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还未大亮,微微有些光亮却不真切,给伶山增添了一丝神秘,常年萦绕于山间的薄雾此时更显幽深。
从薄雾轻漫的林间池水边似乎传来叮叮咚咚之声,似山涧清泉,似清雅琴音,如这薄雾一般似有似无,渐渐走进,声音越发清晰,是琴音,不似女子幽怨之声,不似刀枪铁马豪阔,是一种如高山清雪一般纯粹,如月光一样似水流淌,悠悠扬扬使人心旷神怡,洗尽烦恼。
只见一女子身影,身材较小,似未成年,头梳垂挂髻,但又不似普通的垂挂髻,只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扎起,其余皆随意披散下来,胸前一缕,头顶只用一白色丝带扎着,微风拂来,墨发与丝带交应,飘扬似仙。
饱满的额头,眉叶似柳,珑鼻一点,樱唇不染而粉,冰肌莹彻,清丽出尘。面容清纯,苍白轻柔,澄澈空灵,超凡脱俗,着一件白色莲花装,紧身宽腰带更显腰肢纤细盈盈一握,胸口白色莲花更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清水芙蓉一般“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袖摆曳地,举手抬足间袖摆轻翻俨然可见上面的梨花刺绣。正襟危坐于池边平地,膝上置一古琴,一双削若青葱的玉手在上如蜻蜓点水,奏出清雅琴音。
女子头略微低着,那双眼睛如银河一样光亮,如露珠一般纯粹,但是却淡然又出尘,没有过多痕迹,仿佛宛若最纯洁的梨花,气质脱俗,飘落人间,仿佛,她只是这大千世界的一个过客。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这份静谧的美好。“布谷,布谷”一只浑身碧绿色的小鸟出现在这片竹林上空,那摸绿色像是要滴出水来,绿的清澈,绿的发亮,久久的盯着,给人一种晕眩之感。
女子一顿,琴声戛然而止,微微抬头,似是看到了小鸟轻声说了一句:“到时间了吗?过得真快啊,该回去了。”
于是女子起身抱起古琴慢慢离去……
——俺——素——萌——萌——哒——分——割——线——
此时,在森林的尽头,有一片湖泊颜色清绿,在薄雾中越发神秘,周围绿树环绕,美不胜收。
进看,那湖泊中有一男子,似15,16的样子,身着同样是白色的锦袍,上有莲花刺绣,虽面料华贵,但在他的身上完全透不出半点纨绔及奢华的气质反而是柔和的内敛,他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他的温柔,一双凤眼紧闭,睫毛浓密细长,那飞扬入鬓的眉,有种遗世独立的孤傲,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发若黑瀑垂落腰间,他周身的气质有种灵肌玉骨的仙人之感,那展开的宽大袖袍,像随风翻飞飘飘欲仙,有种出尘的雅致。他就静静的躺在湖里,仿佛没有呼吸。
而刚走出森林的抱琴女子见到的便是这幅景象。她就静静的站在湖边看着,而他就静静的躺在湖里,自成一幅风景。
良久,女子似轻叹了一口气:“虽然族里有交代不能接触一切族外陌生人,尤其是男子,但是,总归不能见死不救。回去后还是自觉请罚吧。”仰首道:“小霜,你先回去。我一会就来。”说着放下古琴跳入湖中。
女子凑近男子看了看,他面色没有乌青之色,只是凑近了看越发能感受到男子皮肤细腻,面若桃花,女子似是楞了一下:“除了祁哥哥,还是第一看到如此容貌的男子。”在他身上桃夭之色似乎与仙人之感完美融合。说着便去探他的鼻息,刚要碰到时,男子陡然恢复了知觉一般抓住女子皓腕用力一拉,女子一惊:“呀!”两人嘴唇顿时紧密的贴在了一起。女子似受惊似得张大眼睛,睫毛忽闪,一时忘了要推开男子。由于两人相隔很近,睫毛弄到了男子的脸上,男子皱起了好看的眉,手又是一用力将女子更深的锁在了自己怀里。湖面波光粼粼,两人衣角相缠,墨发飘扬,美如仙人。
女子先是一惊,然后迅速羞红了小脸,后又惊觉自己的体内灵力波动剧烈竟源源不断的流逝,再这样下去自己会伤及根本灵脉,察觉男子是在吸取自己的灵气,女子眼神坚定伸手出掌将男子打开飘上湖泊,刚落地只觉气血翻腾,哇的吐出一口鲜血。男子也因这神志清醒一同上了岸,见状:“姑娘,你没事吧。”
闻言女子转头,一眼就陷入了男子的眼睛里,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既深邃,又温柔,眸子里似有满天繁星。而且要说男子闭眼已经足够“貌美”,他一张眼,女子找不到到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了,就那么立在那,衣袖翻飞,仿佛有仙骨,遗世独立,那双凤眸本该绝色妖娆,但却蕴含着无比的包容,温柔,深邃,而不是诱惑,而眼尾微微挑起又增添了一丝妖魅。
而男子当看到女子时也是微微一愣,虽只有些许一闪而逝,眼前女子长发与发带随风飘扬,白色广袖飞起仿若在空中翩然起舞的白蝴蝶,眼神清冷,纯净,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像一阵风随时都会飘走。唇角一丝血迹,面色更显晶莹透亮,但却透出一丝似坚强似倔强,让人心疼。
男子一看到血迹刚要说些什么,只见那女子一甩袖转身,“无妨。”声音极是清柔,清脆明亮,如击玉罄。自袖中而出的白色缎带形成一条路直指天上,女子衣带翩飞仿若九天玄女。很快消失在视野,让人以为是一场幻觉,一场美梦。
男子一直注视着女子直到女子消失,然后低头发现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物,是镂空的雕刻印章,印章下刻着个梨笙二字,在月光下晶莹剔透泛着琥珀的柔光,入手冰凉,就像那个冰肌莹彻,清冷绝世的女子。
男子盯着那印章,眼底浮现一丝笑意,唇角微勾,似是不经意的轻声呢喃,“梨笙姑娘,谢谢你的救命之恩。古人云: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那我以身相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