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廣陵吳氏。九歲即薙落。弱冠受具。遂習毗尼有成効。家本貨殖。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獨納衣錫杖自若。始從惟揚法[怡-台+貞]師學相部律。又依禪者隱空乾靖於會稽山南懸溜寺。以討論第一義諦。或遊慶雲寺及餘杭之宜豐寺。而足跡不入俗姓之門。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皆引分願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靈祐曇一義宣。誠同門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辭章。樂吟咏。既著法性論。或遇良辰勝境。必掇筆申楮。以遣興趣。好事者錄之。名間氣集。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滅於杭州之龍興寺。壽三十五。弟子以遺命。行闍維法。樹浮圖。以表其地。左衛兵參軍李紓。嘉興令李湯左金吾衛兵曹參軍獨孤反。相與悼梁木之壞。慮陵谷之遷。刻石于武林山東峯之陽。
唐亡名僧
善誦華嚴經。然放曠不拘細行。上元中。遇洛中廣愛寺律師於榮陽逆旅。從主人。購酒肉相勞苦。律師大詬怒之。其僧飲噉自若。不為意。薄暮求水潄盥。遂趺坐牀上以誦。始發題則有金色光明兩道。自其僧口角出。律師遂媿汙。竟就臥。頃之覺經聲愈宏暢。而光明徧庭宇。於是律師起候之。則誦且四帙矣。及五帙。天欲曙。其光漸收。而其僧亦假寐。如禪定。且則律師具威儀。泣拜懺悔。然終莫能識其僧何人也。
唐洪正
姓常氏。未詳何許人。居岷蜀間。嘿持金剛般若經。晝夜不輟。時沙門守賢。與隣房。偶夜坐不能寐。聞隔壁聲。若有二人相語者。其一曰。我受命攝洪正柰何其旁有善神擁護。雖欲近傍。不可得。然而違限之罪。其何計以免之。其一曰。我知免矣。東門之地。有姓名相類者。今固民也。且甞為僧。必將攝之以塞責。既而皆寂然。賢遽出門徧索。無所見。明日賢以語正。復往東門訊常氏。常氏之名洪正者。果昨夜死。賢始專業彌陀經。至是亦改從金剛般若矣。
唐惟寔
姓陽氏。富陽人。天寶中。遊四明之遠蓬山。樂其靜僻。遂有終焉之志。巖洞深杳。上有佛跡。始見於開元時。居無何。會海寇袁晁。放眾劫掠。寔方禪坐洞中。寇至惡之。於是合二三百人。共舉大石。窒其洞。使不得出。俄寔從定起。喑嗚作聲。用掌擎石。如欲投以擊寇者。寇大懼。羅拜乞免。邑人重之。為立精舍。大曆八年也。太守裴儆。請署香山額。仍奉詔。度僧七人。以隸名其寺。貞元二年。冬跏趺而化。壽六十二。臘三十一。
唐志鴻
姓錢氏。湖之長城下若人。本名儼。志鴻字也。少出家于鄉里之石門寺。即梁之靜林寺也。納具後。依茂苑道恒師。研覈律部。與曇清省躬相切磋。意以為先德之釋南山鈔。未盡善。乃著搜玄錄二十卷。盡囊括大慈靈巖已下。四十餘家之說。華嚴疏主澄觀。於大曆間。為作序引。以冠其首。春秋百有八歲。矣尚無恙。詔號長壽大師。世不敢以名而以字。則其尊之可知。
唐嚴峻
濰州之樊氏子。父硤州刺史昭王府司馬。峻材贍而學富。年十九。應進士舉。以丁父艱。投南陽佛寺出家。俄從遇真禪師於荊州玉泉蘭若。學觀法。入城憩大雲寺。眾以其素究毗尼。力請臨壇。模範季世。黽俛承命。後頓悟心要於觀淨禪師。大曆初。將往青原。證所見於思禪師。未達廬陵。會真卿顏魯公。一言而契。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以疏請。四年洪州刺史李花。迎止大明寺。是年三月。沐浴更衣。望空合掌而逝。壽五十九。既遷塔。弟子圓約立碑。
唐志玄
河朔人。善誦五天禁祝。悲願濟物。雖捐軀命。弗恤也。甞行林野間。見一狐。方於古塚內。戴髑髏。服草莽。婉然靚糚美婦人也。薄暮獨立驛道傍。會少年車從至。因問。婦人何為者。婦人泣曰。妾家易水。父母嫁妾絳之張氏。未幾而夫死。舅姑老而很。妾身無所依託。父母雖存。念道遠。莫之歸省。是故徘徊於此。而思以自盡也。少年驚遽。下車跪曰。我易水軍也。今方以出戍。受代以歸。夫人誠有意。幸得以鄉曲。奉[銜-金+缶]轡則足矣。復奚至於自盡哉。婦人喜謝再三。將就車。玄呵止之。振錫誦祝語。婦人忽復狐形。前伏不能去。徐視之死矣。
唐慧靈
史未詳其姓氏鄉里。太中七年。上幸莊嚴寺。禮佛牙。因登大塔四望。見西北有廢址。曰此昔總持寺也。悵然久之。詔耆年問往事。眾推靈對。上嘉其詳盡。即賜紫。且詔脩復總持寺。三月十一日。三教首座辨章勾當脩寺。六月畢工。詔靈為綱任。既居厥職。清眾成序。上每加優獎焉。寺歲貢梨華蜜。色白而味佳。世所珍貴。靈竟終于寺。
唐大義
字元貞。姓徐氏。會稽蕭山人。生而秀朗。甫七歲。父以經典訓之。日可憶數千言。年十二。投山陰靈隱寺。習內法。開卷輒通。見者嘆賞。屬中宗以龍飛。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禮。考試經。義格第一。獲鬀染。配貫昭玄寺。自茲聽習尤勤至。開元初。從吳郡圓律師受具。復就鄉里開元寺深律師。究四分學。深公既亡。乃遊京師。法華玄儼律師。愛其俊邁。謂之曰。于今傳法。非子而誰。未幾。鄉里稱心寺超律師。請任寺職。開元中。以親喪。轉藏經於天台佛隴山。天寶中。築室於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稱為北塢者。
始夢。二梵僧告曰。汝於此有二十日緣。寶應初。復夢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過矣。魔賊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據剡丹丘。被害滋甚。義因與大禹迴律師。詣左溪朗禪師所。練治止觀。於是朝野士大夫。歸心焉。相國杜鴻漸。尚書薛兼訓。中丞獨狐峻。洺州刺史徐嶠。其子浩。皆厚善。大曆己未歲。五月終於稱心。壽八十九。臘六十二。殯于北塢舊居。
唐清江
會稽人。未詳氏族。少即抗志物外。沮於父母之愛。故久而從落染焉。師事曇一律主。諷誦通利。識者以為釋門千里駒也。俄從守直律師。於淛陽天竺壇登具。仍依一公。習南山律鈔。且研究相疏。皆通暢無遺憾。善辭章。或賦詠。輒擅譽一時。性褊躁。雖尊長猶掁觸不已。一公每優容之。後竟去。莫之遮挽。既遊歷迄。無所遇。乃悔歸。拜一公曰。前念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一公憫其誠。遂為師資如初。大曆八年。江於汝濆以鄉曲。見南陽忠國師。甞。有所傳授云。
唐雄俊
姓周氏。成都人。學博材偉。然無戒檢。每開講。得施利。輒以他用。且甞縱鬚髮。竄名軍伍中。及有罪。又遁去薙落如初。大曆中。以疾卒。
時有暴亡而甦者。云見俊於閻王所。王怒敕使入獄。俊抗聲呼曰。雄俊若入地獄。則三世諸佛。皆妄語矣。且觀經所謂。造五逆者。猶得以臨終十念。屬下品往生。況俊未甞犯五逆。而念佛莫知其數乎。語畢。即有寶臺。從西至。俊遂乘之而去。
唐潛真
字義璋。姓王氏。太原人也。後徙夏州。朔方崇道鄉。考珍。生二子。真其仲也。弱冠投跡空門。開元二十六年。隷名薙染于鄉里之靈覺寺。明年納具。探討律藏。經章論句。無不研究。代宗朝。新出文殊師利菩薩佛剎莊嚴經。詔造疏。大曆八年十一月。疏成三卷。以進。述菩提心義。發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淨戒。十善法戒。共一卷。且復稟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入曼拏羅。受成佛印。顯密二部。於是兼焉。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屬疾。尋集門人。遺戒切至。二十一日。右脇累足。誦彌陀佛號。終于興善寺。壽七十一。夏四十九。
唐神皓
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齊景陵王西邸學士。其子陵。梁尚書左僕射。有文章。與庚子山齊名。陳亡佐治吳邑。遂家吳。皓吳產也。姿性耿介。矯矯欲脫俗。尋依錢塘龍泉道場一公。出家。天寶六年。詔精擇脩潔者。每州許度三人。皓獲隷籍包山福願道場。初從興大師進具。後讀南山律鈔於曇一大師。未幾。復歸隱包山。乾元初。詔以天下二十七寺。各選大德七人。使長講律法。眾請住開元寺。晚年究心圓宗別置西方淨社誦法華經九千餘部貞元六年十月疾。至十三月疾亟。顧謂弟子維亮曰。必歸我於洞庭置塔。是夜天無雲翳。而星隕如雨。遂卒於開元寺。壽七十五。臘四十三。其窆也。霅晝作碑頌。
唐靈徹
稟賦純粹。篤學善屬文尤工詩章居越溪之雲門寺。成立之歲。即聲譽遠播以毗尼講訓。從之遊者。如趨闤闠。秘書監嚴維隋州刺史劉長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豈徒諧黃絹色絲 辭。亦且悟翠竹黃華之指。過吳興杼山。時皎然如晝。方獲重名。一見遂定林下交。盡予包佶中丞書。推致殊甚。及徹見佶。禮貌非常人所得。後權德輿。又移書問徹於晝。晝答之。如前書。其為儕輩所許如此。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唐少康
姓周氏。縉雲人。母夢鼎遊湖峯。遇玉女。以青蓮授曰。此華吉祥。寄於汝所。他日生貴子。當保惜之。及生康青色光明滿室。香氣如芙蓉。稍長。碧眸朱脣。皓齒可畫。然七歲矣猶不語。佛生日。姆抱遊靈山寺。因指佛問之曰。識否。遽答曰。釋迦牟尼佛。聞者異之。父母知非世俗器。遂捨出家。年十五。誦經已。能盡五部。既薙落。卒於越之嘉祥寺受戒。習毗尼學。復聽華嚴經瑜伽論於上元之龍興寺。貞元初。至洛。駐錫白馬寺。忽見物。有放光照殿上者。趨視之。則善導和尚脩行淨土文也。康喜不自勝。遽祝曰。我於西方。果有緣者。此文當再發光。語畢而光益盛。又現無數化佛菩薩於光中。未幾。竟走長安善導影堂。致所祈禱。善像倐作佛身。語康曰。利樂眾生。同生安養。惟我與汝有是夫。頃之遇一僧其江陵果願寺。謂之曰。汝緣在新定。可速往也。即隱去。於是康造新定。日分衛聚落間。苟得錢。則悉乞小兒。使唱佛。一錢一聲。如是月餘。小兒羣逐康。唱佛覔錢。聲徧市肆。一年則見康輒唱佛。雖男女老幼皆然。不獨小兒矣。乃建淨土道場於烏龍山。築壈三級。制二十四贊。晝夜行道。以稱揚淨邦。遇齋日。康則升高座。集所化弟子。三千餘人於座下。教之曰。汝等可志誠觀我唱佛。康則抗聲曰。南無阿彌陀佛。俄有一佛。從康口出。連唱十聲。則十佛出口。狀若貫珠。康復諗於眾曰。汝等於今還見佛否。若見佛者。必得往生。貞元二十一年十月。跏趺放光而逝。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色。為之變白。塔于州東之臺子巖。
唐上恒
姓饒氏。臨川南城人。志學之年。從舅氏出家。日誦佛經。計千言。逮壯從南嶽大園師得戒。而聽稟雖勤。憚於遠涉。大曆中。請隷景雲寺。以便侍養。亟淹歲序。脩習無虧。尤於南山事鈔講貫通暢。貞元初。徙居預章龍興寺。與廬阜法貞。天台靈祐。荊門法裔。興果神湊。建昌慧璡。友善。又相國姜公輔。魯公顏真卿。楊馮韋丹。四君子遊故四分遷善滅罪之說。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壇二十許年。剡浮震旦男女。獲度者。一萬五千餘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於廬山之東林寺。葬全身於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門人等。樹松栢。太原白居易為石塔銘。
唐清徹
初莫知何所從來。周遊律肆。密護根門。然學無常師。惟善所在。則服膺焉。始親吳之開元寺北院道恒律師。其造詣深遠。而華望碩德。無不推稱。元和八年。乃摭諸家要當之說。解南山鈔。著集義記。凡二十卷。至十年告畢。今豫章武昌晉陵多傳誦之。
唐惟則
少遊京師。三學外。尤務雕塑像貌。以起敬慕。曰即像貌以資成觀道。此脩行要術也。會憲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造奉慈寺。以追福其母。齊國大長公主。則與選入。以藝自効。未幾。復振錫淛東。禮阿育王塔於四明之鄮縣。塔蓋東晉劉薩訶。所甞禮。其功德不可備述。於是則用七寶末。和膠漆。以模範之。及脫模範。切肖。眾嘆其有緣。則遂負以歸。充奉慈寺供養。京師莫不信嚮。後終於奉慈焉。
唐慧琳
字抱玉。新安柯氏子。丱歲隷靈隱西峯。事金和尚。受經業。大曆初。登具戒。三學一致。無遺憾。性嗜泉石。遁居天眼。即天目也。高三千丈。周圍三百里。與天柱廬阜類。上有二湖。謂之東西目。地深僻。多妖異。琳獨無撓。元和丁亥。太守禮部員外郎城南杜陟。請出山。就永福寺。登壇度人。己丑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請登天竺寺壇度人。講訓生徒。向二十載。而高潔之操。終始不渝。大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陽。
唐廣脩
生東陽下混留氏。既落髮。隷禪林寺。即入邃師之門。以研窮教指。學者雲萃。且日誦法華維摩金光明梵網四分戒本。六時行道。又每歲行懺法七七日。第四則隨自意三昧也。開成三年。日本國僧圓載躬來請法。台州刺史韋珩。迎講止觀於郡齋。會昌三年三月十六日終。壽七十二。臘五十二。葬金地道場。嗣其法者。物外。咸通七年。門人良汶。發而闍維之。獲舍利千餘粒。以入塔。
唐宗亮
姓馮氏。明州奉化人。開成中薙落。隷州之國寧寺。登戒。學毗尼。無遺行。會昌之難。遁居鄉里之巖谷間。大中再造國寧。徵選名德二十八人。而亮與焉。建州太守李頻。為寺碑。有曰。律僧宗亮。禪僧全祐。是也。晚年益謝世事。不出戶者。動經節序。其往來若方于贈詩曰。秋水一泓常見底。澗松千尺不生枝。空門學佛知多少。淨剃心塵秖有師。竟卒。春秋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