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0500000006

第6章

至四五日。寒邪已深。成注云。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寒之气内甚。则腹痛。小便不利。及自下利。外甚。则四肢沉重。疼痛。其人或咳者。水寒气逆也。或小便利者。即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之意。或下利者。

谓前自下利。系二三日之证。此必是前未尝下利。指四五日后。始下利者而言。或呕者。水寒之气上壅也。故与真武汤。以益阳气。散寒水。)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愚按上正文云。自下利。而方中有芍药。此又云。下利者。宜去之。原文疑有错误。)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成氏明理论云。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少阴。肾水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茯苓味甘平。白术味甘温。脾恶湿。腹有水气。则脾不治。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渗水缓脾。必以甘为主。故以茯苓为君。白术为臣。芍药味酸微寒。生姜味辛温。内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除湿正气。是用芍药生姜。酸辛为佐也。附子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温经散湿。是以附子为使也。水气内渍。至于四散。则所行不一。故有加减之方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气逆者。以酸收之。五味子酸而收也。肺恶寒。以辛润之。细辛干姜。辛而润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专渗泄者也。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酸之性泄。去芍药。以酸泄也。辛之性散。加干姜。以散寒也。呕者。去附子。加生姜。气上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两不相损。气则顺矣。增损之功。非大智。孰能贯之。

琥按上成氏云。芍药味酸。与生姜之辛。能除湿正气。夫除湿正气。全是生姜佐苓术之力。与芍药似无与。又云。酸之性能泄也。夫芍药之性。能收而不能泄。成氏所解。殊非制方本意。内台方议。以芍药佐苓术而益脾气。

其言庶近之矣。

琥又按真武汤。专治少阴里寒停水。君主之药。当是附子一味。为其能走肾温经而散寒也。水来侮土。则腹痛下利。故用苓术芍药。以渗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湿。疼痛是寒。此略带表邪。故用生姜以散邪。或疑芍药酸寒。

当减之极是。然上证系里气虚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药之酸。以少敛中气。若咳者。水寒射肺。肺叶张举。既加细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敛肺。但五味子酸味太浓。不须半升之多也。小便利者。不得云无伏水。乃下焦虚寒。不能约束水液。其色必白。去茯苓者。恐其泄肾气也。若下利者。里寒甚。故去芍药。加干姜。

呕者。水寒之气。上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注云附子。补气。夫虚寒。何妨热补。若嫌补气。方中何以不去白术。反去附子。武陵陈氏云。强解者曰。呕急而用正治之药。则其气格拒不入。俟呕定。仍用附子。愚以前条白通加猪胆汁汤。亦云治呕。方中不闻去附子。则是上加减法。恐系后人所附。而非仲景原衣冠文物矣。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乃少阴病里寒外热之证。成注云。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乃里寒也。身反不恶寒。面赤色。是外热也。武陵陈氏云。里寒外热者。寒甚于里。有阴无阳。而无根失守之火浮越于外也。与通脉四逆汤。以温里散寒。兼通阳气。或腹痛以下等证。注见后各条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后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茎。(不言白者。省文也。)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久病。脉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武陵陈氏云。通脉四逆。即四逆汤也。其异于四逆者。附子云大。甘草干姜之分两加重。然有何大异。而加通脉以别之。曰四逆汤者。治四肢逆也。论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阳气虚也。故以四逆益真阳。使其气相顺接而厥逆愈矣。至于里寒之甚者。不独气不相顺接。并脉亦不相顺接。其证更剧。故用四逆汤而制大其剂。

如是。则能通脉矣。同一药耳。加重。则其治不同。命名亦别。方亦灵怪矣哉。

琥按上汤。成氏无正解。其义止见于四逆汤中。据条辩云。通脉者加葱之谓。其言甚合制方之意。况上证云脉微欲绝云云。其人面赤色。其文一直贯下。则葱宜加入方中。不当附于方后。虽通脉之力。不全在葱。实赖葱为引而效始神。

琥又按葱味辛。入手太阴经。故能引诸药料以通脉。盖两手之脉。实属手太阴肺经也。又入足阳明经。故能上行于面。面通阳气。以足阳明之脉。循鼻外。上耳前。实面部也。原方中无葱者。乃传写之漏。不得名通脉也。

琥又按上方后云。其脉即出者愈。尚论篇云。其辩最细。盖暴出。则脉已离根。即出。则阳已返舍。由其外反热。反不恶寒。真阳尚在躯壳。然必通其脉而脉即出。始为休征。设脉出艰迟。其阳已随热势外散。又主死矣。

琥又按成氏注上加减法原云。腹中痛加芍药。谓芍药之性。能通寒利腹中痛。大谬之极。今录内台方注于下。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葱味辛。能通阳也。)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二两。(芍药能安中补血。行营止痛。故用之。)呕者。加生姜二两。(生姜之辛。能止呕散气也。)咽痛者。加桔梗一两。(桔梗能利咽下气。故加之。)利止。

脉不出者。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益气生血。)琥。按前加减法。有云去葱。去芍药。去桔梗。此系衍文。故内台注不言及。又仲景原文。加人参二两下。有久病脉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句。正以见先圣用药。必任重其事。成注移入注中。忽之甚矣。

或问腹中痛。系里寒甚。何以加芍药。余答云。芍药之性平。用入芩连等剂。则和血分之热。用入姜附等剂。

则和血分之寒。在配合之得其宜耳。且上文云。腹中痛。系寒伤营。少阴之邪。侵入中焦。脾气虚寒。故加白芍药于四逆汤中。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条乃少阴中寒宜急温之证。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今者。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中于里。殆将入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少迟。则恶寒身蜷。吐利躁烦。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等。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其可缓乎。)

四逆汤方

(此方自仲景原论中第二卷集入于此)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成氏明理论云。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此汤升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干姜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

是以干姜为臣。附子味辛大热。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剂也。四逆属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则不能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此之谓也。

内台方议云。病在于表之阳者。葛根汤。麻黄汤。可汗之。病在于表之阴者。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汗之。病在于里之阳者。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皆可下之。病在于里之阴者。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皆可温之。

今此四逆汤。乃囗病在里之阴者用也。上条不言少阴病诸证。但是脉息沉。沉为虚脱。不饮水者。属阴寒也。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佐之。甘草为使。以调和二药。而散其寒也。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乃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是也。

琥按上议君使药。实得仲景之旨。成氏以甘草分两特重。指以为君。殊欠斟酌。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此条亦少阴中寒。当急温之证也。少阴病脉不微细。

庶几以但欲寐辩之。少阴之脉上膈。循喉咙。出络心。注胸中。寒邪直中其经。故饮食入口即吐。其有至心胸中者。

又温温欲吐。复不能吐。皆寒邪阻隔于胸咽之间。而气壅塞不通也。曰始得之。手足寒。正以辩其非传经热邪之证诊其脉不微细而迟。迟者寒也。又见弦脉。为胸中实。为饮。大抵实热之证可下。寒实之证不可下也当吐之者。非真用吐法也。谓中寒之证。亦有口食寒物一条。使胸中果有寒物。不妨就其欲吐之势而吐之。若膈上所停之物止寒饮。寒饮者。似痰而清。得辛热之药。实时便能消散。并非有物可以吐出。故但干呕。止有急温一法。宜四逆汤。

恐缓则不救耳。愚按上条证用四逆汤。能温经散寒。补虚暖胃。或问胃寒欲吐。何以不用理中汤丸。余答云。

理中之寒。寒在中焦。今者少阴病寒自下焦而起。肾虚不能约束水液。故上溢于膈而为寒饮。方用四逆汤者。使直达下焦以治其本也。或又疑蜜炙甘草。得毋吐家所忌。余答云。实热之吐。中满作胀。故忌甘草。今者胸中无物。

纯是虚寒之气。方中全赖炙甘草以温补中气。至于生附子。但能走肾。而散少阴经之寒。干姜虽能守中止呕。而亦不补。得其要领。又何待拟议邪。或又云。既吐且呕。生姜可以加否。斯言于义。为得之矣。)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此条乃少阴中寒艾灸之法也。少阴之脉本微。为阳虚。因下利。则脉涩。涩为血少。乃下多亡阴也。呕者。寒气上逆也。阳虚不能外固。故汗出。阳气下陷。必数更衣。更衣注。见伤寒辩注第六卷阳明病中。反少者。空坐弩责而所下之物不多。乃血少也。故用灸法。以消其阴寒。提其阳气。则利自止。而诸证悉平矣。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脉经云。灸厥阴俞。补亡论常器之云。灸太冲。皆误。郭白云云。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愚以仲景云。宜温其上。条辩云。上谓顶百会是也。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原治小儿脱肛久不瘥。可灸七壮。上证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百会穴上二十七条证(见原论中第六卷少阴病治法第十一)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此条伤寒乃厥阴中寒。厥利相连之证。厥阴者。阴之尽。

厥阴之经。阳气甚微。故不论阴阳二证。寒热之邪。但至其经。无有不发厥者。盖厥即为逆。起于手足。而通身皆冷。今日先厥者。此初起便厥。厥即下利。成注所云阴气胜。则厥逆为利也。后发热者。阳气复也。阳气复。则利者必自止。倘调理失宜。误服凉药而仍见厥。亦必复利。以阳气负而阴气胜。必加危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

补亡论常器之云。白头翁汤。郭白云云。白头翁汤治热利。此更当审证冷热用之。愚以上证。乃阴寒发厥下利。轻者吴茱萸汤。重者四逆汤辈。愚又按上证云。先厥后发热。是初起便发厥且利。以见其非是阳经传来者。阳经之邪。必先热。后厥。若得下利。则热邪亦泄。便不发厥。则是既厥且利者。谓非阴寒之证而何。或问云。阳证初起。亦有手足厥冷。而后发热者。余答云。阳证必显头痛等证。且手足发厥之时。身必大热。无有但厥而不发热。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武侠之反派的崛起

    武侠之反派的崛起

    冷若冰霜的杀手李莫愁,俏皮活泼的侠女黄蓉,哄来的温柔美人穆念慈,最后捡到个小乞丐......我本以为会活在射雕英雄传,没想到最后却跑到了大话西游。观音说,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我表示不相信。qq群111270473欢迎加入
  • 昆仑无极传

    昆仑无极传

    无极,这一词早已在十五年前传遍江湖,却无人知其真正含义。剑客说,无极是一把锋利的剑;刀客说,无极是一把绝世宝刀;武功极强者说,无极是一种巅峰境界;更有甚者说,无极是一个人,七圣之首就是他。更夸张的人说,无极是七圣的师傅。总之,无极是个迷,从它出现在这世上之时就是如此。无数江湖好汉都在追寻无极踪迹。…………PS1:有人说某某人之后,中国武侠已没落,但我有一腔热血,要壮大我武侠。PS2:求收藏,求推荐,求包养。
  • 荒域战神

    荒域战神

    少年秦云,偶然收获一块泣血玉佩,竟是荒古第一神器混沌钟的碎片。偶遇太古时期三大魔宫之一的炼狱魔主秦明,手持炼狱神剑,掌握沧澜真经的真谛。武破乾坤,一剑天摇地动!独掌苍穹,一指毁尽山河!读者粉丝QQ群:37044904,欢迎进驻!
  • 厉功凶神

    厉功凶神

    什么叫忍气吞声?我不懂!天有不谐,我也敢改,不信,你试着来!
  • 灵月祀

    灵月祀

    月当空,仙灵起。乱世战,红尘掀。以执念而生,为逆灵而活。万种逝去,尚得独孤一人......
  • 修罗血魔录

    修罗血魔录

    以万能的死神德莱弗斯为证,我并没有贿赂过任何一个人。还有,我不是瞎子,我是修罗战神。心就是我的眼睛!我的队友是真正意义上的狗,他绝对亲口说过!
  • 冒牌管理员

    冒牌管理员

    CO系统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几乎控制着人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东西。一位身患绝症的少年无意中获取到了这个系统中的管理权限,生存还是毁灭,希望或者绝望,他又会如何选择呢?
  • 逍遥杀手梦

    逍遥杀手梦

    洁白的婚纱,手捧着鲜花,美丽的像童话。呵呵,那是梦。
  • 神之拂晓

    神之拂晓

    一朝身死,她穿越到异世界。作为一无是处的废物,被家人遗弃。偶得一只会炼药的神兽,从此,苦学炼丹,并被世人尊称为医仙。她最后一个好友在她眼前被杀时,愤怒的她爆发了。一跃成神!当她以神界主神的身份回归神界并复活好友时,她才发现自己早已被卷入神界的阴谋之中······
  • 宅女路漫漫之当个隐宅不容易

    宅女路漫漫之当个隐宅不容易

    路漫漫很心塞,为了一百万而把整个心爱的电脑给废了,所以,路漫漫发誓,一定要废了那个废了她电脑的人,的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