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怎么回事
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法国作家伏尔泰
马龙·白兰度曾经在他的自传中清晰地描述他的第一个记忆:“我睁开双眼,借着曙光环顾四周,发现厄米还在睡觉,所以我尽自己所能穿好衣服,走下楼梯,每一步都是先迈左脚……”
你的记忆开始于多久以前?一个人能记住几岁时的事情呢?也许在记忆中有幼儿时期的某些片段,而且也很清楚,但是你能像马龙·白兰度那样清晰地描述它吗?
记忆的关键在于能否再认、回忆和复做。
例如,解答一道选择题,当看完题目之后,答案还没有在头脑中出现,但一看供选择的答案,立刻认出其中有一个是该题的答案。这种感知过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认识它们的现象就叫“再认”。至于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也无人提示,但能独立地再现出这一事物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回忆”。这种情况在学习中比比皆是,如背诵课文,记单词,写化学方程式,使用公式解题,等等。学过的动作,在需要时能准确地重复做出来,叫做“复做”。
根据记忆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工作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3种:
1感觉记忆
每一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就电影中的动作本来是间断的,却给人一种连续的感觉,这是由于感觉记忆的原因。前一个动作在我们头脑中还没有消失,后一个动作已经出现了,所以动作看上去是连续的。感觉记忆的内容,如果没有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青少年朋友们可能早已意识到某些记忆只能保存很短的时间,叫短时记忆。例如,给同学打电话时从号码簿上查到电话号码,电话还没接通,号码已记不起来了。研究者把这种记忆类型称为短时记忆。一般,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所能记住的内容(或称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这就是说,短时记忆的容量有时为5,最多不超过9,大都在7左右。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数学数字,而是指信息“组块”或单元。如906547682315这几个数字,读完后如果立即回忆,那必定难以进行,因为它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但如果我们把它断开来读“9065—4768—2315”,回忆起来就比较容易,因为它包括了三个信息“组块”。这对我们阅读和学习英语听力都很有启示,在阅读或听外语时,如果能以语意群为信息单位,就可提高我们读和听的速度和记忆效果,便于对内容的理解。关于短时记忆,研究者们把它包含到“工作记忆”这个更宽泛的概念里,当你的短时记忆过程把号码保存在头脑中时,你的工作记忆使你能够执行一定的心理操作来完成有效地搜寻,即人找纸笔把号码记录下来的情形。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是可以意识到的,当短时记忆的内容得到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这是个关于“记忆到底能持续多久”的问题,信息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忆,就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内容,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当这些内容从长时记忆转变成短时记忆时,才能被意识到,或者说回忆起来。我们对过去事物的回忆,都是以短时记忆的形式出现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如果进行足够的复习,从理论上讲,是没有界限的。另外,长时记忆的内容,有时可能受到干扰,想不起来,但以后还能恢复。如我们一时想不起来过去曾见过的某个公式或单词,过一段时间,又能想起来,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一旦受到干扰,也就消失了。
记忆学堂:
美国加州大学生物研究所帕福恩教授做过这样一次实验,他破坏了一只鹦鹉有关记忆的脑神经部分,这只鹦鹉的记忆立即消失,连平时那些朗朗上口的学舌用语都忘得一干二净。
艾滨浩斯告诉我们什么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
假如有人问你:“你记得回家的路线吗?”也许你立马就会反驳道:“一只小狗都认得回家的路,难道我会不认得吗?”倘若又有人问你:“你是不是所有曾经记住的东西都不会忘记呢?”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不行!”
这两个问题正好验证了我们早已经知道的事实:记忆与遗忘都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无论对的错的,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它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被我们记忆着。如果一个东西多次出现在眼前,浮现在脑海,那么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深一些,反之就会自然遗忘。
记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保持重现的心理过程。有没有记住,主要看能不能再认,能不能回忆和能不能复做。
而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则称为遗忘;其实遗忘就是指记忆元素之间的链接淡化甚至消失,导致你对某东西再也不能回忆起来。有些东西虽然不能回忆,但有时候还可能认知,这被称为暂时遗忘,但如果既无法回忆又无法认知,则称为完全遗忘。遗忘分为暂时遗忘与完全遗忘。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想要攻克遗忘就必须先熟知它的规律。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滨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年),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滨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艾滨浩斯以自己作为测试对象,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如下表。
然后,艾滨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如不抓紧复习,在一天后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这正好证实艾滨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
艾滨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一味地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滨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它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滨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得也越慢。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滨浩斯记忆曲线。
记忆学堂:
加拿大的潘费尔博士在为癫痫病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时(需切除一小部分脑子),第一次取下了部分脑壳骨。手术之前,潘费尔对打开的脑子进行了全面的电刺激,意识清醒的病人则回答每次刺激后的感觉。潘费尔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所得到的反应都很多,但只有刺激颞叶部分才能产生清晰而集中的记忆感觉。这种通过电刺激所引发出来的记忆,在正常回想条件下却想不起来。这说明,我们认为记忆“遗忘”了的东西可能已经永久性地记录在了脑子里。
增强记忆要学会忘记
记忆如钱包,拼命装反而漏得不剩一文。
——古罗马谚语
很多青少年都会抱怨以前学过的许多知识、背过的课文、做过的习题,乃至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少人与事,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其实,青少年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发生这种事并不代表你的记忆差或者记忆效率低下。一方面,艾滨浩斯已经告诉我们遗忘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假性健忘”。比如你听完了一节课,对老师讲的内容记得不清楚,反而对老师时常穿插的小故事记得很清楚。显然,这并不是你记忆本身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假性健忘”就要建立在有效的遗忘基础之上,甚至可以说,善于遗忘的人,才善于记忆。
古罗马有句谚语:“记忆如钱包,拼命装反而漏得不剩一文。”世界上不可能有那些记住一切知识的“通天晓”,因为对我们来说,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时间来学习无限的知识,必须得有选择,有重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我们想要做到样样都学,大大小小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必将使我们一事无成。“贪多嚼不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另一方面来讲,保持和遗忘是相互促进的。俗话说“有得必有失”,记忆重点与遗忘琐碎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分主次,将芝麻绿豆的小事,以及那些消极情绪,不快的体验,通通都保存在脑海里,恐怕新的知识信息,以及那些积极有意义的事物就难以进入大脑,那就大大阻碍了记忆和你的活动。
比如,有的人只需要某个列车时刻,却把整个车的运行表都记住了。这不但加重了大脑的负担,时间长了还会变得神经衰弱。要想“好记性”,一定要记住如下的秘诀:没必要记住的东西就彻底地忘掉好了。
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有效遗忘这一重要的记忆策略,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告诉你们正确答案,必须查一查词典,我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词典中已经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据说爱因斯坦在美国居住了许多年后,竟然连自己住所的街道号码也说不出来,出门返回时甚至找不到家。发明大王爱迪生记忆力超人,但他的忘性也非常大,还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在他和玛丽小姐的婚礼上,他突然想起了百思不得其解的自动电报机的问题,于是婚礼还没结束,就一头钻进实验室,抛下了新娘和众多宾客。直到晚上12点,他做完试验,才想起还没有陪客人一起吃饭。
既然遗忘琐碎的事情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遗忘呢?这要从遗忘的原因谈起。
遗忘的真正原因在于大脑自觉记忆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人脑就必须具备一种避免自觉记忆负担过重的保存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遗忘。这种机制使人脑能够把信息从自觉记忆中转移到潜记忆里去,从而腾出地方来接受那些不断地进入脑子的、既极其需要而又随时都可能要再现的信息。这样,人脑就能够积存大量的信息而不使自觉记忆负担过重。如果我们学会了自觉地运用遗忘机制,就能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当抛弃对遗忘的恐惧心理和成见,换上这样一种思想,即:正确地运用遗忘机制等于记起了一半。
在进行积极遗忘之前,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样的信息应当遗忘,而什么样的信息不应当遗忘。记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步工作。首先,不重要的信息根本就不应当记住。这种信息应当尽快摈弃,没有加以保存以备再现的必要。其次,与记忆目标无关的信息不必记。
记忆学堂:
著名的精神病医学家亚历山大·卢理来曾对一位十分不幸的人做过科学检查,结论是:“这位男子永远不会忘记见过、听过的一切。这种能力使他的大脑负担过重,以致运转混乱,无法如同正常人一样去看书、办事,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是什么影响了你的记忆
记忆是智慧之母。
——古希腊诗人阿斯基洛斯
记忆力的好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