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夫妇立。阴阳各互其根矣。夫妇别。阴阳极。男女别。阴阳立。立则清。清则吉。吉则动无不利矣。
问、家族为王道施行之基础。夫妇乃家族之起源。正夫妇之伦。其方法有二。一曰礼法。二曰感情。礼、如夫妇之有别。婚姻之亲迎。嫡庶妻妾之不容稍混。夫妻间与夫党妻党之服制。法、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义夫、节妇、烈女、之旌表。婚姻之不可轻离。感情、如夫倡妇随。相敬如宾如友。相爱如兄如弟。如男女内外之授受不亲。七岁之不共食。不同席。八岁之女。不出中庭。所以防闲情欲。保全完璧。以圆满夫妇之感情。夫然后夫妇正。家道成。血族尊。孝弟立。而王道赖以施行。吾儒贯以内圣之学。曰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内圣方可发为外王。外王圆成。内圣乃可希天。此中土为道法之源。所以重家族。正夫妇。防男女。推万恶之首以淫。百行之先以孝。非若四裔之地。其道散殊。不攸关於天道之元中。男女不清。夫妇不正。家道不成。犹然淡漠不加恻痛於心。若长此而已也。此中外之所以别与。
答、明明德於天下。天下一家也。何有殊与。
问、家道成。则内圣外王一贯。孝道立。则先后天一贯。
答、此仁者之世也。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苟有用我。期月可已。三年有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而已。
问、道在后天。吉凶悔吝。喜一而患三。故曰红尘苦海。圣人以道济天下。普渡众生。
答、圣人爱人。斯已而已矣。人其不自爱也欤。
问、天地者、中之上下也。人者、上下之中也。故维皇上帝。降衷于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地人者、中之华也。人者、中之心也。故人为天地之心。天生百物以养人。易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者以此也。故圣圣相承。允执厥中。儒可统诸教也。
答、儒为三教之终。以此命也。儒为万教之始。以此中也。
问、后天之福。先天已定。先天之福。今生始造。
答、以福造福。非君子其孰能之。
问、穷理之事至多。而明善为要。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天下至赜。而穷理为要。君子知其本而不知其变。知其大而不知其微。故匹夫匹妇之所知。圣人有所不知焉。匹夫匹妇之所能。圣人有所不能焉。故曰友多闻。多闻阙疑。友多见。多见阙殆。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知天地之变。民物之繁。以畜其德。子思子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故圣人列易。原始要终。以穷其变化。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理穷而性尽。以至於命。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所以希天无已也。
答、中庸不可能也。无入而不高人焉。故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人爵天爵。亦犹是也。(刍谈录)
第七十三礼拜食无求饱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初七日记
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然则君子有何乐趣耶。
答、(白话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随缘遇缘。无入而不自得。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作一事。知行并用。言不乱发。就有道而正焉。亲仁为师。受其指示。以免错入迷途。此章真君子之行为。有此行为。即是好学之人。好学之人。合天道。顺人情。不苟且於事。可谓好学也矣。
(官话解)君子真儒也。食无求饱。非必不在饱也。不贪美味已足。盖食只可养凡体。而不能养真性也。居无求安。非必不欲安也。不贪华丽已耳。盖居只可宅凡身。而不能宅真心也。敏於事。敏者勤勤不已。无一毫外慕之心。惟在於穷理尽性也。而慎於言。不当言者不言。即当言者。亦不轻言。故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就有道而正焉。亲近有德之人。恐己身不合乎道。就而正之。所敏之事。所慎之言。不至错误。方能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人也。真可谓好学也已。内求诸己。外求诸人。所学者大。所就者正。夫子先天之道。有传人矣。
(白话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必得先天之真乐。故忘乎世俗美居。夫食饱居安。人所共好。夫子岂不知耶。而大学一明。美味无穷。安宅有在。俗儒内外无实学。始终不能得美味广居。所得者虚名虚利。转眼皆空。孰如真儒之好在学。敏在事。慎在言。修己可以为人法。千载以后。犹莫不馨香而崇拜之也。(问谈录)
问、欲衣狐貉。后天之常情。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先天之真性也。
答、子路其可入室欤。惜乎其未也。不得其死然。未可与权也。
问、非礼勿视听言动者。慎动之学。以内有未中。恐不能和。故辅相裁成。以补养其中。答、主忠信而已。
问、自强不息。立身行道也。身不行道。不能行於妻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答、此仁者用之谓之仁。
问、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本立而道生。故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故自修者。以身观身。是心在一身。即道在一身。以家观家。是心在一家。即道在一家。以乡观乡。是心在一乡。即道在一乡。以国观国。是心在一国。即道在一国。以天下观天下。是心在天下。即道在天下。心者道之统。道者心之大。若尽其大。犹必心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即道存万古而上。万古而下。自修者。尽心焉耳。心乃身之主。又天下国家之主。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者。无所不用其心也。无所不用其心者。大一统之义也。大一统者。一以贯之
之义也。吾儒之道。岂特天下平治而已哉。平治天下者。吾儒之分定也。故曰下学上达。知我其天。
答、明明德於天下。亲民於两间。止至善於虚悬。一以贯之也。
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道如水。只是无外。小德川流。若川流不息。大德敦化。若万水朝宗。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不知其端。故曰无端。不识其始。而自然始。故曰道法自然。
答、天下之至阳。根于至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则公溥靡涯矣。(刍谈录)
第七十四礼拜贫而无谄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十四日记
问、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章。作何解释。
答、(白话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我纵贫穷。不作那低头下贱之事。不邀求於人。我富贵。不骄奢淫佚。不藐视他人。何如、是问其当否。子曰、可也。如此亦可。未若贫而乐。贫而能乐。君子固穷也。纵饮水曲肱。乐亦在其中。箪瓢陋巷。亦不改其乐。不怨天。不尤人也。富而好礼。凡事还要谦让。言行毫无失当之处。见富贵不能淫他。贫贱不能移他。威武不能屈他。总是以礼自持。敦厚崇礼。子贡闻孔子之言。乃引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以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是君子。不知贫而还要乐。富而还要好礼。才算君子。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孔子呼子贡之名。始可与言诗矣。你可算知诗中之义。告诸往而知来者。告已往之事。知方来之事。这章书。是夫子知道贫富人心不一。有能守贫。一得富贵就乱来。有能守富。一到贫贱。就无恶不作。所以要切磋琢磨。要知道富贵贫贱。是从因果中来。善恶中来。况顺逆又为身外之境遇。君子行道。安命而已。上年我邻近有一富家。其父尚知好礼。至年老时。将家务交与他管。他常阻亲为善。其父没后。不上数月。连遭不幸。伊反怪他人不是。来告於予。予遂暗暗点他。言凡事要归罪於己。厚德乃能载福。显亲扬名。助亲为善。可保前人之基业也。陷亲不仁。阻亲为善。恐德尽必灭。不要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可以载福。必要富而好礼。始能长守富也。
(官话解)贫者、穷苦也。无谄、不干求於人。不以贫为辱也。富者、财足也。无骄、不矜肆也。纵家号素封。一时之福耳。何骄之有。何如、是求夫子评定之词。曰可也。言亦可以处世之常。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道自忘贫也。富而好礼。礼即先天之礼。好礼自忘富也。盖贫富身外之物。未若指忘贫富之人。超乎无谄无骄多矣。子贡以为无谄无骄。至矣尽矣。不知无谄无骄之外。尚有最上一层。可见学无止境。故有感而得於心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细益求细。精益求精。为学之旨。诗不啻明言之矣。曰其斯之谓。盖恍然於夫子之言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夫子呼其名。许其明诗之理。可与言诗。告诸往而知来者。告以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子贡悟及切磋琢磨之功。因知夫子之已言者。而又知未言者。如是则可由后天之学。而进先天之道矣。
(文话解)子贡先贫后富。知时命得失有定。故贫时无谄。得富时无骄。是君子坦荡之怀。亦可谓能处贫富矣。然未忘贫富之迹。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得先天之实学。故有此境也。然则贫与富。乃石火电光。而身心性命。乃真常之学也。及子贡引诗悟及切磋琢磨之工。夫子许之。许其渐可造乎精微之域矣。
问、先生前星期。讲富而不好礼。不能载福。此说恐人不以为然。我看今时多半为富不仁。而反得富贵。这是如何。
答、(白话解)他富贵不仁。又能载福者。祖有馀德也。若他又能好礼。其富贵悠久无疆也。故曰以富积福者。非君子其孰能之。(问谈录)
问、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声色之事也。
答、岂特政刑而已哉。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是其几也。
问、喜怒哀乐者。识神之动目。人情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本天道以治人情。主元神而从识神也。故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而不中节者。识神而流於欲神也。
答、志道、依仁。汝知之矣。据德、游艺。未之知也。
问、敢问何也。
答、据德者。拳拳服膺而弗失。必徵之以学文。是好学也。游艺者。博之以学文。据德者。约之以要礼。真据德者。必要学游艺以崇德也。
问、天命不可恃。君子贵自强。人能自强。无命者有命。故曰物竞天择。栽者培之。君子居易以俟命。苟不自强。有命者失之。倾者覆之。故曰、尽人合天。朋友不可依。君子贵自立。人能自立。四海兄弟。苟不自立。夫妻反目。故曰君子自强不息。自立乃足依人。
答、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孟子曰、君子强为善而已矣。
问、时中者。天道也。孔子时中。为天道之表。立人之极。万物之命。
答、所以行之者。诚几而已矣。
问、中和学堂之设观过室。观察员。纠察员者。齐之以礼也。盖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俱由是出也。有三大讲堂。不时讲道者。道之以德也。故中和学堂。为大同时中之本。所以聚古今中外万教之学。一炉冶之。并行不悖。相协於中。层出不穷。而时出之。所谓时中。故名曰中。集全球之学子。天下之英才。因材而笃之。全才由兹出矣。国由兹治。天下由兹平矣。世界由兹化。天地由兹归矣。故名曰和。和者、天下之达道。中者、天下之大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堂为中和之所。故学堂可以统中外。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故曰时中。时中者。天道也。天道时中而有孔子。孔子时中于前。今行时中于后。故学堂为天道之表。人道之极。万物之命。天地之位。天人合一之所。万物归无之路。即中之所由显而华而隐也。故不曰大。而天下莫能载。包乎天地之外。立乎天地之中。孰有大於是哉。故中者。无极之母。太极之根。阴阳之理。万物之生。天地人神之了。宇宙之有。大道之名。是故中和学堂之立。即中之立。大道之所由明也。圣道之所由行也。天下之所由平也。惟见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劣者败之。
答、中和学堂。乃大道之门也。夫大道若大路然。人人共由之。不得其门而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中和学堂者。使民知之。而出入由斯户也欤。(刍谈录)
第七十五礼拜患不知人新义
民国二年八月廿一日记
问、圣人何以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答、凡事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况人间私语。天上若雷。不但人知己。而鬼神先知之。凡事总患不知人。故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且人一生。惟有己知己。凡心善心恶。自先知之。知己即知人。将心比心而推之。就知人也。患不知人。由不知己也。故孔子又云。不可以不知人。
(官话解)患者、忧虑也。我有道学德业。人不己知。於我无损。故不以此为患。若不知人。由己不能穷理。则交友用人。不知贤否。小则害身。大则害国。所患孰有甚於此。故曰患不知人也。
(文话解)圣人知君子。君子知小人。小人不知君子。君子亦难知圣人。纵有所知。知其粗浅已耳。精微之奥。谁其知之。故人不己知。何患之有。己不知人。将人之是非邪正。不知所辨。是克己之功未至。斯知人之哲难几。故曰患不知人也。学者致力於先天之道焉可。(问谈录)
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中。故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以之治心则心治。以之修身而身修。以之齐家而家齐。以之治国而国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平。故中一以贯万。一得而万事备矣。故曰、中生中了。中有中无。
答、故曰君子之道。费而隐。莫显乎微。道心虽微。莫显乎微。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