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虑
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初十日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此言。世人以为寻常。漫不经心。仔细想来。凡古今英雄豪杰。能留名千载。馨香百代者。何非由深谋远虑得来。故人生荣辱得失。成事不成事。都在此有无远虑。远虑之於人。真有极大至要之关系。故大学云。虑而后能得。然人生在世。谁不愿立功立名。因其眼光太小。平日无深造学问。无卓识定见。俗所谓鼠目寸光。故终身不能成一事。如是等人。何常不用虑。但所虑者。只顾眼前。不知从事於悠久正道中用虑也。例如秦始皇。闻亡秦者胡一语。乃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销天下之兵器。以愚黎庶。不知其子胡亥竟亡之。唐太宗。闻武姓乱唐一语。凡朝中有姓武者悉除之。而武则天日侍其左右而不顾。卒致乱唐。宋太祖。鉴五代藩臣之强。易以招乱。乃假杯酒而释兵柄。宋遂削弱不振。此皆是从人欲中着想。虽煞费苦心。似乎极精巧、极久远。然见小而不见大。知人而不知天。究不得谓之远虑。故不能消除祸患。且生出危殆之事实。孔子所以下一决然之断案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由此可以证之。凡人之远虑。是由真性流露出来。故虑无不周。足以制治未乱。保邦未危。原非私心自用者。所能测其万一。现在中外交通。各教昌明。如百花争妍。优者胜。劣者败。理之自然。据中国表面上看来。势力不及人。货财不及人。技艺不及人。加之内忧未清。外患频仍。岌岌乎似不可终日。就要放开眼孔。追思堂堂数千年之中国。岂无有高出人国之真理。如天地间之物。历久不渝者。其中必有真精华。中国为世界最古之国。文明最先之国。其中若无精粹。安能撑持数千年。不过今人喜新厌旧。未暇探索里面耳。然而中国之精粹。果何在乎。道德是也。验之於天道国法人心。无不以道德为归宿。夫福善祸恶。天之道也。赏善罚恶。国之法也。好善恶恶。人之心也。天下之至善无恶者。即是道德。道德二字。古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物成能。皆就此道德二字之范围以立之极。故虽极无道德之人。於大庭广众之间。谓之曰尔无道德。其人必赧然不服。可见道德又为人人心中所钦仰。人人心中所佩服者。推之将来。可以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非此道德办不到。则我等之远虑。就以道德为主旨。这个远虑。是先天之真智。即中庸所谓聪明圣智达天德。无有能出其右者焉。何也。能行道德。既不愧於己。又不怍於人。对於父母能孝。对於兄长能弟。对於妻子能和。对於朋友能信。对於国家能忠。事事均能相安。无往而不利。无入而不自得。何忧患之有。惟无远虑之人。不能自主。心摇摇如悬旌。轻於去就。人云亦云。毫不加体验。到老而学问无成。反抱怨世无良师好友。己身不获生往圣之时。得亲炙往圣之教。这宗人即是无学问。无远虑。未见圣。若不克见。即使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孟子所谓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者。是有深谋远虑也。人生一世。远虑二字。钦哉勿忽。
正纲明伦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二日记
三纲不正。五伦不清。八德不明。人生此际大不幸也。夫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迥异於禽兽者。以其有上下尊卑之序。家庭长幼之乐也。苟无纲常。则无道德之可言。更无所谓礼义廉耻矣。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欲张四维。以治其国。必先振饬纲常。以固道德之根基。盖纲常乃天地之正气。道德之显著者也。易曰、有天地万物男女。然后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而礼义有所错。故宇宙间绝大事业。俱从此纲常做起。自西学输入以来。我邦人士。佥谓君臣之称。不宜於共和民国。且视三纲为专横之体制。适足以妨碍平等自由。见有讲纲常者。必从而辟之曰。此迂酸腐败之流。不开通。不识时务者也。然试平其心。静其气。迟回审慎而思之。国无君(广义的)能保治安乎。书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乃不至强凌弱。众暴寡。上下相维。而人之生命财产。各得享其乐利。皆君主持其间也。故圣人立教。以君为臣纲。顾君臣二字。包含甚广。所谓君者。不必一国之元首。凡主宰於人者皆是。故子称父曰严君。曰先君。称人之子曰少君。妻妾称夫曰夫君。朋友通函。亦有称某君者。所谓臣者。不必僚采卿士。凡服从於人者皆是。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岂可因历代专横暴戾之君。谗谄面谀之臣。恶其名。遂并废其义而不讲。是何异因噎废食耶。盍观都俞吁稭之朝。赓歌拜手於廷。犹是君臣也。不闻有专制之政。况君臣二字。圣贤垂训。本系平等。故曰君臣有义。义合则留。不合则去。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书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何等平权。盖君者主也。可以为人之主。譬如家有家主。而仆役乃能效劳。商业店厂。亦必各有其主。而佣工乃能任事。国必有主。而发号施令。乃有统率。是故国也。家也。商户也。店厂也。一日无主。则诸凡事务。必弛殆不举。臣者从也。凡事必服从法律命令。若使人人习於放纵自由。目无法纪也。不听号令。国欲治。可得乎。藉此以思君臣之义。废弃不讲。不待智者而已知其不可矣。即如民国总统。各部总长。名虽异称。义则犹是国家之代表。行政之主脑焉。其不能不整躬率物。纲维国是则一也。至於人生家室。本所以养生送死。必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而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守其道。各尽其职。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方不至妇子嘻嘻以失家节。则家道乃成。家业乃兴。最可怪者。今世之为人父。为人夫者。总望其子成才。其妻贤淑。而己身不修。不行道德。甚且任意放恣。嫖赌嚼摇。无所不至。家人从何而观感兴化。夫身曲而影直。源浊而流清者。未之闻也。礼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子之克家者。是以身作则。式谷似之也。自己不才。其子焉能成才。自己无德。其妻焉能贤淑。故三纲者。皆所以主五伦之教。表率於人者也。然三纲之中。惟夫纲为最重。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盖夫妇为人伦之首。人道之始。万化之原。是以王道之化。始於关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能为妻纲之人。必能为子纲。盖夫妇之间。最易狎亵。能於易亵之地。而以道表率。则得天下之大义矣。故夫纲一事。人生最不可忽略。三纲既正。则五伦自明。何也。纲者领也。纲举则目张。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古者立此三纲以教人。其责备在纲之方面。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大义微言。真是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亘万古而不可磨灭者。故此纲字。又如金刚之刚。足以裁成器具。三纲立。而人人有所观化适从。犹曰五伦不敦者。未之有也。今时欲人实行八德。敦重五伦。必先整顿三纲。以为道德之根本。然后纲举目张。一唱百和。同游於熙熙之天。人道昌明之世。乃谓之真共和。乃谓之真自由。乃谓之大平等。
自立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七日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此言确是从人事中考验过来的。又是从人情中看透了来的。真算得金石之言。世人当奉为圭臬。不可轻易读过。盖轻薄少年。往往妄谈人之是非。总说别人办事无才。慨叹自己平生不得志。不能展布雄略。奠国家於苞桑之固。登黎庶於春台之上。不知少年得志。大不幸也。何则少年之人。多半是浮夸气习。不肯用琢磨苦功。深造学问。於人事中。又少经历。观其匡居坐论。评衡古今。觉得有满腹经纶。可以治世安民。及其一旦得志。或铺张轻举。作事而不知敬事。或熏染势利。患得而又患失。竟至误事坏事。犹吾大夫崔子。少年侥幸得志者。大率类此。岂知未得志时。摇舌鼓唇。尚足以动众听。犹有人抬举称颂。得志而不能办事。则众人唾骂。名誉扫地。为终身之玷。这就是不学之过。虽是津津言理。井井有条。不过是一点记问之学。既未折衷於心。又无实在经验。所以不能胜其任也。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人必先要好学。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反、然后能知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学问方能实在。方可适用。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况身居民上。不有实在经验学问。本诸身。施诸人。无学问。必定坏事。坏事、即坏自己声名。坏了自己声名。即害了自己一身一世。害自己犹小可。玷辱祖宗其罪大。不但害自己、辱祖宗。必贻害於国家人民。其罪更何可逭。少年得志。多不知为国为民。只图营私网利。则是有心为恶。必至消尽祖德。灭绝前根。永堕三涂苦道矣。噫、万劫千生得个人。一世为恶而消灭之。不诚大可惜哉。孔子所以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正为此耳。吾侪今日讲道德。不徒口讲。口讲就成了空谈。必须实行。实行之法。先把人心死去。然后道心自生。有了人心讲道德。不免偏僻。以道心讲道德。大公无私。道为己任。则道德即我。我即道德。虽天有穷时。地有灭时。人物有尽时。而我之正气。与道德合而为一。不生不灭。悠久无疆。今在道德学社的人。能如是问心。实行道德。即是自立。自立之实验。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怀仁抱义。砥砺廉隅。当思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模焉。试思古人筚门圭窬。蓬户瓮牖。负薪挂角。映雪偷光。如此困苦。尚勤学自立。我等今日饱食暖衣。焉可不勤学好问。以图自立。人能自立。穷而在下。可以齐家。而有室家之庆。可以睦族。而昭敬宗之义。可以和乡。而兴礼让之风。不求闻达。而实至名归。故孔子云。学也禄在其中。孟子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如舜耕於历山。能克谐以孝。尧以二女妻之。伊尹耕莘野。而乐尧舜之道。汤三使人以币聘之。傅说版筑。太公钓渭。孔明抱膝。皆是实行自立。故当时贤君。屈己往求。聘为辅佐。然大舜、伊尹、傅说、太公、孔明。达即能兼善。留大名於后世。未始非由穷居时。深造自立。有实在经验学问来也。据此看来。始而自立。继而可以得位、得禄、得名。终而为范为模。馨香万世。验之古人。班班可考。人安可不讲求自立哉。然自立又不独惟士为然。无论何人。都要贵乎自立。果能自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