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昭三年左传:'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在而已。”’疏引世族谱云:“羊舌,其所食邑名。”
〔一九〕昭五年左传疏云:“世本,叔向兄弟有季夙。”元和姓纂引此书,以季夙氏为晋靖公孙季夙之后,误。铎按:郑樵以下诸家并沿误。
〔二0〕昭十五年左传云:“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晋穆侯生桓叔,桓叔生韩万,傅晋大夫〔一〕,十世而为韩武侯,五世为韩惠王,五世而亡国〔二〕。襄王之囗孙信,俗人谓之韩信都〔三〕。高祖以信为韩王孙,以信为韩王,后徙王代,为匈奴所攻,自降之〔四〕。汉遣柴将军击之,斩信于参合,信妻子亡入匈奴中。至景帝〔五〕,信子颓当及孙赤〔六〕来降,汉封颓当为弓高侯,赤为襄城侯。及韩嫣,武帝时为侍中,贵幸无比。案道侯韩说,前将军韩曾〔七〕,皆显于汉〔八〕。子孙各随时帝分阳陵。茂陵。杜陵〔九〕。及汉阳。金城诸韩,皆其后也。信子孙余留匈奴中〔一0〕者,亦常在权宠,为贵臣。及留侯张良,韩公族姬姓也。秦始皇灭韩,良弟死不葬,良〔一一〕散家赀千万,为韩报雠,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椎副车。秦索贼急,良乃变姓为张〔一二〕,匿于下邳,遇神人黄石公,遗之兵法。及沛公之起也,良往属焉。沛公使与韩信略定韩地,立横阳君城〔一三〕为韩王,而拜良为韩信都〔一四〕。信都者〔一五〕,司徒也。俗前〔一六〕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一七〕,或胜屠〔一八〕,然其本共一司徒耳。后作传者不知“信都”何因,强妄生意,以为此乃代王为信都也。凡桓叔之后,有韩氏。言氏〔一九〕。婴氏〔二0〕。祸余氏〔二一〕。公族氏〔二二〕。张氏,此皆韩后姬姓也。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二三〕近燕,故诗云:“普彼韩城,燕师所完〔二四〕。”其后韩西亦姓韩,为魏满所伐,迁居海中〔二五〕。
〔一〕史记韩世家索隐云:“系本及左传旧说,皆谓韩万是曲沃桓叔之子。”晋语韦昭注:“桓叔生子万,受韩以为大夫,是为韩万。”“傅”疑“仕”,上云:“赵夙仕晋卿大夫”,是其证。
〔二〕武侯,韩世家作武子,自武子至宣惠王凡八世。汉书地理志云:“韩自武子后,七世称侯,六世称王,五世而为秦所灭。”铎按:自武子至惠王凡八世,与六国表合,汉志“七世称侯”误。
〔三〕史记韩王信传集解引徐广曰:“一云信都。”索隐以为出楚汉春秋。
〔四〕王先生云:'“自”字疑衍,或“信”字之误。’铎按:“自”疑“因”,“因”俗作“囗”,故误。
〔五〕降汉在孝文十四年,非景帝时。
〔六〕“赤”传作“婴”。
〔七〕“曾”旧作“鲁”。
〔八〕见史记。汉书。
〔九〕谓随所事帝徙居其陵。
〔一0〕“军氏”至此,旧错入后“轩氏”下。宋本盖已如此,故后纪十所载卫。郑公族往往淆乱。
〔一一〕“良”疑衍。
〔一二〕孙侍御云:'“张”当作“长”。张良易姓为长,见高士传。’继培按:作“张”是也。史记留侯世家索隐云:“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而韩先有张去疾及张谴,恐非良之先代也。”是潜夫本作“张”矣。
〔一三〕“城”路史发挥五。罗璧识遗并引作“成”,与史合。
〔一四〕见史记留侯世家。按世家:“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韩王信传云:“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此云“沛公使与韩信略地”,又以其事在拜司徒前,并误。“信都”汉书功臣表又作“申都”,颜师古曰:'楚汉春秋作“信都”。’
〔一五〕旧不重“信都”,据路史识遗补。
〔一六〕“前”疑“闲”。礼记檀弓:“马鬣封之谓也”,郑注:“俗闲名。”王制:“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郑注:“皆俗闲之名。”亦见论衡订鬼篇。
〔一七〕“申”旧作“司”。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申徒本申屠氏,随音改为申徒。”铎按:此犹齐人以“司田”为“申田”。管子小匡篇:“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立政篇:“相高下,视肥硗,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申田之事也。”晏子春秋谏上篇:“为田野之不辟,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申。司音不相近,故曰“不正”。
〔一八〕史记酷吏传:“周阳由为河东尉时,与其守胜屠公争权,相告言罪。”索隐引风俗通云:“胜屠即申屠也。”
〔一九〕“韩氏。言氏”当作韩言氏。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氏族略五“鲁”作“子鱼”。按无忌。襄并见左传。
〔二0〕“婴氏”当作韩婴氏。元和姓纂云:“晋韩宣子玄孙韩婴为韩婴氏。”
〔二一〕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引作“褐余氏”。按当作“褐氏。余氏”,即韩褐氏。韩余氏。广韵九鱼“余”字注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余子者,奔于齐,号韩余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韩余,世本:“韩宣子子余之后氏焉。”’又云:'韩褐,英贤传曰:“韩厥后。”’韩褐。韩余,此称褐氏。余氏,亦犹韩言。韩婴之不言“韩”也。宣二年左传晋有余子之官,韩氏盖尝有为此官者。广韵:“名余子”,“名”当是“为”。世本“子余”,亦“余子”之误。氏族略引世本正作“余子”。说宛修文篇有韩褐子。铎按:姓纂十三曷。氏族略四“褐余氏”即据此书误本。
〔二二〕宣二年左传云:“晋成公即位,乃宦卿之嫡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成十八年传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襄七年传云:“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十六年传云:“韩襄为公族大夫”,杜注:“无忌子。”公族氏盖公族大夫之后也。铎按:秦氏亦谓公族氏盖无忌后。
〔二三〕“也”疑当作“地”。
〔二四〕韩奕。“普”今作“溥”。郑笺:“燕,安也。大矣彼韩国之城!乃古平安时众民之所筑完。”释文云:“王肃。孙毓并云此燕国。”铎按:诗韩奕之梁山。韩城乃燕地之梁山。韩城,在今河北固安县,非今陕西之梁山。韩城。顾炎武日知录卷三。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二并据此文及水经圣水注。囗水注辨之,经义述闻卷廿五王引之说同。说诗者习知陕西有古韩国,乃以之当燕地之韩侯城,皆未考地理故也。
〔二五〕按韩西盖即朝鲜。“朝”误为“韩”;“西”即“鲜”之转,故尚书大传以“西方”为“鲜方”。史记朝鲜传云:“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索隐云:“按汉书,满姓卫,击破朝鲜王而自王之。”
毕公高与周同姓,封于毕,因为氏〔一〕。周公之薨也,高继职焉〔二〕。其后子孙失守,为庶世〔三〕。及毕万佐晋献公,十六年使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魏封万〔四〕,今之河北县是也。〔五〕魏颗又氏令狐〔六〕。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七〕。文侯孙罃为魏惠王,五世而亡〔八〕。毕阳之孙豫让,事智伯,智伯国士待之,豫让亦以见知之恩报智伯,天下纪其义〔九〕。魏氏〔一0〕。令狐氏。不雨氏。叶大夫氏。伯夏氏。魏强氏〔一一〕。豫氏,皆毕氏,本姬姓也。
〔一〕史记魏世家。铎按:僖廿四年左传:“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御览六百十八引颖容云:“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
〔二〕书康王之诰:“毕公率东方诸侯”,疏引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故率东方诸侯。”
〔三〕“庶世”魏世家作“庶人”。
〔四〕以上本魏世家。世家云:“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此文有脱误。闵元年左传云:“灭耿,灭霍,灭魏,赐赵夙耿,赐毕万魏。”
〔五〕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河北,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
〔六〕晋语令狐文子,韦昭注:“魏颗之子魏颉也。”襄三年左传疏云:“世族谱,魏颗。魏绛俱是魏犨之子,颗别为令狐氏,绛为魏氏。”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颗以获秦将杜回功封令狐,生文子颉,因以为氏。”
〔七〕礼记乐记疏引世本云:“万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庄子绛,绛生献子荼,荼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铎按:史记索隐引世本作“毕万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此云“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与乐记疏所引世本合。秦嘉谟辑补世本取索隐,张澍世本囗集补注取乐记疏,而谓芒。季为二人恐误。果如其说,则此文当删“后”字,殆不然矣。
〔八〕汉书地理志云:“自毕万后十世称侯,至孙称王,七世为秦所灭。”按魏世家自惠王至王假被虏凡七世。铎按:六国表同。此云“五世而亡”,盖独数襄。哀。昭。安厘。景愍五王耳。若并惠王。王假计之,则为七世。
〔九〕赵策。
〔一0〕史记魏世家云:“从其国名为魏氏。”
〔一一〕元和姓纂云:“魏武子支孙庄子快生强,为魏强氏。”
周厉王之子友封于郑〔一〕。郑恭叔之后〔二〕,为公文氏〔三〕。轩氏〔四〕。驷氏〔五〕。丰氏〔六〕。游氏〔七〕。国氏〔八〕。然氏〔九〕。孔氏〔一0〕。羽氏〔一一〕。良氏〔一二〕。大季氏〔一三〕。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一四〕。及伯有氏〔一五〕。马师氏〔一六〕。褚师氏〔一七〕,皆郑姬姓也。
〔一〕史记郑世家。
〔二〕隐元年左传共叔段,杜注:“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疏云:“贾。服以共为谥。”此作恭叔,义与贾。服同。铎按:春秋经。传之“共”,释文及他书引多作“恭”,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尝举九事证之。诗韩奕笺:'古之“恭”字或作“共”,是作“共”者借字也。至疏驳贾。服说,谓“作乱而出,非有其德可称;餬口四方,无人与之为谥”,则洪氏王左诂已议其非矣。
〔三〕“文”当作“父”。庄十六年左传公父定叔,杜注:“共叔段之孙。”0铎按:父。文两形相似,又涉上卫姬姓公文氏而误。
〔四〕左传郑公子喜子罕,其后为罕氏。“轩”与“罕”通,昭元年左传罕虎,公羊传作轩虎。铎按:广韵二十三旱“罕”字注云:“左传郑有罕氏,出自穆公,以王父字为氏。”子罕见成十四年左氏经。传。
〔五〕左传郑穆公子騑子驷,其后为驷氏。铎按:子驷肮见襄八年左传。
〔六〕旧脱“氏”字。左传郑穆公子子丰,其后为丰氏。世族谱云:“子丰,公子平。”
〔七〕“游”旧作“将”。左传郑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铎按:子游,公子偃。见成六年左传杜注。
〔八〕左传郑穆公子发子国,其后为国氏。铎按:公子发见襄九年左传。姓纂二十五德云:“发生侨,字子产,生参,以王父字为氏。”
〔九〕左传郑穆公子子然,其后为然氏。昭四年有然丹。铎按:杜注:“然丹,郑穆公孙。”
〔一0〕左传郑穆公子嘉子孔,其后为孔氏。铎按:襄九年。
〔一一〕左传郑穆公子子羽,其后为羽氏。襄卅年有羽颉。世族谱云:“子羽,名翚。”铎按:公孙挥,字子羽,见襄廿四年左传。
〔一二〕左传郑穆公子去疾子良,其后为良氏。铎按:宣四年传杜注:“子良,穆公庶子。”
〔一三〕元和姓纂引世本云:“郑穆公生大季子孔志父之后。”按襄十九年左传士子孔,杜注:“子良父。”世族谱志父作公子志,以大季为子良名,与世本异。
〔一四〕铎按:自轩氏至大季氏凡十族,皆穆公子之后,惟大季似非字。
〔一五〕襄廿九年左传:“郑大夫盟于伯有氏。”亦见卅年传。伯有即子良孙良霄字。
〔一六〕昭七年左传云:“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杜注:“马师氏,公孙鉏之子罕朔也。”襄三十年,马师颉出奔,公孙鉏代之为马师,与子皮俱同一族。
〔一七〕昭二年左传:“郑公孙黑请以子印为褚师”,杜注:“褚师,市官。”
太伯君吴,端垂衣裳〔一〕,以治周礼。仲雍嗣立,断发文身,囗以为饰〔二〕。武王克殷,分封其后于吴,令大赐北吴〔三〕。季札居延州来,故氏延陵季子〔四〕。阖闾之弟夫概王奔楚堂溪,因以为氏〔五〕。此皆姬姓也。
〔一〕王先生云:'“垂”疑“委”。’铎按:当从哀七年左传作“端委”。
〔二〕哀七年左传。“囗”今作“臝”。铎按:洪氏左诂云:'
释文:“臝又作囗”,盖本此。’
〔三〕汉书地理志云:“太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谓北吴,后世谓之虞。”
〔四〕史记吴世家云:“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礼记檀弓:“延陵季子适齐”,郑注:“季子让国居延陵,因号焉。春秋传谓延陵延州来。”昭廿七年左传:“吴子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杜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按此以延陵即延州来,与郑说同。
〔五〕定五年左传。铎按:广韵作棠溪氏,堂。棠同。
郑大夫有冯简子〔一〕。后韩有冯亭,为上党守,嫁祸于赵,以致长平之变〔二〕。秦有将军冯劫,与李斯俱诛〔三〕。汉兴〔四〕,有冯唐,与文帝论将帅〔五〕。后有冯奉世,上党人也,位至将军,女为元帝昭仪,因家于京师〔六〕。其孙衍〔七〕,字敬通,笃学重义,诸儒号之曰“德行雍雍冯敬通”,著书数十篇,孝章皇帝爱重其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