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旧库房区域,归属于市、区几个不同单位。数年前,城西进行旧城改造,那一片区域列入改造范围,按照规划将改造为一个工业品批发市场,由市属一家国有房地产公司负责建设。经市政府领导协调,该公司迅速投入运作,与旧库房区内各产权单位达成协议,然后进行拆迁。不料三通一平基本完成后,有领导提出异议,认为在那里搞工业品批发市场不合适,不如把那块地拿来盖经济适用房,工程因此停顿下来,等待领导研究。由于事涉改变规划,牵扯范围比较多,七研究八研究,总是没能形成决定,工程一拖再拖,几年过去,那块地始终搁置无用。然后城西房地产开发升温,这块已经拆平的地忽然成了一棵摇钱树,为许多开发商眼馋,众开发商来自各个方面,都有各自背景,能量都很大,各自都会找领导,千方百计想染指这块地,彼此相争,互相牵制。政府里边,这个领导认为可以考虑给这家,那位领导认为可以考虑给那家,很难形成一致,久拖不决,大家倾向于干脆搞一次转让招标来解决问题。但是这块地当初已经划拨给一家国有房地产公司搞工业品批发市场,人家搞拆迁、三通一平,已经投入大笔资金,迟迟不能开发起来,确实也有客观原因,不尽是人家的责任。即使能够说服,或者采用行政手段把地从人家手里拿回来弄去招标,也需要一个合理的补偿办法。这个问题目前没有解决,这块地因此搁置放空。
“争这块地的主要有谁?”赵荣昌问。
“郭启明是头一个。”蔡波说。
“郭启东的弟弟?”
蔡波点头。
郭启明是本地一个私营企业家,经历比较特殊,曾从警,当过市区一派出所所长,而后下海经商,早几年主要在建筑工程上发展,这些年转而染指餐饮和房地产业。郭启明有个亲哥哥叫郭启祥,曾经权倾一时,当过本市的副市长,后来因为卷入一起腐败案,以受贿罪被判入狱。由于自身特殊经历和长兄留下的人脉,郭启明结交广泛,与本地政商两界人士多有来往,旗下产业发展相当快。
“周兴宜知道这些情况吗?”
周兴宜对这块地的情况一清二楚,但是他志在必得,只要这块地。交谈中,蔡波曾经以这个地块牵扯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复杂为理由,建议他另外考虑地块,他一口回绝。他还提出这块地的情况比较特别,不一定非用招标方式。如果只能通过招标来拿,他何必费老大劲,找到赵书记和蔡副市长。
“他认为我们有办法解决。”蔡波说。
“他说错了吗?”赵荣昌问。
蔡波承认可以想一些办法,但是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包括在领导层里。据他了解,郭启明做了许多努力,市长黄仁德曾经表示过意愿,认为郭启明做过不错的楼盘,给郭启明拿去开发可能是好的选择。
“不管怎么样,只要赵书记决定了,我来办,没问题。”蔡波表态。
赵荣昌明确道:“这个事要办,你考虑个办法。”
他告诉蔡波,有的事可能牵扯很大,会有不利影响,但是权衡利弊,不能不办的,还是得办。当然不能简单去办,需要考虑时机,减少不利因素。
而后赵荣昌给张同海副省长打了电话,汇报说周兴宜已经来过了,周兴宜的事情有些难度,他会想办法积极促成。
张同海说:“我听说有难度,所以要你帮帮他。”
领导态度很明确。
几天后,一个晚间,叶家福给赵荣昌打来电话,称有事情向领导汇报。赵荣昌恰在办公室,没有其他事情,于是让叶家福马上过来。
讲的竟是周兴宜。叶家福告诉赵荣昌,郭启明郭老板跑到他那里举报周兴宜,说周老板其实就是个黑老大。黑老大跑到本市圈地,市领导可别上当。
“郭启明的耳朵真长。”赵荣昌说。
叶家福不知道周兴宜是谁,也不知道周兴宜跟此间有何瓜葛。政法委管综治,打击黑社会是其中一项内容,但是周兴宜是省城的私企老板,如果他真是黑老大,那也是省城警方的事情,不归叶家福过问。郭启明明知这个情况,偏要去找他举报,为什么?郭启明一定是听说了周兴宜要地的事情,郭启明早就打那块地的主意,此时哪里能让,他知道叶家福与赵荣昌的关系,找叶家福就是要把信息传递到赵荣昌这里。
“郭启明说得很直接,可能得注意。”叶家福建议。
赵荣昌点头:“这个情况我了解。”
他告诉叶家福,周兴宜以及他的豪门夜总会在省城很出名,他有耳闻,毁誉参半。如果周兴宜是黑老大,总有一天会清楚,在有关方面还没有认定并打击之前,人家以企业家身份到本市谈投资搞项目,本市没有理由不跟他谈。周兴宜这个项目他知道,他还见过周兴宜本人,并不是他特别在意这个人以及这项目,是因为一些特殊因素,让他不能不管,必须正面接触。当一个市委书记,这种事免不了,碰上了就得反复权衡,尽量把握好。
叶家福说:“明白。”
那一天晚上赵荣昌有兴致,忽然问叶家福:“看看我这里有什么变化?”
叶家福挺吃惊,东看西看,没发现什么特别的摆设。
赵荣昌批评:“你会抓案子,却不会搞侦查。”
叶家福发笑:“要论侦查,哪一个警察都比我强。”
赵荣昌指了指他办公室的侧墙,叶家福啊了一声,明白了。
那儿挂了一副楹联。那面墙本来有两排文件夹,挂着各种简报、材料夹子。现在文件夹给取走了,换上了楹联,位置很醒目。赵荣昌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侧一下头,就能欣赏那两句诗文。
“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赵荣昌告诉叶家福。
叶家福上前仔细看看:“这个写字的是谁?”
赵荣昌告诉他,这个人是清代人,写一手好字,当时相当有名,身后也多有书作被人收藏。但是他的主要名声不是书法,是政绩,这人进士出身,点过翰林,当过河南巡抚,曾经奉命督办治河,就是治理黄河,期间尽心尽责,取得成效,受到皇上嘉奖,刻碑纪功,还赏赐一个石牌坊,立于他的老家。后来石碑、牌坊都毁于战乱,此人的事迹却还零零散散存于史料之中,以及偶然一见的字画里。
叶家福挺敏感,当即问:“姓赵,是赵书记家里什么人吗?”
赵荣昌点头,感叹说,坐在这张办公桌后边,抬眼看那对联,感觉很特别。赵普是他六世祖,当年官职比他要高,相当于如今的省级领导。看着祖先留下的字迹,搜寻祖先当年的事迹,从史料和对联字里行间揣摸祖先当年碰到的事情和心情,做一种沟通交流,其实很有助于对现实和自身的深入思考。
叶家福笑,说赵书记肯定也是个历史人物,日后肯定也会给挂在墙上。人跟人很不一样,从来历就区别出来了。像他叶家福,祖上世世代代在深山坑垅里种地,如果要学赵书记,只好拿一把老锄头挂在办公室墙上,那算什么呀。
赵荣昌也笑:“原来叶家福也会来点调侃。”
叶家福走后,赵荣昌即打电话给蔡波,询问周兴宜那个项目的谈判情况。蔡波说总体还顺利,双方人员正在商谈一些细节。
“让他们不要操之过急。”赵荣昌交代,“有些情况,我还得斟酌一下。”
赵荣昌口气有变,蔡波心领神会。后来几个月时间,周兴宜的人与蔡波手下的人频繁接触,商谈项目,谈判人员按照蔡波的指令,一方面客气周到,一方面设法拖延。事情谈着谈着,总会冒出一些意外事项,给谈判横生枝节。周兴宜终于吃不住劲,打电话给蔡波表示不满,说如果蔡波办不下来,他就直接再找赵荣昌。
蔡波说:“那块地情况比较复杂,赵书记一个人也不好定。”
“你是说市长?”
蔡波说:“市长当然也很重要。”
周兴宜表示市长黄仁德不是问题。他已经设法与市长接触过,市长明确表态,这件事听赵书记的。
蔡波自嘲道:“看来只有我是问题。”
几天后,周兴宜给赵荣昌打了电话。
他绝口不提地的事情,只通报了一个情况:“张省长后天下去,赵书记知道吗?”
赵荣昌道:“我还没接到通知。”
“这个事恐怕不会通知。”
据周兴宜所知,有一位老领导到本省考察,是一位前国务委员,虽然退居二线,依然还很有影响力。老领导这一次要考察核电项目。由于书记出访,两天后才能赶回来,省长又因病于北京住院,由张同海副省长先陪同老领导视察。他们不会到赵荣昌这边,因为省里未考虑把核电项目摆在本市,但是下去视察时将路过这里。
“听说赵书记在争取一个铁路线的事情?”周兴宜说,“这位老领导有用吧?”
赵荣昌问:“周老板对铁路也有兴趣?”
周兴宜笑:“赵书记不要涮我。我哪里有资格。”
他告诉赵荣昌,他听说过铁路线的事情,知道赵荣昌还在争取。如果赵荣昌需要,他可以帮一点忙。大领导他够不着,中央部门单位的事情,他还有些渠道。
“好的。”赵荣昌问,“周老板还有什么事吗?”
竟然没有,周兴宜这个电话只供信息,并不要地。
周兴宜不说,赵荣昌当然也不主动提及。放下电话后赵荣昌立刻联系陈昭,陈昭证实了,后天张同海确实陪首长下去,途经赵荣昌这里,并没有准备停留。
“陈副怎么能这样?”赵荣昌批评,“领导也是人,你们总得讲些人道。”
陈昭发笑:“赵书记说得这么严重?怎么不讲人道?”
赵荣昌问,“安排上休息区洗手小便吗?”
陈昭承认,接待日程表上没有写明这一项,但是他们会随机安排。
“这样吧,你随机随到茶店休息区,我在那里恭候。”
陈昭说,他没有问题,但是还得老板同意才好。
“这个我跟张省长说。”赵荣昌回答。
他马上跟张同海通了电话,请求领导帮助,让他跟首长见一面,争取半小时,汇报市里关于铁道线的改线建议,请求首长关心。
张同海说:“荣昌你真执着。”
他不表赞成。首长难得来一次,不好拿这种事麻烦他。但是赵荣昌还是希望能够见一见,恳求道:“领导知道我,帮助我一次吧。”
张同海干脆道:“行。”
放下电话后,赵荣昌立刻调集人员,紧张准备。
所谓“铁道线改线”是个什么事?本省有一条铁路线即将动工,这条铁路线沟通沿海与内地,对沿线各地的交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规划已经多年,如今终于面临上马。这条铁路线有近百公里路段位于本市境内,其中有一段线路存有不同意见。当年规划这段线路时有两个方案,俗称“海线”和“山线”,海线是沿海岸而行,“山线”则从近海丘陵地带通过,两个方案各有利弊,设计单位与地方政府多次协商,选择了“山线”。赵荣昌担任市委书记后以当地经济建设格局变化为由,提出异议,要求改走“海线”。赵荣昌这个要求没有得到上级有关方面的认同,因为铁路线经过某市,并不意味该市委书记就有话语权,而且当初确定铁路走向时,当地党委政府还曾表示赞同,修铁路不是儿童游戏,如果换一个市委书记就得改一次线,沿线那么多地方,这个要改那个要改,这铁路还怎么修?赵荣昌几经努力,上省城跑北京,动用了许多关系,包括请求常务副省长张同海帮助,都未能解决问题,有关方面几经协调,始终谈不下来,没有结果。
但是赵荣昌不死心,如张同海批评:“你真执着。”
两天后,张同海副省长陪同老领导到达。
他们并没有视察本市的计划,只是视察路线途经本市地域。赵荣昌不可能改变领导的日程安排,只能想办法争取在该日程安排中加上一点自己的内容,这种事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是通常时候可以做到,如果不是赵荣昌与张同海关系特殊,如果不是书记省长恰都不在,由张同海陪同老领导下来,赵荣昌实无机会。
现在他得抓住机会,虽然这个机会并不具有很大的确定性。
茶店休息区是高速公路线上的一个休息区,位于本市境内,有一家本地茶企业承包了休息区里的商业区域,在休息区开办茶产品销售点,配有茶艺表演和品尝活动。当天上午赵荣昌早早赶到该休息区,守在停车区边恭候,时时留意着电话与短信,带着期待,难免也有几分焦虑。此刻让他最关心的当然是来自陈昭的消息,陈昭随张副省长,陪同老领导下来视察,出发时他给赵荣昌发过短信,称已经动身,但是未能确定是否能在预定区域停留。
这个不奇怪。茶店只是高速公路沿线众多休息区之一,并不是客人们非要进来停留的地方。如果老领导或其随行人员在路经此前的休息区提出休息洗手,就没有理由安排他们在茶店再次停留。
客人到达前的半小时,陈昭终于给赵荣昌发了条短信:“确定。”
赵荣昌松了口气。
半小时后赵荣昌在休息区见到了贵宾一行。张同海向老领导介绍赵荣昌,说了句:“刚才跟首长提到的就是他。”老领导点点头,与赵荣昌握手道:“张副省长说你了。”赵荣昌说:“感谢首长关心。”陈昭在一旁说:“赵书记,时间抓紧点。”
赵荣昌领贵宾进了休息区的品茶室,早经安排好的几位服务员即端上热茶,请贵宾们用茶。赵荣昌推荐说,这是本地产茶叶,叫“云山雾”,生长于海拔较高的山区,培植、采摘、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用了大量传统工艺,既绿色又环保,有一种独特的自然茶香。首长难得一到,当然要献上最好最有特色的茶。
老领导喝了一杯茶,笑着问张同海:“怎么样?”
张同海点头:“是好茶。”
老领导说:“你们张副省长对茶有研究,他说好就好。”
高速公路休息区是旅客解手休整,吃饭喝水的地方,不是谈事情的合适地方。类似人物视察,日程表都是按分钟来安排,不可能让赵荣昌多占用。当天上午,一行人在休息区呆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略事休息,喝几杯茶,即起身上车,继续赶路。
赵荣昌跟上了领导的中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