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草,一名蒲公英;有细莿,中抽一茎,茎端有花,黄如金钱;开罢飞絮随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专治女人乳上生毒(「诸罗县志」)。一名地丁香(「凤山县志」)。即黄花地丁(「噶玛兰厅志」)。
艾,「尔雅」谓之冰壶。台茎高三、四尺,叶长寸许,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黄,秋开如野菊而小。「尔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炙百病,故名医草(「诸罗县志」)。有大小二种(「凤山县志」)。宜理气血,性毁逐寒湿(「噶玛兰厅志」)。种分大小叶(「澎湖厅志。谨案:「急就篇注」云:艾一名医草「诸罗志」本之)。
蓖麻子(「台湾府」、「凤山」、「彰化」、「噶玛兰」、「淡水」各志,蓖俱作萆),「图经」:叶似葎萆而厚大,茎赤有节如蔗,实类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风病(「诸罗县志」)。辟邪风(「凤山县志」)。
斑叶相思,枝叶类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诸罗县志」)。味辛,性温,治风火,消肿(「噶玛兰厅志」)。
苍耳子,即羊带来。「尔雅」曰卷耳、苓耳。「广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陆玑曰: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子如妇人璫,或名耳璫草(「诸罗县志」)。有莿,性轻发托散风湿(「噶玛兰厅志」)。作汤浴,可治癣(「澎湖厅志」。谨案:苍耳,一名葹见。「离骚」:一名爵耳。见陆玑「疏」。「说文、系传」云:茵属,生圬润木根;故「尔雅」郭「注」谓其丛生如盘也)。
水烛,「甯化志」作山蜡烛,丛生水中,叶如蒲,花如蜡烛。色赤,有二、三层,中有白絮可治金疮;或亦铺褥(「诸罗县志」)。生水中,形如烛,故名(「台湾府志」)。团结如绵(「噶玛兰厅志」)。
木贼,「本草」:独茎,苗如箭笴,无叶,寸寸有节,凌冬不雕(「诸罗县志」)。一名接骨筒(「台湾府县志」)。接骨草,一名木贼(「淡水厅志」)。
益母草,「尔雅」: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茎方、花淡红,生节间。又名益母,宜于孕妇也(「诸罗县志」)。行瘀血,生新血,其子名茺蔚(「噶玛兰厅志」。谨案:益母一名大札,一名益明,一名贞蔚,见「本草诗」:中榖有萑蓷。即益母草也)。
红首蛇草,颜色略红,状如薯,味苦。途中中痧,刀削少许,冷水送下,立愈(「福建通志」)。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伤人,捣烂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诸罗县志」)。俗名山素馨(「澎湖厅志」)。
木鳖子,蔓生,叶似苦瓜。「本草」:实似栝蒌而大,生青熟红,肉上有莿,核似鳖,故名(「诸罗县志」)。俗呼搏破碗(「凤山县志」)。核扁如鳖,绿色,泻热,外用治疮(「噶玛兰厅志」)。
车前子,即「诗」所谓芣苢。「尔雅」:芣苢,马泻车前也。陆玑「疏」:一名当道,喜生牛马迹中,故曰车前。叶亦可用,江东人呼为虾蟆衣;俗呼五根草(「诸罗县志」)。行水、泻热、凉血(「噶玛兰厅志」。谨案:芣苢,一名牛遗,一名胜写;见「别录」。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见陆玑「疏」)。
马尾丝,有大小二本,生阴湿地。患蛇伤者,取其根擦之,立愈(「台湾府志」)。叶细长,花红小,根如荔枝,核黄色,多细丝如发。不拘鲜干,可治蛇蜂诸毒(「淡水厅志」)。
沙参,一名铃儿草,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补阴,泻肺火(「噶玛兰厅志」)。
白扁豆,子粗圆,色白者连皮炒研,补肺、除湿火、消暑。
独活,「本草」:一名长生草,有风不动,无风反摇。又名独摇草,搜风去湿(谨案:「本草纲目」云:无风独摇,草生岭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性温平无毒,主头骨洊风,煮骨汁淋洗。此无风独摇草,即独活草也)。
〈艹稀〉莶草,有三种:南方一种,曰花菜;去风湿,捣汁与甘草、生地、熬膏炼蜜,酒调服,尤效妙。
夏枯草,冬至生,夏至枯。用茎叶治瘿、湿痹、目珠夜痛。
王不留行,一名金盏银台;花如铃铎,实如灯笼,子壳五棱,行血。出竹木莿,孕妇忌之(俱同上)。俗名帽仔草(「澎湖厅志」)。
史君子,五瓣有棱,内仁如榧,亦可煨食,补脾,杀虫,忌食热茶,作泻(「噶玛兰厅志」。案:「桂海虞衡志」云:史君子,花蔓生;作架植之,夏开,一簇一、二十葩,轻盈似海棠)。
萆薢,有黄、白二种:黄长硬,白而虚软者良。袪风湿,补下焦。
双钩藤,「名医别录」:钩藤同建平,一名吊藤。疗小儿:最袪风者。
天南星,根似半夏,而大者似虎掌;故一名虎掌。治风、散血、胜湿、除痰(俱同上)。俗名天署(「凤山县志」)。
射干,扁竹花根也,叶横铺,如鸟羽及扇;故一名鸟羽、鸟翣。泻火、解毒、散血、消痰(「噶玛兰厅志」)。即蛱蝶花头(「淡水厅志」)。
榖精子,味辛,性温,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亦治喉痹、齿痛、阳明风热。收榖后荒田中生,叶似嫩秋,花如日星,一名戴星草(「噶玛兰厅志」)。
羊角草,「尔雅」:薢茩,英明。「疏」:形如马蹄。「博雅」:英明,羊角也(同上)。治瘵毒(「台湾府志」。谨案:「尔雅」:薢芹,英光。不名英明,此所引误。「广雅」云:决明,羊明也。又云:羊〈艹蹢〉〈艹躅〉,英光也。亦无羊角之名,恐所引牵合)。
防风,生圭璧澳山上(「澎湖厅志」)。
瓜蒌,即栝蒌(同上)。
白蒺藜,俗呼三脚虎,治瘰癧(「淡水厅志」)。子有三角莿,采其蔓,煮汤浴,身能袪风(「澎湖厅志」。谨案:「尔雅」:茨,蒺藜。郭「注」云: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故俗呼三脚虎。「诗」言:墙有茨。「易」言:据于蒺藜。皆此草也。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豹羽,一名土推,见「本草」)。
风不动,袪风、止痛、治刀铳伤,缠生石壁田段间,无枝干,故风吹不动,因名之。
金石斛,一名金钗。石斛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小结者良,木上肥壮者次。味甘平,补肝肾;长而虚者多水斛,不堪用(俱同上)。内山最多,采于树上,以汤沃之,晒干(「淡水厅志」。谨案:政和「本草」云:石斛,荆州、温州有之,以广南者为佳,生石上者为胜。「志」言生石上小结者良。是也)。
土人参,凤山崎头间有之。
芡实,大加蜡,上陂头产之(俱同上)。
海藻,「尔雅注」:一名海萝。「本草」作海菜。「越南志」作海苔。泻热、软肾、消痰、瘿瘤,性反甘草(「噶玛兰厅志」。谨案:海藻,一名落首,一名〈艹浔〉。见「本草」陶「注」云: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风土记」云:石发,水苔也。青绿色,生于石。二说不同:一云黑色,一云青绿色,盖鲜时青绿,曝干则变黑也)。
海带,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下水消瘿,功同海藻。
田乌草,有青、红二种,红者最宜血疾。
叶下红,即鸟蹄黄,一名消息草(俱同上)。干红,花圆小如白绒,叶外青内红,治伤损(「淡水厅志」)。
山吉贝,一名苎麻根(「凤山县志」)。
崑布,「本草」:纶布也。「尔雅」:纶似纶,东海有之。即此。善消瘿瘤,坠疝气(「噶玛兰厅志」。谨案:陈藏器「本草」云:崑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蓴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盖崑布与海藻,功用略同)。
马蹄金,即一枝香;附地而生,叶圆而小。
走马胎,袪风湿、腰膝痛;女人产后伤风尤验。
槟抛藤,袪四肢风痛。
冷饭藤,治疔痈,退红消毒。
山葛藤,袪风痛、疔痈诸症。
武靴藤,治鱼口便毒,袪风湿,止骨节痛及刀铳伤。
穿山龙,袪风痛,治刀铳伤并疔疮症。
马鞍笼,治风疾(俱同上)。治痈(「台湾府志」)。
万年松,一名卷柏;生石上,卷挛如鸡脚,味辛气平。生用:通经、行血、症瘕、淋结。炙用:脱肛肠、下血(同上)。治腹痛(「台湾府志」。案:「罗浮山志」云:万年松,生狮子峰,高数寸,茎端布叶。茎叶皆有毛,干之,数岁不死;以泉水清之,则复青,惟以他水及秽手触之,即雕瘁;然得天雨则仍生。一名卷柏,亦曰莒松)。
虎耳报,叶圆治耳疾(「淡水厅志」)。
纱帽翅,一茎数十花,色黄,茎可治癣(同上)。
番薏茹,一名番苦苓,又名心痛草。能治心气痛;种出荷兰,叶嫩,曝干则香,结子青赤色(「噶玛兰厅志」)。
金狗脊,俗呼猴头;味苦而甘,性微温,补气虚损,止腰膝酸软;去毛酒蒸用。
龙吐珠,味甘而苦,性冷,和细辛捣烂,治眼起珠;左吹右鼻孔,右吹左鼻孔;并治刀铳伤,神效。
羊角豆,味甘,生似牙皂,子似羊蹄,止眼泪鼻衄。去壳留子炒用(俱同上)。石决明,土名羊角豆(「凤山县志」)。
牛角刺,味甘(「噶玛兰厅志」)。
骨碎补,一名猴姜,补肾,治折伤(同上。谨案:「粤东笔记」云:猴姜,蔓生石壁,如藤蔓,即姜也。味甚辣,猴以为姜,故曰猴姜。一名树鸡,叶生蔓二,不作枝;采之为笠甚轻;此说猴姜甚详)。
返魂草,叶旁有小缺如刀翦,治狗啮及刀伤极验(「福建通志」)。
鸭嘴黄,一名定经草,可以调经(「台湾府志」)。
乌甜叶,一名对面乌,止血(同上)。
白冬枫,刀伤敷之,立愈(「彰化县志」)。
铁马鞭,能袪风火。
山荖叶,状如荖叶,凡生痛,捣细敷之(俱同上)。
地肤子,味甘。消肿最速(「噶玛兰厅志」)。
磱碡草,味甘性平,治刀铳、跌打损伤,并牛瘟胀症。
虎舌黄,治汤火伤,退红肿尤速。
鲫鱼胆草,味苦而甘,性微冷,治喉咙刺痛、痛肤疮毒。
五爪龙,治疔疮、汤火红肿,煎水洗患处,贴之立愈。
冇骨消,味甘淡,治鱼口便毒,跌打疮伤。土音以物不坚绽者为冇;犹云没有也。读音怕。
真珠黄,袪风痧,治疔痈疮症。
过江(「澎湖志」作过沟)龙舌,刀铳、打跌伤效。
金石榴,治下血痢水泄;用白石榴同煎效。
山素英,味甘性平,亦治风、火、肿毒之症。
四时春,味甘;女人产后伤风并治疔疮良效药。
毛将军,味淡,治刀铳,疔疮诸红肿伤。
蔓桃花,味辛性热,有小毒,焙研酒服,令人醉倒。中此者,用冷水拭面,再饮少许,即醒。
黄水茄,味淡,能退红消肿效甚。
珠仔草,治跌打损伤。
金不换,即三七,本名山漆「本草」谓其能合金疮,如漆黏物,治跌打尤效。
钉地蜈蚣,性冷退癀,能治蛇伤。
瞿麦,花大如钱,红白斑烂,色甚妩媚,俗呼洛阳花。
金锁匙,治小疳疾(俱同上)。
大丁黄,退癀亦可作箸(「淡水厅志」)。
龙舌草、羊甘草,治黄疸。
黄金子、正埔姜、鸡骨黄,去风解热。
宜梧草、撮鼻草,治风。
千里光,治目。
马鞍(「凤山志」作马鞭)草、猪母菜,治瘵毒。
炮仔草,治咽喉。
地扫草、鼠尾黄、龙树草,治疔毒。
山芙蓉、鸡血刺、束血草、鲎壳刺,治痈。
蚶壳草,治痧。
蝇翅草,治虚胀。
水镜草,治痔漏。
三脚虎草、三脚鳖草,治瘰癧。
茅根草、无根草,通淋利水。
莿荇草,治疡。
梨壁草,治臁疮。
蒲盐草,治蛇伤(俱见「台湾府志」)。
山苦瓜,治脚肿。
含铃草、龙船花头,去风解热。
竹仔草,治瘵毒。
马鞭藤,治痈(俱见「凤山志」)。
九层塔(即葵板草)、茶匙黄,治汤火伤。
向天盏、束血草,治刀铳、疔疮伤。
万年薯、山茄、姑婆草、铙钹草、山茭破草,无注。(俱见「噶玛兰厅志」)。
鸭舌草、癀子里、急五宅、茄山、埔根、汤匙、癀山、茄报(俱见「淡水厅志」)。
鸡母珠、火巷草、山软藤、匏靴藤、鲎藤、山羊麻、一条根、田窝草、胡仔草、苍绳翼、鲒仔草(俱见「澎湖厅志」。谨案:以上药草(自龙舌草以下),其名罕见。据「噶玛兰厅志」云:多毒草,宜外科用,则未可轻尝也。名多不雅驯,各随方俗称之。其寻常药草见各志而无注者,今不录。内山有金线莲草,生高山巅阴翳处,长寸许,茎红叶仅两瓣,面深绿色,起茸有细纹,金色圆晕背紫色,味淡性凉,能退大热,并疗下血。此内山妙药也,各志不载,附识于此)。
——以上草之属。
附考
风草,老番以草验风信。草初生无节,则周岁无台。每多一节,主台一次,验之不爽。近汉人亦有识此草者,不知其名,但曰风草。台、飓之最大者,台字系伪造(「小琉球漫志」)。
占草,老番能占岁草,视每岁草何者居先,则定一岁旱、涝、丰、歉(同上)。
蒌草,一名荖,又名扶留藤,蔓生,叶如桑,花如僵蚕,色绿味辛。或云:即荜茇。根为荖藤色白微红;台人取之切片长寸余,和蛎灰夹槟榔枣食之。叶以斤论,运鬻内地,年以数百万斤计。闽、广人食槟榔多裹以荖叶,味尤辣(「东瀛识略」)。
槟榔干,即大腹皮,裹以蒌叶、石灰,食之刺口。惟初出青色,大如枣者名槟榔糜,不用蒌叶,惟夹浮留藤及灰,食之甚佳。赋诗云:蒌叶包灰细嚼初,何殊棘刺强含茹?新秋恰进槟榔枣,两颊浮红亦自如(「小琉球漫志」)。
荖草,蔓生,叶如田薯,枝柔而长,延绕十余丈;花类僵蚕,绿色味辛;根为老藤,色粉红。取切片夹槟榔食之,甚香;花叶和食。根、叶、花味各别(「台海采风图」)。
羞草,叶生细齿,挠之则垂,如含羞状;故名。孙元衡有诗曰:草木多情似有之,叶憎人触避人嗤;也知指佞曾无补,试问含羞却为谁(「赤嵌集」)!
龙舌草,形如舌,旁有刺,中液如膏。闺人取以润发,鲜泽可监(「海东札记」)。
龙舌草,长径寸许,厚半寸,中有稠汁,闺中取以润发,实擅膏沐之长(「台湾志略」)。
齿草,枝叶高尺许,社番取以擦牙,久之皆黑(「海东札记」)。
红毛茶,乃草属,黄花五瓣,叶如瓜子亦五瓣;其根如藤,刨取晒干,或遇有时气不快,熬茶饮之,则愈(「台湾志略」)。
七弦草,丛生如秧苗,界纹白绿相间,入冬白变为红(「海东札记」)。
蒲草,似莞而扁,春生于水涯;滑而坚韧,可为席,摺叠不少损,且泌汗(「东瀛识略」)。
乳草,附地而生,枝叶细红,背微红。妇人乳少,和肉煮食,能多乳。或云未孕者食之,亦流乳汁。
仙人掌,状如人掌,旁有刺,层叠岐出,不花无叶,亦无枝干;其汁入目,使人失明,相传植之墙外,可避火灾(俱同上)。
仙人掌,「闽小记」谓:多贴石壁上,如人掌,人家门前屋上多植之,谓可避邪云(「澎湖纪略」)。
药品前志所不载者,如含铃草、茶匙黄、虎咬黄、龙鳞草、四时春、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剑草,治癀。姜蔚子、龙船花、〈艹稀〉莶草、萆麻草,去风解热。桕仔草、半天飞,凉血。鸡卵藤、万年薯,治疯。龙芽草、竹仔草、天青菜、大枫草、三脚鳖、鲫鱼胆草、牛顿草、山苦瓜、牛角刺、山葛藤、颇好叶、山麻草、千日青、山四英、马鞍草、过江龙、槟包藤、猪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疗毒。白埔姜,止痛。葵板草(一名光层塔)、山蜈蚣、小营刺、山茄报、碎米黄,治跌打损伤。赤血草、茄冬叶、猪公刺、山尾蝶、天仙茄,治咽喉。叶下红(一名马蹄黄,一名消息草)、山埔、银鹿角、地帚草、午时草、真珠黄、山东枋、白花草,治疔毒。龙吐珠、虎婆刺、漫桃花、千里急、铁马鞭、倒地柃、和尚藤、金丝五爪龙、鸡柔草、瓜子草、荔枝草、田乌草、毛将军、田薯草、五宅茄、羊甘草、不求人、虱须草、铙钹草,治痈。山素英,治疥。苦仔草,治痘。咬人狗、虎尾仑,治瘰癧。茑松叶、过沟菜、冷饭藤、山荖叶、虫草,治溃烂。猪腰草,治阴症,有异名者。苎麻根,名山吉贝;柑核,名仙柑子;山药,名淮山;木槿,名水锦(「赤嵌笔谈」)。
药品多「本草」所不载者,旧志及「赤嵌集笔谈」诸书所录甚伙。如羊甘、乌甜、鸡骨、鸭嘴、鼠尾、鲎壳;与夫四时春、半天飞、过江龙、铁马鞭之属,名既不典、性亦难识;虽主治各有方味刀圭,当勿轻试也(「海东札记」)。
凤山有蛇草,状如波菱,蛇伤,煎泡酒服,立愈。唐李卫公诗云:愁冲毒雾逢毒草。若以蛇草为不敢近,殆别为一种欤?抑以蛇所经过,毒沾草上,人畏近之,故名欤(「小琉球漫志」)?
浒苔,海中苔,深绿色,细如苎线,长四、五尺,结成束;土人向日曝干,用油煎食,或煮为汤,每食薄饼、用浒苔下之。「通雅」云:苔生于水者,青绿如发,海滨之人多取裛而食之。名曰陟厘,又名侧理,可为纸。晋帝赐张华侧理千张,即此苔所为也(同上)。
马尾丝,草属,草细而长,花红而小,其根如荔枝核,色黄,多细丝如发;不拘鲜干,皆可治蛇蜂诸毒(「台湾志略」)。
凤头莲,出台湾内山,形如黄连,色紫,多细须,茸茸然分歧如凤;故名。性平,治咽喉一切诸症(「本草拾遗」)。
虎头蕉,出福建,台湾五虎山者佳。一茎独上,叶抱茎生,不相对;形类蕉而小,苗高五、六寸,秋时起茎,开花似兰,色红,结实有刺,类蓖麻子,外面苞状。若高三、四尺者,名美人蕉,系一类二种也。草宝虎头蕉,性温、力猛、有毒,能治风痹;凡服者不得过二钱,服后须避风,倘不谨慎,必发风疹(俱同上)。
香附草,一名沙根,又名侯莎。「尔雅翼」:茎叶似三棱,根周匝多毛,谓之香附草;一名雀头春,入气分郁之药(「澎湖纪略」)。
刺裙草,穗刺人衣裳,取其心以编帽:缚以作笔亦佳。
蒺藜子,有三角刺,「本草」云:风家宜用刺蒺藜,补宜用沙宛蒺藜,乃肾、肝、肺三经之药。端午采其蔓,煮汤浴身,亦能消风。
蒲公英,叶似莴苣,花如单瓣菊,四时有花,花谢飞絮,断之茎中有白汁;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治乳痈;为通淋妙品。
苍耳,「本草」作枲耳,性湿,善发汗,散风湿,上通于脑,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风、目暗等症,作汤浴,可以治身痒。
车前子,大叶长穗,好生道旁。「本草」称其强阴益精,令人有子。又云:与茯苓同功。
艾,有大叶、小叶。「本草」云:味苦辛,生温、熟热。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经、理气、逐血,暖子宫,煎服用鲜者,捣揉如绵,谓之熟艾,炙火用陈者良(俱同上)。
圭璧澳山上有一种青草,长数寸,茸茸苍秀,人采之辄病,相戒无敢折者。或云:是地宜静不宜动,动则多咎;故并其草亦不欲掘之也(「澎湖厅志」)。
松,「白玉蟾」云:奎星之精化而为松,精液为松脂;余气结为茯苓,千年松化为琥珀。台惟水沙连内山有此(「诸罗县志」)。土番间有售苓于南者(「台湾府志」)。大者合抱成林(「凤山县志」。谨案:「罗浮山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变为茯苓;茯苓千年变为琥珀。则松脂历二千年乃可成琥珀,不止千年而已。别有土茯苓,乃野生,非松脂所化者)。
柏,「埤雅」:性坚致,枝子皆香,不畏霜雪,叶扁而生者,曰侧柏;一名扁柏(「诸罗县志」)。自内地移来(「凤山县志」)。皮可为香(「台湾府志」)。「六书精蕴」:万木皆向阳,柏独西指;盖阴木而有贞德者(「噶玛兰厅志」)。
万木枏,宋子京曰:让木即枏,其木直上,柯叶不相妨。此地本色稍黑,有载入内地者。又上枏可为辅辐,甚坚韧(「诸罗县志」)。性坚理细为香枏;一岁东荣西枯,一历西荣东枯(「凤山县志」)。有香枏、虎皮枏、石枏(「淡水厅志」)。性坚重,土人烧为炭(「噶玛兰厅志」。谨案:「山海经」郭「注」云:枏大,木叶似桑。又「盐铁论」云江南之枏梓竹箭,盖枏木美材也。一名端正树,以其干极端伟,亭亭直上,若幢盖然。台产此木甚多,用以制器)。
樟,大者数抱,四时不雕,枝叶扶疏,垂阴数亩。漳「旧志」:树老则内腐而虚,其色赤,其材细,其味辛烈,作器雕镂必用之。熬其汁为樟脑,可入药(「诸罗县志」)。即豫章,有红、粉二色,液可为脑(「凤山县志」)。肌理细而错综有纹,兰以大者为梁柱(「噶玛兰厅志」)。有赤樟,内山最盛,军工需采(「淡水厅志」)。
梧桐,「福州志」:闽产有三:一种叶有三歧,子如胡椒可食,曰梧桐;一种叶圆而末尖,二月开淡红花,可压油、曰油桐;一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可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此。所谓冈桐也。北路所有,乃梧桐耳。子如胡椒,两两相并,缀于叶端,味清芳,堪呼松子(「诸罗县志」)。
榕,「海物异名记」:榕作槦,言材不中主人也。或曰荫覆宽广,故谓之榕。「南方草木状」:其荫十丈,枝条既繁,叶又茂细,根如藤下垂,渐渐及地便生枝节。鸟啄其实,坠地复生,名曰鸟榕(「诸罗县志」)。多根,故易茂而难拔:不材,故寡伐而长寿(「台湾府志」。谨案:闽、粤多榕树,故称榕峤、榕城。台地亦随处有之。「柳亭诗话」云:有大叶细叶二种,细枝即地,遇水即生,亦异品也)。
枫,树如白杨,「说文」:枫,木厚、叶弱,枝喜摇,别欇名。「尔雅」:枫欇欇;言风至则欇欇而鸣也(「诸罗县志」)。脂可为香,入药(「凤山县志」)。「齐邱化书」云:老枫化为羽人(「噶玛兰厅志」)。叶尖三角,可作香料(「淡水厅志」。谨案:枫,一名摇白。「说文系传」云:木遇风而翻见叶背,背多白,故曰摇白也。二月有花白色;其实大如鹅卵)。
柳,「大戴礼」:正月、柳稊;稊者、发叶也。黄蕊为花,花熟时随风,状如飞雪,曰絮(「诸罗县志」)。大者为杨,垂者为柳(「凤山县志」)。柳与杨实二种,杨仰而柳俯也。台有御柳,干赤、条细如绿丝,名垂丝柳(「噶玛兰厅志」)。
椿,「泉志」:木之寿者。「图纽」: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方春摘其芽,臭者为樗(「诸罗县志」)。叶初生可啖,春摘食之(「凤山县志」)。大椿(「淡水厅志」)。
桄榔(台湾府、凤山、彰化「志」,桄俱作槺),「南方草木状」:树似栟榈,皮中有屑如面,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可以为器。花淡红而带白,结子如山茱萸而甘(「诸罗县志」)。干直无枝,其颠生叶不过数十,结子作穗生木端。其叶台人以为帚,本出九真、交趾(「台湾府志」)。叶多刺,能开花结实(「凤山县志」)。五月熟后,种埔占子,多岁亦丰(「淡水厅志」。谨案:「岭表录异」云:桄榔树有须如粗马尾,广人采之以织巾,子尤宜;咸水浸渍,即粗胀而韧。又「岭外代答」云:其根皆细,须坚实如铁,镟以为器,悉成孔雀尾斑。溪峒取其坚,以为弩箭。沾血一滴则百裂,于皮肤里不可撤矣!不惟其木见血而然,虽木液一滴着人肌肤,即遍如鍼刺,殆木性攻行于气血也。据此,则桄榔之须与根,皆有可用:然其木液,则不可沾体。旧志未详,故录之)。
水松,「华彝考」:福州呼水松,莆人呼水棉。性好近水,皮温厚如棉,枝乔而上勾;其叶散碎纷披,其根礌砢奇古(「诸罗县志」)。
楝,「尔雅翼」:本高数丈,叶似槐而尖,实如小铃,味苦,俗名苦楝。「图经」谓:树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雌者根白有子(「诸罗县志」)。即苦苓也,能结子累累成簇(「彰化县志」)。皮可擦疥(「噶玛兰厅志」。谨案:「台湾府志」:苦苓树与柏树连文。「注」云:皮可为香,此谓柏皮也。「凤山县志」乃误移于苦苓树下;今不采入。又考「雷州府志」云:苦楝树最易生,三月开花,细如鱼子,色兼红白,有雌雄:雌者实,雄者不实;实肖枣,不可食)。
乌桕,花如梅,子可醡油、燃灯、浇烛,秋尽叶红,远望如霞;北路不多产(「诸罗县志」)。一名鸦舅,叶可染皂,子可压红油(「彰化县志」)。
棕,古称栟榈,干直上无枝,叶生木杪,下有皮重叠裹之,每一匝为一节,皮入土不烂(「诸罗县志」)。叶如蒲葵,用作蓑衣(「彰化县志」。谨案:「吴都赋:栟榈,枸榔。「五臣」引「异物志」:栟榈,棕也。皮可作索,今亦用以绞绳,可耐水。又考「通志」云:葩未吐时割去,须而取之,曰棕鱼;瀹而食之,甚美)。
象齿,木硬而直,白纹如象齿:以为桷,久而不坏(「诸罗县志」)。
猴栗,木性甚坚,器用多取之;为梁柱,久亦内腐(「诸罗县志」)。厚栗,本名猴栗(「台湾府志」)。
赤鳞,木赤色,皮鳞质,坚大者取为车心,小者用为篱柱(「诸罗县志」)。入土难朽(「台湾府志」)。质坚可作车轴(「淡水厅志」。谨案:「广东通志」云:赤鳞、龙胆,中屋材;其味苦,故名。俱出琼州。今台地祗出赤鳞木,龙胆则未之见也)。
九荆,树无皮,如紫薇,或呼为九芎。质理甚坚,用为柱,入土不朽,亦不能花;但不蕃耳(「诸罗县志」)。九芎一名九荆,村落茅屋用以坚柱(「台湾府志」)。树无皮,花似紫荆(「彰化县志」)。
荆,俗名埔荆。「格物论」:荆,小木丛生,枝茎婆娑,叶刻缺而粗澁,荒坂洲渚多有之。有五叶七叶,行人中暑者,取七叶荆心嚼之,或缚脐间,立愈(「诸罗县志」)。俗名埔姜(「凤山县志」)。盖荆属也(「噶玛兰厅志」)。
紫荆,似茄冬,叶较大,性坚(「淡水厅志」)。
铁树,干紫黑色,叶如桄榔,生于木杪:皮鳞皱而厚。俗传以钉钉其树,铁皆化,树愈茂盛(「诸罗县志」。谨案:「粤东笔记」云:铁树高数尺,叶如老少年,开花如柱而不香。或云:周甲子一开,开必丁卯年,然甚无异致;今罕见铁树开花。俗传开花必有兵事,盖亦即以其罕见故耳)。
破故子,树叶似梧桐而小,结子如苦楝(「诸罗县志」)。结子如苦苓,煮成以盐酱浸之,甚甘美(「噶玛兰厅志」)。取以熬熟,成冻腌酱,能消积食;与北山楂同功(「淡水厅志」)。
加冬,树叶似冬青,子亦如之。大者阴可数亩(「诸罗县志」)。性极坚重,入水经久不朽;作器不漆,木色自佳(「噶玛兰厅志」)。质坚作器甚美(「淡水厅志」)。
楮,台名鹿仔草,以鹿嗜其枝叶也:别名榖。「尔雅」:榖、楮也,皮可造纸。晋书王羲之制穷万榖之皮(「诸罗县志」)。鹿仔草树即楮也,皮捣烂可作纸(「台湾府志」。谨案:「六书」故云楮、榖两种;一种高大,皮驳实如枫,实熟则红,「书」所谓桑榖并生者也:一种皮白、叶长、实小仍覆盆子;其木不能高大,俗谓扁榖,所谓楮也。据此,则楮与榖有别,楮皮可以为冠,「韩诗外传」:原宪诸冠,藜杖是也)。
白树,高大而干直,颇美观;但易朽蠹,巨室无取也(「诸罗县志」)。
黄目,树叶如苦楝,赤黑色,结实形如枇杷,色黄皮皱,中有子,去之用以澣衣;功同皂荚。
乌栽,皮带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
土杉,色黄略如杉,小屋以为梁(俱同上)。百日青,俗名土杉,虽枯而色尚青也(「台湾府志」)。大可十围,周十里许,然在深山叭哩沙喃番界内,莫敢采伐(「噶玛兰厅志」)。水沙连内大杉成林(「彰化县志」。谨案:「诸罗志」于土杉外另别百日青。「注」云:树枯而色如生,故名。据「台湾府志」谓:百日青俗名土杉。是土杉即百日青,不应别而为二也。今从「台湾府志」并合为一;然据「诸罗志」谓土杉略如杉。则土杉非即杉松之杉矣!且谓小屋以为梁,则非大材可知。而「噶玛兰厅志」谓:大可十围。疑此所云乃杉松之杉,而误混作土杉也)。
赤杉,大余把(字当作围)。色红理润(「凤山县志」)。
山杉,出自内山(「淡水厅志」。谨案:此所云山杉,盖即杉松之杉也。杉一名柀煔,其材可作屋梁,锯为板片,其用尤广。今台需用此料皆购自内地;盖以逼近番界,不敢采伐;亦以内山无水路通运故也)。
朴,「通志」:叶如加条差小,皮鳞皱而厚。诸罗地名有朴仔树脚,因其多而得名也(「诸罗县志」)。朴仔树如苦苓,叶晒干用擦锡器、犀角、象牙等物(「台湾府志」)。
山荔,树如荔,无花实(「诸罗县志」)。
埔柿,树如柿,无花实。
水漆,生海泥中,柯叶,彷佛桐,皮有粘液,着肤则肿;取以为篱,多生枝叶(俱同上。谨案:「太平御览」引「南越志」云:漆桥高十余丈,刻漆常上树端,鸡鸣日出之始便刻之,则有所得;过此时,阴气瀹阳气升,则无所获也。疑此与水漆名同「而种别,其有滋汁则一也)。
菻荼,叶多刺,似黄梨而大,高可丈余,密栽为篱,盗不能入(「诸罗县志」)。林投一名林荼(「台湾府志」)。其里松,其骨坚,花纹斑驳,可作箸,亦可作朝珠,可作器用(「彰化县志」)。菻荼一作林投(「凤山县志」)。林投一名林茶,叶多刺,实似凤梨,不堪食(「噶玛兰厅志」)。山茶又有林茶(「淡水厅志」)。谨案:「淡水志」山茶林茶皆荼字之误「噶玛兰志」:林茶字亦荼之误;其别出山茶一条,则皆误分为二矣)。
番豆,大至合抱,高数丈,结子如豆荚(「台湾府志」)。
枸杞,「尔雅」:枸杞,〈继,木代糹〉。郭「注」:今枸杞也。陆玑曰:一名苦杞,春生,味微苦(「诸罗县志」)。其实为地仙子,其根为地骨皮。谚曰:去家千里,不食枸杞(「彰化县志」)。其叶为天精草,以甘州产润、少核者良;平补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噶玛兰厅志」。谨案:枸杞一名羊乳,见「太平御览」。一名地辅,见「本草」。其味苦,故又名苦枸也。「台湾旧志」皆以枸杞入草部;据「尔雅」:枸杞,见释木。则非草属之类;今移于此)。
茄藤树,生台湾海滨,可为薪,红可染网(「台湾府志」)。漳郡名咬丁,又名海蒹葭,生海岸边。红者取其皮以染,功同薯榔;亦有白者,并可以燎。凶岁取其子以食(「诸罗县志」)。红茄,质红、木劲(「凤山县志」)。
藜,干浅红,叶彻红带黄色;形如老来娇(「诸罗县志」)。高八、九尺,枯则取以为杖,韧而轻,即藜杖也(「台湾府志」)。
交标,似九芎,茅屋用以为柱,入土不朽(「凤山县志」)。
绿珊瑚,亦名绿玉树,旧志作万年青,种本吕宋(「凤山县志」)。一名铁树,种以为篱(「彰化县志」)。铁树一名绿珊瑚,多桠枝而无花叶(「淡水厅志」。谨案:此树有白汁,胶黏可贴金箔。台产极多,又名铁树,与干紫黑色之铁树名同而实异也)。
萧朗(「彰化志」朗作栊,「淡水志」朗作榔),一名萧郎,木性坚致,味尤香(「噶玛兰厅志」)。大者数围,性坚重而色黄赤,入土积久不败;作器用,其纹甚美,本色自佳(「彰化县志」)。质坚而腻(「淡水厅志」)。
桑,养蚕所需,实可食(「彰化县志」)。少产(「凤山县志」)。桑,白皮,泻肺,行水(「噶玛兰厅志」)。
火烘树,有枝、无叶、多莿,其汁有毒,疑即水漆也(「凤山县志」。谨案:诸罗志谓:水漆树取以为篱,多生枝叶,与火烘树有枝无叶者迥别「凤山志」疑火烘树即水漆;非也)。
咬人狗,疑即水漆(「台湾府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碎(「凤山县志」)。
相思树,叶细长成簇,形略如杨柳(「彰化县志」)。质黑、木坚,檀板用之(「凤山县志」。谨案:台产此树甚多,水边植之,尤有临风摇曳之致。「本草纲目」云: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如槐,其花如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此所谓南国红豆也。与相思树同名而异种。台南此树极多,其枝叶柔软蔓缠于榛莽中。各志不载此树,今附辨于此)。
鸡柔,一名枝柔,材极坚,沙连内山多有之(「彰化县志」)。
乌心石,叶尖皮薄、外白心黑、坚如石(「淡水厅志」)。亦炭材(「噶玛兰厅志」)。
石柳,叶如蛱蜨,色如象牙。可作玩器(「淡水厅志」)。以形得名(「噶玛兰厅志」)。
罗汉松,植盆中(「淡水厅志」)。
柯,有淋漓柯、赤柯(同上)。柯仔(「噶玛兰厅志」)。
〈木斯〉,似柯,但叶小而文细;冬结子可食,名曰稚子(「淡水厅志」)。
莿桃,密枝干,有莿,心黑而坚。
青桐,外皮花点,内皮可作索(俱同上)。
土沉香,其根香(「凤山县志」)。
棶,木理细腻,可用雕板(同上)。
柽,一名细河柳,叶细枝柔,似垂丝柳;夏着花,粉红如栗,折枝插土即活(「澎湖厅志」)。
果叶树,叶圆,人家作粿,取铺炊笼之用。
红茶椑,叶与子可入药。
珊瑚树,海中有一种土珊瑚,在水中见淡红色,出水则白而枯槁,并无红润之色;且极松脆,久则碎折,亦海树之属耳。外堑海中有珊瑚树,夷人百计采取;鲸鱼守之,不得下。
石帆,即海树也。枝柯如铁绠相勾连,扁薄如帆,生海底礁石上,有红、黄、黑、白数种,外有咸涎包里,洗去其膜,即见木本。
海藤,与海树同类,此单枝直上者,长或数尺,亦木本。近时土人取海树、海藤制为手钏、戒指之类;而海藤映日,有金点者良。每个值钱百文,近则价值日昂,多或十余金不等,因轮船来往购之者多(俱同上)。
婆罗树、馒头果(见「台湾府志」)。
大叶树(见「凤山志」)。
赤皮、九层櫆、土桂、龙牙、狗骨、大丁、黄公、牡树、苦株(见「噶玛兰志」)。
桧、金荆、嫦娥、枸桧、杜仔、厚壳桂、山猪肉(见「淡水志」。皆无注。又「诸罗志」有莿桐树、斑支树、番花树,「凤山志」亦有番花树;已见花部,今不录)。
——以上木之属。
附考
台湾山无松柏,坐荫则臃肿成林;草不芊绵,弥望则剑鋩刺眼。纵有良材,多沦深榖;岂无芳草?未入「图经」。欲指名而末繇,求适用而奚辨。嵇含之所难状,神农之所未尝;不几指不胜偻也哉(「海东札记」)!
榕树,产于闽、粤二省,木之最易滋长者,其大可至数十围,每枝干间,即长细根如丝垂至地,渐大成盘曲轮菌之状。台府署内有榕,根蜿蜒地上,高约四、五尺,长约二丈余,谓之榕桥,为台邑八景之一(「台海采风图」)。
乌榕树,亦榕之属,而枝稍异,叶大如榕,九月西北风作,叶尽脱,旋生新叶。叶初生,包含嫩白如花蕊,绝类辛夷(「东瀛识略」)。
绿珊瑚,亦名绿玉树,多桠枝,面无花,叶光润,雅与名称。种自吕宋来,张鹭洲诗云:一种可入篱落下,家家齐插绿珊瑚;想从海底搜罗日,长就苔痕润不枯(「瀛壖百咏」)。
绿珊瑚,一名绿玉树,竟体槎枒,绝无花叶,色光润如研黄和黛绿,不可拭;其生易蕃,郡境篱栅间,所在皆植(「海东札记」)。
桄榔,挺然直干,花落生叶,质坚多纹,可制为器(「台湾志略」)。
桄榔,直干似栟榈,有节如竹,树杪抽数十枝,攒叶若剪,吐花作穗,子历落,状若青珠。皮中有屑赤黄色如面,可食;木质坚而多纹,制器斑如(「海东札记」)。
茄冬树,木质坚重,色红紫,纹理细致,制器物与紫檀相近,花梨不及也。余在后垄见列树交柯,叶如冬青,浅黄深绿,一望郁然,类西洋画界中所渲染者;询之即此树也(同上)。
枏木,始生已具全体,裂土而出;两叶始蘖,已大十围。岁久则坚,终不加大,盖与竹笋同一理也(「稗海纪游」)。
大松,生水沙连,合抱成林。生蕃所居,莫敢采伐;相传山后崇爻、黑沙晃诸山,有松、有杉、有梅。(「赤嵌笔谈」)。
萧朗木,大者数围,性极坚重,入土千年不朽。然在深山中野番盘踞,人不能取。洪水漂出,郑氏取以为棺,实美材也(同上)。
萧朗木,大者数围,质重而理细,类黄檀。然求之内山,析片辇运,制器最良,或曰即柏也;一曰消榔(「海东札记」)。
南路打鼓山有香木。色类沈香,味较檀尤烈,不名何香?土人亦不知贵。传说昔年有苏州客商能辨之,载数十担去,后有官某作为香杖;今所存者零星碎木,有为扇器者(「赤嵌笔谈」)。
土沉香树,开花五瓣,白色,结子黄如豆大,其根香(「台湾采风图」)。
婆罗树,中空,四围摺叠成圆形,尤异花纹纠结,盘屈如古木状,用贮管城,因其材也(「使槎录」)。
杪椤木,腹空洞,四周绉褶如缪篆,自然蚪屈,不待郢削也;人每取以贮笔(「海东札记」)。
婆罗树,中空四围绉褶成圆形,黑质白肤,花纹纠结,不假雕琢,久浸水中,剔去肤尤玲珑明透,可作帽架笔斗(「东瀛识略」)。
内山林木丛杂,多不可辨,樵子采伐鬻于市。每多坚质紫色,灶烟间有香气拂拂;若为器物,必系精良,徒供爨下之用,实可惜!倘得匠氏区别,则异材不致终老无闻,斯亦山木之幸也(「使槎录」)。
每于杂薪中,拾木如螙痕、甚如湿渍腐朽指不可搯者;迨裂之,坚实异常,挥斤有难色矣!质细滑如涂膏。睇之完蚀相错,洵制器善材。俗呼烂心木,究不审何许木也(「海东札记」)!
木有交标,可为梁柱。九荆小而不高,茅屋用以为柱,入土不朽。又有白树,色白可以为器,此皆内地所无者(「使槎录」)。
番树,大如槐,枝干离奇,或似卧松,结实如槐,角皮红时绽裂,肉白可食,名曰刺豆,一名番豆(同上)。
馒头果,树干似梧桐,但不直耸,有旁枝,一枝数叶如芙蓉。三、四月开小绿花,悬穗三、四十朵相比(「台海采风图」)。
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长条迸起;可为火具。高丈余,叶长大似烟叶。有毛刺刺人,入毛孔甚痒,搔之发红肿,痛一昼夜方止(同上)。
林投树,干直皮似栟榈,其里骨极坚,花红斑驳;可作箸,并檀板,或月琴、三弦等乐器。
心空,从根结棕丝直贯至顶,叶青而长,两旁皆刺花似芦荻,结实类凤梨,熟后深黄,劈开颗颗如金铃。番众以线串贯,缠额上为饰;并啖之。其在花时,则摘其花以盘髻(同上)。
林荼树,高至丈余,结实类波罗蜜,不堪食。种之园边,卫宅之功,等于刺竹(「台湾志略」)。
林投,一名林荼,皮似棕榈,叶多刺,高可丈余,理松而骨坚,花纹斑驳类槟榔,可作箸,亦可作念珠、文具、乐器。实如梨,不堪食。肉有红、白二种;云可治痢:红者用红;白者用白。俗名林投菰(「东瀛识略」)。
莿竹,高四、五丈,大者围尺五、六寸,旁枝横生而多;莿坚利,人不敢犯。密者可御贼盗,草屋取为梁柱,器物资之,其用甚广(「诸罗县志」)。或取以为茅屋椽桷(「噶玛兰厅志」。谨案:「太平御览」引「岭南录异」云:南土实棘竹,枝上有刺,南人呼棘为勒,自根横生,枝条展转如织,虽野火焚烧,只燎细枝嫩叶;春藂生转征牢密。邕州旧以棘竹为墙,蛮蜒来侵,竟不得入。此所云棘竹,即莿竹也。台人植此以作藩篱,更有作城垣者,密栽数重,竟堪御敌,粤东所谓竻竹,即此也)。
长枝竹,一名鲎脚绿,高二、三丈,围三、四寸,节疏而平。台人制椅、棹、床、架橱等物,皆资之,产自山中草地间,有种者(「诸罗县志」)。或云与鲎脚绿实两种(「凤山县志」)。剖细如丝,可作篮筐诸器(「噶玛兰厅志」)。
筀竹,「山经注」:筀竹、大者围二尺,长四丈,又名防露,言其上密防露,下疏来风(「诸罗县志」)。出竹堑、岸里社,笋极佳(「台湾府志」)。桂竹茎赤叶细,约高四、五尺(「凤山县志」)。有大小二种,大者茅屋取以为桷;小者用以编篱。产于沙莲,生冬笋极佳(「彰化县志」)。可以编帘(「淡水厅志」。谨案:广东「潮州府志」云:桂竹,古之筀竹。石人诗:断霞半赭燕支木,零露偏留筀竹丛。盖其叶密防露:故又名防露。「诸罗志」本此。然「诸罗志」谓筀竹大者长四丈:与「凤山志」谓桂竹高四、五尺异;盖有大、小二种不同也)。
空涵竹,高二丈余,围二、三寸,质不坚,多产山中。草屋用为桷,或藩田间(「诸罗县志」)。产水沙连,腹空而大,各邑渔人取以驾筏(「彰化县志」)。无旁枝(「淡水厅志」)。
金丝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其质坚,其节疏,出朴仔篱等社。土番以为箭(「诸罗县志」)。最坚直(「凤山县志」)。箭竹,即金丝竹(「淡水县志」)。
观音竹,枝柔,叶细,干小,高四、五尺,园亭植之;或取其小者为盆景(「诸罗县志」)。凤尾竹,俗呼观音竹(「台湾府志」)。
麻竹,大于莿竹而无莿;但不坚厚,只可制车笼、糖笼、仓笨、篾笼等物(「诸罗县志」)。比鲎脚绿尤大,而质不坚韧(「凤山县志」)。或取叶以包黍,笋味亦佳(「彰化县志」)。
人面竹,高四、五尺,「华彝考」:节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诸罗县志」)。一名佛眼竹(「淡水厅志」。谨案:广东「肇庆府志」:佛肚竹,出阳江封川,俗呼人面竹。节小而中大,堪作杖。是人面竹一名佛肚竹。其作佛眼者,亦以其形似得名也)。
珠篱竹,高丈许,如指大,人居用以编篱(「诸罗县志」)。俗呼蒌篱竹(「淡水厅志」)。
芦竹,戴凯之「竹谱」:有竹象芦,因以为名。「泉郡志」:生溪涧湿处,丛小叶疏(「诸罗县志」)。似黍,生水涯遍处(「台湾府志」)。
棕竹,高二、三尺,节密而生,皮似棕,故名(「诸罗县志」)。皮似棕而节密,高不满四尺(「台湾府志」。谨案:「岭南杂记」云:棕竹干如竹,而实心、密节,皮青色。外有棕皮,节节包之,叶与竹无异;最难长,可为杖。棕竹难长,故高不满四尺也)。
绿竹,无莿,而长不甚高,围亦不甚大,笋极清甘(「彰化县志」)。
大竹,产内山,皮薄而腹空,大可作水桶。
紫竹,叶似麻竹而紫,枝似棕树而小,一叶一节,高者丈余,种以供玩(俱同上)。
石竹,大如筀竹,可为器;出朴仔篱等社(「诸罗县志」)。如长枝而差小,中较坚,不似诸竹虚心(「凤山县志」。谨案:广东「肇庆府志」云:石竹坚劲如石,出阳江、恩平、高明。大者径二寸,老而坚者刀斧不能入,可御倭刀。据此,则石竹坚劲如石,因以为名。旧志未详,今补之)。
绉竹,皮有绉纹,惟锡口庄有之(「淡水厅志」)。
乌竹,种出内地。
黄竹,生莿竹中,逐节黄色如线,一寸广,青黄相向;加蜡仔庄有之(同上)。
七弦竹,见台湾府「凤山志」。貌儿竹、红竹,见「淡水志」。俱无注。
——以上竹之属。
附考
竹亦可为器用,但质薄劣,蛀虫易生,不能经久。遍处皆竹,数十竿为丛,远望若柳,绝无萧疏之致(「赤嵌笔谈」)。
竹有大如斗,高数寻者(「台湾纪略」)。
竹多丛生,节疏,叶长;至冬则其叶尽落,及春复生,颇似江柳(「台湾随笔」)。
刺竹,番竹种也;大者数围,叶繁干密,有刺似莺爪,殊坚利。惟台有之。土人多环植屋外,以御盗;今城四周遍栽之(「台湾采风图」)。
竹丛一望蒙密,略无娟翠细香;供人玩味,则惟刺竹一种而已。此种数十竿为一丛,茁笋不出丛外;每于丛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节节生刺,如鸟爪,捎人甚锐,人不敢近。是用植以固樊园焉;而构栌、枅柱、几榻、筐筥之属,亦于是资。其他中土产者,间有之(「海东札记」)。
台地特产者,有莿竹;叶繁干密,旁枝横生,有刺似鹰爪,殊坚利。城堡多环植之,以御盗(「东瀛识略」)。
观音竹,枝弱叶小,蓻植盆中,亦可供玩(「台海采风图」)。
江南竹,亦名南竹,自内地来;鱼港篱落每用之(同上)。
郡治绿竹最多,辄数十竿为一丛,生笋不出丛外,每于丛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节节生刺;人入竹下,往往牵发毁肌,莫不委顿(「稗海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