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要打倒孔家店,主要罪名就是冲着这“三纲”来的。他们哪里知道卖“三纲”的是董家店,而非孔家店,而且“三纲”的货源已经断档多少年了。
五伦十义的道理,下面还会讲到,这里就不再多解释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春夏秋冬为四季,又叫四时,应乎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的勺柄总是围绕着北极星转的,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转动,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断地推移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穷尽。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
《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四时寒暑的变化。
根据我们中国的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岁和年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一个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一个回归年。一个自然年是365天,一个回归年(岁)则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
举春时为例来说,春三月万物发生,正月为孟春建寅,二月为仲春建卯,三月为季春建辰。孟春的一气为立春,包括“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三候;孟春的一节为雨水,有“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三候。四时有十二节、十二气(二十四节气),共计七十二候。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东南西北是人类臆设的方向坐标,其实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有方向呢?连地球都是圆的,《庄子》一书中就提到“南方有穷而无穷”的辩题。南方看似有头,你走走看,保证转一圈又走回来了,因为地球是圆的。四方是假设的,但中是真实的。何为中?你站立的这一点就是中,有了这个中,东西南北就有了。中国文化讲究“面南背北,左东右西”,中心一确定,四方的概念就出来了;中心一移动,方位也就随着移动了。
如果以地球为中,就要以北极星来定位,但地球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曾经受慧星的引力作用翻了个倒毛筋斗,南变了北,北变了南。地质学家一直就怀疑岩层中的反方向磁力线痕迹到底是怎么回事。《易经》的八卦方位图,与现代的地图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东方甲乙寅卯木,应正月、二月,居震宫。南方丙丁巳午火,应四月、五月,居离宫。西方庚辛申酉金,应七月、八月,居兑宫。北方壬癸亥子水,应十月、十一月,居坎宫。中央戊己辰戌丑未土,应三、六、九、十二月,居中宫。
实际上,中指的是整体的平衡点,并非是平均的度量衡单位。一根粗细不一的棍子,其平衡点绝对在靠近粗的一头,这一点就是中。社会学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就不是中,也永远不可能有中。《尚书》里面有四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的就是教育的中心、为政的中心、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允是诚信、公平,把握住这两点不动摇、不放弃就是持中,就能天下太平。水平则不流,物平则不动,不动就正、就定了。
在世界范围,中国属土,居全球之中。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中国的问题不解决,全世界就不得安宁。中国强大一点四方都害怕,中国的产品一来,谁也招架不住,这就是中位的力量。在中国领土内,嵩山为中岳是中国之中,嵩山之中在少林,少林之中在大雄宝殿释迦摩尼佛的莲花宝座之下,达摩老祖所以要在嵩山面壁九年绝不是偶然的。
帝都北京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的蟠龙宝座之下,从这一点放射出去,北京四城呈对称格局:四正四隅方位有庙堂八座,东西南北有四坛(天地日月)再加上社稷坛,一共是五坛八庙,这是明成祖时代,姚广孝按《易经》之理设计的北京城。现在太和殿的蟠龙宝座后撤了十几步,起因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登基大典时害怕。太和殿顶上,蟠龙藻井内龙口里悬挂一颗亮晶晶的大球,象征着龙戏珠。袁世凯怕大珠子说不准哪天掉下来,他虽然叫“袁大头”怕也扛不住,就后撤到现在的位置,这是说到中随便扯出来的闲话。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这里讲的是五行和五行的起源,“水火木金土”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五行在中国文化中这么重要?因为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数”,是天地自然之数理,所以五行之数也是数学的鼻祖。
说到数理就必须再谈《易经》。《易经》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其中的道理贯穿后世的一切学问,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易学运用的说理工具就是数理逻辑体系,换句话说,《易经》依靠的就是数理以及数的变化。先后天之卦象都是从数理变化产生的,由理生出数,再由数生出相。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具体的相(物相或事相),但相从何处而来?总不能凭空产生吧,相正是生于数。
前面已经举了电脑的例证,文字处理、图像声音都是具体的电脑的相用,支持电脑产生相用的是数,是一系列由数字编排的控制程序,没有数也就没有了相用。但是控制数的是理,是宇宙间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正如电脑的操作系统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序设计的。另有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它有自己的理,理生数,数生相。天地之道也是如此,天之道就是自然之理,通过天地之数,也就是自己的程序系统,控制着自然界的一切物相。《易经》研究的就是天地之数,要通过天地既定的符号系统,读出其中表达的程序与信息,这是研究易学的根本目的。
清朝康熙年间,由康熙皇帝御纂、内阁大学士李光地总裁、四十九名翰林进士等参与的《周易折中》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的大全。当然这只是《周易》,周朝用的《易经》,夏用连山易,商用归藏易,都不同,这在下面讲五经的时候再详谈。
《易经》之数来自河图、洛书,五行既是“本乎数”,自然也就离不开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属于神秘文化部分,来源不十分清楚。很多学者怀疑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东西,因为现在不用说创造,看也看不懂了。河图据说是出现于伏羲氏时代,伏羲氏姓风,号太昊,那个时候黄河里面出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以结绳记事的长短线搭配组合,画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后人就神话为黄河里出来一匹龙马,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都是些圈圈点点,这个图案就叫做“河图”。
大禹治水时期,因为工程量太大,技术手段有限不说,工程设计方案也是个大问题,大禹始终都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苦恼。有一天,洛水之中忽然游出一只大乌龟,龟背上的花纹圈圈点点,形成自然的图案,这个图案就叫“洛书”。大禹看到洛书,茅塞顿开,终于找到了治水的最佳方案,成功地治平了中国的水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图洛书的故事。
河图、洛书有可能是古老的天文图,用简单的几组数来揭示天文之理。至于二者的区别,历来都认为,河图说的是先天之数,洛书说的是后天之数。《易经·系传》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是河图之数,其中单数为阳、为天,有五个(13579)合数是25;偶数为阴、为地,也有五个(246810)和数是三十。这就是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五组数皆由一阴一阳组成,分列五方,一生一成,奇偶数之差皆为五。此五即河图的中心五点,中而不偏,动而能和,为天地之中心。五组数就生出五行,每一行又分阴阳。从一至十,是十进制数理的根本,也是天地宇宙生成的本数。具体到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出现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方位上讲,是一六在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一为元精属水,为壬水;三为元性属木,为甲木;五为元气属土,为戊土;七为元神属火,为丙火;九为元情属金,为庚金。
以上讲的是天数生出的阳五行,地数生出的阴五行与之相对,不过是二四六八十偶数而已,这就与我们命运讲座中的阴五行与阳五行联系起来了。
河图既是先天之数,我们后天的一切数理,包括《易经》之数都是来自于河图,它是数的加减之元。中国古代的算具有九种,都是根据河图之数理设计而成,我们熟悉的珠算只是其中之一。算盘上档一珠代表五,下档四珠各代表一,加法是满五加,也就是一下五去四,破五进十就要一去九进一;减法也是如此,破五要减就是一上四去五,退十减要补五,也就是一退一还九。看起来复杂,其实都是由生与成二个数的加减变化而来,简单之极。
再说说洛书,古人认为,河图是先天,谈的多是天道之理;洛书是后天,说的多是地道之理。河图以天地化合生成五行分在四方,洛书则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而变为九宫,后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此而生出来的。九宫就是四方、四个角再加上中央,一共九个方位。具体到数就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在中央”。
洛书以五居于中,取12346789居于四周,其对角、纵横三数之和均为15,其中:一六生成水居于北和西北,二七生成火居于西和西南,四九生成金居于南和东南,三八生成木,居于东和东北,五居于中土,统乎四方。从对恃而言,一六之水生于四九之金,三八之木生二九之火,表明阳生于北,长于东,盛于南,消于西;阴生于西南,长于东南,极于东北,亏于西北。以日照强度(阳)来看,一为冬至,三为春分,九为夏至,七为秋分;以月球引力(阴)来看,二为朔,四为上弦,八为满月,六为下弦。
在应用方面,古人主要运用河洛之数理于天文、历法、算术、堪舆(地质)等传统科技之中,由此形成了道家的数术之学,从丹道兵法、医卜星相,直到棋牌娱乐无所不及。黑白子的围棋就起源于河图,麻将当然是来自于洛书。围棋360子代表周天之数,棋盘上横竖各19条线,共361格,分“角边腹”九宫之位。
象棋则运用《易经》之数理,所谓“局取诸乾,坤以为舆”。棋盘是八八六十四格,象征六十四卦,所以古称“八八象棋”。每方十六子应二八之数,而将士活动的范围则刚好是九宫格。中国唐代的“八八象棋”盘,与今日的国际象棋盘几乎完全一样,也是黑白相间的六十四格。在甘肃永昌鸳鸯池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这种六十四格图案,不过时间是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至于扑克牌更是我们中国唐朝的专利,唐天文学家张遂(一行禅师)发明叶子牌,四门花色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花13张牌,点数为91(1至13数字相加),正好与一季的天数相符;四季相加是364,再加以阴阳二个变数(大小王各占半点),整副牌的点数是365,为一个自然年的天数。西洋人将叶子牌改为扑克,但改不了数理。西方人讨厌13这个数字,如果能改他们早就给改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也是天德,是不能够紊乱的。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之中无法抗拒的力量。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五常之中以仁德为首,仁统四端,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古人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君子在吃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至于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时候,更应该是如此。
那么,什么叫做仁呢?通俗地说,仁慈、有爱心就是仁。仁是体,慈是相,爱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