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學
佛之法。誠未易以進脩也。然而欲以進脩者。則必攝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惡。可喜可懼。可憎可慕。可憐可怒。而不動。則外之為辱者遣矣。持其志。於情欲之能驕能逸。能蔽能惑。能慢能昵。能矜能愎。而不生。則內之為忍者得矣。辱以念攝。忍以志持。內無所出。以撓其身。外無所入。以攖其心。佛法之進脩易矣。攝念持志二科。寔學忍辱者之指歸。系之其下。尤宜哉。
攝念科
晉帛遠
字法祖。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文章知名。州縣辟皆不就。遠才俊絕人。既出家。日誦幾萬言。方等經論。世間墳典。研味貫穿。皆知其要。嘗譯唯達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經。造精舍於長安講解。稟受其義者。常千人。河間王顒鎮關中。敬仰以為師友。每宿西府講道時。俊又畢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遠以方事爭戰。欲遁去。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隴上。載與俱。輔以遠有盛名。欲縫掖之。以為己僚佐。遠不答。輔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論議甞屈於遠。以是讒毀。無所不至。遠至洴。謂弟子曰。更數日。我對當至。便分長物作別。翌日詣輔。語忤其意。收付史。一眾驚問。遠曰此宿負。非今事也。乃呼佛發願。盡此報已。當為輔善知識。無使其受殺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輔旋悔。
遠道化關隴。羗晉奉之如神。聞者為流涕。羗以精騎五千。欲迎遠西歸。中途聞遭橫逆。咸憤。欲為報讐。輔遣軍禦隴上。羗逆擊之。會輔帳下督富整斬輔。羗遂解去。分遠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譽。以博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化被關隴。梁州刺史張光。尤敬事之。每說令返服。光以祚將懲其兄之見殺於輔也。必從己言。然祚終無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時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都王楊難敵所圍。發憤死。
晉康法朗
中山人。少棄家。有律學。誦經見雙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見聖師。獨不能瞻拜遺迹乎。結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絕行蹤。草木蕪沒。迷所往。中有故寺敗屋兩間。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誦經或臥病。雖相比。不相料理。而臥病者。屎尿縱橫。臭穢莫可近。朗謂其徒曰。出家以法為親。不見則已。見之。其可棄去乎。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滿室香氣錯莫。謂朗曰。鄰房我和尚也。已得無學。可往見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欵誠契聖。皆當入道。但功業小未熟耳。然何必遠遊。於事無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時可也。朗因復遊諸國。研究經論。後還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終。
弟子令韶。生鴈門呂氏。少喜獵。感悟出家。學善禪數。每入定。或數日不起。移柳泉山鑿穴以坐。刻木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晉道寶者
瑯琊人。丞相王導之弟也。少棄家。親舊泣留之。寶笑不答。將落髮乃詠曰。安知萬里水。初發濫觴源。竟以道學知名。
晉于法蘭
高陽人。不甘處俗。十五即棄家入道。以精嚴自持。風骨頎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禪巖石中。大雪。羣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時求授教。尤愛石城。遂定居之。今元華寺也。思遊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歿。
晉竺法崇
不知何許人。性敏慧。有律學。尤長於法華。遊湘州麓山。山精化為好女子。來求授戒。捨所居為寺。以奉之。後還剡之葛峴山。茅茨澗飲。學者湊焉。魯國孔淳之。每盤遊信宿不去。神思頎豁。歎曰。[糸*丐]想塵外三十秊矣。恨相得之晚。註法華義四卷。歿於山中。
晉法和
榮陽人。少與安公同學。相厚善。其為人恭讓。議論純正。能解疑釋惑。石氏之禍。避地西蜀。聞襄陽陷。入關中住陽平寺。後於金輿容設會。與安公共登山嶺。極目周睇。既而曰。此山高聳。遊望者多。一從物化。竟測何之。安曰。法師持心有在。何懼後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因與安公詳定新經辭義。頃之赴姚緒蒲坂講席。尋語弟子曰。俗網煩惱非一。乃正容服。繞佛拜起。還室以袈裟蒙首而化。壽八十。
晉曇邕
生楊氏。關中人。少仕偽秦。為衛將軍。長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從符堅南寇。為晉所敗。歸長安。師事安公。安化。又事慧遠。倒志經論。多所通解。且屢為遠入關。致書羅什。專對不辱。流輩忌之。遠以微罪遣邕。邕識其意。無忤容。獨結廬於山之西南居焉。山神來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國匕箸。精巧特異。及遠亡。奔赴號慟如禮。後歿於荊州竹林寺。
宋法成者
涼人也。少為沙門。辟穀食松肪。講習禪律。遊廣漢。甞誦寶積經。纔至半。忽疾作。急使侍者讀徧。乃化。或見空中有紺馬負棺而去。
宋慧果
豫州人。宋初遊京師。止瓦棺寺。誦法華十地等經。登圊罷。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維那也。以過失。報墮圊中。法師以誦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脫。願濟拔。我有錢三千。埋柿樹下。可取以作功德費。果以其言告眾取之。造法華一部。設會以懺。後夢。鬼以生勝處來謝。然視其狀貌。則與前日殊不類。
宋僧隱
出李氏。秦州隴西人也。八歲棄家。十二為沙門。通十誦。誦維摩法華。從西涼玄高法師。究明禪慧。而深曉律要。復西遊巴蜀。還止江陵琵琶寺。且咨業於慧徹。聲被荊楚。時山陽王劉休佑為州將。張岱為長史。皆稟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稅駕問道。及病。問日早晚。曰已中。乃索水盥潄。泊然而化 有沙門道房者。生張氏。廣漢五城人。有律學。歿壽一百二十歲。
又釋道榮者。不知何許人。有律學。住問心寺講授。歿壽八十三。
宋曇斌
出蘇氏。南陽人也。年十餘。師事道褘。為沙門。聽十誦律於吳郡僧業。聽涅槃經於建鄴靜林。聽泥洹勝鬘於吳興法瑤。聽華嚴雜心於南林法業。大通群義。學者追隨。還止樊鄧間講授。孝建之初。移新安。講小品十地。陳郡袁粲。令望當時。乃躬垂候之。勸令入覲。斌辭以方外之人。豈可爾也。并申頓悟漸悟之旨。時心競之徒。紛然致難。斌既辭愜理詣。終不屈。粲益高之。歿壽六十七。
宋慧亮者
出董氏。東阿人。師事慧靜。有高名。能講法華涅槃大小品。過江止何園寺。學徒雲委。顏延之張緒歎曰。安汰玉振於前。斌亮金聲於後。微言妙論。將絕復興。此豈易得哉。元徽中歿。壽六十三。著通玄論。
宋僧鏡者
生焦氏。隴西人。客吳中。有孝行。輕財好施。母亡。太守賻贈。不受。負土為墳。廬于傍。蒔松栢。三年乃為沙門。住吳縣華山寺。入關尋師授法。東海徐湛之。請為一門之師。後返姑蘇。適上虞謝靈運。尤致欵素。與遊嶀嵊。元徽中。詔至都。止定林下寺。頻建法會。註法華維摩義疏毗曇玄論。歿壽六十七。同時有釋曇隆。亦以高行名世。
宋超進
生顓頊氏。長安人。有志節。解大小乘經。年少為沙門。名聞關中。西羌赫連孛孛犯長安。避止東都。久之遊吳。會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陰靈嘉寺。太始初。被詔至都下。講大法鼓大涅槃等經。道俗常千人。以嗜披讀。致雙瞽。猶俾弟子。唱涅槃經日一過。元徽中歿。壽九十四。時有曇機道憑者。皆以講學知名。
宋法瑤
生楊氏。河東人。少好學。能求師於萬里之外。元嘉中。過江住吳興武康小山寺。迹不涉人間者。十有九年。太明六年。詔郡以禮致京師。與道猷同止新安寺。講頓漸二悟義。降蹕臨筵。百辟陪從。九年著涅槃法華大品勝鬘等疏。元徽中歿。壽七十六。
齊僧宗
生嚴氏。雍州馮翊人。九歲師事瑗公得度。受道於斌濟二師。善大涅槃勝鬘維摩諸經。每上講。難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繩墨。有所思即詣。不間墻壁。人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惡念。忽夢有苦之者。於是革意謝焉。魏主致書。請開講。齊世祖不許。以平生信施。造太昌寺。寺成而歿。壽五十九。
梁僧林
吳人。大同中。遊蜀至潼州。居豆圌山神祠中。山西北。去城百四十里。神尤靈異。民所祭謁。林每禪默。一日有巨蟒。蟠屈繩牀前。舉首俯仰。如揖讓狀。林為受三歸已。即去。自爾稍加構闢安帖。卒無他。
蜀山多猿。獨此山之北。涪水之陽。素無有。及林居之。俄兩猿不知何許來。棲託久不去。歲月淹邁。孚乳既繁。數盈百十。偶林出山。則羣送至龍門口。又竚望其回。物情之感慕如此。未幾宿留赤水。巖而舊居屋宇盡傾摧。歸因露坐叢薄中。虎踞前。視林若有所待。林為說法乃去。竟卒于潼。
梁尚圓
姓陳氏。廣漢洛人。平生以祝術。利益生物。時武陵王紀。宮中美人女子。皆為鬼所崇。或歌或哭。紛紜不能寧謐。鬼忽現形。王令善射者射之。鬼即接取其箭。還擲射者。輒皆中傷。如是久之莫止。乃詣圓持祝宮中。初至則見龍蛇狼虎。哮吼馳驟。出沒隱顯。變怪雜前。圓安坐告曰。汝小家鬼耳。何敢妄入王宮。汝謂能有所變耶。苟能使我身變者。乃可謂變。然變自身。雖至萬種。秪是小鬼。非鬼之大者也。汝令且住。聽我一言。諸鬼則合掌而立。圓因唱曰。南無佛陀。諸鬼一時皆失所在。武帝聞之。大加賞遇。後終於所住之冶城。壽八十一。
梁道珍
未詳何許人。初於廬山。習彌陀觀。甞於定中。見人乘舟。行大海中。曰欲之阿彌陀佛國。珍因求載。其人曰。未作淨土業。豈可得哉。當時意謂。營治浴室。念阿彌陀經。為淨土業也。出定如所意作之。綿歷歲月。忽有白銀臺。降於其房之山池上。人莫知之也。獨記其事於經函底。及卒之夕。半山如列數千炬。望者以為異。後又偶獲經函底所記故跡。始復審其往生之驗。
又法歸禪師。襄陽漢陰人。久習禪業。甞於定中有神人。請遊廬山。然廬山者。平生未甞識者也。及出定乃造焉。則樹石寺塔。宛如定中所見。遂結宇以住。即今之峯頂寺是也。甘露峯亦此山之別峯。昔慧景禪師方示滅。手握兩指。雖伸之復屈。論者以為此證二果之驗。且山之草木。皆被甘露。峯因以名。三德一時。至今為山中盛事。茲併記之。
魏道辨
范陽田氏。母夢僧著衲持錫入腹。而生。幼多神異。稍長以病聾聵。謝世緣。從薙落。經律奧義。不學而知。尤長於部析邪正。開釋封滯。嘗對孝文帝。弘宣大教。稱旨。初住北臺。後隨南遷。譽藹河洛。時有大法尊王經八十卷。號為佛所說。辨一讀而識其偽。趣焚之。且欲盡註藏典。以闢餘非。或見異徵遂寢。註維摩。勝鬘。金剛般若。大乘義章。小乘義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曇永亡名也。永負才傲俗。潛遁自守。辨每杖之。初無恨想。而晨夕遙禮云。
齊慧嵩
高昌人。少出家。聰悟敏捷。翫雜心。為本國所歸嚮。兄以文學。為國博士。每勸返初服。嵩輒掉頭去。因以易林秘隱義從質辨。嵩故未嘗讀。即為部。析。無所礙滯。兄心異之。然猶未信佛法之淵博也。於是嵩以毗曇一偈。使釋其意。構思兩月。徒爾紛紜。而其說益謬。嵩當其憤悱。而略啟其端。則泠然神悟。遂大歸敬。嵩之出處。自爾莫或沮矣。
魏季嵩尚吾教。其王使嵩并弟入朝。時高氏為相。禮待殊厚。智遊論師。世稱宗匠。嵩乃從之。以聽毗曇成實。領牒文旨。聽者忘倦。俊聲播於早年。勍敵伏於晚歲。學高望遠。本國請還。嵩不聽。再徵如之。其王憾焉。夷嵩三族。嵩謂其徒曰。經不云乎。三界無常。諸有非樂。況復三途八苦。由來所經。何足怪哉。
俄高齊革命。天保初。宣帝在御。上統尤以職位見重。而嵩每以學識凌之。詔徙於徐州。為長年僧統。河南江表。率遵其化。隋志念論師。寔祖承之。已而卒。
齊道紀
姓何氏。鄉里則未聞也。學專成實。尤盛門徒。天保中。每於秋孟。鄴都起講。一日紀引眾。南出鄴城。有舊門徒。引眾入。正復相值。略不退避。紀呵之。彼則對曰。法鼓競鳴。利建斯在。榮聲所嚮。師資焉有。紀默不答。竟趨去至城外。乃悉謝遣其門徒曰。吾講已三十載矣。所成就者。不知其幾何人哉。且依解立行。古之遺訓也。今有解而無行。抑亦奈何。往不可追。來猶可及。吾茲掩關。以思吾過。因掃一房。廣讀經論。取寺塔幡燈之由。經像歸戒之本。著金藏論一帙七卷。七日一過。為士女開闡。而使之歸信。且勸奉持八戒。行法社齋。不許屠殺。數年之間。環鄴之境。皆遵其教。故世共稱之。何隱論師。而尊事焉。
紀尤以掃塔事母為急務。曰經中以為掃僧地。如閻浮提大。不若掃佛地。如一掌小。言智田勝也。母與登地菩薩齊等。故其事母。則衣食起居。必身親之。不許人助。曰母吾形骸之本。形骸之累。吾累也。而何敢累人。所居無復廝役。苟有所往。則裝檐為兩頭。其一頭則塔像經書。其一頭則老母掃箒而已。或問。疇昔門徒爭道。還知憾否。曰殆承其力。而有今日。復奚所憾。
周衛元嵩
益州成都人。少事亡名法師出家。聰頴不群。甞侍法師夜坐。忽喟曰。世徒貴耳而賤目。又惡能有賢不肖之辨哉。亡名曰。汝欲務名聲邪。則陽為狂惑。以駭流俗。可也。嵩心然之。遂逢場作戲。觸物摛詠。如是二十餘年。四方之人。識不識。莫不以元嵩誠天下之士。已而亡名入關。徙居野安。制天女怨。心風弄。以鼓琴。甞謂其兄曰。蜀土匾小。不足以展胷次。將必遊京師。與豪傑抗。何如。兄以為不可。元嵩即謝去。既至京師。念終無以動上者。乃疏廢佛法事以進。會道士張賓。與相表裏。於是上納其說。而廢教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