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初。上出天竺沙門。於龍潛時。所授大覺真身舍利若干。詔遷相與枚計之。以定其數。雖彼此專意。至再三。輒增減不能當。上問其故。遷曰。如來法身。過於數量。上悟。由是先詔天下三十道。起塔。分遣大德。安置舍利。而遷始以蜀王故。將之梁益中。以道險。非老人所宜。遂請易岐。乃於鳳泉寺。東北二十里而塔焉。函石四段。光潤如玉。倐忽變化雙樹狀。枝葉宛轉。鳥獸龍象。異色相宣。上聞而悅之。二年春。益詔以舍利。分五十餘州起塔。四年又詔三十州。至是合一百餘州。起塔如前指。其感應祥瑞。語具各傳。皆自遷發之也。
獻后之喪。剏禪定寺。薦冥福。堂盤萬礎。塔聳七層。工費殫極。觀者以為侈。詔曰。自稠師之滅。禪門不開。今所立寺。既名禪定。宜於海內。召禪師百二十人。各許侍者二人自隨。庶嗣前塵。尚光末運。並委遷禪師具名以聞。有司以禮迎致者。仍詔遷主其寺。
大興善寺像。有光景。上問遷。遷辨答祥允。上不能詰。
大業三年十二月六日。以風瘻疾作。禪坐而卒於勝光寺。春秋六十六。葬於終南之北麓云。
遷美容儀。器宇恢雅。談吐應對合機要。疎財慕義。薄於奉己。而厚於恤物。能自慕聖。至禪定。所獲施予。不可勝紀。而隨以盡。其所濟多矣。停柩之際。忽有一白犬。號呌柩側。而亦莫察其所從來者。既葬乃失所在。且其將終也。或夢禪定佛殿傾者。俄而沙門專誠。夢淨土嚴麗。於既卒之後。嗚呼其亦偉矣。著攝論疏十卷。楞伽起信惟識如實等疏。九識四明等章。華嚴明難品玄解等。二十餘卷。
隋淨辨
齊之韋氏子。少為書生。非其志也。乃從遷禪師。受大乘學。息緣靜處。泊如也。或有詬詈毀訾于外者。終不顧問之。則曰。此予少年刎頸交也。第念久要之義厚矣。一旦忘之。豈人情哉。
仁壽置塔。送舍利葬于衡州嶽寺。嶽寺即陳思禪師所建大明寺也。勝跡尤多。辨因合集前後所見聞者。為感應傳一部十卷。行於世。
隋道判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歲喪親。十五年。始知讀書。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結朋西遊。以觀靈跡。齊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鄴行邁。纔臻周塞。夜為邏卒所得。執見武帝而釋之。仍令於大乘寺安置。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許之且給國書資粮諸物度石磧千五百里四顧絕無水草。飢行七夕。至高昌國。蓋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寒怪其非類。將殺之。而未也。徒增防衛。而禁其飲食。勢必使之餓死爾。會周使者諫。以為此佛弟子也。所在之處。羊馬且繁盛。可寒喜。勑日給四羊充食。判等縱之。而蔬茹如故。未幾。遣騎乘。送還長安。住乾宗寺。留五年。遇靜靄法師。慧業冲邃。事之又五年。大法尋廢。與靄等二十六人。逃難巖居太白山中。不忌講授。依承靄德。始終一十五年。逮靄捨身。護法風烈遐被。判有力焉。天元嗣曆。剏立百二十人。為菩薩僧。判預其數。住陟岵寺。隋開佛法。改大興善寺。詔攝僧務。開皇初。結菴終南交谷東領池。七年示微疾。詔度支侍郎李世思。將天竺醫工。就菴視疾。遂改菴龍池寺。大將軍雲定興。為檀越。侍郎獨孤機。別築齋宇於宅之後園。請時栖息。薛國公及其夫人。風奉訓誥。間或至山。咨承疑義。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壽八十四。
隋羅雲
姓刑氏。南郡松滋人。出家隷上明東寺。時揚都道朗。於興皇盛業四論。因鑽仰焉。年十六。與其徒。論常無常義。而辭色和祥。賓主允暢。眾咸嘉尚。朗乃以所服帔賞之。聞譽由爾益進。後從福緣寺亘法師所解亦然。於是以三論奧旨。未被荊南。鄉里之念。有不能免。而棲禪寺陟禪師者。定慧兼脩。注心利益。又力助之。方當六合混一之初。玄侶競臻。鬱成盛席。總管。宜陽公王世積。詔使舍人蕭子寶。尤加敬慕。居龍泉寺。餘五十年。常坐不臥。豈非模範之不易得者哉煬帝承名。詔邀至。固以疾辭。
道士俞氏講莊老。妄用內典。雲命門人。慧成道勝。往折之。坐定道士曰。人天交接兩得相見。成曰。脫珍御服。著獘垢衣。習近窮迷。將開漸化。又俞諱成呼先生。成謂。如是則請去先字。仍依姓。呼之俞生。可乎。道士慚。雲輪下眾盈五百。皆成勝類也。
神山雲所生地。一夏安居。養母其上。始開四經三論於上明東寺。其法堂十二間。蓋道安曇翼所造。雲兄道顒亦隷寺出家。甞造重閣於安公驢廟之北。古老傳以為安公乘赤驢。自襄陽檀溪。一夕返上明。撿校東西兩寺。及四層塔。驢廟即繫驢處也。
雲兄弟五人
俱出家為法師。而雲其季者。大業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遷神于龍泉寺房。壽七十五。弟子椿詵澄憩等。荊南經朱粲寇擾。寺多殘毀。獨龍泉完美至今。
隋法智
出家居天台山。每謂人曰。經言。犯一吉羅。即墮地獄一中劫。又言。一稱南無阿彌陀佛。滅八十一劫生死重罪。是兩者吾將安所信哉。佛無妄語。吾其念佛乎。乃於國清寺。兜率臺上。精勤課持。積晝夜。傲寒暑。不變常度。一日忽徧辭諸所往來者。且戒親戚。為設齋。頃之有金色光。明照數百里。時夜方半。近遠皆謂天曉。於是智遂無疾而終。
隋德山
姓山氏。年方壯。忽棄妻子。入益州之天勑山。不剪鬚髮。而務息緣靜念為日用。其相狀澹泊。如得定者。甞遊竹林龍池。開悟道俗。其說曰。佛法尚清簡。而黜煩亂。故政煩則國亂心煩則意亂水清則魚石可見。神清則想倒可識。學清簡者。猶恐煩亂。而況一向汩沒於煩亂哉。後徙馬鞍山。地產毒蛇。螫人必死。然山往來。未甞有所害。雖僮侍朝夕行。亦無遇之者。或甞踐之。而被其螫山洗以水即愈。及還天勑夏坐樹下。或為虎逐。趨避山牀下。虎蹲以待。不肯去。山因解衣。臥虎前曰。牀下佛。子。肉味豈勝貧道邪。虎竟去。一日其俗氏所生子來省。山曰。汝何來。子泣曰。久別。生死不相知。故一來耳。山曰。汝急去。各自覔活。再來當與杖也。間數年復來。山遽取杖將捶之。子輒執其杖。不使捶。且泣且言曰。闍黎意以為遇兒。如他人在他人可捶耶。山大笑。年九十終。旭上者。亦益州草堂寺僧也。出家業禪誦。鑪香缾水。終日燕默。而四眾敬慕之。土俗每歲。以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士女馳騁遊遨。諸僧治具接待忙遽。惟旭則晏然如故。終年九十八。
隋法顯
寗氏。雍之扶風人。出家事法開為師。開於元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無累於世。其禪定之趣。人莫能測。顯既久於咨承。則其所得可知矣。仁壽以日巖寺主。詔送舍利。置塔於瀧州藥王寺。反終年且八十矣。
隋明璨
生莒之沂水韋氏。家世儒素。幼習經史。年未志學即出家。逮具戒。則弱冠矣。然於住持。則論之成實。經之涅槃。講演不少置。周廢教。雖遁林澤。而明侶相從。未甞忘所敷演。開皇初。名聞遐被。詔住京之大興善寺。仁壽初。詔送舍利。葬蔣州之栖霞。即今之攝山寺也。然甞於江表。獲故梵經百餘卷。念欲翻譯入藏。而乏貲費。故汲汲焉。走懸箔不少怠。其弘法之志伽此。卒於唐初。
隋僧蓋
恒州人。始業涅槃於汾洛。後計以慧浮戒。滯專攻定學。乃杖筞京師。徧訪禪侶。大興善寺者。闤闠之地也。而蓋處之。終日燕默。有山深林密之想。於是論者舉高之。仁壽二年。詔送舍利塔於滄州。四年又送舍利塔於沂州。後不知所終。
隋道順
具州人。學釋涅槃。尤有悲拔慈予志。甞以自劾繫獄中。諸囚化其講解。而善良者不勝既吏以無罪見收。非法也。因強之使去。開皇初。入京住玄法寺。詔送舍利于宋州。置塔之際。瑞應極多。
唐法應
會稽王氏子也。蚤年頴悟。出家事沙門曇崇。究研禪業。崇公化洽周朝。從者如市。而應為稱首。既而遁跡終南。飯衣松蘿。以避廢教之禍。用心空寂。彌厲。屢感鷙獸馴狎。為授歸戒。崇公深加印可。於是委其徒五百人於應聽教戒。隋開皇十二年。詔天下。妙選三學之尤者。唱導五眾。而崇於禪學。得二十五人。使遠行化。而獨推應京師寶塔寺。領三百眾。受上供養。自是聲聞益。播武德初。卒於清禪寺。春秋八十。
唐紹闍黎
姓蒲氏。梓州玄武人。其未出家時。甞山行見子母虎。於澗中取蝦。蝦細不復可得。縱得亦莫足以止飢。紹意以為業緣所迫。其苦如此。乃嘆曰。吾身先後。等一死耳。不如捐以濟其餓。為有益於物也。乃躶臥虎前。虎輒避去。無所損傷。
既薙落受具戒。尤謹操行。大業初。汝州境。多虎暴。道路非三五十人羣聚。不敢行。紹聞之。因至其地。苫覆久坐。以待噬。虎遠引。境遂安靜。年百九歲而終。其將終也。謂弟子曰。吾欲露屍。以施諸蟲鳥。然生且嫌我。而況死乎。必樊之無遺盡。弟子不忍用其言。而用其志。委屍月餘。凡異類卒莫侵敗。竟收之以葬。
唐保恭
姓崔氏。青州人。晉永嘉南渡。居建鄴。父超道。本州刺史。恭年十一。炅法師使誦觀音經。初夜一時即能覆誦。遂許出家。會炅逝去。頃之夢。兩蛇從炅足出。入恭足。而覺。自爾神志異常日。即依開善徹法師。聽成實論。而徹以義疏。使習復之。其文如蠅頭。一領八紙。曾無遺忘。同學五百。莫不推伏。既受具。稟定業於慧曉禪師。又問成實疑沮於高昌嵩公。因從究地持十地。不逾年。大義洞明。而前疑冰釋。乃約地持以制行。而專講法華。陳至德初。攝山慧布歸自北鄴。相邀造栖霞寺。以弘禪宗。布亡誘掖加謹。隋仁壽末。獻后崩。詔入京。為禪定道場主綱正僧任。齊王暕。乞授戒。施衣五百領。皆分散無所畜。國初避地藍田之悟真寺。武德二年。詔仍舊僧任。改禪定。為大莊嚴寺。且舉十大德統攝。當時猶顧望。未遽應。詔高祖使趣起恭而諸公稍進。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大莊嚴寺。壽八十。葬于京郊之西南。祕書監蕭德言銘。其碑。
初恭甞山行。直過虎所踞地。無少懼色。楊玄感之亂。或誣恭預其謀。方升座竪義。而兵刃突入捕逮。眾驚駭欲散。恭徐曰。自省無他。俟講罷。當就辨也。其度量如此。
唐法祥
同州人。童稚出家。冠年登具。逮周廢教。即于祿以自活。而誦禮不輟。僚佐嘉。其誠其使長將上名臺省。顯擢之。固辭。隋興。重鬀染。住大興國寺。性高爽。不事幽蔽。所居房。悉使洞開前後門。坐臥一牀。當風而處。寒暑不易。餘三十年。道俗問訊。非俟其誦經終卷。不敢。輒爾雖問。亦不加答。甞染傷寒。或勸之藥療。弗受。又患痢。勸者如之。乃曰痢者水也。我能治之。便噉乾飯。武德七年。久病起坐。微有聲曰。佛像佛像。侍者回視之。則見西壁尊儀。光明宛具。又聞香樂。少時卒。葬城東隅。
唐僧定
丹陽人。始學成實。討索勞劇。遂感風癘。因嘆以為形既癈於世矣。盍亦歸心禪寂乎。居鍾山。日啜粳米白粥一杯。常坐不臥。以待殂殞。閱數年。所苦悉瘥。支體面目。一時光潔。鬚髮並生。而眉特秀異。長可寸許。室中虎跡成蹊。略無讋忤。或想慮乍浮。則通夕遊步。不間榛莽。獷獸鷙禽。見等同類。隋初詔住京師新道場。不赴。既而又詔。授上歸戒。亦辭不赴。甞傷寒劇甚。而悉屏飲食。危坐如故。至三日。弟子保恭恐其殆。請稍以飲食自持。亟揮去。徐曰。以法為藥。顧不可歟。滿七日所苦頓痊。大業之季。徙居終南太和寺。盜夜入其室。定坐不為動。盜曰。豈聞世有奴賊乎。定曰。吾郎賊且不懼。況奴賊哉。盜剝其衣。即脫予。無吝色。將挽取其所坐氈。定輒不肯。曰吾一冬惟賴此爾。鄉欲持去。寧殺我。盜相視而止。武德七年六月。以微疾坐逝。壽八十餘。
唐滿意
史未詳其姓氏。鄉里武德之季。鄴都法礪律師。方作疏解。曇無德律。意遂摳衣從之。見聞既博。造詣亦深。於是致徒講導者。餘三十載。而觀音大亮。越州曇一。出其門矣。
唐慧暠
陸安人。幼入道門。即懷遠量。希崇大品。情阻未申。時苞山明法師繼緒興皇。世稱郢匠。因從之諮稟焉。年方有立。遂為眾弘演。自爾受業分鐙。不可勝紀。然以為楚服既殷。岷邦未洽。隋大業間。泝江而上。道于成都。大張法席。或徙梓綿隨方開導。儔侶之繁。愈於前日。稍有謗其以異術惑眾者。語聞。武德初。詔窮治。事雖不實。而暠亦南歸矣。仍厭鄉里囂煩。尋屏跡西山之陰。閱五載。陶練中觀。未幾。道俗思慕。造山迎致。貞觀七年。卒於鄉里之方等寺。壽八十有七。
暠行己嚴潔。日止一粲。隨得輙啖。不限朝中。不待營丐。
其體羸瘁。若不勝衣者。在蜀時。門人道勤。患其不任。陰告外。辨厚供。供至。暠怪其異常。詰知其由。即斥勤出。不共住。曰邪命之食。惡可御也。故平居凡檀越送供豐美。悉命入僧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