史笔之运用,虽有名手,亦往往被牵掣而不能行其志,故愈晚出之史,卷帙愈增,而芜累亦愈甚也(《明史》不在此例)。万斯同有言:“治史者,譬如人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湢焉,继而知其蓄产礼俗焉,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也。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耳。”(方苞撰《万季野墓表》)此言可谓博深切明。盖我国古代史学,因置史官而极发达,其近代史学,亦因置史官而渐衰敝。则史官之性质,今有以异于古所云也。

与纪传体并时者为编年体。账簿式之旧编年体,起原最古,既如前述。其内容丰富而有组织之新编年体,旧说以为起于《左传》。虽然,以近世学者所考订,则左氏书原来之组织殆非如是。故论此体鼻祖,与其谓祖左氏,毋宁谓祖陆贾之《楚汉春秋》。惜贾书今佚,其真面目如何,不得确知也。汉献帝以《汉书》繁博难读,诏荀悦要删之;悦乃撰为《汉纪》三十卷,此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也,悦自述谓:“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以副本书。”又谓:“省约易习,无妨本书。”语其著作动机,不过节钞旧书耳。然结构既新,遂成创作。盖纪传体之长处,在内容繁富,社会各部分情状,皆可以纳入;其短处在事迹分隶凌乱,其年代又重复,势不可避。刘知几所谓:“同为一事,分为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故贾谊与屈原同列,曹沫与荆轲并编。”(《史通·二体篇》)此皆其弊也。《汉纪》之作,以年系事,易人物本位为时际本位,学者便焉。悦之后,则有张璠袁宏之《后汉纪》,孙盛之《魏春秋》,习凿齿之《汉晋春秋》,干宝徐广之《晋纪》,裴子野之《宋略》,吴均之《齐春秋》,何之元之《梁典》等(现存者仅荀袁二家)。盖自班固以后,纪传体既断代为书;故自荀悦以后,编年体亦循其则。每易一姓,纪传家既为作一书,编年家复为作一纪,而皆系以朝代之名,断代施诸纪传,识者犹讥之;编年效颦,其益可以已矣。宋司马光毅然矫之,作《资治通鉴》,以续《左传》。上纪战国,下终五代(前403~959),千三百六十二年间大事,按年纪载,一气衔接。光本邃于掌故(观所著《涑水纪闻》可见),其别裁之力又甚强(观《通鉴考异》可见)。其书断制有法度。胡三省注而序之曰:“温公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擿幽隐,荟萃为书。而修书分属,汉则刘攽,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其所经纬规制,确为中古以降一大创作。故至今传习之盛,与《史》《汉》埒。后此朱熹因其书稍加点窜,作《通鉴纲目》,窃比孔氏之《春秋》,然终莫能夺也。光书既讫五代,后人纷纷踵而续之;卒未有能及光者。故吾国史界,称前后两司马焉。

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使读者能瞭然于史迹之时际的关系,此其所长也。然史迹固有连续性,一事或亘数年或亘百数十年。编年体之纪述,无论若何巧妙,其本质总不能离账簿式。读本年所纪之事,其原因在若干年前者,或已忘其来历;其结果在若干年后者,苦不能得其究竟。非直翻检为劳;抑亦寡味矣。枢钞《通鉴》,以事为起讫;千六百馀年之书,约之为二百三十有九事。其始亦不过感翻检之苦痛,为自己研究此书谋一方便耳。及其既成,则于斯界别辟一蹊径焉。杨万里叙之曰:“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章学诚曰:“《本末》之为体,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在袁氏初无其意,且其学亦未足语此。……但即其成法,沈思冥索,加以神明变化,则古史之原,隐然可见。”(《文史通义·书教篇》)其论当矣。枢所述仅局于政治,其于社会他部分之事项多付阙如。其分目又仍涉琐碎,未极贯通之能事。然彼本以钞《通鉴》为职志,所述不容出《通鉴》外,则著书体例宜然。即提要钩元之功,亦愈后起而愈易致力;未可以吾侪今日之眼光苛责古人也。枢书出后,明清两代踵作颇多。然谨严精粹,亦未有能及枢者。

纪传体中有书志一门,盖导源于《尚书》,而旨趣在专纪文物制度,此又与吾侪所要求之新史较为接近者也。然兹事所贵在会通古今,观其沿革。各史既断代为书,乃发生两种困难:苟不追叙前代,则源委不明;追叙太多,则繁复取厌。况各史非皆有志,有志之史,其篇目亦互相出入。遇所阙遗,见斯滞矣。于是乎有统括史志之必要。其卓然成一创作以应此要求者,则唐杜佑之《通典》也。其书“采五经群史,上自黄帝,至于有唐天宝之末。每事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如人支脉,散缀于体”(李翰序文)。此实史志著作之一进化也。其后元马端临仿之作《文献通考》,虽篇目较繁备,征引较杂博;然无别识,无通裁(章学诚《文史通义》评彼书语),仅便翻检而已。

有《通鉴》而政事通,有《通典》而政制通,正史断代之不便,矫正过半矣,然犹未尽也。梁武帝敕吴均等作《通史》,上自汉之太初,下终齐室。意欲破除朝代界限,直接迁书,厥意甚盛。但其书久佚,无从批评。刘知几讥其芜累,谓“使学者宁习本书,怠窥新录”(《史通·六家篇》),想或然也。宋郑樵生左马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蹠,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其《自序》抨击班固以下断代之弊,语语皆中窍要。清章学诚益助樵张目。尝曰:“《通史》之修,其便有六:一曰免重复,二曰均类例,三曰便铨配,四曰平是非,五曰去牴牾,六曰详邻事。其长有二:一曰具翦裁,二曰立家法。”又曰:“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代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而诸子之意,寓于史裁。”(《文史通义·释通篇》)其所以推奖者至矣。吾侪固深赞郑章之论,认《通史》之修为不可以已;其于樵之别裁精鉴,亦所心折。虽然,吾侪读《通志》一书,除二十略外,竟不能发见其有何等价值。意者仍所谓“宁习本书怠窥新录”者耶?樵虽抱宏愿,然终是向司马迁圈中讨生活。松柏之下,其草不植,樵之失败,宜也。然仅《二十略》,固自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

上所述为旧目录家所指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之四体,皆于创作之人加以评骘,而踵效者略焉。二千年来斯学进化轨迹,略可见矣。自馀史部之书,《隋书·经籍志》分为杂史、霸史、起居注、故事、职官、杂传、仪注、刑法、目录、谱牒、地理,凡十一门。《史通·杂述篇》胪举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凡十种。此后累代著录,门类皆小异而大同。以吾观之,可中分为二大类: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者。

第一类,并未尝经锤炼组织,不过为照例的或一时之记录,备后世作者之搜采。其在官书:则如起居注、实录、谕旨、方略之类;如仪注、通体、律例、会典之类。其在私著:则或专纪一地方,如赵歧《三辅决录》,潘岳《关中记》等;或在一地方中复专纪一事类,如陆机《建康宫殿记》,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杨孚《交州异物志》等;或专纪一时代,如陆贾《楚汉春秋》,王度《二石伪治时事》等;或在一时代中专纪一事,如《晋修复山陵故事》《晋八王故事》等;有专纪一类人物者,如刘向《列女传》,皇甫谧《高士传》等;有纪人物复限于一地方或一年代者,如陈寿《益部耆旧传》,谢承《会稽先贤传》,袁敬仲《正始名士传》等;有专为一家或一人作传者,如江统之《江氏家传》,范汪之《范氏家传》,慧立之《慈恩法师传》等;或记载游历见闻,如郭象《述征记》,法显《佛国记》等;或采录异闻,作半小说体,如《山海经》《穆天子传》《飞燕外传》等;或拾遗识小,聊供谈噱,如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等。凡此皆未尝以述作自居,惟取供述作者之资料而已(上所举例,皆取诸隋唐两志,其书今存者希)。

其第二类,则搜集许多资料,经一番组织之后,确成一著述之体裁。但所叙者专属于某种事状,其性质为局部的,而与正史编年等含有普遍性质者殊科焉。此类之书,发达最早者为地方史,常璩之《华阳国志》,其标本也;其流衍为各省府州县之方志。次则法制史,如《历代职官表》《历代盐法志》等类。次则宗教或学术史,如《佛祖历代通载》《明儒学案》等类。其余专明一义,如律历,金石,目录等等,所在多有;然裒然可观者实稀。盖我国此类著述,发达尚幼稚也。

史籍既多,则注释考证,自然踵起。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骃、徐野民等之于《史记》,应劭、如淳等之于《汉书》。二曰注事实,如裴松之之于《三国志》。前者于史迹无甚关系,后者则与本书相辅矣。考证者,所以审定史料之是否正确,实为史家求征信之要具。《隋书·经籍志》有刘宝之《汉书驳议》,姚察之《定汉书疑》,盖此类书之最古者。司马光既写定《通鉴》,即自为《考异》三十卷,亦著述家之好模范也。大抵考证之业,宋儒始引其绪,刘攽、洪迈辈之书,稍有可观。至清而大盛,其最著者如钱大昕之《廿二史考异》,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赵翼之《廿二史劄记》。其他关于一书一篇一事之考证,往往析入豪芒,其作者不可偻指焉。

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

批评史迹者,对于历史上所发生之事项而加以评论。盖《左传》《史记》已发其端,后此各正史及通鉴皆因之。亦有泐为专篇者,如贾谊《过秦论》,陆机《辨亡论》之类是也。宋明以后,益尚浮议;于是有史论专书,如吕祖谦之《东莱博议》,张溥之《历代史论》等。其末流只以供帖括剿说之资,于史学无与焉。其较有价值者,为王夫之之《读通鉴论》《宋论》;虽然,此类书无论若何警拔,总易导读者入于夺臆空谈一路,故善学者弗尚焉。

同类推荐
  • 易经天下

    易经天下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即梁太祖!曾是山东一方霸主的当朝太尉王师范因极力反对朱温阴谋篡唐,以致引来杀身之祸,王氏全族二百多口全被围杀于太尉府内!但,事后并未在遍地死尸中发现尚在襁褓之中的王家单脉独子!……天下武功,皆出易经!夏朝连山,商朝归藏,周朝周易!叹兮,叹兮,三部绝世易经,只存周易于世!世间万事,阴阳相通,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变幻无穷!且看本书主人公——王怀安,如何参悟周易内中玄机,存活于乱世之中!(易经天下书友群:177406197)
  • 三国之新生袁绍

    三国之新生袁绍

    每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8:30左右更新,等开学后恢复到每周一更(即每个星期天下午8:30),一想到要写什么地理之类的就好头疼,会尽可能的避免...吧......Ps:每个在评论区里的书评我都会看,并在书评区里给出回复
  • 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抗日战争中,发生在伪满洲国辽南地区的故事,一批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逐渐觉醒,起来与日本鬼子,汉奸,恶霸作斗争。决心作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们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光复后,又经历了民主联军解放时期;国民党占领时期,直到全国解放。在与敌人顽强斗争中,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长大的一大批真正的中国人,成为建设新国家的栋梁之才。故事凄婉,悲情,残酷,跌宕起伏……又具有人情味。文中主人公张明元同志,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的全过程。最终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他在文中以第一人称名义出现,使读者读起来有亲切感。
  • 大梦三国

    大梦三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大梦三国,阅尽英雄豪杰无数。指点江山,谋略尽显,杀出重围,方显男儿本色。
  • 帝国瑰色

    帝国瑰色

    本书通过一段段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情感故事,揭示帝国宫廷深处的政治秘密和感情谜团,诠释中国皇权制度下的爱恨情仇,走出帝王将相崇拜的迷津。
热门推荐
  • 三生千年之蜜约

    三生千年之蜜约

    此生,她爱他,却不给机会,他爱她,便再无机会。“傻瓜,谁要当你伴读?我要当你的妻子……”她含泪而去,手却紧握不放。他抱着怀里的泪人儿,一吻成约,莫叹今世短,来世共举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人鬼相隔,你我未曾改变。“我,淼孑骊。”“我,鸣夏。”“不负此生,愿为彼此,白头偕老。”现言古言强力结合,续写一吻之约,千年不变的爱恋。
  • 七星魂珠

    七星魂珠

    混沌初开,天地分为仙,人,神,魔,妖,鬼六界。经过亘古变换,六界之中又逐步分离出龙族,魔族,血族,妖族等异类种族。各族之间战乱不断,人族势力最弱,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生灵涂炭。为拯救人族于水火,以青城山太乙门为首的各大修仙门派纷纷崛起。奈何魔族时常挑起纷争,太乙门第一代掌门天行子在神族的帮助下炼制出七星魂珠并将其与神族圣剑七星剑合二为一,使其能够发挥巨大灵力。在最后的神魔大战中,天行子与魔尊朔风苦战,后七星剑被朔风摧毁,七星魂珠现世,天行子最后激发七星魂珠的灵力,终于战胜朔风,携残剑封印魔尊于青城山太乙门剑冢,而天行子也因灵力耗尽而羽化登仙。七星魂珠也下落不明。
  • 双面情侣

    双面情侣

    她,是一个坚强又忧郁的女孩;他,是一个搞笑又冷酷的男孩。他们因命运的安排从相遇到相知再到不分离、他们因多种的原因从仇恨到无力再到新的开始。是什么能牵动他们能走在一起的呢?他们的之间...是老天的安排还是命运已注定?请大家关注《双面情侣》,青春正在绽放...殇殇热烈求点击、收藏、推荐...谢谢!!
  • 三生三世桃花劫之挥情示爱

    三生三世桃花劫之挥情示爱

    “师徒之爱,有违伦常”昔日的空霆教已不复存在,龙惊凤因爱生恨,血流成河。“十七的约定”两个背负宿命的人,在模糊的记忆力找寻彼此的影子。他曾经默默地爱过她,所以想再她失去记忆的时候重新开始...她和他自小青梅竹马,以为是彼此的唯一,可是他却始终把她当做妹妹...她愿与他生死相随,可总是觉得自己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而他为了她甘愿放弃自由,任由姐姐将自己变成一代魔君...爱有很多方式,让我们相聚示爱...
  • 海王称霸

    海王称霸

    这是一个航海为王的时代,人们向往从海上得到自由和财富及权力,话说航海之王徐福座下8大船长,手拥4大神器,一举号令海洋...从小生长海边的罗风,受到航海之王徐福的影响下,16岁在中华三大航海学院航海堂学习后,跟随一支商业船队出航从而结识了各种航海上的朋友,一路遇到各种玄幻惊险的故事,直到成为海上最伟大的航海之王,这是一个励志,冒险,热血,向往自由的少年海上冒险故事....
  • 皇帝的道具

    皇帝的道具

    “杀我大汉子民一人,我便屠其子民万人!”“侵我大汉领土一里,我便割其领土万里!”2000种秘密道具,1000张历史名将卡片,构成诸夏霸道誓言的底气。…多智近妖的谋士,万夫莫敌的武将,以及被坑的满脸血的某人。世界欠我一个哆啦A梦,就用这本书要回来。
  • 引火烧身:首席BOSS爱上我

    引火烧身:首席BOSS爱上我

    他是身价上亿的豪门大佬,意气风发。她是臭名昭彰的普通女人,低如泥土。一场荒唐的契约将毫不相关的两人捆绑在一起。米诺儿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有非分之想,却在不知觉中沉溺在他的温柔中。她认为自己在周洪宇心里有足够的位置……可父亲的惨死,法庭上的对峙,让她明白那些日子的甜蜜与温馨不过是他精心安排的一场陷阱。第一种爱情,最难过的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他明明很爱很爱你,却不得不放弃你。
  • 喊我鬼少

    喊我鬼少

    主人公遭到家中变故和学校开除之后,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就在他欣喜若狂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给别人当成了棋子.....
  • 画中之人

    画中之人

    蓝欣去好友妮儿家,妮儿热情地给蓝欣拿来一杯水,蓝欣喝下之后,便没有感觉了。醒来之后,蓝欣身边出现了一群11的人,他们逼问蓝欣钻石的下落。因为一枚哑弹,蓝欣心脏病突发,而11老大因为轻视哑弹,被击中与蓝欣一起穿越到了古代。在古代,蓝欣俯身于一个名叫司马兰馨的十三岁小姑娘身上,从此以后,蓝欣便作为司马兰馨存在。而11老大则化身成为一只黄毛狐仙,并且被司马兰馨收成专宠。司马兰馨在司马家地位不高,经常受到太太和二小姐的欺负,并且,与她钟情的陆子怡公子并不被司马家看好。而在兰馨落身司马家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兰馨看到了一副画,画中人就是兰馨上辈的好友妮儿的画像。当画像的秘密浮出水面,也是所有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
  • 天上掉下来一个败家子

    天上掉下来一个败家子

    肖任天,一个大学生父母是农民高考顺利上了个一本大学,并且已经大二了可却意外的被女朋友甩了。结果收到刺激跳楼自杀,可这时一颗彗星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