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鄭州。始業律。寶鎮師之學子也。有青藍冰水之譽。識者刮目焉。開皇偕鎮住大興善寺。規言矩行。率恊科條。仁壽詔送舍利置塔。以表其地。人天瞻仰至今。
隋僧昕
潞之上黨人。資性恬默。不妄言笑。人有以經論微旨奧義問者。則披釋無所凝滯。蓋其學自遠公涅槃十地得也。後入京住興善寺。風度高爽。非流輩不相往來。仁壽中。送舍利。置塔於毛之護法寺。奉上命也。瑞應具別錄。
隋智揆
生冀州。幼歷講筵。專事涅槃。隷業弘濟寺。杜門謝客。餐味要義。然不知歲月之老也。詔塔舍利於魏之開覺寺。督香華儀仗以送禮也。
隋寶安
兖州人。初從慧遠法師。研究涅槃。義解之譽籍甚於北。及周齊之亡。乃南走陳氏。以究所未至。開皇初。輿圖混一。安因入關。住淨影寺。仁壽二年。詔置塔於營州。即古之黃龍城也。故有梵幢寺。十七級浮圖。時因以舍利奉安。其內議者以為得策。
隋寶嚴
幽州人。出家進具。力宛毗尼。然於十地成實甞所涉獵。性殊靜默。闡演之餘。惟跏趺宴息而已。始住輦下之仁覺寺。從之遊者。皆俊偉。仁壽詔。送舍利塔于州之弘業寺。事畢巖亦隨卒。
隋道生
蒲產也。少事昭玄統延師為弟子。而學有源委。美容觀。善儀軌。日用常行皆四分律也。又奚庸於講解哉。仁壽詔送舍利于楚州。野鹿至能。馴擾拜伏。聽受歸戒。則舍利之利益廣矣。而生之德。亦由是以見。
隋辯寂
徐州人。久以慧學遊講。無所歸宿。間於齊都專攻大論。及阿毗曇心。而名始振。武平之季。國亡。乃南適江陰理舊業。開皇混一。杖策西入關。宿碩諸德咸在。意氣復張。仁壽置塔。詔送舍利于流溝寺。以光鄉壤。後不知所終。
隋法楷
生青丘。志學之歲。依鄴都玄統賢公出家。習涅槃。殊進。後復諮稟雲暉二匠。而凝滯消釋。齊亡。南走淮甸。隋興。大闢教門。營一剎於曹城之北三里許。以受來學。已而入關住揚化寺。名聲益起。仁壽表請置塔於曹上。可之。仍使送舍利以葬。瑞應之盛。較之諸處。所不及。具見別錄。
隋智能
姓李。懷之河內人。素於律學有功。從之遊者。皆足以模範一世。開皇初。住渭陰轉輪寺。仁壽詔送舍利於青州福勝寺置塔。晚崇定業。栖託林泉。竟不知所終。
隋道嵩
生瀛州河間劉氏。蚤歲孤苦。出家歷事名哲於洛下。雖衣服單弊。弗恤也。後從慧遠陶甄經論。先聲所至。京師學者歆豔。仁壽置塔於姑蘇。掘地得古舍利。因合葬焉。後住總化寺而卒。
隋慧藏
趙國平棘郝氏子也。年十一出家。講涅槃即如法。既具戒品。而研究毗尼。久之受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經論。年四十欲疏華嚴。然未易筆削。於是遁居鵲山。澗飲木食。謝絕塵累。以精思其義。而仰希聖證。為決所惑。忽夜聞空中有聲云。是是。齊武成請於太極殿開闡。盛極一時。周廢教。因亦屏跡。隋初仍事薙染。化行東川。開皇七年。詔六大德。俱赴京師謁見。於承明殿。敷揚微奧。允恊上心。禮待殊渥。詔住空觀寺。沙門智穩僧朗法彥等。請弘金剛般若論。藏標異新理。統結辭義。言無浮汎。稟益之徒。皆崇敬焉。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疾卒。壽八十四。弟子奉遺命。陳屍林麓掩骼。修塔于終南山。沙門明則製文勒碑。
隋道莊
揚州建業人。姿性雄爽。儀軌端雅。少為儕輩所尚。始稟彭城寺瓊法師成實論。學者尤所推挹。及瓊疾。而議所傳。眾咸讓。不敢當。而莊獨無所歉。瓊曰。莊首大足小。終無所成。且恐其徙轍餘宗耳。後莊果從。興皇朗法師。聽四論。入內道場弘演。煬帝在春坊。寵眷日甚。蓋居蕃時。已致書問。詶和篇章云。俄入住日嚴寺。屢賜燕見。仍就宮闈講授。晚又講法華於日嚴。著疏三卷。帝初即位。以舊恩。賜帛五百匹氈三十領。隨駕[名*隹]陽。終年八十一矣。即大業初也。有集數十卷。
隋法澄
吳郡人。少機警。善談論。頗綜涉經史。始從興皇朗公披解三論。疏决壅滯。芟夷繁蕪。誠有功於宗教。後聚徒。設席於江都開善寺。煬帝居晉邸。置四道場。致天下碩德。時澄亦與焉。仁壽三年。徙居關中之日嚴寺。聲望彌重。及帝定鼎伊洛。從駕至崤右。以疾終。壽七十餘。
隋法論
孟氏。南郡人。初住荊州天皇寺。旋自引去。隱青溪之覆舟山。業成實。尤善屬文。梁明帝雅重之。屢徵召不赴。煬帝在蕃邸。躬禮致之。追入京輦。住日嚴寺。謁文帝于仁壽宮。詔於大寶殿賜淨饌。論在座上詩頌德。帝嘉歎。煬帝在春宮。寵眷彌厚。大業元年。將移東門。詔賜千秋樹皮袈裟一領。帛五百段。氈四十領。皇后賜狐腋皮坐褥法服等。因隨駕至洛。未幾而卒。年七十八。論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甞續傳名僧。無所就。有別集八卷。行世。
隋僧曇
出洛州之張氏。小年辭俗。慨佛法之未具也。於是結友西行。以求之。僅達[葸-十+夕]領。路沮而旋。然梵言音字並通。戾止京輦。遠播聲聞。開皇十年。詔翻譯。住大興善寺。未幾。詔送舍利於蒲州之栖巖寺。栖巖即古之雲居也。山名中朝。西臨河涘。世稱形勝焉。後又詔送殷州智度寺。皆獲瑞應。具別記。大業初卒。時有慧重者。雍州之郭氏子。善攝論十地。亦奉詔於泰州岱岳寺置塔。然岳廟之門。常扃鐍不開。至是。自開者三。
隋智矩
生吳郡吳氏。牲矜莊。善屬文。儀貌脩雅。初聽興皇朗公講。繼而自開大品四論。當時雖淅東弘匠。亦西騖焉。後闡三論於建初寺。在席常百人。武山公郭演。甞致禮謁。煬帝居蕃。出鎮楊越。召住慧日寺。開皇十九年。詔住京師之日嚴寺。供養之資。一出晉邸。時吉藏法師。同門之傑然者。凡當弘演。必新製序王諸辭。以加激勵。由是而餐附者殷矣。大業二年正月卒。壽七十二。葬京郊之南。
隋辯義
具州清河馬氏子。小年辭俗。即學雜心。甫登弱冠。已就講說。有曇散者。方以材解自名。意以為義易摧挫。遂與往反十番。散不能繼。義曰。理勢未窮。何不更進。散曰。予素所擬如此。雖欲更進可得耶。屬周虐煽騰。遂南達金陵。旋臻中土。煬帝在蕃邸。招聘名德。命住日嚴寺。後入京。若曇恭道撫賾淨等。一時俊彥。皆執文座下。諮議深隱。仁壽二年。漢王諒入朝。志念法師五所禮敬。乃於禪林寺建法集。使三輔之士。咸廢其本習。而同趣嚮焉。義亦始預其列。心不平之。因質所封滯。周旋三日。念率杜辭莫對。獻后崩。煬帝居春坊。召日嚴大德四十人。對揚玄理。而義為允。沙門道岳。宗稟俱舍。而無所師授。就取決焉。洽聞之美。見稱於時。智矩吉藏慧乘。三十餘人。同止日嚴。每談及雜心。則眾推讓焉。大業二年。以疾卒于寺。春秋六十又六。葬京郊之南。東宮舍人鄭頲製文立碑。先是仁壽二年。詔送舍利于鄉州之寶融寺置塔。四年又送廬州獨山梁靜寺。其所見徵祥。雖不同而俱盛。具載別傳。
隋慧海
張氏。河東虞鄉人。年十四落髮。為大昭玄統曇延法師弟子。年十八。即講涅槃。既受具戒。專崇禪業。隱於弘農之伏犢山。會周武悉毀仁祠。乃入陳避之。以故戒品無虧。法衣不捨。又採聽攝論。研窮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踐京邑。皇姊成安長公主。為建靜法寺使居之。門徒濟濟。傳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講說。直心道場於斯見矣。仁壽初。詔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頃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應皆具別傳。大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遺言薄葬。弟子不敢違。
隋明舜
青州之張氏子。少以智論著名。誦文六十餘卷。統明大旨。俄值法滅。南屆建業。後居江北之安樂寺。時以為大小諸乘之準的也。沙門慧乘。辯抗淮陽。亦從定宗。甞夢入冥。有官徵責所業。因以其平生對。官曰。講解虗浮。誦文是實。若今之舜法師可也。餘齡未盡且放還。煬帝在晉邸。召居京之日嚴寺。仁壽四年。詔送舍利於蘄州福田寺置塔。寺南。齊高帝別院名禪居。趙州沙門法進造。地居絕頂。下瞰雲霧。每見有聖寺其上。瑞徵載他錄。大業二年。卒于京寺。壽六十。門人慧相嗣。
隋法彥
姓張氏。寓居洛州。蚤歲出家。志隆大法。而聰明冠拔倫類。雖三藏並通。偏以大論馳譽。神爽英特。見者畏伏。或得彥所造言句。賓主藏去以為榮。齊公高穎尤加禮重。因迎至京邑以事弘演。江表法侃法師。入關中。甞謂人曰。吾鄉大德淵法師者。每以為天地雖廣。識達者稀。晚學之秀。惟法彥一人而已。開皇十六年。詔彥為大論眾主。住真寂寺。仁壽造塔。詔送舍利于汝州。四年又詔送沂州善應寺。其瑞徵則刺史鄭善果以表聞。事具別傳。大業三年卒。春秋六十。
隋道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