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个性的入世
都说伟大人物降生之时,总会有一些异兆。或者是母亲梦见什么龙啊熊啊的,或者一道白光钻入腹中,然后这个幼小的伟大人物,就奉不知道哪路神仙的旨意,开始了设计好的度厄度难之路。但是,翻遍各种研究资料后,我们不得不得出了这个结论:胡雪岩就是那么平平常常地出生了。
道光三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徽州绩溪县湖里村一户普通农民家里迎来了第三个孩子。这个农民叫胡鹿泉。按照辈分,他给这个新出生的男孩取名胡光墉,字雪岩。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胡鹿泉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了。因为那个社会虽然有字的人很多,但庄稼人要了没用,也记不住那么多名字,基本上随便取个狗蛋啊、狗剩啊什么的凑合着用。事实上,胡鹿泉的确读过几年书,那年月一个村子里识字的人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也算是位有文化的乡里名士。胡鹿泉家里有几亩薄田,自耕自足,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要说徽州绩溪县,真不是什么好地方。土地异常贫瘠,秋天收上来的粮食还不如春天种下去的种子数量多。但是,人是不会眼睁睁饿死的。封建社会靠种地为生不假,但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逼得徽州人不得不寻找其他的生存之道。所谓“树挪死,人挪活”,至少得出去干点什么伺候饱五脏庙呀。
有句话叫“土贫地荒,非盗即商”,所以出去可以当强盗,当绿林好汉,“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么念几句,吃饱没问题,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呢,朱元璋那小子,不就是光着脑袋那么从凤阳起来的吗!当然,这是胆大的人干的事情,因为干这营生,刀口舔血,脑袋是系在裤腰带上的。胆小的呢,就要老老实实地出去吃苦受累,务工赚外汇,渐渐做大。
徽州人选择了后者——经商,结果一不小心经营出来个徽州商业帝国来!这点,也只有晋商能够媲美了。如果再看看晋商家乡那些贫瘠的黄土地大风沙,我们也只能把托尔斯泰老先生那句名言改一下来感慨了:“矬人各有各的矬法,但是牛人却是相似的。”
胡雪岩出生的时候,徽州人已经保持外出务工的传统很多年了,其实这个时候再叫“外出务工”也不太合适了,因为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徽州人在外已经很有些势力了!
但是,这些“势力”与胡雪岩无关。胡雪岩出生不久,他父亲就病逝了,留下孤儿寡母,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加之生在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绩溪,其生活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胡雪岩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教育,主要工作是放牛。这个活不丢人,刘邦、朱元璋都干过。
关于胡雪岩童年的记载很少,大概的说明就是父亲早早去世了,他吃苦耐劳、努力上进、志向远大,并且为人耿直。其实如果我们去看名人传记,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名人的童年经历,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以上的特点,究其原因,自然是很明白的。
但凡一个人名声鹊起,大都是三四十岁时的事情,在此之前,谁会料到此子能发达呢?谁有工夫把一个小屁孩的童年都记下来呢?更不用说他幼时家贫了。但是等到此君出了名,那就另当别论了。出名者大致都要立传,立传的目的是要名垂青史,估计除了卢梭那种理性的疯子以外,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童年的窘迫或者糗事说出来。
但是传还是要立的,童年还是要写的,无米下炊可是要难死巧妇的。可是难不倒我们文人,在文人手里,凡事都是可以杜撰的,而且杜撰是有模式的,考研英语都有模式,写传为何不能有呢?
我们在研究分析之后,还是发现了这么一个真理:普通人各有各的普通,牛人在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具体说来,具有以下几个相同点:
(1)童年丧父,都是母亲一把手拉扯大。关于这点很多人可能不信。很多牛人都是有个完美的家庭的,如果您这样说那就是抬杠了。我不是说那些人不牛,但是相对于某一种类的牛人,准确地说是单亲家庭培养出来的牛人,多数都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拉扯大的。比如孔子啊、孟子啊、海瑞啊等很多牛人。这可能跟男性的天生弱点以及母性那独有的光辉有关系。但即使有些能耐住寂寞的父亲把孩子拉扯大,也少有成为牛人的。比如郭靖跟着母亲过,成了大侠,杨康跟着“父亲”过,最后没出息。具体深入的讨论,此处就不多展开了。我们只能粗略地得出结论:母亲可以既当爹又当娘,而且可以当得很好;父亲却不行。
(2)单亲家庭出来的牛人都是母慈子孝、家教极严类型的。这样的家庭背景培养出来的牛人往往最能立得久远。即使出现什么问题了,“老妇还可以唾其面”。
(3)“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伟大的母亲即使再累再辛苦,也会让孩子接受孔孟之道。必要的时候会牺牲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孟母,先是三迁,然后是“子不学,断机杼”。
(4)牛人成名之后就其童年包括幼年的吃苦的事情,屁大的事都会被翻出来,并且会作为千古学习的榜样。没成名的就算了,即使自己雇人记载了,也不会有人看。但是往往多数牛人小的时候饭都吃不起,所以有的时候不得不杜撰一下。
总之,名人传记的童年生活基本都是胡雪岩这个样子啦!如果需要什么解释的话,就再次记住“牛人总是相似的”这句话吧。
但是,关于胡雪岩的童年生活,倒确实有一件事情不是杜撰的,因为胡雪岩在回忆母亲的时候,多次提到过这件让他终生记忆的事情。
由于家境贫寒,胡雪岩在家没上过学,后来的墨水都是当学徒的时候喝的。但是胡雪岩的母亲是极开明的,而且她虔诚向佛,她经常向幼小的胡雪岩讲一个骑白龙上天的故事:绩溪北面30公里有一座大獒山,山前有一潭名叫白龙潭,很久以前有一位姓刘的老叟隐居于此,吃斋念佛,终有一天乘潭中白龙飞天而去。胡母经常用这个故事鼓励自己的儿子:“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努力向上,总有骑上白龙的一天。”
“努力向上,飞龙在天”就这样深深印在胡雪岩的脑海里了,有志向,有努力,飞龙在天就不是梦想!
更别忘了,徽州绩溪县,尽管土地贫瘠,倒也算是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登源河由东向西绕村而过。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像民国时期著名的胡适先生,明季三尚书,还有当今的胡主席,都是出生于此。
跟10岁的孩子说:我们全家靠你了
安徽绩溪胡里村胡家有一条家训:读书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为官。所以,胡雪岩的父亲没有走读书求官的道路,同样也不希望胡雪岩当官。我们无法说这种家训是好是坏,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必追究,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要予以尊重和包容就好了。
胡雪岩只读过两年的私塾,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了不起就是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等这样一些很基础的东西。按照学历来看,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学结业水平——小学毕业都算不上。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来,其实做人做事,有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就足够用了。太高深的学问,只是少数人在用,对多数人而言是没有用的。但是胡雪岩从小就知道一点——读书要明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读了也等于白读。因为死背书是没有用的,书读了以后,要去想通其中的道理,然后照里面的道理去做。做人做事都按照道理,是胡雪岩成功的一大关键。
胡雪岩的父亲生意做得很小,收入微薄,胡雪岩的两个弟弟出生以后,家里吃饭的人更多了,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所以胡雪岩8岁的时候,就开始替人家放牛接济家里。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真的挺好,让很多孩子可以去上学,而不是在田地里放牛。
不过牛人就是牛人,放牛都会表现得跟一般人不一样。话说有一天,胡雪岩在野外放牛,碰到很多小伙伴,于是他就把牛拴好,跟伙伴们一起玩了起来。不知道是玩什么游戏,反正把一个小孩子玩得掉进了山沟里。其他的孩子一看情况不对,都吓得跑回了家。这时候胡雪岩发挥出了牛人的天性,只见他沉着冷静,慢慢摸索着下去,把那个孩子拉了上来,然后扶上牛背送回家去。注意,是扶上牛背送回家去!处理问题的成熟,远远超出同龄儿童的水平。当时,所有的邻里都赞扬他,说他机灵、勇敢,又有好心肠。看了这一段故事,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看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大概就能够看出他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到了七岁的时候,就可以想象他老了以后是什么德行。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千变万化,人的一生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难道七岁之前所形成的品德,真的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大的才能,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不是很重要。外国人是以能力为本位,认为有能力就了不起,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更看重人的德行——你的品德基础好,才能越高就越好;你的品德不好,才能越高别人反而越害怕,因为这样更容易做坏事。这叫做“才能反动论”。
一个人三岁到七岁,我们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看不出有什么才能,否则的话,三岁就知道他长大会当工程师,会当科学家,那岂不是笑话吗?我们是看人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能。胡雪岩从小就品德高尚,是个“三好学生”。正像邻居夸他的那样,机灵、勇敢、好心肠。胡雪岩一生的经历,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