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學
譯經科
宋佛馱什
此云覺壽。罽賓國人。少受業於比丘之善彌沙塞部律者。於是以毗尼嚴身。以禪那洗心。景平元年七月至揚州。其年冬。集眾龍光寺。譯彌沙塞律三十四卷。為五分律。親執梵本。沙門道生慧嚴筆受。侍中瑯琊王倈為檀越。明年四月。又抄出戒心羯磨法。後不知所終。
宋曇摩耶舍
此云法明。罽賓國人。少好學。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既長標致特高。該通經律。有異能解。甞習禪觀。時以比浮頭婆馱。孤行山澤。往往衝虎。每坐樹下。歎曰。年已三十。乃未得果。何其懈哉。至忘寢食。以精苦悔先罪。乃夢。博叉天王勸以游方觀道。不當自善。曰道可致。不可求也。然以非分強求。雖死無所獲。乃游諸國。以隆安中。至廣州白沙寺。善誦毗婆沙律。時號大毗婆沙。年已八十五。弟子八十五人。有女子張氏字晉明。清淨自活。從耶舍咨授道要。乃為說佛生緣起。并譯出差摩經一卷。義熈中。至長安。姚興為前席。與天竺沙門曇摩屈多友善。秦弘始九年。共譯舍利弗阿毗曇。至十六年乃竟。凡二十二卷。後如江陵止新寺。大弘禪要。學者至三百餘人。道俗初疑其慢。及見之莫不傾伏。往往定中多見殊祥。人傳以為證果矣。元嘉中辭還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語。佐耶舍譯經。度天竺婆勒子也。勒賈于廣州。而生度於南康。名金迦。長而出家。獲今名。而不知者。以度為南康人也。度自其師西歸。乃執異見。學小乘禁方等法。謂無十方佛。性禮釋迦。食用銅盋。不置別器。令諸尼相從。而行悔罪。止伏地相向而已。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而諸尼多宗習之云。
宋曇無讖
中天竺人。幼孤。母傭織毾[登*毛]。取資以養之。六歲使師達摩耶舍。十歲習小乘五明學。誦經日萬言。莫有敢抗者。時白頭禪師號宿納。讖攻離不能屈。疑其有異書。求教焉。禪師以樹皮涅槃經授之。讖讀而悟。乃集大眾悔過。年二十。誦二百萬言。而大乘諸經。披玩略盡。兄以善調象。獲幸於王。佗日王之白耳象死。王誅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讖收葬之。衛卒執以聞。王怒趣烹讖。讖曰。王以法殺。弟以義收。此天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讖於呪尤効驗。號大呪師。甞與王山行乏水。呪石使觱沸。諸國聞之交聘。久之奉涅槃前分。并菩薩戒本。游罽賓。罽賓皆小乘違之。之龜茲。止姑臧傳舍。疑有盜。枕經以寢。夢人引衣語曰。此如來解脫藏也。敢忘敬乎。遂驚悟。置經高處。盜果饒力不能舉。旦日讖負經去。盜以為神。向之懺謝。沮渠蒙遜據涼土。然待讖尤勤至。於是請譯經本。讖以未習華語。不即許。居三年。譯涅槃前分大集大雲悲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辭製工密。文藻妍富。沙門慧嵩道朗等。深相推重。猶以涅槃品數未足。乞西還究尋之。凡四十二卷。曰。此經本三萬五千偈。此方纔百萬言耳。吾所出者。止一萬偈。讖多異跡。魏拓拔燾聞其名。遣使迎請。諭云。知遜尊寵。若不遣。顧有兵耳。遜因表留讖。魏又遣高平公李順。策拜遜侍中都督涼州西域諸軍事。太傅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諭曰。曇摩讖道德廣大。朕思一瞻禮。可驛馳以至。遜謂順曰。臣奉事朝廷。無所負。上信邪言見逼。何耶。前表乞留讖。今遽來追。此臣師也。願與俱死。死要不免。遲疾亦非所較也。順曰。王誠[款-士+止]先著。遣子入侍。朝廷欽王忠義。故顯加殊禮。今乃以一胡道人。虧損大功。失朝廷待遇之意。竊為大王不取也。遜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不副此耳。遜竟不遣。
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求涅槃後分。遜忿其去。且恐為魏得也。遣刺客中路殺之。壽四十九。聞者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讖出關日。謂送客曰。業對至矣。雖眾聖不能救也。
方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者。從讖受菩薩戒。讖曰。當洗心自悔七日乃來。既詣讖。讖忽怒。進曰此夙障也。進復精勤三年。夢釋迦如來為授戒法。同夕十餘人夢如進所見。進於是又詣讖。讖望見大驚曰。善哉已感戒矣。今為汝作證。沙門道朗。盖同夢者。願下其臘。兄事進。從以受戒者千餘人。
昔有別記曰。菩薩地持經。是伊婆勒菩薩當傳此土。後讖果出此經。則讖之地位可知矣。
宋浮陀跋摩
此云覺鎧。西域人也。少有節橾。習三藏。尤精毗婆沙論。常誦持以為心要。元嘉元年至西涼。沙門道泰志用強果。少游諸國。得毗婆梵本。十四年請跋摩譯之。道泰筆受。慧高道朗等詳正。凡百卷。亂離亡失四十卷。後歸西域。
宋智嚴
西涼州人。史失其姓。以精進聞。少尋師。至罽賓國摩天陀羅精舍。受佛馱先尊者禪法。三年有勝力。佛駄器賞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因其增重。有佛駄跋陀者。禪法之宗。聲名甚著。嚴請東游。傳法利生。乃從俱還。至關中。久之跋陀為秦僧擠嫉。如匡山。嚴因依止山東。禪誦而已。義熈十三年。宋武西征。還至山東。始興王恢從駕過嚴廬。與兩比丘。各禪坐寂然。恢彈指。皆舉目即斂。不與言。恢心奇之。加敬焉。即啟武帝。延還都。初無肯行者。而嚴乃行至都。住始興寺。恢又造東郊寺居之。即枳園也。元嘉五年。共沙門寶雲。譯普曜廣博嚴淨四天王等經。嚴不受別請。食時至。持盋入聚落一飯。跏趺終日。嚴自念少於戒有缺犯。疑當見於棄法中。乃航海至天竺。請異尊者決之。尊者為入定。登內院問慈氏。慈氏曰。已得戒。嚴大喜。至罽賓無疾而化。壽七十八。罽賓法。若比丘化者。必分凡聖地。以闍維之。嚴有精進實行。而人未知之。將闍維於凡地。而重不可舉。至聖地而輕。以故知嚴得道也。
宋寶雲
不知何許人。少往來涼州。有學行。靜退不交世務。忘身求法。以晉隆安元年。適西域。與法顯智嚴相繼徧游諸國。至羅剎之野。聞天鼓聲。釋迦遺跡。多所瞻禮。善梵語。學旁行書。後還長安。從跋陀禪師游。跋陀如匡山。雲亦隨。所至混跡。久之來歸。安止道場寺。譯無量壽諸經。又住六合寺。譯佛本行贊經。元嘉二十六年終。壽七十四。
宋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鎧。剎利種。世王罽賓國。大父呵黎跋陀。此云師子賢。父僧伽阿難。此云眾喜。皆有奇德。跋摩年十四。天姿秀發。其母甞須野獸肉羹。使辦味。跋摩曰。有生之類。莫不惡死。以彼之所惡。充己之所嗜。豈亦仁人之用心哉。母恚曰。汝謂端有地獄報耶。佗日我替汝償。所不悔也。已而跋摩偶覆羹爛手。謂母曰。痛可柰何。母其替我乎。母咲曰。痛在汝。我安能替耶。跋摩跪曰。殺寔三塗極苦之因。身作身受。固無替理。昨者大人之言。其無乃過乎。母為止殺。終其身。
年十八。去為沙門。有相者曰。君三十當南面稱孤。今茲出家。其獲道果必矣。及期王薨。國人欲迎立之。跋摩翻然自引。游獅子國。入闍婆。闍婆王婆多伽母先夢聖者至。見跋摩從受五戒。王始不信。以母故。亦從受焉。久之乃篤信。鄰國來寇。王將禦之。因問跋摩以不戰而勝之術。對曰其惟慈悲乎。雖然國有患難。而豈可弗加驅馳哉。王行矣。既凱旋。王中流矢。跋摩呪水洗之而愈。王欲出家。羣臣固爭不可。王曰吾有三願。苟諸君聽之。則吾亦當聽諸君請。不然則否。其一應同奉大和尚。其二應禁殺。其三應有餘積。以賑給貧乏。於是群臣謹奉約。而率遵五戒。王躬治精舍。以延跋摩。名震諸國。元嘉元年九月。京師沙門慧觀慧聰等。表請迎至。詔交州刺史。并沙門法長道冲道儁等。航海以往至廣州。詔聽乘驛詣闕。道由始興。愛其虎市山。形類耆闍。因改山中寺額為靈鷲。留居之一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將死。說法安慰。而家人夢其在寺為眾僧講法。寺有寶月殿。跋摩於東壁戲作定光儒童布髮像。極妙。夜輒有光。山故多虎。自跋摩至屏絕。禪定必累日。寺僧甞遣沙彌侯之。見白獅子。仰躡柱而戲。彌空皆青蓮華。沙彌驚走大呼。僧爭至。豁無所見。八年正月至建鄴。引對。勞問甚勤。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迫以身徇萬幾。不獲所願。法師遠來陋邦。何以見教。對曰道在身。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脩。與匹夫異。匹夫身賤名微。言令不威。儻不克己苦節。何以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皆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使風雨時若。寒暑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鬱茂。以是為持齋不殺。亦大矣。安在輟半日之飱。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帝撫几歎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虗曠。滯近教者。但拘名相。如法師所諭。開獎人意。可與論天人之際矣。止祇洹寺。講法華及十地品。法席之盛。前所未見。譯菩薩善戒三十品。優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足成伊葉波羅所譯雜心十卷。元嘉六年。坐夏定林。夏休還祇洹。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還室。弟子從至。泊然已化。壽六十五。則一日謂弟子曰。我已證二果矣。又說偈三十六行。授阿沙羅曰。可以示天竺僧。及此土僧。有詔建塔。譯遺偈。偈多不載。
宋僧伽跋摩
此云眾鎧。天竺人也。少棄家。清俊有律學。尤精雜心。元嘉十年。至建鄴。道俗爭崇尚。號三藏。居平陸寺。與沙門慧觀。增脩寺塔。有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至。為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受戒法。祇洹慧義者。非之。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於是義屈伏。僧尼受者數百人。彭城王義康特敬事之。譯雜心及摩得勒伽分別業報略勸發諸王要偈請聖僧浴文等。寶雲臨文。慧觀筆受。後還西域。
宋畺良耶舍
此云時稱。西域人。氣剛大。無嗜好。善誦阿毗曇。該通群經。而專以禪觀法授人。元嘉元年。至建鄴。為大祖文皇所敬。依止鍾山道林精舍。沙門寶公崇其禪法。譯藥王藥上觀無量壽佛經。僧含筆受。以此二經。為轉障祕術。淨土密因。故沈吟研味。興於歎詠。平昌孟顗出守會稽。要之不去。後移止江陵。十九年入蜀弘道。俄還江陵而卒。壽六十有二。
齊求那毗地
此云安進。中天竺人。少出家。事大乘師僧伽斯。使日誦二十萬言。兼內外學。建安初。至建鄴。止毗耶離寺。有威儀。學者取法焉。譯僧伽斯所集脩多羅藏要譬喻事一卷。十二因緣。須達長者經二卷。中興二年歿。
梁僧伽婆羅
華言眾養。亦云眾鎧。扶南國人也。幼而穎悟。早年出家。偏業阿毗曇。有譽海南。具足後。習律藏。觀方開化。隨舶至齊。住都之正觀寺。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弟子。博閱多通。兼解數國書語。齊亡按訪術能。以天監五年。於楊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瞻雲舘扶南舘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經。解脫道論等是也。初翻日。武帝躬臨筆受。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疏出。不墜譯宗。帝厚禮之。引為家僧。以其親施。成所住寺。太尉臨川王宏。接遇尤隆。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寺。春秋六十五。
又有沙門曼陀羅者。亦扶南人也。華言弘弱。遠賷梵本來。上使與婆羅譯之。則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三部。合一十一卷。其文隱質。多不可曉。
天監十五年。居士木道賢。上優樓頻經一卷。文既不具。且莫知所從來。報罷。
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年出家。時靜坐閉目誦經。若有所憑附者。自八歲至十六。總出淨土妙莊嚴等三十五卷。天監中。上御華光殿。親閱之。嘆異焉。
元魏曇曜
史不言姓氏鄉里。和平間。住北臺昭玄統。住恒安石窟通樂寺。寺即文成所造也。先武惑於道士寇謙之。廢釋氏。後癘疾而崩。至是詔復教。塔寺經像加於前。而此寺尤巧麗。蓋鑿武周山谷為之也。綿亘三十餘里。碑碣見存。未卒。陳委曜。於寺出付法藏傳。并淨土經。又沙門曇靖。出提謂波利經二卷。
元魏菩提流支
華言道希。徧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永平初。東臻洛都。宣武皇帝處之永寧大寺。時梵僧七百。推為元匠。初翻十地。帝親筆受。及孝靜帝。遷都漳鄴。歷天平二十餘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沙門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筆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時信士李廓撰眾經目錄。其標擬流支尤悉。甞謂其所居之室。經論梵夾殆盈萬。所翻藁本。滿一間屋。
然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妙工祝術。甞漱灌。人無為汲者。因作梵語。以柳指并。纔數遍。水上涌井欄。就酌用之。
元魏勒那摩提
華言寶意。天竺人也。正始五年。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於洛都。又善開華嚴。神理標異。領牒魏辭。偏盡隅奧。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通刺。如大官者。云奉天帝命來請。勒那辭以今比法席未散。難於從命。且謂都講維那。法事所資。可先請定。既而勒那都講維那。同時皆殞。
元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華言覺定。自正光間至元象二年。於洛都白馬寺。鄴都金華寺。譯金剛上味等經十部。沙門法場於洛都。譯辨言長者問經一卷。般若流支。華言智希。瞿曇氏。婆羅門種。南天竺波羅奈國人也。熈平間。至洛都。自元象元年。至興和末。譯正法念聖善住回諍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於鄴都沙門曇琳僧昉等筆受。當時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傳寫者。率去上字。但云流支。故雨流支淆雜。難得詳定。周文帝二年。波頭摩國律師攘那跋陀羅。華言智賢。與耶舍崛多等。譯五明論。五明者。聲醫工術符印也。沙門智僊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