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具十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者覺也。(佛。梵語也。此云覺者)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故名為佛。
釋迦牟尼佛
梵語(中天梵語。同於梵天。故云梵語)釋迦(姓也)牟尼(名也)華言(華夏之語)能仁寂默。又稱釋迦文佛。賢劫(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賢劫。見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賢聖。故名賢劫)第四尊佛也。(人壽從初八萬四千歲。歷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則止。復過百年則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減一增。為一小劫。如是二十減增。為一中劫。總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過去劫壞空之後。第二禪光音天。空中布金色雲。注大洪雨。積風輪上。結為水輪。有大風起。吹水成沫。而成須彌等山。時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減者。下生世間。最初有一天子。從光音天沒。來生大梵天中。是為梵王。其壽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諸天。來生初禪梵世天中。為梵輔天。其壽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諸天。復有來生梵世天中。為梵眾天。其壽二十小劫。如是漸漸下生。欲界天中。有福盡者。化生為人。飛行自在。無有男女之相。地湧甘泉。味如酥蜜。因試嘗之。遂生味著。失其神光。世間大暗。黑風吹海。漂出日月。置須彌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晝夜。彼時眾生。由躭地味。顏色粗悴。復食自然粳稻。殘穢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習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諸天。後來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貪著。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減一增。名為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壽減至五萬歲時。第一尊拘留孫佛出世。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減至二萬歲時。第三尊迦葉佛出世。減至一百歲時。今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第五尊彌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於增劫中。樓至佛出世。諸佛次第出興。滿足一千尊。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減。名為住劫。壞劫者。世界滅壞也。有二十小劫。火灾起時。壞至初禪天。始從地獄。終至梵天。有情眾生。經十九增減劫。次第壞盡。唯器世間。空曠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盡。最後一增減劫。方壞器世間。有七日從海底出。大海盡竭。須彌崩壞。風吹猛燄。燒上梵天。悉成灰燼。乃至三千世界。一時燒盡。名為壞劫。空劫者。世界空虛也。有二十小劫。壞劫之後。自初禪梵世以下。世界空虛。猶如黑穴。無晝夜日月。唯大黑暗。名為空劫。通成住壞空為劫。今見住賢劫釋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釋迦譜曰。劫初王曰民主。生子名珍寶。珍寶生好味。好味生靜衰。靜衰生頂生。乃至師子頰。生子名淨飯。(佛之父王)從民主以來。皆剎利種姓。(王種姓也)王閻浮洲(閻浮此云勝金。樹名。洲從樹得名。南贍部洲也)。
祥符紀蔭曰。世典所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相傳首出御世者。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夫曰太極生兩儀。而太極生於無極。又曰盤古生於太荒。莫知其始。渾敦者。未昭晰之謂也。此葢闕疑。存而不論。非原始要終之論也。厥後三皇。(天開於子為天皇。地闢於丑為地皇。人生於寅為人皇)繼御。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夫一萬八千歲。當減劫。迦葉佛出世之後矣。則所云盤古渾敦者。乃人失神光。日月初分晝夜之時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屬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應茫昧莫考。增劫時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漸減。則善漸少。惡漸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釋迦佛。當減劫百年之後。化迹娑婆。(釋迦乃化身佛也。娑婆。華言堪忍。此世界名)故為十方佛所讚歎。有謂三皇一萬八千歲。當作一萬八百歲。以當一元。(自有天地至於窮盡。謂之一元)十二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八百年。子會生天。丑會生地。寅會生人。至戊會則閉物而消天。亥會則消天而消地。子會則又生天。而循環無窮)之數。非真有一萬八千歲之理者。此葢以干支陰陽歲時消長之見。妄自窺測。又烏知人壽最初。皆八萬四千歲乎。八萬四千歲。由於行十善道。十善道法。開之有八萬四千門。乃唯心之所感召也。又甯知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佛與一切眾生。當前一念。圓攝無盡乎。不了本心。沉淪諸見。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謂佛之言多劫者。誕也。世固積月而成歲。積歲而成世。又安知其不積世而成劫耶。苟謂耳目不接。而謂之不然。上古之時。今亦未嘗親視之也。謂之為誕。可乎。
大覺璉曰。妙道之理。聖人甞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聖人設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
周(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其先祖后稷。為堯農師。有功封於邰。別姓姬氏。傳至文王為西伯。仁聖化民。子發立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鎬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諡法。儀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釋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淨飯王宮(天竺。又作身篤。宜云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別名也。其土賢聖導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時。表晷無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從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歷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燈佛授記。於此劫作佛。於迦葉(此云飲光)佛世。位登補處。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至。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處居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堪為父母)廣利天人眾已。(廣如經載)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燒香散花。隨從侍衛。滿虗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淨飯王后)於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虗而來。從右脇入。身見於外。如處瑠璃。夫人體安。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歡喜。菩薩於母胎中。處栴檀樓閣。廣博妙嚴。如虗空等。為諸天人。廣作法事。具如普曜經言。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夫人右脇誕生。(夫人遊藍毗尼園。見無憂樹花芳茂。舉手攀之。菩薩從右脇出)生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花。自然捧雙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時兜釋諸天子。見菩薩下生。各各願為眷屬。聽法供養。多有下生王舍城。及諸國土者。種種瑞應。具如經說。
祥符蔭曰。佛與眾生。同一體性。佛既上下獨尊。眾生亦然。獨則萬物皆備於我。尊則不被物物之所葢覆。眾生昧此廣大性體。故不能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受一切葢覆。而不能葢覆一切。佛纔降生。便揭出獨尊二字。以示性體之量。雪山道成。歎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圓證此獨尊也。末後靈山會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獨尊也。獨尊之旨。全體證得。斯佛出世。一期事畢矣。
考定(先賢紀佛生年。互有不同。依法顯傳。推佛生時。則當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沙門法上答問。則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依像正紀。當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後周沙門釋道安。用羅什年紀。及石柱銘。則當周桓王五年乙丑。依梁趙伯休。於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後眾生點記推。則當周貞定王二年甲戌。依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准教律及經史推。則當周莊王九年癸巳。景德傳燈錄。佛祖通載。佛祖綱目。俱作二十六年甲寅。傳法正宗記。作周昭王九年甲寅。按周昭王元年己丑。則甲寅合是二十六年。辯正評法顯傳。乖殊河漢。未可依據。法琳謂像正記罕見依憑。又謂道安與什。造次繆陳。傳述之過。費氏但據莊王時恒星為驗。而云佛生。未知恒星別由他事。今以初祖入定雞足之年。當周孝王五年丙辰徵之。則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共一百二十三年。而佛滅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去孝王五年丙辰。初祖入定時。四十四年。與傳燈通載綱目合。徵而可信。穆王元年庚辰至壬申合五十三年。有作三十六年。并五十二年者皆誤。唐貞觀十三年。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何故佛生。傳述乖紊。無的可依。法琳列陳真妄。定昭王甲寅歲生。穆王壬申歲滅。南山宣律師問天人曰。此土互說佛誕不同。如何定指。天人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傑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所能見。唯法身大士見之。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則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俱在大千之中。殷周隨機。感化各別。法報二身。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別證(周書記。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溢出。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亘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太史蘇由占之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外。聲教及此。照王即敕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
祥符蔭曰。佛具三身。清淨法身。猶若太虗。體無來去。圓滿報身。如望夜月。徧界澄輝。千百億化身。猶水中月。應物見形。其生也。為度有情。出生死海。其滅也。一期化畢。示有涅槃。非同幻質之留礙。豈合世相以拘墟。念證真常者。佛無一時而不生。生實無生。心融空有者。佛無一時而不滅。滅豈斷滅。於諸說之不一。見感應之無方。合先後之攸同。定古今之一致。以西天諸祖年數。及達摩來梁之年合推。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生為是(周正建子)。
天龍浴太子身。
佛既生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几上。釋提桓因。(忉利天主)手執寶葢。大梵天王。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等。於虗空中。雨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身黃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滿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圓滿。二十二。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語互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化佛國土)天龍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龍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種。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闥婆。天樂神。阿修羅。此云非天。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攝。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天伎神。摩睺羅伽。大蟒神。八部皆翊衛侍從於佛)於虗空中。伎樂讚歎。不可稱數。
發明(佛之出世。為度眾生。故放光明。感觸有情)。
淨飯王將太子往詣天寺天像起立禮太子足。
宮侍往白淨飯王。生太子種種瑞相。王即嚴儀仗入藍毗尼園。見太子身。相好殊異。歡喜踴躍。前抱太子。置於七寶象輦之上。與諸臣從。隨侍入城。經梵天寺。時王未識三寶。奉事梵天。即將太子往詣天寺。梵天形像。皆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語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虗空天神。皆悉敬禮。云何而令來此禮我。王及臣從皆驚異 發明(佛出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脫。梵天位在初禪。未離生死。以天視佛。譬郡邑長之視天子。且天眾多因佛力。而得脫障生天。亦猶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達大道。佛天無別。是鄉里之氓。只知郡邑之尊。而罔識九五之貴。其分然也)。
名太子為薩婆悉達(華言頓吉)。
王還宮已。集臣眾議。定太子名。諸婆羅門。(此云淨行道學)即共論議。而白王言。太子生時。所有諸瑞。莫非吉祥。當名太子為薩婆悉達。
阿私陀(此云無比)仙瞻敬太子相好決定當成佛。
淨飯王普勅羣臣。令訪多聞有智者。占相太子。時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騰空而來。見王曰。知生太子。見種種瑞相。願得瞻見。王即抱太子出。欲令禮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云何而令禮於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禮太子足。具見三十二種相好已。忽然悲泣。不能自勝。王大怪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十九。為轉輪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覺。廣度天人。然太子諸相明顯。必當學道。成無上尊。以法利生。廣度天人。為世間眼。但恨我今年壽將盡。生無想天。不覩佛興。不聞經法。故自悲耳。(無想天精研捨定。心身灰凝。屬四禪)。
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訶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太子生滿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終。以生太子功德。上生忉利天 發明(太子在兜率天時。自知福德威重。無有女人。堪受禮者。因觀察摩耶夫人壽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權方便。諸佛無異)。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歲處王宮。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歲處王宮。
淨飯王為辦童子玩好之具。無不珍備。時舉國人民。皆行仁惠。五穀豐熟。風雨以時。皆是太子福德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歲處王宮。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歲處王宮。
淨飯王勅車匿等五百青衣。給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歲處王宮。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歲就學具無師智。
凡諸典籍技藝。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師授 發明(五地菩薩。一切世間有學。皆悉修習。無不明達。況佛已滿圓覺。成無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歲處王宮。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歲處王宮。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歲處王宮校試。
與從弟提婆達多(此云天授)難陀(此云歡喜)等。試力校射一切無與等者。莫不歎服恭敬。
淨飯王集會羣臣灌太子頂立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歲處王宮。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歲處王宮。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歲處王宮。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歲處王宮出遊觀化。
太子啟王出遊觀化。到諸城門。有所見。感歎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歲處王宮。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歲處王宮。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歲處王宮納妃。
淨飯王為太子擇妃。有女名耶輸陀羅。(此云華色)顏容端正。智慧才德。超過一切。王為納之。更增伎樂。晝夜娛侍太子。太子納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歲處王宮復納妃。
淨飯王以太子不近耶輸。復廣求賢女。乃得瞿彞。(此云明)太子雖納。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種嗣為礙。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妃遂有娠 發明(菩薩無欲。所以示見妻息。不撥世緣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生。又是本願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懷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歲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何所遇。即復啟王出遊。於四門見生老病死等事。復遇見淨居天人所化作沙門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虗。逾城而去。發大誓願。曰。不斷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冤憎會。窮貧困。求不得。八苦)不成無上菩提。(此云道)終不還也。淨飯王思甚。遣大臣勸諭還宮者萬計。確然不回(廣如經載) 發明(道可以隨處修。佛必從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無別。若不出家。生死不了家為苦聚。一切業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業。由之成就。世間夢幻。轉眼即空。恩愛會當別離。富貴何能長久。聰明受累。愚蒙無知。生死海中。誰能度脫。佛示出家。斷一切愛。離一切妄。超出天人。決了生死。始從一念。縱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又曰。脚頭只有些兒路。千劫還君一度行)。
或謂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觀之。何其悖也。何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今則髠其顱。刈其鬚。斯不為毀傷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不孝以無後為大。今則背棄其親。動之千里。生絕甘旨。死無蒸嘗。於孝何居。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出家則君臣之義。邈然遠之。何以為忠。斷絕人倫。不顧似續。使舉世而出家。不幾世界空虗乎。欲正人君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將明以告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固所以為孝也。今孝如大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體髮膚不毀傷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體滅壞。髮膚毀盡。漠然不以為念顧。鰓鰓恤一己之身體髮膚。吾未見其所以為孝也。且所云不虧其體。不辱其親。非僅形骸之謂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為身者。方可謂之不毀傷。出家之法。何爭於鬚髮而必去之髠其頂者。示已脫俗。不復同於世相。顧形思義。務所當務也。子知出家何所為乎。為了生死也。生死不學。佛道不能了。佛道非棄捨世緣不能學。故不從淺近起見。而惟深遠是圖。暫違其親。終欲度脫其親也。終欲進親於道。俾吾親得免幻軀報謝之苦。共證真常淨樂之域也。口體之養。晨昏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親。度脫其親。孝之大者也。舉世間之孝。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子以為遠君臣之義。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鐙。祝延北闕。兢兢焉無日不以國王水土之恩為念乎。且五戒十善。清嚴攝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豈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謂舉世出家。則有世界空虗之慮。何其抱杞人之憂。若是岌岌也。舉世沉淪貪愛。躭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則梵行清白。福德同天。純善無惡。皆為賢聖。天人豈藉穢欲而生。賢聖則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聖之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為子饒舌哉。從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幾幾也。未之知者。自不能不議之疑之。已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窺測其極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復何限。何子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劍斷除鬚髮以七寶衣易麤布僧伽黎(此云割合重複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鬚髮。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發明(世尊種種示見。皆以調攝眾生無非佛事。故一一特書。昭佛佛道同。不離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薩入檀特山修道習定(以後稱菩薩。成等正覺後稱佛)。
於阿藍迦藍處習不用處定(廣如經載) 發明(佛已歷劫道成。所以然者。調攝眾生也。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書年。出家以後。菩薩不書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 發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書修道)。
初至檀特山。習不用處定三年。知非便捨。
乙亥四十七年。
菩薩復至鬱頭藍弗處修道習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薩修道習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薩修道習定知非便捨。
戊寅五十年。
菩薩入象頭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己卯五十一年。
菩薩同諸外道苦行日食麻麥。
穆王(昭王子。名滿。在位五十五年。按諡法。布德就義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年者誤)。
菩薩苦行滿沐浴於尼連河受天化女所獻乳糜。
降魔 發明(菩薩觀察十種義故。示見降魔。乃至菩薩從兜率降生。以及涅槃。一一具有十種深義示見。如華嚴離世間品所明)。
菩薩詣畢鉢樹下。天帝化人。擷瑞草以藉坐。景雲祥風。四起紛披。天魔念菩薩道成。且受折抑。率眾作難。窮見可怖可欲諸境。菩薩泊然不動。以指指地。地大震。魔皆顛仆。於是降之。
祥符蔭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無體。唯在當人。佛之與魔。間不容髮。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順逆境界。皆為增上因緣。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諸境。伎倆皆窮。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攝。學道人能入佛入魔。佛魔不異。即魔即佛。魔佛兩忘。至竟魔佛無依。入即何有。其於道也。斯庶幾乎。
菩薩入定成道。
菩薩於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祥符蔭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離當處。初無隔礙。眾生與佛。體用俱同。觸途成滯。乃成眾生。行解圓滿。遂成佛果。解圓行滿。只能如道之量。而於道不增毫釐。觸途成滯。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嘗因之滅失。是以佛成道也。無所不成。而實無所成。斯以謂之根本不動智。眾生觸途成滯。究可就路還家。一舉步間。便與道體不隔。斯以謂之差別妙慧智。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覺。若無此智。設修於道。只證二乘。及生淨土。而不成佛。佛道圓成。不離當前一念。眾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純真。十方坐斷。涅槃生死。猶若空華。聖見凡情。俱為夢幻。若來祖師門下。正好買草鞋行脚在。
阿難陀生(梵語阿難陀。華言慶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
佛成道已。思惟己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今此眾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誹謗。當墮惡道。甚可悲憫。大梵天王。及諸天等。申禮勸請。佛受其請。曲垂方便。遂詣波羅奈國。(此云江繞城)鹿野苑中。為五人。(一阿若憍陳如。此言無知。佛之舅氏。二頞[卑*頁]。此云馬勝。佛之家族。三跋提。此云小賢。佛之家族。四十力迦葉。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飯王之長子。乃佛從兄弟也)宣說四諦。(苦。集。滅。道)三寶(佛。法。僧也)乃成。(佛為佛寶。四諦為法寶。五人為僧寶也)五人證果(得法眼淨。及無生智) 發明(巨夜長寢。無人能覺。慧日未出。明星前見。陳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諦。初入聖證。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故具書之)。
受四天王所奉鉢(梵語鉢多羅。華言應量器)。
時有五百商主。以蜜麨奉供於佛。佛念過去諸佛。受食儀式。用鉢多羅。時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其一鉢奉佛。佛受四王之鉢。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際相見。呪願受食已。即援商人三歸(令歸依佛法僧三寶)。
乙酉六年。
佛在象頭山為龍鬼等說法 發明(佛處眾會為眾說法。難以具書。今書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問牟子(漢初平時人名未詳作理惑論)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實。瓦礫多而賤。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之億數。非一人力所能堪也。僕以為煩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所以別於邱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凌其巔。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谿。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經前說億載之事。道萬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眾益富。何不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焉知其餘哉。問曰。佛經眾多。欲得其要。而棄其餘。直說其實。而除其華。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綌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經雖多。其歸一也。何棄之有哉。
佛為優婁頻螺迦葉兄弟三人說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發明(佛度弟子。無量無數。難以盡書。今依經載。書上首一二。以槩其餘)。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連(采菽氏)等。
舍利弗初師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於路逢頞[((白-日+田)/廾)*頁]比邱。威儀庠序。因問師法。頞[((白-日+田)/廾)*頁]為舉諸法從緣生偈。一聞即得初果。來至佛所。七日達一切法。證阿羅漢。因同目連歸佛。目連聞法。經十五日。乃得四果。二人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門同稱為釋。
佛告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已。無復本名。同名為海。四族出家。學佛道者。並稱釋迦弟子。以從佛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東恒伽。南新頭。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訶迦葉證阿羅漢果(梵語摩訶迦葉。此云飲光氏。以身光蔽眾得名)。
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等說般若。
長者須達與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發明(輕寶重佛故書)。
舍衛國有大臣曰須達。巨富好施。賑給貧獨。時號給孤長者。因娶兒婦到王舍城。護彌長者家。見其騷騷辦具。大設供養。躬自執勞。經理事務。將以請佛。及比邱僧。須達聞佛僧名。[嗇*欠]然起敬。心情悅豫。問護彌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須達感念敬企。即求見佛。一瞻相好。及聞妙法。身心開朗。成須陀洹。(初果也)長跪問佛。舍衛城中。聞法易度。更有人否。佛言。人多信邪。難染正教。須達白佛。唯願垂慈。屈臨舍衛。使彼眾生。除邪就正。佛告須達。出家之法。與俗應別。彼無精舍。云何棲息。須達白言。弟子能起。願見聽許。但不知法式。願得偕一弟子。共往勅示。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衛城。案行諸地。無可意處。唯太子祗陀有園。其地平正。其樹鬱茂。不遠不近。正得處所。須達謹白太子。具陳其意。太子云。我此園林。用以遊觀。何所乏少。須以相買。須達再三殷勤。敬以禮懇。太子以其情摯難却。謂呼價高。當不能買。語須達言。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曰諾。敬依價命。太子言我戲卿耳。須達白言。太子不應戲言。乃以象負金。滿八十頃。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輕寶乃爾。乃捨園中樹木。并起門樓。共以奉佛。須達與舍利弗。圖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為泥。塗佛房地。十二浮圖。七十二講堂。三千六百間房。五百樓閣。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門樓。祗陀所施。當號曰。祗樹給孤獨園(長者後生兜率陀天)。
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等說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穢澤為阿拙摩說法。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留夏九十日。優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形像事之。及佛從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三應。佛曰。汝於當來。作大法事。然無為真佛。實在己躬。波斯匿王。聞優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寫紫磨金。成如來像。佛記之曰。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種種供養。與佛無異。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以至成佛(謹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來東土龜茲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宮內殿居五十四年。元丁丑歲三月。燕宮火。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羅等四眾。備法駕仗衛音伎。奉迎萬壽山仁智殿。丁丑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殿。計自優填王造像之歲。至元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見供 大內。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蔭曰。此像教之緣起也。及今二千餘年。而眾生覩相莊嚴。利益無邊。不可思議。謂非佛之無緣慈攝。悲願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證得己躬無為真佛。清淨三昧。方信佛身充滿。普見不動。而眾生與佛。不作兩橛。不隔纖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還摩竭國。為弗沙王等說法。
壬辰十三年。
佛為彌勒說修行本起經。
癸巳十四年。
佛歸王宮為父王說法王大信證令宮人受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淨飯王思一相見。遣梵志優陀耶。往迎還宮。優陀禮佛。具白王意。見佛威德。為天龍四眾所尊。遂求出家。聞法便證羅漢。佛告優陀。佛本出家。誓得成道。還度父母。今已道成。必當還國。但於國人。有所感動。方堪信化。汝今已得神足。可先歸見神變。却後七日。佛當還宮。優陀受勅。從空而還。往到本國。見種種神變。王及臣民。莫不驚喜。知佛當來。即勅國中。嚴潔道塗。盛陳儀仗。如轉輪王。千乘萬騎。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衣持鉢。發來王城。釋梵四天。聞佛遠國。皆來侍送。四天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邱眾。皆隨佛後。八部天龍。香華幢旛。布滿空際。諸天伎樂。節奏熈和。佛適進路。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久涸溪澗。自湧甘泉。王遙見佛。於大眾中。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嚴身。晃如金山。悲喜禮佛。共相慰問。大臣百官。皆稽首禮。擁迎入城。足蹈門閾。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國中人民。所有疾苦。一切皆息。婦女珠環。相橖作聲。地中寶藏自然發見。懷異心者。皆共和同。懷姙母人。身心安樂。產端正子。百鳥異獸。相和欣鳴。蒙其光潤。皆脫業障。地獄休息。餓鬼飽滿。一切眾生。皆沾利益。佛入王宮。為父說法。王得證道。耶輸瞿彞。禮佛受戒。羅雲(佛之子也)稽首禮佛。奉佛印環。佛語父王。及諸臣曰。此吾之子。緣吾化生。無復懷疑也。宮人大小。咸受戒法。及八關齋。
明教嵩曰。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以孝為端。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為道而不在其用。無道也。用所以驗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驗道而不見其道之溥。能為道乎。是故聖人之為道也。無所不善。聖人之為善也。未始遺親。親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聖人。為能重其大本。報其大恩。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諭其母氏。應命還其故國。為父說法。而其國皆化。聖人可謂與人道而大順也。養不足以報父母。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以道達之。嗚呼。可謂至矣。
靈巖儲刻孝經序或曰。孝經為儒家開宗明義之書。沙門釋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韋陀典。何取於越俎為也。弗也。世出世間。舍孝無從矣。我沙門嘗遭滅物絕倫之謗。葢沙門或舍來耜。或舍舟車負販。兒童時或一字不到眼。或長而茫失。即天資近古。懵無證據。其舍丹鉛服三事衲者。始不過舉鄒魯之聖經。為富貴之先導。經云。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又云。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不體聖心。則章句而已矣。我沙門半月半月。誦梵網心地品。一則曰慈悲心。孝順心。二則曰孝順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順。則非正語正見。自非正語正見。安能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弘儲明年甲辰六十。較古人十年。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經。告備於天。假我數年。庶幾言立。則弘儲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貴子從佛出家。
佛從弟阿難白佛。願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寶已。次第禮諸沙門。至優波離。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告之曰。學道唯論前後。不問尊卑。佛法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汙淨。宜棄自大。折驕慢幢。阿難受誨。心淨如空。稽首作禮。天地大震。眾會同歎。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國。
佛為摩竭提國瓶沙王說法。王以竹園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統之靈山住持大迦葉統之。
佛勅目連取羅雲出家(即羅睺羅。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復還王城。
為釋種說法。八萬四千人。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還王宮省父病四天王等赴喪。
淨飯王臥病。思見佛及羅雲等。佛在靈鷲山。天耳遙聞。知父命將終。告勅阿難羅雲等。父王淨飯。今得重病。應往覲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王蒙光觸。如栴檀風。吹悅身心。患苦頓息。知佛當來。見斯光瑞。王見佛來。敬意踴躍。不覺起坐。佛告父王。莫復愁悒。父王道德純備。無有缺減。命雖欲終。當生淨域。時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王合掌。心禮於佛。便爾命終。諸釋眾臣。以眾香汁。沐浴王身。飾以白[疊*毛]。及諸繒帛。斂以金棺。奉置七寶莊校獅子座上。燒首散華。垂覆真球羅網。佛共難陀。於座之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居棺之後。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欲界一切諸天。與無數百千眷屬。俱來赴喪。四方天王。統諸鬼神龍眾。百千萬億。伎樂如雲。俱來赴喪。皆共發哀。舉聲啼哭。時難陀等。白佛長跪。願欲擔棺。佛念當來。世人兇暴。不孝父母。不報育養之恩。為是之故。躬行法化。自欲擔於父王之棺。時四天王。竊共思議。佛為三界中尊。一切之父。雖躬行化。云何擔棺。俱共長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從佛聞法。成須陀洹。我曹宜代世尊。擔父王之棺。佛聽許之。四王肩棺。舉國悲仰。佛執香爐。在棺前導。威光益顯。如萬日照臨。詣於墓所。靈鷲山中。有千羅漢。乘空而來。稽首白佛。欲勅何事。佛勅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為香薪。香薪積已。金棺置上。舉火焚之。佛為四眾說法。令出生死。遠離欲火。悟世無常。發心求道者。不可勝計。爾時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滅之。競共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廟。而供養之(淨飯王生淨居天)。
明教嵩終孝章曰。父母之喪。沙門服衰絰則非所宜。當服大布。過斂。則以時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導三年必心喪。靜居修行。以贊父母之冥。遇喪期忌日伏臘。必營供祀誦。居師之喪。必如喪其父母。稟戒十師之喪。則有降殺。觀佛泥洹之時。大眾撫膺泣血。吾徒臨喪。可不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