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解,同时将人们对现实的希望加进去,就构成了“理想现实”。“理想现实”是个体希望实现,但根据目前所具备的条件或自我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尚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的不清晰性,所以,“理想现实”就不可能是清晰的。而人对“理想现实”又有一种尽量清晰的愿望和要求,面对着本来就不清晰的现实,却希望有一个清晰的“理想现实”,这不能不是个矛盾。这一矛盾就使人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心理产生的根源。
“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崇拜心理的产生,完全是基于人类祖先对原始社会的“现实”不可抗拒,又无法认识强大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而产生不可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感觉,于是对这种外在的自然环境充满了敬畏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其实都是对原始社会现实的模糊认识,带着这种模糊认识,在长期的趋利避害的生活中,原始先民产生了多得利、少遭害的理想之念,这种想法、期待、希望,就是原始人类头脑中的理想现实。在漫长的岁月中,对现实和理想现实之间的距离,原始先民是越来越清晰了。这种距离感越清晰,原始先民对理想现实的渴望、敬佩、欣赏的情感也就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心理也就逐渐形成了崇拜心理。
随着原始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以及人类现实状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理想现实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现实和理想,二者这间始终处于一种不可比的状态之中,始终让人有一种对理想现实的渴望、崇敬、崇拜的心理。尽管崇拜内容和对象、方式等会有所变化,但是崇拜心理实质都同属于社会心理范畴。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着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出现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在生活中,人们始终不满足于有限的现实生活,因此,处在有限的现实生科学研究中的人们,便在现实理性的根基上,借助幻想追求将来可以变为现实的理想。人类自身对未来的崇拜和向往,既构成了人类现实生活的价值基础,又是人类从事现实活动的精神动力和心理安慰。
崇拜心理产生的心理根源
崇拜是一种主体心理状态。包括情感、认识、意志等,它主要是由对现实的幻想和想象、模仿等心理活动构成的。
在崇拜心理中,心理情感因素是极其重要的。人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直接成功的把握时,就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力是幻想力来推测现实的可能发展趋势,得出一种理想的现实,使心理得到一定的慰藉。
就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而在长期的想象和幻想中,心理能力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种促进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主体对崇拜内容、对象和真实性的信服,也有感觉和个人的需要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意志。
在众多的心理效应中,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是最主要的两种。
晕效效应
何谓晕轮效应?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人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会由局部特征去推则事物的整体特征,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主观印象。这一过程,恰如从月亮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在越来越大的晕轮光环一样,于是就把类似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心理现象形象地称之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即特指人的突出特征会象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并由此决定了对其整体性的评价,而其他特征则相对地模糊而降到次要地位。
自然崇拜心理之所以将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具有不可抗拒力与人们相对立,人完全像动物一样屈从于自然,其中就是由于晕轮效应在默默地起着将自然界一引进人类不能征服的现象扩大化的作用。
晕轮效应主要是根据人类情绪迁移性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以偏盖全”、“爱乌及屋”的主观认识心理活动。即人们把一些无关的中性刺激物与具有某些情绪体验的对象结合起来,使得无关的中性刺激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这种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性,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是人们的潜意识作用下认识事物的一种规律。
晕轮效应在认识事物中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所认识的对象进行想象和推测,极大地激发人们的主观认识热情,这无疑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机制。如日本著名影视名星山口百惠,以其私生女艰辛的童年至长大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所创造的“百惠神话”,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明星偶像,时刻关注着她的婚后生活。一些狂热的影迷一度以偷取她放在门外的鞋作为纪念物,以解偶像失落之苦。由此例可见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晕轮效应对所认识的对象进行想象和推测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人是这种作用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导致认识上的以偏概全。这种消极作用也同样在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灵崇拜的产生,特别是偶像崇拜的产生,就是在晕轮效应消极作用下的产物,即由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将自然作用的威力无限制地进行扩大和泛化,引起对超自然力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神灵;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偶像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偶像,即认为被赋予神灵形像的泥胎木偶,具有神灵的威力,是强大的超自然力、自然力的代表。对这些偶像的崇拜就是对神灵的崇拜,归根结底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综上,晕轮效应有强化第一印象、使其更具有辐射性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无限度强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晕轮效应有三种特性:
遮掩性:即主要品质对次要品质的遮掩作用。这是由于晕轮效应强化主要品质的特性所决定的,即俗话所说的“一俊遮百丑”。
弥散性:即扩大、泛化作用。晕轮效应一方面对主要品质进行强化,一方面由一种事物推及到另一种事物,形成对某一主要品质扩大、泛化到所有事物中去的倾向。
定势性:对主要品质的主观的认同,会构成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主要品质的方向发展下去,形成主要品质的唯一正确的定势。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情人的美好感表情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观察情人的各种品质时,就会觉得情人处处是美的,这就是无形中掩盖了情人的缺点和不足。
晕轮效应在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地、顽强地发挥着作用。晕轮效应的作用是崇拜心理理想现实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理想现实完美化的重要主观因素,也是理想现实固定化和偶像化的重要定势结果。
同时晕轮效应在崇拜行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崇拜心理,扩大、泛化人们的崇拜心理。如果不注意控制,还会使崇拜心理狂热化,以至达到盲目和盲从的程度。因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必要对晕轮效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使人们的崇拜心理和行为在科学、正确、适度的心理轨迹上健康发展。
对晕轮心理效应能否予以调控,关键在于能够以客观标准来检验主观心理认识,不要一味地迷恋于单纯的主情感之中。同时还要注意拓宽思路,注意运用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来调整主观认识。
马太效应
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次来中国讲学,听讲的多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罗素登上讲台,先提出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场的人都这样想:罗素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他提出这个问题必然有深奥的意图,不是张口就可以回答的答案。于是面面相觑,无人回答。还是罗素自己说:“2+2就等于4嘛。”这件事告诉人们,对名人的迷信,会束缚人的思维,扼杀人的智慧,有时竟会使人连最简单,最明确不过的事实都不敢认知,更不用说独自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了。对名人的迷信实际上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美国科学学会学的奠基人罗伯特·默顿曾仔细研究过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主人将不同的本钱分给三个仆人,让他们出外谋生,一年以后论成绩赏罚。一年后,主人对赚得多的仆人,让他多得有余;对赚得少的仆人,让他什么也没有。他将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后为人们所说的“名人效应”、“明星效应”等等,都是对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概括。这种心理也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心理根源。人们之所以崇拜“理想现实”,而不崇拜“现实”,其实就是基于“马太效应”这样一种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机制。
按照默顿的解释:“马太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大人物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要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小人物,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意指荣誉带来更大的荣誉,成功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增殖效应。
现代大众传媒为了商业目的,不断推出明星,并千方百计地加强明星的马太效应,以提高他们在大众心止中的地位。追星族之所以会对明星产生一种势不可挡的崇拜心理,正是来源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的作用。以及大众传媒在这种心理效应的指导下所渗进的商业目的和行为。一个明星的名望霸占多,他在追星族中产生的魅力也就越大,也就越发地引来更多的崇拜者。由此看来,马太效应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
泰国报纸上有一篇题为《名人:没有政权的总统》的文章,文中说:“名人的魅力能叫人做到他穿什么,你穿什么;他吃什么,你吃什么;他说什么,你说什么;他离婚,你也离婚。”此文的观点在某程程度上明确了崇拜心理的心理基础及诱因。这种诱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直接性。如:中国著名作家柳青以其名著《创业史》而蜚声国内外文坛。“文革”中他的《创业史》第二部手稿被抄走后,柳青万分着急。这事被当时的一位“红卫兵小将”知道了,他怀着对柳青敬仰和崇拜的心情,四外奔波,终于在抄家的物质中发现了装手稿的小皮箱,他冒着危险,把它转移了,然后悄悄地送给了柳青。这位红卫兵小将可以说对柳青不了解,仅仅是因为柳青的名著《创业史》诱发他的崇拜之情。而且,由对作品的信服,又诱发了对作品创作者本人的信服。由对作者的作服和崇拜,又产生了为作者寻找丢失手稿的壮举。而这一系列心理和行为,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基于“马太效应”这种社会心理。
马太效应的重要心理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崇拜者本身的曲折的逐名心理。追求名声,希图出名的心理倾向,使绝大多数无缘成为名人的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前面产生了心理失衡。失衡的心理需要平衡,既然通过媒介设法了解或知晓名人,可是通过仿效名人,或许缩短了一些与名人的距离感,就能使失衡心理得到一些补尝。由此看来,崇拜心理受马太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形象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马太效应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消极的盲目崇拜心理之中,就象前面所述“2+2=?”的例子,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某消极方面的影响有待于整个社会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现实社会中,对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进行适当控制,对于正确对待崇拜心理还是十分有益的。崇拜心理的盲目性和狂热性有时是直接来源于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因此,通过对马太效应的调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崇拜心理的盲目性和狂热性进行适当调节的,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
崇拜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
当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后,人们除了面对自然环境中自然现象强大危害的恐惧,还要面对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斗争,而这些危害的恐惧比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要残酷。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压迫下,一方面是对双重压迫感到苦不堪言;一方面仍然对自由、幸福怀有一种崇尚的心理。现实的阶级斗争又使他们难以尽快摆脱这双重压迫,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幻想有一种理想的现,能够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在他们没有找到根本的出路之前,他们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超现实的力量上,斯大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劳动者数十次、数百次地企图推翻压迫者,使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但是他们每一次都遭到失败,受到侮辱,不得不退却,不得不把委屈和耻辱、愤怒和绝望埋在心理,仰望茫茫苍天,希望在那里找到救星。”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这时候,人们可以使自己心理得到解脱的方法,就是对理想现实的崇拜心理——神灵和偶像。神灵崇拜心理和偶像崇拜心理是自然崇拜心理和图腾崇拜心理的发展,其中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进也有阶级社坐的独有特征,即人民的崇拜理想现实的心理,也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奴役人民的意识和工具。如历代统治者对关公的推崇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