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7800000028

第28章

7、是月,并臣准诏议学校贡举,(案:《十朝纲要》:四月戊午,诏两制、两省、御史台、三司、三馆臣寮共议贡举法。) 多欲变改旧法,独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云云。(案:《东坡集》载此议,作熙宁四年正月具议状。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史全文通鉴》、《玉海》、毕沅《通鉴》均同此,作二年五月。《宋史》本传、薛应旂《通鉴》,则依《集》作四年。然据《十朝纲要》、《玉海》,诏议在二年四月,具议自应在二年五月,不应迟至四年正月,去下诏日几及二年始具议;况《长编》四年原书俱存无阙,正月并未及此议状。考王宗稷《东坡年谱》云:四年辛亥,先生三十六,任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王荆公欲变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具议。先生献三言,荆公之党不悦,命摄开封府推官,有奏《罢买浙灯疏》,知杂事诬告先生过失,未尝以一言辨之,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然《谏买浙灯疏》,《纪事》亦系二年十二月,而四年《长编》无文,《年谱》所载核以《长编》,歧异殊甚。据《长编》卷二百十四熙宁三年八月癸亥有云:“诏江淮、湖北转运司体量殿中丞、直史馆苏轼居丧,服除,往复贾贩,及令李师中供析照验,见轼妄冒差借兵卒事以闻。”谢景温奏劾故也。景温与安石连姻,安石实使之穷治,卒无所得。轼不敢自明,久之,乞外补。上批出与知州差遣,中书不可,拟令通判颍州。上批出与判杭州。注云:轼通判杭州,不得其时。又云:轼自此留京师几一年。明年夏末秋初及出都,由陈州赴杭州。轼有与其兄书云:“六月,除杭州。”乃明年。今因谢景温劾奏遂附见。景温劾轼疏已附注三月丁酉。又《长编》卷二百十三注引林希《野史》云:王安石恨怒苏轼,欲害之,未有以发。会诏近侍举谏官,谢景温建言,凡被举官移台考核,所举非其人,即坐举者。人固疑其意有所在也。范镇荐轼,景温即劾轼向丁父忧归蜀,往还多乘舟,载物货卖私盐等事。安石大喜,以三年八月五日奏上,六日事下八路,案问水行及陆所历州县,令具所差借兵夫及柁工,询问卖盐,卒无其实。据此,则劾奏诬告,乃在三年非四年也。窃疑《年谱》之误,盖由苏子由所撰《东坡墓志铭》。有云:四年,介甫欲变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对,且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府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之。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辨,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然以此求之“四”字恐误。《墓志铭》此段上有云: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寘官告院。下接“四年介甫欲变科举”云云,“四”字疑当作“是”字。“是年”承上“时熙宁二年也”句为文,盖二年五月议贡举,后为开封》推官。十二月上《谏买浙灯》疏。三年三月谢景温劾奏诬告。八月癸亥诏体量供析。乙丑因有语司马光“轼非佳士”言,乃令判杭。四年六月赴杭》。自《墓志铭》作四年,而编《年谱》者漫不加察,遂滋轇轕。考东坡丁父忧在治平三年四月,见欧阳修《老苏墓志铭》,则服除当在熙宁元年八九月,至京为官告院必在二年二三月。至四年正月,几及二载,不应一无奏劄,可疑一。谢景温劾奏诬告在三年八月五日,诏体量供析在三年八月六日,《长编》所载日月可考。似《贡举议》及《谏买浙灯疏》、《上神宗书》,不应在有旨体量供析后,可疑二。《宋史全文资治通鉴》於二年九月载神宗言“轼有文学,为人平静”,至三年八月乙丑,《长编载神宗语》司马光谓“苏轼非佳士,卿误知之。”若在四年,则安石、景温於三年已诬告,神宗已谓非佳士,何以得议而喜?又何必以轼为人何如问安石乎?可疑三。《集》中《再上神宗书》有云: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法皆不与治同道。立条例司,遣青苗,敛助役钱,行均输法云云,皆二年事,此书上於三年,故云去岁。此书在《议贡举》、《谏买浙灯疏》、《上神宗书》后,若依《年谱》,则《再上神宗书》既在《议贡举》诸奏后,“去岁”二字,殊未合,可疑四。诏议贡举,据《玉海》、《纲要》,在二年四月戊午,上议似不应隔二年始奏。司马温公《传家集《议贡举状》注云熙宁二年五月上,东坡尤不应迟至四年正月,可疑五。若“四年”二字作“是年”,则诸书所载事迹,日月无不?合。《集》中於《议贡举状》以下诸奏,均不作“四年”,恐係浅人又据《年谱臆改之,不得其月,乃以臆断为正月也。《纪事》於议状不载其文,今依《集》中录置附注,以备考据。《集中》云: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於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馀。使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况学校贡举之法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顺其所欲行而治之,则易为功;强其所不欲而复之,则难为力。使三代圣人复生於今,其选举养才亦必有道矣,何必由学!且天下固尝立学矣。庆历之间,以为太平可待,至於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於是,军旅谋於是,又当以时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则无乃徒为纷乱以苦天下耶!若乃无大变改而望有益於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以谓今之学校,可因循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於吾世足矣。至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文武长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而长短之议决矣。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而考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臣请历言之。夫欲兴德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孟子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之所向,天下趋焉。”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无所不至矣。德行之弊,一至於此。且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岂独吾祖宗,自古尧、舜亦然。《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自古尧、舜以来,进人何尝不以言,试人何尝不以功乎!议者必欲以策论定贤愚能否,臣请有以质之。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诞之士也,又可施之於政事之间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於天下而必欲废之!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时剽窃,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且其为文也,无规矩准绳,故学之易成;无声病对偶,故考之难精。以易学之士,付难考之吏,其弊有甚於诗赋者矣。唐之通榜,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讬之害,卒使恩去王室,懽归私门,降及中叶,结为朋党之论。通榜取人,又岂足尚哉!诸科取人,多出三路:能文者既已变而为进士,晓义又皆去以为明经,其馀皆朴鲁不化者也。至於人才,则有定分,施之有政,能否自彰。今进士日夜治经传子史,贯穿驰骛,可谓博矣。至於临政,曷尝用其一二!顾视旧学,已为虚器,而欲使此等分别注疏,粗论大义,而望其才能增长,亦已疏矣。臣故曰,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也。特愿陛下留其远者大者,必欲登俊良,黜庸回,总览众材,经略世务,则在陛下与二三大臣,下至诸路职司与良二千石,区区之法,何预焉!然臣窃有私忧过计者,敢不以告。昔王衍好《老》、《庄》,天下皆师之,风俗陵夷,以至南渡;王搢好佛,荙人事而修异教,大惓之政,至今为笑。故孔子罕言命以为知者少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性命之说,子贡不得而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此可信哉!今士大夫以佛、老为圣人,鬻书於市者,非《庄》、《老子》之书不售也。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岂此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於放而乐於诞耳。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励世摩钝者废矣,陛下亦安用之?而况其实不能而窃取其言以欺世者哉!臣愿陛下明敕有司,试之以法言,取之以实学,博通经术者,虽朴不废,稍涉浮诞者,虽工必黜,则风俗稍厚,学术近正,庶几得忠实之士,不至蹈衰世之风,则天下幸甚。) 上得轼议喜曰:“吾固疑此,得轼议释然矣。”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轼对曰:“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悚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他日,上问王安石以轼为人何如?安石知轼素与己异,疑上亟用之也,因问上曰:“陛下何以召见轼?”上曰:“见轼议学校贡举异於诸人,故召见之。且道轼对语曰:‘陛下何以召见臣?’朕为言:‘见卿议事有所喻,故召问卿。’对曰:‘陛下如此错矣,人臣以得召见为荣,今陛下实未知臣何如,但以臣言即召见,恐人争为利以进。’又谓朕与人官太速,后或无状,不能始终。此说何如?”安石曰:“陛下与人官,患在不考实,虽与何害!”上曰:“轼又言:‘兵先动者为客,后动者为主,主常胜客,客常不胜,治天下亦然。人主不欲先动,当以静应之於后,乃胜天下之事。’此说何如?”安石曰:“轼言亦是,然此道之经也,非所谓道之变,圣人之於天下感而后应,则轼之言有合於此理。然事变无常,固有举事,不知出此,而圣人为之倡发者。譬之用兵,岂尽须后动然后能胜敌!顾其时与势之所宜而已。”上曰:“卿言如此极精。”又言:“轼宜以小事试之何如?”安石曰:“臣已屡奏试人当以事,此言诚是也。”安石因极称吕惠卿。其后,上复谓曾公亮曰:“苏轼奏对明敏,可试也。”公亮曰:“京师无可试者。”王安石曰:“轼亦非久当作府推。”上曰:“欲用轼修中书条例。”安石曰:“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其事可也。”又曰:“陛下欲修中书条例,大臣所不欲,小臣又不欲。今轼非肯违众以济此事者也,恐欲故为异论,沮坏此事。兼陛下用人,须是再三考察,实可用乃用之。今陛下但见轼之言,其言又未见可用,恐不宜轻用。”(《纪事本末》卷六十二。案:《临川集》安石《乞改科条制劄子》云:伏以古之取士,皆本於学校,故道德一於上,而习俗成於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於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则患於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於天下,庶几可复古矣。所对明经科欲行废罢,并诸科元额内解明经人数添解进士,及更俟一次科场,不许新应诸科投下文字,渐令改习进士。仍於京东、陕西、河东、河北、京西五路先置学官,使之教导。於南省所添进士奏名,仍具别作一项,止取上件京东等五路应举人并府监诸路曾应诸科改应进士人数。所贵合格者多,可以诱进诸科蔊习进士科业。如允所奏,乞降敕命施行。《传家集》:司马温公二年五月《议贡举状》云:臣准御史台牒,准敕节文:“天下学校贡举之法,宜令两府、两省、待制以上,御史台、三司、三馆臣僚,各限一月,具议状闻奏者。”臣闻《诗》云:“无竞惟人,四方其训之。”言欲立强於天下者,无如得人。得人而任之以事,则四方斯顺之矣。臣窃惟取士之弊,自古始以来,未有若近世之甚者也。何以言之?自三代以前,其取士无不以德为本,而未尝专贵文辞也。汉世始置茂才、孝廉等科,皆命公卿大夫、州郡举有经术德行者,策试以治道,然后官之。故其风俗,敦尚名节。降及末世,虽政衰於上,而俗清於下,由取士之术素加奖励故也。魏晋以降,贵通才而贱守节,习尚浮华,旧俗益败。然所举秀、孝,犹以经术取之。州郡皆置中正,以品其才行,一言一动之失,或终身为累,士犹竞竞不敢自放。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而秀、孝遂绝,止有进士、明经二科,皆自投牒求试,不复使人察举矣。进士初但试策,及长安神龙之际,加试诗赋。於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於诵书,不识义理。至於德行,则不复谁何。自是以来,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薄,无所不为,积日既久,不胜其弊。於是又设誊录封弥之法,盖朝廷苦其难制,而有司急於自营也。夫欲搜罗海内之贤俊,而掩其姓名以考之,虽有颜、闵之德,苟不能为赋、诗、论、策,则不免於遭摈弃,为穷人,虽有跖蹻之行,苟善为赋、诗、论、策,则不害於取高弟,为美官。臣故曰“取士之弊,自古始以来,未有若近世之甚者”,非虚言也。今幸遇陛下圣明,心知贡举之极弊,慨然发愤,深诏群臣,使得博议利病,更立新规,是千载一时也。议者或曰:“古人乡举里选,今欲知士之德行,宜委知州、知县者采察其实,保而荐之。”臣独以为不然,古者分地建国,自卿大夫士,皆以其国人为之,犹患处士之德行不可得而详也。故又择其乡之贤者,使为闾胥、比长,自幼及长,朝夕察其所为,然后士之德行美恶,莫得而隐也。今夫知州、知县杂四海九州之人,远者三岁而更,近者数月而更,或初到官即遇科场,遽责之知所部士人之德行,诚亦难矣。又应开封府举者,常不减数千人,而开封府狱讼之繁,知府者自旦至暮耳不暇听,目不暇视,又有馀裕可使之察数千人之德行乎!议者又曰:“宜去封弥誊录,委有司考其文辞,参以行实而取之。”臣独以为不然。夫士之德行,知州县者尚不能知,而有司居京师,一旦集天下之士,独以何术知之?其术不过以众人之毁誉决之。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夫众之毁誉,庸讵足以尽其实乎!必如是行之,臣见其爱憎互起,毁誉交作,请讬公行,贿赂上流,谤讟并兴,狱讼不息,将纷然淆乱,朝廷必厌苦之而复用封弥誊录矣。夫封弥誊录,固为此数者而设之也。譬犹筑防以鄣洚水也,今不绝其源而徒去其防,则横流之患愈不可救矣。臣虽至愚,平生固尝竭其思虑,欲以少救其弊,今敢试陈二策,乞陛下俯加裁择。臣闻上之所为,下之所归也。国家从来以赋、诗、论、策取人,不问德行,故士之求仕进者,日夜孜孜,专以习赋、诗、论、策为事,惟恐不能胜人。父教其子,兄勉其弟,不是过也。今若更以德行取人,则士之力於德行,亦犹是也。诚风化清浊之原,历代讹谬而不悟,必待圣朝然后正之者也。夫德行修之於心,藏之於身,虽家人有所不知,况於乡党,况於州县,况於朝廷,将何从知之?故必待明哲公正之臣知而举之,然后四海之士皆可得而官使也。然举荐之法既行,则于求属请诚所不能无也。要在所举非其人者,国家以严法绳之,勿加恩贷,则苟且徇私之人皆知惧矣。且国家以德行取士,则彼贪猾轻躁之人,依附权要枉道求进者,皆为清议所贬,见弃於时,虽有举者,必不多矣。臣愚欲乞今后应係举人,令升朝官以上岁举一人,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岁举二人,谏议大夫或待制以上岁举三人。不以所部非所部,乡里非乡里,除自己亲戚及曾犯真刑,或私罪情理重曾经罚赎,及不孝不友、盗窃淫乱明有迹状者不得举外,其馀皆得举之。仍於举状内明言“臣今保举某州某科某人有学术节行,乞赐召试。”若举状既上之后,卻有前后诸般违碍事发,其举主并依律文贡举非其人分故失,从公私罪定断。受赃而举者,以枉法论。其举状,逐时送下礼部贡院,置簿记录。若应举人而不举者,岁终委贡院勘会姓名闻奏,乞严加朝典。每遇三年一开贡举,委贡院截自诏下之日勘会。选择举主最多者从上取之,举主数同,则以举状到省月日先后为次,其举主曾有赃罪,及见停闲身亡,或在合参人数外者,并不准。倍於每次科场南省之奏名人数,具姓名闻奏,乞下本贯发遣赴阙。其本贯更不考试,即具申状解送赴贡院,仍出公凭给付逐人,令赴贡院照会。限十一月内取齐,十二月内引见,正月内考试。其试官或朝廷临时添差。进士试经义策三道,子史策三道,时务策三道,更不试赋、诗及论。明经及九经等诸科,试本经及《论语》、《孝经》大义,共四十道,明经加试时务策三道,其帖经、墨义一切皆不试。对策及大义,但取义理优长,不取文辞华巧。唯所对经史乖僻,时务疏阔者,即行黜落。其奏名人数,并依科场旧制。若合格者少,即不满旧数,亦听。至御试时,进士、明经各试时务策一道,九经等诸科,试本经大义十道,所有名字高下,并只以举主多者为上。举主数同者,则以举状到省月日先后为次。其举人所纳家状,及授官后吏部所给告身,并须开坐原初举主人数、姓名。若及第后犯私罪、情理重及赃罪,其举主并减一等坐之;未及第者减三等。皆不以去官及赦原。如此,则并臣不敢挟私妄举,士人皆崇尚经术,重惜操履,风俗丕变矣。朝廷若不能行此保举之法,其次莫若修学校之法以取之。臣伏见自庆历以来,天下诸州虽立学校,大抵多取丁忧及停间官员以为师长,藉其供给,以展私惠,聚在仕官员及市井豪民子弟十数人,游戏其间,坐耗粮食,未尝讲习,修谨之士多耻而不入。间有二千石自谓能兴学者,不过盛修室屋,增置庄产,广积粮储,多聚生徒,以邀虚名。师长之人自谓能立教者,不过谨其出入,节其游戏,教以钞节经史,剽窃时文,以夜继昼,习赋、诗、论、策,以取科名而已。此岂先王立学之意邪!於以修明圣道,长育人材,化民成俗,固已疏矣。臣欲乞自今天下州学,只许置教授一人,委本州长吏於本处命官中选择无过犯、有节行、能讲说、为众所服者,举奏补充。若本州无人,则奏乞下铨司选差,委铨司於见在铨选人内拣选进士、明经诸科出身人,历任无赃私罪、能讲说经书者奏,补充逐州教授。仍令国子监试讲说经书。应举人初入学者,并为外舍生,唯赴听讲及公试外,不得於学中宿食。其教授每日讲书毕,取在学诸生姓名,书於垽上,杂置筩中,抽取三人,问以听过书中疑义三条。使对众解说。通者置簿记录,粗者不问,否则有罚。每月中两次公试,各试所习举业,委教授考校,定优劣等第,具姓名出榜,示讫亦置簿记录。其有过犯者,小过则罚钱,中过则降等,大过则斥出学,亦置簿记录。每遇春秋释奠毕,委教授选择外舍生到学及半年以上,自前次释奠以来说书多通,公试多在优等,过犯情轻数少,即升入内舍,为初等生,始听於学中宿食。又选择初等生升为中等生,中等生升为高等生,皆如外舍生之法。其有二人已上比较难决者,即特令说书及试所业以决之。皆须具状申本州,委知州、通判更加审覆,委得公当,然后给牒补之;如后来有过降等者,其牒即行抽取毁抹。其教授选择、纠举、升降等第若有不公,委知州、通判觉察取勘闻奏,乞行訩替。其开封举人,旧无府学,并令寓教於国子监。其国子监举人,须实是品官子弟,方得条入学。其教试选升之法,并与外州同。以直讲比教授,判监、同判监比知州、通判。凡国子监、开封府及诸州军内舍高等生额,并用本处解额之半。其中等倍高等,初等倍中等。若人数未足,则阙之,不得溢额补入。若遇诏下开贡举,委本处判监、同判监、知州、通判截自其日,勘会高等生补及半年以上者,具姓名结罪保明闻奏。仍给予公凭,许令免解直就省试。其高等生占不尽解额,方许本处其馀举人取解。其中等、初等生於取解时仍别立号,常比其馀举人多取分数。所有高等生至省试时,亦别立号,每七人中取一人奏名。如此,则举人亦稍蔊经术,敦行义矣。夫经术深浅,非程试所能知;行义美恶,非朝夕所能察。今使之处於学校,经二三年累经选择升至高等,又占解额,妨众人进取之路,若其行义少有过差,必不为众人所容矣。由此观之,其高等生经术则讲说常通,文艺则屡入高等,过犯则全然轻少,行义则为众所服,比之糊名誊录,考其一日所试诗、赋、论、策,偶有所长而取之者,相去远矣。况近年举人或一无行能,横遇恩泽、幸得免解者,不可胜数。今高等生行能如此,裁免一解,岂足惜哉!此学校之法也。若朝廷又不能如此,只於旧条之中毛举数事,微有更张,则於取士之道?无所益,徒更烦苛,不若悉循旧贯之为愈也。《文献通考》卷三十一:神宗熙宁二年,议更贡举法,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俱本於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元解明经人数增进士。直史馆苏轼上议,上以问安石,安石曰:“若谓此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其后,乃卒如安石议。《玉海》卷百十六:熙宁二年四月戊午,诏执经艺者专诵数,趋乡举者狃文辞,并臣详议,别为新规。翰林学士韩维议,请罢诗赋,各习一大经,问大义十道。集贤学士苏颂议,先士行而后文艺,去封弥誊录之法,先行之州县,使有司专考察,庶几存乡举里选之遗范。程颢言:“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请修学校,尊师儒。县令每岁与学之师以乡饮之礼,会其乡老学者,众推经明行修材能可任之士,升於州之学,以观其实。郡守又岁与学之师行乡饮酒之礼,大会群士,以经义、性行、材能三物宾兴其士於大学,大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於朝,谓之选士。朝廷问之经,以考其言;试之职,以观其材,然后辨论差等而命之职。”四年二月丁巳朔,罢明经科,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

同类推荐
  • 福建通志台湾府

    福建通志台湾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河岳英灵集

    河岳英灵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法华经持验记

    法华经持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n International Episode

    An International Episod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历史之谜(下)

    历史之谜(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纵横鬼界

    纵横鬼界

    萧峰等人为了救被吸入鬼界的亮亮,穿越到鬼界,展开了一段鬼界的冒险旅程
  • 安先生,别来无恙

    安先生,别来无恙

    顾晓晓初遇安旭东时,还是在半梦半醒的大学时期。那时的她,只是无意间在昏暗的路灯下多看了他一眼,便就此沦陷。原来,真的有一见钟情这一说?死皮赖脸的让他送自己去医务室,厚颜无耻的跟着他去上课,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每天按时送早餐……即使他对这一切均是高冷对待,甚至视若无睹,她却依旧持之以恒,不肯放弃。顾晓晓说:“安同学,我在桥头上找人算过了,我今生注定是你的女朋友,你就快些收了我吧!”安旭东说:“你想的倒美!我的女朋友,必须是才貌双全的,你貌是基本踩着合格线,至于才嘛……有待提高!”后来,安旭东对顾晓晓说:“其实,我一早就看上你了,只是想要欲擒故纵一番,这样你才会知道,什么叫来之不易?”顾晓晓白了他一眼,用手中的零食奋力的砸向了她:“安旭东,你混蛋,害老娘追的那么辛苦,感情是在逗我玩呀!”………………五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他是声名远扬的远先集团董事,她是海外公司的小职员。看着如今事业有成的他,美人在旁的他。她只能无奈的苦笑,心像是被万箭穿心一般疼痛。她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没有走出那段情伤。他却这么快就结了这么多的新欢。她终究还是输了,无论实在五年前,还是在五年后。当安旭东愤怒的问到:“当初为什么要一声不响的离开?”顾晓晓只是冷冷一笑,世间竟有如此义正言辞的恶人先告状?五年前,明明是他劈腿在先,搞得现在倒像他是受害者一般。“安先生,你现在是未婚妻在左,小情人在右,又何必去追问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我们之间早已结束。”“不,没有结束,我们注定会没完没了!”这是一个职场励志故事,也是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从顾晓晓海外回国再遇安旭东开始……
  • 小马宝莉到猫武士

    小马宝莉到猫武士

    小马宝莉上空出现了一个大洞!公主们尽力保护小马莉亚,但并没有啥卵用,就连和谐之元也无法拯救小马莉亚了!紫悦他们来到了猫武士的世界。猫武士的世界充满暴力,而小马宝莉的世界却是友好和谐的。身为和谐公主的她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来到了猫武士的世界?他们又将如何挥去?敬请期待——新猫武士
  •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本书通过自己的文章让从未去过俄罗斯的中国人全面了解这个白桦林的国度,讲述行走俄罗斯喜怒哀乐与难忘记忆。
  • 剑王纪

    剑王纪

    繁花似锦,宗门林立的东土大陆,韩北在荒野经过一座道观时,发现自己竟然在观内召唤着自己,莫名走入却卷动了一场天下之争…
  •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本书是狄更斯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被称为“作者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姨奶奶抚养长大。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坎坷与不幸,继父对他百般虐待,以至于他只得逃走。但是,他有保姆皮果提和姨奶奶的疼爱、有特拉德尔和米考伯先生的友情。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和丧妻之痛后,他依然坚强地走了下去,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而所有的善与恶也都得到了报偿或惩罚。
  • 重生之忽悠先生

    重生之忽悠先生

    当了八年国家档案局临时工的徐天赐,终于等到了上位的机会,本以为自己能屌丝翻身,结果却意外触电身亡。也许是命不该绝,竟然让徐天赐重生到十几年前,脑子里还多了一堆人事档案!俗话说得好,重生不潇洒,不如回家卖红薯,且看徐天赐金口一开,做一个神级忽悠!!
  • 无极巅峰之超神时代

    无极巅峰之超神时代

    我叫李魁,莫名其妙的穿越到21世纪,之后,我名罗魁,本以为古武已经没落了,没想到它们在暗中,主宰着国家的命运,果然,这里还和以前一样,实力决定了你如何生存,凤羽,龙鳞,入神,星君,至尊,神皇!一道道等级打压下我该何去何从?《护花天子》值得您拥有
  • 全职超能游戏者

    全职超能游戏者

    一个刚过完暑假的高中毕业生何渊,结束他在大山里的志愿者之行,回家的路途上,何渊邂逅神秘女子,获得神秘手提箱。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当他触碰到的那一刻,全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确定我来的是大学?教授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还有,我这麒麟臂一样的玩意,究竟是怎么回事?不靠谱的姐姐,干嘛跑到城市外面,到处都是怪物啊!想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战斗下去!插卡!super-abletoread幻想骑士·卡塞尔compete战斗吧!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