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平遙人也。稚歲天資聰穎。既尋師範。屬三藏奘公。方翻經論哲從之。時歷周星。學窮諸典。其淹貫該博。於奘門下。號得意。啟後又謂之為法江哲。哲曰。為謝諸人。毋為此目殊。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所指者。蓋浮丘云。甞著義例沼法師以其佛位三事喻中。三點三目。強分上下。勝劣配屬。太成巧誣。噫是豈知哲哉。
唐浮丘
姓張氏。太原人也。挺然奇表。慧悟絕倫。博綜群書。言分雅俗。尤於瑜伽論志意加到。四方學者。爭造其門。然訥於宣剖。深藏若虗。于時哲公方盛有辨說之譽。獨知所推。許以法海之目歸焉。年七十餘終於所居之崇福寺。
唐道成者
不知何許人也。顯慶中。設席京師。敷弘四分。採稟之侶。有同霧市。雖文綱出澄照之門。然亦升堂入室屢矣。且懷素著述多本於成。垂拱中。日照三藏譯顯識等經。詔成與明恂嘉尚證義。後莫詳其終。
唐恒景
生當陽文氏。貞觀二十二年。恩澤出家。初依文綱律師。研究毗尼。後於覆舟山玉泉南十里所。別立精舍。號隆興追智者彈師故跡。修習止觀法門。自則天稱制中宗纂曆三被詔入內供養。尊以師禮。從受戒法。景龍三年詔許歸山。先甞追召天下義行高僧。二十餘人。常於內殿修福。至是散齊。仍詔中書門下。及諸學士等。於林光殿。送景。上親賦詩。中書令李嶠。中書舍人李乂等。皆應制和。時江陵道俊玄奘亦以還鄉。承御賜則其榮於衣錦晝行多矣。著順多義論二卷。攝正法論七卷。佛性論二卷。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春秋七十九。弟子奉葬於所住寺之西原。
唐智昇
未詳何許人。懸解二乘。尤善毗尼。然於著述蓋出天性。每以大藏之目。雖有聶道真道安明佺等。所撰晉魏漢等錄。亦姑以記其翻傳歲月。人物名字耳。若其同本異出。以一為二。以舊為新。後先渾淆。真偽雜濫。則其過不可枚舉。乃於開元十八年庚午。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其甄別之至。遂能黜江泌女子之文。以塞妖忘之源。後有作者如圓照之貞元錄。猶相去遠矣。又續道宣內典錄一卷。靖邁圖紀一卷。
唐圓暉
史失載俗氏。夙有名關輔間。為學麤究性相。尤專志俱舍。時禮部侍郎賈曾好之。每邀暉談演。至若非想見惑得非得章。其文義號繁難者。則伸暢梗槩。莫不曉然。每病古師疏指難。尋乃與聖善寺懷遠律師節略注釋。使其徑捷。以便學者。後有崇廙者。為鈔以解焉。古疏出光寶二師。今獨暉疏盛行于世。
唐玄逸
姓竇氏。玄宗神武皇帝從外父也。標姿拔俗。學業名家。既廁緇流。披閱龍藏。乃喟然歎曰。去聖時遙。簡編倒錯。一至爾乎。遂據古今目錄所載。大小乘經律論。東西土聖賢集。一千八百部。以校酬其卷帙。詳考其音字。總為書三十卷。疏釋教廣品曆章。行之天下。然不為富貴所縱。而能以空寂自治。苟非有大過人者。曷足臻是。猗歟偉哉。
唐靈[山/口/咢]
不知何許人。乾封中。於西明獲與南山宣公法席。切問近思。靡憚行役。然所師承。亦莫克定。晚懼失宣意指。乃復隨宣所講收采。以解刪補。鈔中別號為記。又撰輕重訣。遭世喪亂。遂爾湮沒。哀哉。
唐吳興法海
字文允。生丹陽之張氏。少隸鶴林寺薙染。尋訪師友。研究經論。於是東魯之書。西來之指。悉探其源奧。甞謂人曰。佛學無他。惟心地而已矣。餘皆椎輪也。天寶中。預揚州法慎律寺講席。時曇一靈一等。人共推為顏冉焉。尤與杼山晝公交善。黑白二徒為林下遊者多從之。
唐慧苑
京兆人。少師事賢首法藏。稟受華嚴宗指。乃依寶藏論。丘四種教。一迷真異執教則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則二乘也。三真一分滿教則初心菩薩也。四真具滿教則初地菩薩也。夫如來藏在眾生。未甞不有而能識之者。蓋寡如生盲人之未甞識其父母妻子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且集詁訓二卷。專以音釋一家文義云。
唐神迴
幼入法流。節行孤峻。寶應間。偕稱心寺大義律師。習三觀於左溪朗禪師殊得天台之旨。且辭章宏贍字畫遒妍。作朗真影讚。法華經文句序。為世所貴。後不詳其終。
唐崇政
太原侯氏子。幼隸郡之崇福寺出家。誦經千餘紙。皆覆習。時因目之政經藏。然氣偉神肅。儀觀整麗。見者為興起。相國王公縉。甞請政弘闡俱沙論歎其剖判之長。詶答之當。尤非他人所可及。代宗朝。詔充章信寺大德。不起。終於寺。春秋五十八。
唐良賁
姓郭氏。河中虞鄉人也。風表峻整。識鑑淵曠。永泰中。參預不空三藏傳度梵本。代宗請為菩薩戒師。時仁王護國經新出。詔撰疏曲盡經意。有表進上。後有奏乞流行。表詔答等文皆不錄。尋於章信安國二寺演導。聽者常數百人。官供不匱。大曆七秊正月。不空奏請入目錄。詔可賁先於六年徙居集州。十二年三月十日。無疾枕肱右臥。而終於符陽。遺表上念誦儀對御二卷。春秋六十一。臘二十九。闍維收灰中舍利百餘粒。後置塔於上都城東。
唐省躬
睦州相廬人。然不知姓氏所從出。童年即強識。志大言高。耆宿皆偉其器。從師隸業聖德寺。依姑蘇開元道恒師。習毗尼。恒殊愛其勤謹。晚講訓維揚著順正錄十卷。世呼淮南記主。自號清冷山。沙門云。
唐神清
字靈庾。姓章氏。綿州昌明人。季孟皆出家。有名清其仲也。在娠即母惡葷羶。兒時遇佛像輒致禮。年十三。依開元寺辯智法師。誦法華楞伽維摩佛頂等經。有司使試所習。時太守喬琳異之。為落髮。則大曆中也。年十七。眾請講法華。聽者厭服。歲滿從慧義寺如律師受具。尋詣京邑。以優文贍學入內應奉。晚喪所親。因復歸慧義寺演導。元和中。卒于寺山絕頂。塔其遺身于白門蘭若。蓋郪城北郭外。所謂北山者。前後著述法華玄箋十卷。釋氏年誌三十卷。新律疏要談十卷。亦名清鈔。二宗初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記。所以解小乘計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等法體性業用於以詳括。故曰法源也。識心論。澄觀論。俱舍義鈔。北山參玄語錄。弟子義將嗣。將尤善俱舍起信二論。
唐乘恩
不知何許人。志學尋師頡頏黌肆。尤樂於教養。講習之美。為四方所歸。天寶末。關中版蕩。因避地姑臧。眾翕然影附。乃自念以差虜之封。習俗易變。此亦佛法之幸也。故重撰百法論疏并鈔行之。既示寂。沙門法信稟本道節度使張朝義表進乞使兩街三學大德。詳定。詔許之。仍賜其僧紫衣。充本道大德。則咸通四年三月也。
唐丹甫
素習持犯之業。於亘文律師。文即省躬弟子也。甫於躬為孫。會稽誠律範之淵藪。蓋曇一玄儼之唱。既高而和者寡矣。及甫而聲塵愈起。邁于前烈。有允文者。又以匠手相之。故行事之際。宜甫之風能尚草也。咸通末年。門生智章傳嗣至今。
唐慧普
蘄之蘄水宋氏子也。出家既謹尸羅。尤以誦持涅槃大經。為業。元和十二年。卜築廣濟山。以便修治。其於大經。能盡記憶。四十二卷。或疑而試之。則果通暢。無凝滯。大中三年。集眾跏坐而逝。如入禪定。弟子奉全身。塔山椒香火不絕至今。
唐玄暢
字申之。宣城陳氏子也。甫九齡。即依涇縣水西寺之清逸上人。教授經法。年十九。獲薙落。滿歲受具於福州兜率戒壇。尤知究習律藏。越中之遊厭足異聞。乃趨京師西明寺從慧正師。徧討律師宣公行道勝迹。遂受三學大德之職。會昌廢教。眾議宜上表以諫。庶幾上聽而停罷前詔。於是兩街僧錄靈宴辯章等。共推暢為首。悉錄歷代帝王事。進奏弗聽。大中初。賜紫伽梨。詔充內外壇大德。咸通間。詔充追福院首領。兼總持寺維那。署上座。脩懺悔法。加佛號一萬五千併請以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八卷。入藏。詔許之。乾符初。賜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壽七十九臘五十九。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于長安縣高陽小梁村。四秊尚書禮部侍郎崔沆勒文其碑。次頌德。
唐玄約
生正平張氏。幼入鄉里之隆興寺。肄業日誦千言。既落髮。受滿分戒。探尋篇聚。久歷歲時。玄賾淹貫。眾所推仰。戾止長安聖壽寺。臨壇講律。兼講俱舍論共四十餘徧。且著金華鈔二十卷。以明論旨。名重汾沁間。北面門人百餘輩。卒年七十六。臘五十六。闍維獲舍利。構磚浮圖于郡城之西。
梁彥暉
姓孫氏。今東京武陽縣人。襁褓間。聞父誦金剛經則喜笑。若得意。又其家甞齋僧。磬梵俱作。即合掌。稱曩謨。年十五。從師往太原京兆洛陽聽習。進具於嵩山少室寺。頗沙毗尼涯涘。次探經論。必底淵源。其曰。為善不同。同歸于治。治則戒定慧也。入聖機械。此其極致耳。是故南燕之人。號為佛子。初寄明福講百法論。四海英髦。雲趨波委。常嬴百數。講因明百法各百許徧。著滑臺鈔。行世。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終。壽七十二。臘五十二。
梁從審
幼落[髟/采]於江都之禪智寺。咸通五年。趨燕臺奉福寺受具戒。乃復徧歷諸形勝。後歸首眾。以法律為下所畏服。然專誦淨名經。未甞小怠。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忽構微疾。明日遂卒。茶維獲舍利。纍石以葬筠源。沙門靈護為之銘。
後唐虗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