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兑,字太和,武阳人,官于辰阳。始为小吏南方,会东平马先生以御史宣慰诸道,一见贤之,奏取为属,因授以所闻《中庸》于程夫子之门者,且悉以平生出处大节告之详焉。既东平以言事谪死,先生归,守其学,终身不少变。其端己端物,发言造事,盖无食息之顷而不惟《中庸》是依也。乡人爱敬,至以「中庸何公」目之。于他经亦无所不学,尤尽心于《易》,作《集传》若干卷。晚以东平移书伪楚斥使避位之节列上史官,宰相恶其分已功,逮系诏狱,削籍投荒,终不自悔,以卒其身。先生尝榜其燕居之堂曰味道,盖取《中庸》所谓「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之云也。其子叔京属晦翁为之记。(参《朱子文集》。)
(云濠谨案:《学案》东平原传以先生为邵武人,《邵武府志》则谓上麓人,重和元年进士。谢山底本《札纪》载何兑《龟津易传》,龟津其自号也。易传今佚,见朱氏《经义考》。)
道洁门人
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别为《艮斋学案》。)
知州蒋先生行简(别见《兼山学案》。)
公路门人
签判沈公权先生铢
沈铢,字公权,定海人。绍兴五年进士,签书镇东军判官,终承务郎。尝学于焦先生公路,以传程氏之学,史忠定王称其「忠信质直,庄敬端严,造次必稽孔、孟之言。是是非非,无曲从苟止。孝修于家,行尊于乡。面箴人失,退无后言」。其高弟舒烈作行状,谓先生事焦先生极恭,其后诸生所以事先生一如之,虽已极贵,然莫敢堕先生家法。子焕、炳。(补。)
沈先生镗
沈先生铭(合传。)
沈镗、沈铭,签判弟。兄弟皆焦先生公路之高弟也。其事公路,终日拱立,不以其学成而假借。公路之丧,心制三年,无失礼。(补。)
(梓材谨案:此传自谢山所作焦先生传分立之。原文但云「沈签判兄弟,先生之高弟也。」二先生之名,据《沈氏谱》补之。)
宪敏高息斋先生闶
教授赵庇民先生敦临
通判童持之先生大定(并见《龟山学案》。)
东家学
知军冯先生忠恕(别见《和靖学案》。)
天授门人
简肃刘白水先生勉之
简肃胡籍溪先生宪(并为《刘胡诸儒学案》。)
忠献张紫岩先生浚(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知州冯缙云先生时行
冯时行,字当可,蜀人。尝从谯天授游。绍兴间以奉礼郎召对,言和议不可信,引汉高祖分羹事为喻,忤旨,秦桧遂谪先生知万州,寻抵以罪。(参史传。)
(梓材谨案:程沙随述先生尝言:「《易》之象在画,《易》之道在用。」号缙云先生,其学传于李舜臣。又案,先生文号《缙云集》。)
郎中张观物先生行成(别为《张祝诸儒学案》。)
龟津家学(胡、周四传。)
县令何台溪先生镐(别见《晦翁学案》。)
公权家学
端宪沈定川先生焕(别为《广平定川学案》。)
征君沈先生炳((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公权门人
进士舒先生烈
舒烈,鄞县人。干道八年进士,受业沈签判公权,为程氏之学。其先人懒堂中丞亶也。(补。)
(梓材谨案:此传谢山兼叙懒堂,今节之,为立传于《士刘诸儒》《楼氏门人》之末。)
教授孙先生允
孙允,鄞县人,监岳吉甫之父也。从乡先生沈签判学,学以真实为本。教授乡校者十年。(参至正《四明志》。)
缙云门人
宗正李子思先生舜臣
李舜臣,字子思,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兴废,洞见根本。绍兴末,张魏公视师江、淮,先生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着《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干道二年进士第,对策论金人世雠,无可和之义,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有治声。教授成都府,改知饶州德兴县。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先生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着《本传》三十三篇。朱子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参史传。)
(梓材谨案:黄勉斋为贯之道传墓志云:「自宗正公以文学行谊为学者师,诲诸子必以圣贤为法。」)
教授家学(胡、周五传。)
监岳孙吉甫先生枝(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子思家学
侍郎李秀岩先生心传
李心传,字微之,子思先生长子也。庆元初,荐于乡。既下第,绝意不复应举,闭户著书。晚以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甫成其三,因言者罢。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三年成书。召为工部侍郎,言「『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盖其杀戮之多,赋敛之重,使斯民怨怒之气,上干阴阳罢。三年,致仕。卒,年七十有八。先生有史才,通故实,然其作吴畏斋、项平甫传,褒贬有愧秉笔之旨。盖其志常重川蜀而薄东南之士云。所著成书,有《高宗系年录》二百卷、《学易编》五卷、《诵诗训》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礼辩》二十三卷、《读史考》十二卷、《旧闻证误》十五卷、《朝野杂记》四十卷、《道命录》五卷、《西陲泰定录》九十卷、《辩南迁录》一卷、诗文一百卷。(参史传。)
微之语
陈莹中诸公但攻荆公坐象为僭,不知三代典礼,大享先王,功臣皆与享焉,则尸象必不立受。今不论其学术之乘戾,而第以坐视人主之拜跪为逆礼,此学术不醇之过也。
(梓材谨案:庐氏藏底,谢山于是条标云「入《微之学案》」,是谢山本为先生立一《学案》,而《序录》无之,故以其家学并入于此。)
东莱之学甚正,而优柔细密之中,似有和光同尘之币。象山之学虽偏,而猛厉粗略之外,却无枉尺直寻之意。
道命录序
嘉定十七年,诏尚书都省曰:「朕惟伊川先生绍明道学,为宋儒宗,虽屡被褒荣,而世禄弗及,未称崇奖儒先之意。可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德音传播,天下诵之。盖自伊川之被荐而入经筵,逮今百四十年矣。愚尝纲罗中天以来放失旧闻,编年著录,次第送官,因得窃考道学之废兴,乃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惇、京、桧、侂之际也。程子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一夫道即学,学即道,而程子异言之,何也﹖盖行义以达其道者,圣贤在上者之事也;学以致其道者,圣贤在下者之事也。舍道则非学,舍学则非道。故「学道爱人」,圣师以为训,倡明道学,先贤以自任,未尝岐为二焉。自数十年,不辛憸邪谗谄之小人立为「道学」之目,以废君子。而号为君子之徒者,亦未尝深知所谓道,所谓学也,则往往从而自讳之,可不叹哉!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故今参取百四十年之间道学废兴之故,萃为一书,谓之《道命录》。盖以为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者,天实为之,而非惇、京、桧、侂之徒所能与也。虽然,抑又有感者:元佑道学之兴废,\系乎司马文正之存亡;绍兴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之用舍;庆元道学之兴废,系乎赵忠定之去留。彼一时也,圣贤之道学,其为厄也已甚矣,而义理之在人心者,讫不可得而泯也。孟子曰:「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故由孔子之言,则有天下国家者可以知所戒;由孟子之言,则修身守道者可以知所任。至若近世诸公,或先附后畔,或始疑终信。视其所以,则先附后畔皆出于一时利害之私,而始疑终信则由夫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致此也。又有或出或入之士,义利交战于中,而卒之依违俯仰,以求媚于世。盖所谓「焉能为有,焉能为无」者。必也,见善明,用心刚,而卓然不惑于生死祸福之际,于道学也,其庶几乎!
文节李贯之先生道传
李道传,字贯之,子思先生中子也。(云濠案:先生由隆州徙居吴兴。)先生少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由进士第调蓬州教授。吴曦反,曦党以曦意胁先生,先生以义折之,弃官归。曦平,诏以先生抗节不挠,进官二等。嘉定时,累迁著作佐郎。首言:「人才之盛衰,系学术之明晦。今学禁虽除,而未尝明示天下以除之之意。愿下明诏,崇尚正义,取朱熹《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四书,颁之太学,仍请以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从祀孔子庙。」时执政有不乐道学者,语侵先生,先生不为动。以著作郎出知真州,提举江东常平。与漕臣真西山赈饥,穷冬风雪中,虽深村穷谷必至,赖以全活者甚众。摄宣州守,行朱子社仓法。入除兵部郎官,辞未就。李楠觇当路指意,乞授以节镇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年四十八,赐谥文节。先生与兄弟相视如师友,故其一家之学,言论操履,一归于正。自蜀来东南,虽不及登朱子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笃于践履,气节卓然。于经史未有论著,曰:「学未至,不敢。」于诗文未尝苟作,曰:「学未至,不暇。」一日以疾谒告,真西山造焉,卧榻屏间,大书「唤起截断」四字,知其用功慎独如此。参史传。
(梓材谨案:魏鹤山为《虞先生刚简墓志》云:「为钤属,为华阳,又得与成都范文叔,季才、少才、少约、豫章李思永、延平张子真、汉嘉薛仲章、同郡程叔达、李微之、贯之、唐安宋正仲、汉嘉邓元卿相与切磋于义理之会。」是先生兄弟固二江诸子学侣也。)
(云濠谨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云:「古人师弟之间相从不苟,故有展转私淑而不害其为弟子者。如胡文定之于大小程子,乃私淑之杨,谢诸公之学,又李文惠公之于朱子是也。」文惠当是文节,传写之囗。《四川通志》作文靖。又案《宋史》,端州李尚书大性谥文惠,孝宗朝与陈止斋等以言事去,然未言其私淑朱子也。)
少保李成之先生性传
李性传,字成之,子思先生之季子。嘉定四年举进士,历干办行在诸军审计事。进对「有崇尚道学之名,未遇其实」,帝曰:「实者何在﹖」先生对曰:「在陛下格物致知,以为出治之本。」累迁起居舍人兼侍讲,疏请复古丧制。官至权参知政事,寻同知枢密院事,未几落职。后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宝佑二年,依旧职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以观文殿学士致士。卒,赠少保。(参史传。)
秀岩门人(胡、周六传。)
签枢高耻堂先生斯得(别见《鹤山学案》。)
朱氏续传
长史朱白云先生右(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