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描述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要求孩子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具体步骤分为两步:
一是观察。就是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研究。例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
二是描述。观察之后,就开始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描述的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时,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还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
(4)复述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其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具体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人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5)讲故事训练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讲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训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具体步骤有:
一是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二是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讲,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这个工作你可以请老师或爸爸、妈妈帮你做。
三是反复练讲。对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讲。通过反复练讲达到对内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6)角色扮演训练法
这种训练的方法,就是要学习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该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会表达的孩子口才出众
1994年12月9日,在山东日照市“十佳少年”授奖仪式上,一具叫卞迁的中学生在10分钟即席演讲中,由于出色的表达能力博得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他从母子情深、自己的志向理想、成长经历、学习态度,讲到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有理有据,情理交融,时而如小溪流水,时而振奋激昂,显露出他的演讲才华。
1996年11月中旬,山东电视台来日照录制《博士故乡小博士》专题片,当时卞迁刚升入高中一年级,导演从高二、高三找来一部分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现场举行答辩会,十二位对一位,涉及的知识有政治、历史、地理、社会、自然、学习、生活、体育、交友以及对外关系等,卞迁神态自若,对答如流,幽默风趣。两个小时的答辩,无一次被难倒,深受导演和记者们的好评。
1998年2月8日在济南举行的优秀中学生座谈会上,卞迁面对省城济南的众多中学生朋友的提问,沉着应战,真可谓“舌战群儒”,受到在场各位专家教授的称赞。
许多人都知道,卞迁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他8个月能叫“爸爸”、“妈妈”,10个月能说比较流利的句子,是早期智力开发和训练的结果。当卞迁过了学步期,我们就用语言指令让他完成简单的任务。例如该洗脸了,就让他去拿小脸盆,吃饭时叫他去请大人入座。他刚会说话,我们就训练他说完整的句子,不说“吃饭饭”、“睡觉觉”、“洗手手”等。让他背诵富有韵律的诗歌、童谣、绕口令,并且要求吐字清楚。晚上,我们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让他叙述一天的经历,不准确的语言及时纠正。由于生长在学校环境,让他多与大哥哥、大姐姐以及小伙伴们交流,锻炼了他的口语能力。
卞迁2岁时,就爱走东家串西家,谁家有好吃的东西,他就“主动帮忙”,直到吃得小肚溜圆。他天真有趣的话常常让叔叔阿姨们、爷爷奶奶们笑得前仰后合。如果碰到学校找人的客人,他能把客人准确无误地领到要找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家里,众多的交际机会丰富了他的词汇。
入幼儿园和上学后,他更步入了语言交际的新天地,讲故事、演讲比赛、朗读课文使他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增强。
判断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如何,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许多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琴棋书画各种专长,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孩子现有思维能力的反应,同时又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而一些家长在看待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说话谁都会”,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慢慢长大了就会说清楚了”;二是认为没必要培养孩子“耍嘴皮子”的功夫,把话说出来,别人听得懂就行了;三是囿于对“少说多做”的偏狭理解,认为“埋头做事”才是成才之道……诸如此类的理解虽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要推而广之,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障碍,影响其沟通、交往甚至思维能力。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锻练孩子的器官
为了锻炼孩子的说话器官,父母平时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经常指挥孩子去做事。在与孩子沟通或指挥他做事时,父母应口齿清楚,并引导孩子看些剧情片,用以锻炼他的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理解能力;有意识地带孩子做些翻筋斗、滑梯、荡秋千等游戏,让孩子全身肌肉张力逐渐强壮、有助于孩子发音器官的正确发育;父母还可带领孩子玩伸舌头、扮鬼脸、吹幼儿口琴、学发汽笛声等游戏,练习唇与舌的灵活性。
(2)掌握口语后再学习书面语言
孩子的语言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口语,也就是母语;二是视听语言,也就是广播、电视、影视光碟等;三是书面语言。这3种学习方式,是依序进行的过程。对母语的学习是通过对口语的理解和表达奠定基础,所以,父母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初始,应以口语为主,当孩子口语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教他认识书面语言。而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讲过深的故事,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不但无法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会令孩子对语言学习产生排斥感。
(3)加强孩子的词语储备量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会发音,却不会运用词语,父母说,把桌上的闹钟拿过来,可孩子却显得极为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当父母说,把玩具狗狗送回去时,他却立即就听懂了,这是因为孩子的词语储备量不够。
积累词语,多打比方。孩子说:“阳台上花开了!”家长可以引导:“能换一种说法吗?怎么样开着呀?像什么?”“一只大蝴蝶,很好看。”让孩子学会用比喻。因为,学语言和培养想象力要同步进行。用词尽量丰富多样,避免语言单调贫乏。譬如,比“好看”更确切的词可以说“漂亮”、“美丽”等。晚上城市广场的灯亮了,用于形容“灯”的词有“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放在句子中来说,不断强化巩固。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
(4)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说话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式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5)鼓励孩子把话说完整
家长要用规范的普通话与孩子说话,并且不用方言或模仿孩子可爱的儿语,诸如“狗狗玩”、“洗手手”之类。如果孩子说“吃糖糖”,家长要立刻纠正:“我要吃糖”,并且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把你的想法说完整”。还可以追问:“你想吃什么糖?你能用一句话把自己要求说清楚吗?”引导孩子说出:“妈妈,我想吃那种黑色的巧克力糖。”让孩子学会组织语言,把多种主要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明白。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这对孩子逐步养成说完整的话——规范的语言非常重要。家长平时在说话时也尽量说长句,家庭语言不要过于简单、刻板,要生动、幽默些,为孩子提供样本。有人说从孩子的说话就能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
(6)学会跟向孩子“唠叨”
向孩子不停地说,不是鼓励你成为絮絮叨叨的“婆婆嘴”。父母需要做的,是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告诉给孩子。当孩子坐在澡盆里洗澡的时候,你可以不停地对孩子讲:“小肚皮上是不是觉得温温的?”“你听,洗澡水溅在澡盆上‘卟——卟——’的声音……”“好了,现在该出水了。看看小手指的指肚,泡在水里的时间长了,都起了小皱纹。”总之,运用你的经验和所有感官,帮助孩子增加体验,并且学会如何描述。
当众讲话最能考验孩子的口才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主题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调查结果让调查人员大吃一惊:“死亡”这让人恐怖的事实竟然被排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公众演讲。有41%的人认为公众演讲比其他事情更让人感到害怕,也就是说,这些人认为公众讲话比死亡还可怕。大学里面的调查结果比例更高,有80%~90%的大学生觉得当众讲话非常的恐怖。中国是一个缺少培养孩子当众讲话能力机制的国家,这样的比例只会高,不会低,应该引起重视。
不过,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有可能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跟人打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而且话题源源不断,越说越起劲:有的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使人感兴趣的事,可谓是相当会说话,但是,真正一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有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小缺少当众讲话能力的煅炼,以至于遇到当众场合便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生怕说错、说不好丢面子……结果越是容易出错。而出错之后,神经会更紧张,就更容易出错。因为害怕出错,就害怕讲话,就越不敢当众讲话了。
在一个开放型的现代社会,需要当众讲话的场合太多太多。敢于、善于当众讲话,是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的重要方式。特别在工作汇报、经济洽谈、理论研讨、艺术交流、诉讼争辩、纠纷谈判的场合,当众讲话的能力尤其显得重要。实践证明,敢于并善于当众讲话的人,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好印象。所以,家长尽早地培养孩子当众讲话的能力,让他们早日具备,在大庭广众面前能大胆流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