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四月。 御製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序。
朕惟。如來以廣大智慧。於諸人天。普作方便。為苦海之舟楫。畏途之階梯。所以極功德之盛大。備名號之至尊。正覺妙道。流傳印土。超天地。歷浩劫。永永其無窮焉。
近代以來。有能具真如之體。契大慈之心。弘道演法。濟物度人。使諸有情。均沾利益。功德昭著。不惟見諸當時。而且傳諸來世。若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是已。惟菩薩。慧性圓通。根器宏厚。紹臨濟之法緒。領牧菴之宗旨。峻機玄辯。妙契華嚴。具足六通。游戲三昧。靈應莫測。變化無方。其住世也。心存利濟。開化人天。凡有禱求者。隨所願欲。悉皆感孚。以故。四眾傾仰。如佛在世。逮于示化之後。行業彌高。靈響益著。功德廣大。難罄名言。於是緇流。輯其傳法之派系。歷世之歲年。悟道之機鋒。類粹成帙。題曰實錄。朕甞取而觀之。究其慈心慧力。莫非禦災捍患。拯危救急。化人為善。而積其善因。戒人為惡。而脫其惡趣。所以振揚宗風。上裨益於王化。下利澤於生民。功德之盛。不可思議焉。然非有以表彰之。曷以稱朕歸崇尊顯之心哉。是用進加鴻號。并為序諸編端。鋟梓以傳。非惟俾菩薩之 貺異蹟。昭昭然在人耳目。而凡修習之士。覽是編者。莫不嚴守毗尼。精修淨業。皆得證無上菩提之果。而同囿於佛日照臨之下。以共享太平熈皞之福於無窮。豈不韙哉。
右續文獻通考第二百四十七卷載。
寶永辛卯。春正月。道忠鈔出。置本錄之首。
皇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十二月封普菴師制曰。
朕惟。 佛道以慈悲為體。方便為用。超卓萬有。拯拔羣倫。廣利濟以無邊。妙神通而莫測。不有丕承於法緒。曷能茂振於宗風。惟普菴禪師。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誓覺悟於羣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霖於六合。膏澤均沾。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眷此弘彰於靈化。式宜荐錫於名稱。今特加封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惠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於戲。教闡宗乘。傳千燈之派系。功施幽顯。福四海之生靈。翊我皇明。永臻至治。
右續文獻通考第二百四十七卷載。
寶永辛卯。春正月。道忠鈔出。置本錄之首。
御製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序。
苦海之舟檝。畏途之階梯。慧性圓通。根器宏厚。紹臨濟之法緒。領牧菴之宗旨。峻機玄辯。妙契華嚴。心存利濟。開化人天。四眾傾仰。如佛在世。行業彌高。靈響益著。禦災捍患。拯危濟急。化人為善。而積其善因。戒人為惡。而脫其惡趣。進加鴻號。并為序諸編端。嚴守毗尼。精脩淨業。皆得證無上菩提之果。而同囿於佛日照臨之下。以共享太平熈皡之福於無窮。豈不韙哉。是為序。
永樂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御製加封普菴禪師制。
皇帝制曰。朕惟(云云)。超卓萬有。拯拔群倫(云云)。如溥甘露於六合。膏澤均沾。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教闡宗乘。傳千燈之派系。功施幽顯。福四海之生靈。永樂十八年。
傳法宗派圖
臨濟(云云)
五祖法演
龍門清遠
牧菴法忠
普菴印肅
默菴圓信
雪菴師益 寂菴印淨
和光應世
年譜
乙未。師於是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生。
庚子。師至是甫六歲。夢一僧。點其心曰。汝佗日當自省。既覺以意白母黃氏。視之。當心一點紅瑩。大似世之櫻珠。
甲寅。是年八月。師依壽隆賢和尚出家。而和光應世生。
辛酉。是年四月八日。填祠牒為僧。禮壽隆賢和尚。為師。
壬戌。是年五月。師受甘露大戒。於袁州之開元寺。
癸亥。師是年入湘。訪溈山牧菴忠禪師。師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忠公竪拂示師。師有省。即回受業。是歲圓通生。
甲子。圓成生。
丁卯。圓[泳-永+正]生。
戊辰。圓信生。
己巳。十一月望日。牧菴示寂于黃龍。
癸酉。師三十有九。領使帖住慈化。因閱華嚴合論。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處。豁然大悟。徧體汗流。喜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自此弘誓。開化人天。
丙子。師四十有二。於五月。賢和尚示寂。七月師奉檄。兼管壽隆。
甲申。是秋圓通祝髮於慈化。
己丑。師壽五十五矣。而弟子圓通。於三月三日示寂。七月二十一日。師索筆。書偈于方丈西壁。跏趺而逝。
悟道因緣
師諱印肅。號普菴。袁州之宜春人也。世姓余。紹臨濟十二世孫。牧菴忠禪師之緒。有宋之時。生於縣之太平里。
初師未生時。隣夜有望其室者。祥光燭天。遠近相諤。已而蓮生道周。或現阡陌。眾愈異之。及師生。五相豐潤。即善世言。由是人始知為至聖之徵。實乙未政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也。
庚子。宣和改元之二年。師夢。一僧點其胸曰。汝佗日當自省。既窹白母黃氏。視點紅瑩。大似世之櫻珠。至高宗甲寅紹興四年八月。遣師壽隆賢和尚。賢授以法華。師曰。諸佛元旨。貴悟于心。數墨循行。何益于道。賢甚器之。
辛酉紹興十一年。四月八日。剃染。
壬戌紹興十二年五月。受甘露大戒於袁州之開元寺。聞牧菴忠公。唱導溈山。師入湘訪。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牧菴竪拂示之。有省。歸壽隆時癸亥紹興十有三年。師甫二十有九矣。
癸酉紹興二十三年。使牒請主慈化寺。孝宗丙戌乾道二年。正月一日。始營梵宇。至四年十二月。落成。弟子圓通圓融圓成。勤勤贊襄。與有績矣。舊傳殿址。本李倉監施。而莫詳開迹何代也。
師利世不伐。甞言。捨家出家。當為何子。披緇削髮。本屬何因。若不報國資家。虗負皇恩勑命。若不導化檀那。枉作空門釋子。每楮衣糲食。藜杖芒屩。脇不沾席者。十有二年。
一日誦華嚴論。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豁然大悟。徧體汗流。廼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遂示眾曰。李公長者。於華嚴大經之首。痛下一槌。擊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湯消雪。不留毫髮許。於後進者。作得滯礙。普菴老人一見。不覺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氣。充塞虗空。方信釋迦老子。出氣不得之句。然後破一微塵。出此華嚴經。徧含法界。無理不收。無法不貫。便見摩耶夫人。是我身。彌勒樓臺。是我體。善財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賢。與我同參。不動道場。徧周法界。悲涕歡喜。踊躍無量。大似死中得活。如夢忽醒。
良久云。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始信金剛云。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實相既生。妄想生滅。全體法身。徧一切處。方得大用現前。即說偈曰。揑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台。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
師一日。復舉似心齋圓通二子云。達本情忘。知心體合。汝作麼生會。二人顧笑云。未達。翌日各呈頌。師因題云。據宗眼一觀。句到意未到。其體未合。其情未忘。不免強書數字歌曰。解佩令也。明眼人前覰著。三十拄杖不饒。為什麼如此。不合雪上加霜。解佩令云。先天先地。何名何樣。阿曼陀無物比況。觸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當。且輪回滯名著相。圓融法界。無思無想。廬陵米不用商量。血脉纔通便知道。擊木無聲。打虗空盡成金響。栢庭立雪。一場敗闕。了無為當下休歇。百匝千回。但只這。孤圓心月不揩磨。鎮常皎潔。無餘無欠。無聽無說。韶陽老只得一橛。十聖三賢聞舉著。魂消膽裂。唯普菴迥然寂滅。
俄有僧稱道存。自蜀冐雪而來。既見師曰。此吾不請友也。遂相徵詰。棒喝交馳。心心密契。僧曰。師再來人也。大興吾道。非師其誰。因指雪書頌而行。自是廣津梁。崇塔廟。禦灾捍患。天動物與雖鬼神。莫測其變。符頌藥水。驗世非一。
甞自贊云。蒼天蒼天。悟無生法。談不說禪。開兩片皮。括地該天。如何是佛。十萬八千。
己丑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沐浴書偈于方丈之西壁云。乍雨乍晴寶象明。東西南北亂雲深。失珠無限人遭劫。幻應權機為汝清 枯木救度。書畢。跏趺而逝。至冬十一月一日。奉全身于塔。
己亥淳熈六年。正月。弟子應世書。請臨江艮齋謝公諤。銘其塔。慈昱不敏。膺二十三傳之寄。因次其略。以曉來學。其諸靈應。詳見內傳云。
塔銘
佛之道。以慈悲為體。以方便為用。外此空談虗說。苦志刻心。以至費日窮年。居巖走市。皆非佛之本意。故為其徒。而方袍圓頂去。亦必以是。而後得其正。
二十年前。余在鄉。飫聞袁州有僧。號普菴者。其所得。非吾所知。而其事迹。深能動人耳目。所以江湖間。奔走傾動。以不得見為恨。然其諄諄。不過誘其為善。戒其為惡。證之以如何為吉為福。感之以如何為凶為禍。聽者皆足以發其善心。而消其惡想。若此者。千萬端矣。
至於世之所為緣事者。如脩橋闕路。以濟於人。凡波濤險要之處。在在多其所成就。其工力壯偉。規撫氣象。照映山川。所以論脩造功行者。必以普菴為說。佗方之興工役者。亦多祖普菴之餘。余亦歎未能一識。以償宿願。或過其橋。每諦觀其題字偈頌。而欽羨之。大率出於慈悲方便。佛之道。其在此耶。
淳熈六年正月。其徒弟僧應世者。惠然遣僧持書。且出新荊南節度推宮歐陽世美所狀行實。俱來。以塔銘為托。其言有曰。先師歸寂。逾十年矣。每念法乳之賜。獲大安樂。而缺典慊然于心。噫余固不能無前之說。則銘以為宜。
師名印肅。宜春縣余氏子。六歲夢(云云)。櫻珠。父母因此。許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越明年受戒。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賢師器之。勉令誦經。師曰。甞聞諸佛元旨。必貴了悟于心。數墨巡行。無益於事。遂辭師。遊湖湘。謁大溈牧菴忠公。因問萬法(云云)。後歸受業院。
癸酉歲。有隣寺慈化者。眾請住持。寺無常住。師布衾紙衣。晨粥暮食。禪定外。唯閱華嚴經論。一日大悟。徧體汗流。喜曰。我今親契華嚴境界。遂述頌曰。揑(云云)。自此之發為言句。動悟幽顯。有不期然而然者。
一日忽有僧。名道存。冐雪至。師目之而喜曰。此廼吾不請友矣。遂相與寂坐。交相問答。或笑或喝。僧曰。師再來人也。非久當大興吾教。乃指雪書頌而行。師乃庵隱南嶺。其號曰普菴。忘懷于世。
因四縣巡撿丁君驥。與長者劉汝明。同請出山。願助營費。重為慈化。脩建佛殿。師辭不獲。竟從請。至斯慕道向風者眾。師廼隨宜為說。或書頌與之。有病患者。折草為藥。與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來者。師與之頌。咸得十全。至於祈雨祈晴。伐怪木。毀淫祠。靈應非一。由是工[仁-二+(儿/又)]大興。富者施財。貧者施力。巧者施藝。寺因茲鼎新。延及數千里之間。闢路建橋。樂為善事。皆師之化。
或問師。脩何行而得此。師廼當空畫云。還會麼其人云不會。師云。止止不須說。其峻機玄辯。多如此。而歌頌讚語。徧傳人間。如證道歌判元錄。已盛行於世。
忽一日索筆。書頌於方丈(云云)。[囗囗囗]枯木救度。頌畢。示眾曰。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持。無令退失。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時則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享年五十五。僧臘二十八。十一月一日。全身入塔。是時四眾雲集。悲號之聲。振動山谷。盖師之終始。大槩如此。以余所聞。其奇蹤異迹。固屢書。不一書而足。今姑以荊南之狀。為之序。而銘之。銘曰 佛念眾生。廣存濟度。循常道故。或未易悟。間出奇偉。耳駭目驚。激其善心。土累山成。惟普菴師。名藹鄉國。聞者見者。默然有得。亦建棟宇。且營橋梁。作方便唱。源深流長。雖然如是。是亦游戲。其行非行。其止非止。師乎無心。雲開月明。師道常存。何有於銘。
御製普菴(云云)序
即心悟道。即道證心。浩渺汪洋。莫極涯涘。師因華閱嚴經契悟。乃曰(云云)。忽醒。良久復稽首咲云。幸遇不可說(云云)。二人相視笑(云云)。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