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相:团队只有一种,管理的方法相同。
真相:团队不只一种,管理的方法不同。
团队有三种
英国皇家人力资源协会的会员们也许会像我一样,举头看足球,低头思管理。
因为该协会在2003年的年会上特意请来了英格兰足球队主教练、瑞典人埃里克森,给这些人力资源经理上了题为《怎样让你的团队出色发挥》的一课。和埃里克森同场献艺的,是出场费10万美元的管理大师柯林斯。
低调的埃里克森说:管理足球队的成功经验有三点。
第一,要有优秀的球员。第二,尊重人。第三,行事要简单。
当然,这位著名教练也说了些引用起来更响亮的话。
比如,“如果团队中有个坏小子而你不采取行动的话,不出三五天就有两个坏小子了。”被问到怎么处理绩效不好的球员,他说:“在足球中这很容易。你不派他上场就是了。”
埃里克森说的当然是真理,从柯林斯那里可以得到印证。埃里克森说的第一点,和柯林斯在演讲中说的“人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正确的人才是”简直是异口同声。但他们英雄所见略同的,其实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
要从足球学管理团队,应该去请教不踢足球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德鲁克的见识深刻而且实用得多。他指出,团队建设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理人认为只有一种类型的团队。其实,团队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棒球队,队员是“在团队中”打球,而非“作为团队”打球。不同的位置泾渭分明,大家各管一摊。
美国汽车厂商以前设计新车型的团队就是如此:设计师埋头设计,然后把结果交给开发工程师;开发工程师埋头开发,然后把结果交给制造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埋头生产出来,然后交给营销人员……
第二种团队就是足球队。虽然队员仍然有固定位置,但是他们“作为团队”踢球。
日本汽车厂商的设计团队就是这样的团队。与美国人的“串联”式工作方式相反,日本人的设计师、开发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和营销人员是“并联”式工作。
第三种团队是网球双打组合,更加灵活,要求也更严。
这三种团队,没有好与坏的区分,而是适合的任务、环境不同,对人员的要求不同,管理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队员和任务也有三种
1992年,管理大师德鲁克没有心情看巴塞罗那奥运会。因为,福特汽车建立团队来设计新车型的超过10年的努力出了“严重的问题”。还因为,通用汽车的土星车分部用团队协作来替代传统生产线的革新受挫,不得不走了回头路。也因为,宝洁几年前大张旗鼓发起的团队建设运动也偃旗息鼓,开始重新强调个人责任。
于是大师写了一篇文章,告诉企业界团队有三种类型: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双打组合。中心思想有两点。
第一,团队只是工具。这三种团队各有各的用处、特性、要求和局限,不存在唯一的理想团队。
第二,这三种团队各有各的管理方式。从一种团队变成另一种团队很难,如果要变只能突变,不能渐变。
福特、通用和宝洁的问题都是变得不彻底,变成了杂交品种一而大师认为,三种团队之所为、之所长与之所不能为是如此不同,杂交品种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怪胎。
2004年,我有一点时间看雅典奥运会。看到李婷和孙甜甜破天荒地在双打上为中国获得一个网球冠军,忍不住追随大师12年前的思路,又想了想团队管理。
大师给我的启发之一是,与其说团队有三种类型,不如说任务有三种类型。
企业中的许多团队,不像棒球队、足球队或者网球双打组合那样只有一种任务。在完成不同任务的时候,团队需要根据任务的类型改变工作的方式。
比如说,作为总编辑的我和负责广告的总经理也是一个团队。我们的主要任务——出版每一期杂志,是棒球式的:她负责广告,我负责内容,基本上独立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在策划一本新杂志,这个任务要求我们像网球双打一样,最大限度地相互补位。
启发之二是,团队成员也有三种类型。
有人是棒球队员,不需要、也不喜欢太多跟别人配合。有人是网球双打组合中的一员,追求最紧密的团队融合。有人是足球队员,前锋知道回防,后卫知道助攻。
管理团队成员的一个原则是,不要让棒球队员去打网球双打。
这个原则不是绝对的。李婷和孙甜甜夺冠后接受采访时提到:单打讲究能力,双打讲究脑力和配合;虽然单打是双打的基础,但是双打反过来也可以提高单打,尤其是意识和接球。
也就是说,对于棒球队员式的员工,也不妨让他完成一些网球双打式的任务,这样能提升他单打独斗的水平。
“披头士”团队管理四原则
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团队。2006年6月的一期美国《财富》杂志,做了个团队合作的专题,报道的团队例子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伊拉克的一个六人小分队;摩托罗拉RAZR手机的研发团队;环法自行车赛的参赛选手;索尼公司首席执行官斯金格和总裁中钵良治的二人组合……
《财富》杂志还不够有创意,选择的团队还不够有趣。
比如,为什么不采访老牌乐队U2呢?
这个团队屹立近30年而不倒,主唱、吉他手、鼓手和贝斯手一个也没有变。至少能够向他们学到两点团队管理经验:一、荣誉共享。尽管吉他手和主唱两个人写了大部分歌,也能够拿更多的版税,但是署名都是整个乐队。
二、权力共享。从表演曲目到网站设计,大事小事,都是四个人民主决策。
还有,为什么不采访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披头士”呢?可以采访还健在的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嘛。主业是团队建设领域的咨询师、副业是吉他手的咨询师索贝尔认为,披头士乐队也是最成功的团队。他总结了四条团队管理的“披头士原则”。
原则一:多呆在一起,建立了解和信任。
1963年,披头士乐队以一曲“Please Please Me”占据英国排行榜首,看起来好像一夜走红,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在利物浦和汉堡的夜总会里已经表演了几千个小时。
他们在一起磨合得太久,默契得令滚石乐队的主唱贾格尔妒地称他们为“那条四头怪蛇”。
索贝尔认为,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相当重要,除了技术型团队可能是例外,那些很少见面甚至不见面的“虚拟团队”无法成功。
原则二:不断创新产品。
大多数摇滚乐队,翻来覆去唱同样风格的歌。披头士则通过不断创新,来留住听众,并带领听众成长。他们在主题、风格、编曲、乐器,甚至录音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
原则三:让每个团队成员都享受光环。
早期,乐队依靠列侬和麦卡特尼创作。当主音吉他手哈里森的创作才能发展出来之后,他的歌也在专辑中享有一席之地。在摇滚乐队中,鼓手最容易有被忽视的感觉。
因此,在几乎每一张专辑中,列侬和麦卡特尼都会写一首歌,让鼓手斯塔尔来唱。
原则四:要包融通才和专才,还要培养良性竞争。
列侬愤世嫉俗,麦卡特尼乐于名利,两个人为了共同的音乐爱好走在一起。列侬的词意境深远,麦卡特尼的曲优美动人,两个人互补,互相启发和激励。同时,他们两人是擅长多种乐器和词曲创作的多面手,是创新的主要源泉;而哈里森和斯塔尔是专才,各自把吉他和鼓演练得出神入化。
索贝尔说,许多团队只有专才,而缺乏功力深厚的通才,不能发现和满足顾客比较全面的需求。
还有人认为,可以从披头士乐队学到10条团队管理原则,每一条的首字母凑起来正好是The Beatles:
一、找到正确的人(Talent-mix);
二、向明确的目标前进(Heading);
三、以激情获得成功(Enthusiasm);
四、对目标充满信仰(Belief)……听起来都像是老生常谈,就不一一列举了。
专门有个培训课,叫做“We can work it out”(披头士乐队一首歌名),讲授这10条原则,半天的学费是5500欧元,一天是8000欧元,比任何演唱会都贵。
在披头士的老家利物浦,另一家培训公司开设了一门两天的培训课:“All together now(披头士乐队另一首歌名)一向披头士乐队学习团队管理”。
麦卡特尼现在依然活跃在乐坛上,如果他把管理培训作为第二职业,专门发表关于团队建设的演讲的话,肯定能迅速进入管理大师排行榜。
知识型团队的领导力
10年前我年轻,有理想,像一张可以画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那时我是广告人,崇拜创办奥美广告的奥格威。
我把他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作为圣经,学习创作有销售力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