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志四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曹源邦修,陈嘉瑯纂。源邦字风万,浙江嘉善县人,康熙五十三年举人,雍正十年任云阳知县,任满去,乾隆六年回任。嘉瑯,云阳县人,庠生。按本志所述沿革,与前志间有不同,谓云阳为秦朐囗〈月忍〉县地,六朝时为云安。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属夔州路;元改为云阳州,明降为县,属夔州府。沿革篇后附考订,谓朐囗〈月忍〉故城在今县城西,即万户故城是也;并引《旧唐书·地理志》载,“万户城在云安县西三十里”以为证,又引《水经注》谓:“朐囗〈月忍〉县在巴东郡,故城犹在,跨山坡,南临大江。”其沿革考订所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颇具编例,较前志所述沿革为该。云阳旧志明以前无考,自明嘉靖杨鸾志后,有无修纂亦不可考矣。此志创修于乾隆乙丑,嘉瑯据其父所辑之邑轶事数册增纂而成,而未参鉴杨鸾旧志焉,是时《杨志》已不易求得矣。按其书列分野、沿革、山川、形胜、户口、赋役、学校、秩官、祀典、风俗、人物诸篇,纪载庞浩,颇费搜集考订之劳。云阳位在川江中流,巫山北尾,形势扼要。山有飞凤、马岭之奇,水有岷江,彭水之利。人物著于史册者,有扶嘉、黄中薛、颜寿孙,文章有李远师、奭少陵、康节。物产有盐井,在飞凤、马岭二山间,富饶为蜀省称著。
江油县志二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彭阯纂修。阯字基土,江南溧阳县人,举人,康熙六十一年任江油知县。按江油志书明以前无可考,此志为彭阯官江油时所修,是时文献凋残,勒成不易。其志体例凡三十九门,上无大纲,下无子目,书中所纪盐茶、矿产、乡里、市场、坝场、兵营、胜景诸门为详。志成后三十余年,乾隆辛巳,知县瞿纬曾依阯原本,增补雍正八年平武县拨归之让里,以及三十二年之事续修,是为增续雍正五年本。江油沿革,自后魏武帝置江油郡,西魏又置江油县为附郭邑。隋废改为平武,唐天宝复置江油郡;宋、元为龙州,省江油县入州。明复江油县,属剑州;嘉靖四十年改属龙安府。清顺治初并江油于平武,康熙元年复置江油县,属龙安府。
峨眉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文曙修,张弘囗〈日夫〉纂。曙字东寅,号瀛海,湖南桃源县人,康熙癸巳科举人,雍正八年任峨眉知县。弘囗〈日夫〉峨眉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峨眉县志》创修于明嘉靖辛丑,再修于天启乙丑,三修于清康熙乙丑,至此志凡四修。曙官峨眉凡十一载,初延弘囗〈日夫〉及李堂悟同纂县志,久不成编,后得邑人杨笥存所为县志稿,所纪康熙五十六年以前之事皆备,弘囗〈日夫〉再为增补,缀成是书,时在乾隆庚申岁。其书体例,率多冗杂,纪载亦多缺误,尚未全臻详实也,峨眉以山得名,汉为南安县地,隋置峨眉县,以县在峨眉山东麓故名。峨眉山脉,自岷山绵延而来,为大小金川与岷江之分水岭。县境山脉中又有邛崃山脉,至峨眉县突起,而为大峨、中峨、小峨三秀峰,三山相连,名曰三峨。以大峨尤秀丽,岩洞重复,登山者自麓而上,及山之半,更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者六十里,始达其巅。宋范成大谓,天下登山险峻,无踰于此者。洞以伏羲、女娲、鬼谷诸洞最著,又有雷洞,时出云雨。中峨山在县南,小峨山更在中峨之南。按峨眉之名,见《华阳国志》谓南安县有峨眉山。又据《囗〈木咢〉严经》名光明山,《山海经》名西皇人山,《三皇经》名胜峰,又曰第七洞天。《水经注》谓。蛾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然。
洪雅县志五卷明嘉靖四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束载修,张可述纂。载云南曲靖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洪雅知县。可述字惟孝,别号云山野樵,洪雅县人,嘉靖丙午举人,历官咸宁知县、兵部武选司主事、职方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贵州布政司右参议。按此志为县教谕王崇阜采摭典故,考订笔削,定例编次,断自可述。其书体例,分疆域、县纪、县表、星分、山川、地名、古迹、丘墓、寺观、风俗、政教、秩官表、名宦、列传、建设、祠祀、食货、户口、田赋、岁办课程、庸调、兵防、驿传、人物、乡贤、仕籍、列女、仙释、艺文、杂著诸门。县纪载:“后周置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置洪雅县,属眉山郡。唐武德元年改置乾州,开元八年州废,为洪雅县,属眉州。宋属嘉州,庆元六年升为嘉定府;元中统元年置嘉定路,省洪雅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分夹江置洪雅县,属嘉定州,领乡六,洪川、中保、安宁、保安、义和、安贤。”按志所述六乡之习俗,各不相同,洪川则多货木器,安宁则多造舟赁载,能操之以历三峡之险;义和则多卖蔬,虽业儒者多,而健讼者亦恒什九;保安则多鬻薪炭,输赋税;中保则多入林箐取木,货于营室者,中保之花溪,富庶甲于四境。而洪川、保安间多推剽为奸,其服饰则旧时多朴素,近则妇女为艳妆,髻尚挺,袖广长,男子则士冠方巾。按县纪一篇,叙及沿革及县属六乡之物产风俗民情,而疏言邑之大事,又不用编年体例,以分乡里记述,为别出之一体也。
三台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郑璇纂修。璇字蒪村,江苏太湖厅人,举人,乾隆四十七年任三台知县。三台设县,自清雍正十二年升潼川为府,即于府治所增设附郭县,因于郡治之西有三台山,故曰三台县。建县后五十年,郡守张松水属璇创修县志,璇以新修《潼川志》辑录三台县境事,以天地、人民、政事为三纲,以疆域、山川、人物、选举、食货、赋役等为条目,粗定体例,草率成书,纪载简略。乾隆原本,仅存此本,而嘉庆重刻本、民国石印本,传者犹为多。
天全六番稿不分卷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韬纂。韬字权六,浙江海宁县人。天全、六番为高、扬二土司之地,古分为二,后为合衔世爵招讨使。境内有天全寺,六番者,马村、苏村、金村、杨村、随龙东村、西碉村是也。由雅州入,过飞仙关,两崖峭壁,高五千仞,下临深溪。以多河为界,渡河即天全土司境。此书韬仅叙天全沿革,土司辖境,山川要塞,商贾汇聚之所合一篇。而以地势难以文章形容者,托之以诗。有《入峡诗》《渡泸诗》《出栈诗》《蓉城诗》四集,皆詠天全六番之地之事也。按此书为诗体地志,诗体地志由来远矣,《尚书》之《五子歌》,盖其源也。《汉书·艺文志》载各地歌诗,如《洛阳歌诗》《河南歌诗》,犹如今方志之一部也。至唐以后有“竹枝词”,专詠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皆为诗体地志体裁也。
打箭炉志二卷清乾隆五十八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不著纂人。按此志分建置、疆域、职官、山川、津渡、城垣、廨宇、营汛、坛庙、关榷、土司、驿递、夷赋、赏赍、土俗十五门。职官列“昭磨”一员,雍正十一年始设雅州府昭磨驻打箭炉,昭磨官名也。山川附形胜、古迹,津渡附关隘,土司有冷边土司、沈边土司诸目。此本无序例,纪载至乾隆五十八年止。
打箭厅志二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廷恕纂。廷恕事迹未详,按此志分星野、舆图、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城池、衙署、寺观、祠坛、津梁、古迹、赋役、盐政、茶政、邮政、乡里、物产、水利、风俗、岁支、仓储、库储、课税、夷赋诸门。据沿革所叙,谓:打箭炉相传汉武侯南征,遣将郭达安炉造箭之地。为南诏地,隶青海部落,明永乐五年土目阿旺坚恭以随征明玉珍功,授为明正土司军民宣慰使司世职。清康熙三十九年被藏人昌侧所据,四川提督唐希顺进兵诛昌侧,以故土司裔承袭,甲勒恭德继明正土司辖管十三锅庄。雍正八年设分驻打箭炉雅州府同知,汰驿丞并同管理厅,统辖各土司部落,隶建昌道,是为设厅之始也。
重修射洪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沈诗杜纂修。诗杜字佳亭,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四十四年任射洪知县。射洪为潼川府属县,按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之郪县地,西魏时始置射洪县。”考县志于明成化时知县李森、郭镗始修,万历时又续修,志版皆毁于甲申变后。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复成县志,其书亦不传。此志于乾隆癸卯知府张松孙以《唐志》简而不赡,因命诗杜重修,成于丙午岁。搜罗颇繁,然终不免参错不精。射洪为四川产盐最盛之区,有赤车、大润、石滩、福来、永胜、大峝、云井诸井,明清设有盐务大使驻之。本志职官有盐官一目,备述历朝盐官。射洪人物文学有唐陈子昂,为射洪人,为诗雅音振起六代,典型海内。子昂长子陈光,字孔明,光子易辅、简辅,亦皆善诗文,名闻蜀中。
盐亭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梦曾纂修。梦曾山东定陶县人,拔贡,乾隆二十五年任盐亭知县。盐亭为汉广汉郡地,西魏恭帝时改名盐亭,隋废,唐复置,属梓州,宋元以后属潼川。县志明以前无闻,自清康熙丙辰邑人张泰阶就所见闻为《古盐亭志略》,丁丑邑令吴宏有因之为县志,乾隆十七年胡华训重修,而未付刻。后十年梦曾官盐亭时,继《吴志》稿而成是书。其书体例,分舆地、人物、艺文三类,子目四十有六。舆地志所纪,于山川、名胜、物产较详,艺文志录杜甫诗颇多,如《行次盐亭诗》,杜甫尝历其境也。其书编次颇有条贯,体例简括,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为蜀中方志之雅确者。
中江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维翰、李来仪修,王一贞纂。维翰号西屏,镶黄旗襄平人,岁贡,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知县。来仪号丹崖,浙江长兴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任中江知县。一贞字位中,绵竹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县教谕。中江为晋五城县地,北周置玄武郡,隋废,宋真宗朝复置中江县,迄元、明、清未更。县志明以前无可考,据本志来仪序谓:“在明一修于嘉靖,再修于国朝之己酉丙寅。”而未详言修志原委。此志为维翰创志稿于康熙五十一年,以调知昌平去,书未及付梓,委以邑孝廉李藻继理其事。及来仪来任,复嘱教谕王一贞增订其稿,编次为五卷,为纲者九,为目八十有一,历四年始刻成书。但按其凡例所述,志实康熙二十四年邑令祝兆麟始议为之,风俗志为兆麟撰稿焉。自创修迄书成,凡三十年。迭经补订,故讹谬绝少。自宋至明清,其间中江往事纪载极详。如人物志所载苏易简、苏舜钦祖孙,吴叔永、吴忠肃伯仲,以及徐士杰、宋方麓诸传,摭采颇繁,修辞亦有义法,可推蜀省方志之佳作也。
蓬溪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之彪纂修。之彪丹阳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七年任蓬溪知县。此志为之彪官蓬溪时纂成,康熙十一年付刻。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康熙十九年知县周甲征即欲重刻不果,五十二年知县徐缵功依原本加增而重刻之。查蓬溪志书此本以前无可考,此志今原本不多见矣。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纪载亦不过概述大略而已。蓬溪为汉广汉郡地,唐始置蓬溪县。邑四境皆山,中有溪曰蓬溪,流广二百余里,其间冈峦纠纷,溪发源于蓬莱山故曰蓬溪。山有莲莱诸峰,以龙多山最秀拔,在邑治东,为蓬邑八景之一。相传晋永嘉中广汉人冯盖罗炼丹于此而道成,犹有遗迹存焉。唐孙樵有《龙多山录》,语此山奇崛古隽,刊画甚工。宋何麟有《龙多山诗》,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
安岳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郑吉士修,周于仁纂。吉士字西铭,仁和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年由衢州府教授升任安岳知县。于仁字文居,号仙山,安岳县人,康熙举人,雍正间仕福建永春知县,以所见闻著有《澎湖志略》《渡海舆记》《暮游集》等书。安岳建置,自后周建德四年置普州安岳县,隋废州,以安岳县隶资阳郡。唐复置普州,宋州县废,元复安岳县,属潼川府,明清因之。《宋史·艺文志》有杨泰《普州志》三十卷,是为纪载安岳县事之始,明万历间知县李英奇始创修县志。此志为吉士仕安岳时,延于仁因李英奇县志增修而成,康熙己亥知县姚孔镛始为之梓成。按此志体裁简约,纪载详核,采摭笔述,皆出于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