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书 【宋朱肱】
太阳经脉证治
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上额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太阳病头痛发热,无汗恶寒,宜麻黄汤;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二者,均为解散,正分阴阳,不可不慎也。仲景所谓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今人纔见身热头痛便发汗,不知汗空闭而用麻黄,汗空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不同。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可发汗。
发汗和解之殊
伤寒表证,须看荣卫浅深。故仲景有正发汗汤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之类是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热浅深,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兹夭殇。其间纵获生全,往往汗后虚乏,遂致劳复,或变生百病,淹引岁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过度,阴阳并竭,血气羸损,以致此祸。如遇病轻,但当和解之。所谓和其荣卫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寒伤营
脉浮而紧濇,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此名伤寒。伤寒之候,发热恶寒,头疼腰脊痛,脉紧无汗,宜发汗而解,麻黄汤主之;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又人参顺气散、葱豉汤、苍朮散、麻黄葛根汤,可选而用之。
然太阳病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细看脉与证也。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浮者,虽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弱者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加黄芪最良。尺脉尚迟,再作一剂。
或太阳证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则频频与少桂枝汤,使体润漐漐连日,当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类和解之。
风伤卫
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不惨,烦躁,手足不冷,此名伤风也。伤风之候,头疼发热,脉缓汗出恶风,当须解肌,宜桂枝汤主之;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败毒散、独活散,可选用之。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桂枝汤。
【凡脉紧必无汗,惟濡而紧却有汗,勿误用小建中汤。须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
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
【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者,谓中风有湿当加之,去其风湿。取微汗者,风湿去也。】
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
【不饮水者是也。】
凡发汗后,汗不止为漏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腹满者太阴证,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也。
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已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
【阳旦汤是也。】
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
【岐伯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也。大抵用温药当避春,用热药当避夏,《素问》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者也。】
问:伤寒与伤风何以别之?答曰:伤寒者脉紧而濇,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濇,伤风者有汗脉缓故也。伤寒者畏寒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六经皆有伤寒伤风,其证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两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若三阴伤风,无变异形证,但四肢烦疼,余证同三阳。
风见寒脉寒见风脉
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此名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盖大青龙证,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
【脉弱有汗为桂枝证,脉紧不烦躁为麻黄证。】
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若证不审,误用大青龙汤,则发汗多伤人。
【以其有烦躁一证,故可用大青龙汤。】
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荣,大青龙主荣卫俱伤故也。
【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路,故其病浅。寒伤荣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荣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荣气之道路,故其病深。所以桂枝与麻黄,所施各异,戒勿误用,以有浅深之别,风寒之殊,医者当宜审谛,大青龙尤宜慎用。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类纂》云:凡发汗过多,筋惕肉瞤,振摇动人;或虚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以救之。羸甚者,芍药或量多少与之;恶热药者,去附子。余依加减法。仲景制真武汤,乃为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有此证,故用真武汤。若调理顺者,无此证也。】
表证
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者,表证也。
【浮,表阳也,其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又曰:结胸证脉浮者不可下。则知脉浮者表证也。】
表证者,恶寒是也。恶寒者,表之虚,此属太阳,宜汗之。然伤寒发表,须当随病轻重而汗之。故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时发汗,亦自不同。
发热
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
【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寒气留于外,皮肤致密,则寒栗而发热,宜发其汗,麻黄汤、大青龙汤主之。若发热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若吐利而发热恶寒者,霍乱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也。】
又有太阳证,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仍发热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汤一证,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大抵伤寒八日已上,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仲景云: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又有医人多用圆子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若伤寒得汗后,病解虚羸,微热不去,可行竹叶石膏汤,随其虚实而治之。
恶寒
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薄,脉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彻火,兼饮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恶寒有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宜解表,脉必浮数,属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汤、青龙汤证也。
发汗后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也,不可更吐下也。发汗面色赤有热者,为欲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虽然,太阳、阳明、少阴皆有恶寒,要之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也。
问:有汗出恶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恶寒者,有头汗出而微恶寒者,何也?答曰:仲景云太阳病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也。头汗出而微恶寒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也。
恶风
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使遍体微润连日,当自解矣。
又有太阳病发汗多亡阳,遂漏不止,卫虚而恶风者,当温其经也。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也。
风湿相薄,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热多寒少
太阳热多寒少有三证:有热多寒少而不呕清便自可者,有热多寒少而脉微弱者,有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其用药皆不同也。
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热多寒少而脉都大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若脉浮,虽热多寒少,亦自可发汗也。】
热多寒少而尺中迟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黄芪以养其血,尺尚迟,再作一剂;然后啐时用小柴胡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辈小剂,随证治之。
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其寒极则生热,治法多用冷药,故令热不去。仲景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不渴外有微热者用小柴胡加桂汤,皆温表之义也。近时多用小柴胡汤,不问阴阳表里,凡伤寒家皆令服之。此药差寒不可轻用,虽不若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之紧,然药病不相主,其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汤而成阴证者甚多。仲景虽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为是少阳证当服小柴胡,不必少阳证悉具耳。况本方又有加减,随证增损。古人方治,审谛如此,后人妄投,良可怪也。
伤寒太阳证发热恶寒,宜发其汗。然热多寒少,其脉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表也。
下之而热不退
仲景云:病人脉微而濇,为医所病。大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盖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阳微恶寒,四逆汤主之;阴弱发热为内热,葶苈苦酒汤主之。
头疼
头疼者,阳证也。太阳证头疼,必发热恶寒。无汗者,麻黄汤;有汗者,桂枝汤。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服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主之。
病人头疼鼻塞而烦者,何证也?此属湿家。头中寒湿,故鼻塞而头疼也,内瓜蒂末鼻中则愈。
身疼
太阳证表未解,脉浮紧,法当身体痛,宜麻黄汤汗之。
【脉浮紧,当身体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尺脉迟者,先以小建中汤以养之。脉浮者,麻黄汤主之。】
问:泼汗后身疼痛,脉沉而迟,当用何药?答曰:仲景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盖为此证也。小建中汤兼治汗后身疼脉沉而迟者。若霍乱吐泻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与桂枝汤即愈。《金匮要略》云:疮家虽身体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身痒
问:身痒者何也?答曰: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太阳病七八日,脉微而恶寒,以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汤主之。若反重发汗则气虚,必两耳聋无闻。素无热人,可芍药甘草附子汤;素有热人,可黄芪建中汤。面赤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当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无汗自汗
伤寒连服汤剂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风法蒸之,温热之气于外迎之,无不得汗也。
【其法用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洒之。取蚕砂、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可侧手厚,上铺席,令病人当上卧,温覆之。夏月热,只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至脚心皆汗漐漐,乃用温粉扑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蚕砂,桃柏叶也。无蚕沙亦得,单桃叶亦得。蒴藋亦可用。麸糠乃助添令多尔,不用亦得。】
伤寒亦有气虚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卫不和自汗;伤风自汗;亡阳自汗。
【别经有汗无汗,俱载本篇中。】
筋惕肉瞤头眩身摇
太阳病发汗不解,发热心悸,头眩身瞤动,欲擗地者,属真武汤。大凡发汗过多,即身瞤动振摇,虚羸之人微发汗,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羸甚者,去芍药或少用之。有热证恶热药者,去附子。余依本方加减法详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伤寒应发汗,面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出筋惕肉瞤,此为逆,难治。且先服防风白朮牡蛎散,次服建中汤。
喘
伤寒喘,只有太阳阳明二证。
【阳明喘正方,载阳明篇中。】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宜汗,属麻黄汤。
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