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大兵下南都,先生得免,踉跄归浙东。时忠正公已死节,弟子多殉之。而孙公嘉绩、熊公汝霖以一旅之师,画江而守。先生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请以布衣参军事,不许;授职方郎,寻改御史。作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之浙东。马士英在方国安营,欲入朝;众言其当诛。熊公恐其挟国安为患也,好言慰之。先生曰:诸臣力不能杀耳。春秋之孔子,岂能加于陈恒?但不谓其不当诛也。熊公谢焉。又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何不沉舟决战,由赭山直趋浙西?而日于江上鸣鼓,攻其有备,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惟熊公尝再以所部西行,下海盐。至是,孙公以火攻营卒付先生,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正中者,之仁从子也,以忠义自奋;先生深结之,使之仁不得挠军事。职方郎查继佐军乱,先生定之;挈以西,遂渡海札潭山。陈太仆潜夫,以军同行。议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抵乍浦,约崇德义士孙奭等内应。会大兵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公归入四明山,结寨自固,余兵尚五百人。先生驻兵杖锡等,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瀚、汪涵死之。先生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
己丑间,监国在海上,乃与都御史方端士赴之;授左副都御史。亡何,大兵围健跳,城中危急,置靴刀待命;会荡胡伯阮骏救至,得免。时诸帅之悍,甚于方、王。文臣稍异同其间,立致祸;熊公以非命死,刘公中藻以失援死,钱公肃乐以忧死。先生既失兵,日与吴尚书钟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
先生之从亡也,太夫人尚居故里,当事录其家口。先生曰: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也。乃陈情变姓名,间行归家。是年,监国自健跳至翁州,复召先生副冯侍郎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自是,东迁西徙无宁居。而浙中当事,得名籍与海上有连者,即行狝薙。先生于故国位在列卿,江湖侠客多来投;而冯侍郎等结寨杜岙,即先生旧部,风波震撼无虚日。先生犹挟帛书,欲招婺中镇将南援。时方捕诸寨之通海者,山寨诸公相继死;弟宗炎坐与冯侍郎交通,刑有日矣,先生以计脱之。辛卯,遣间使入海告警,令为之备。甲午,定西侯张名振间使至,被执,又名捕先生。丙申,慈水寨主沉尔绪祸作,亦以先生为首。其得不死,皆有天幸,先生气不慑也。
其后海上倾覆,先生无复望,乃奉太夫人返里门,毕力著述,而四方请业之士渐至矣。自言受学蕺山时,颇喜为气节斩斩一流;患难后,始多深造,而追恨为过时之学。丁未,复举证人书院,申蕺山之绪;已而之鄞、之海宁,巡抚张公以下皆请开讲,先生不得已应之。先生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教学者必先穷经,而求其事实于诸史。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诸心,则为俗学。盖先生以濂、洛之统,综会诸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象数,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术,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自来儒林所未有也。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叶学士方蔼拟疏荐,陈庶常锡嘏曰:是将使先生为叠山、九灵之杀身也。力止之。会修明史,徐学士元文谓先生非可召试者,然或可聘之修史。乃与兴化李公清同征,诏督抚以礼敦遣;先生固辞。朝廷知不可致,特诏浙中督抚抄先生著述关史事者送京师。徐公延先生子百家及万处士斯同、万明经言任纂修,皆先生门人也。先生以书报徐公,且谐之曰:昔闻首阳山二老托孤于尚父,遂得三年食薇,颜色不怀。今吾遣子从公,可以置我矣。当是时,圣祖表章儒术,大臣多钜人长德,顾皆以不能致先生为恨。魏公象枢曰:生平愿见不得者三人:夏峰、梨洲、二曲也。汤公斌曰: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水、导山,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庚午,徐尚书干学侍直,上访及遗献,复以先生对;且言:曾经臣弟元文疏荐,老不能来。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徐公对以笃老无来意。上叹息不置。
先生卒于康熙乙亥秋,年八十有六。初营生圹于忠端墓旁,中置石床,无棺椁;作葬制或问,援赵邠卿、陈希夷例,戒身后无得违命。盖自以遭家国之变,期于速朽,而不欲显言其故也。所着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三百年儒林之薮也。易学象数论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图象之非。授书随笔一卷,则阎征君若璩问尚书而告之者。春秋日食历一卷,辨卫璞所言之谬。律吕新义二卷,则尝取余杭竹管肉好停匀者,断之为十二律及四清声试之,因广其说者也。又以蕺山有论语、大学、中庸解,独阙孟子,乃疏为孟子师说四卷。尝欲重修宋史,未就,存丛目补遗三卷。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赣州失事纪一卷、绍武争立纪一卷、四明山寨纪一卷、海外恸哭记一卷、日本乞师记一卷、舟山兴废一卷、沙定洲纪乱一卷、赐始本末一卷。又汰存录,纠夏考功幸存录者也。历学则少有神悟;及在海岛,古松流水布算簌簌,尝言勾股之法,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有授时历注一卷、大统历推法一卷、授时历假如一卷、公历、回历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圆要义共若干卷。其后梅征君文鼎本周髀言历,世惊为绝学;实先生开之。南雷文案十卷、外集一卷、吾悔集四卷,撰杖集四卷、蜀山集四卷、刘子行状二卷、诗历四卷,忠端祠神弦曲一卷。后分为南雷文定凡五集,晚年又定为南雷文约,合之得四十卷。明夷待访录二卷。留书一卷,则王佐之略;顾先生炎武见而叹曰:三代之治可复也。思旧录二卷,中多庀史之文。又选明文案,广之为明文海,共四百八十二卷;阅明人文集二千余家,自言与十朝国史相首尾。而别属李征君邺嗣为明诗案,未成而李卒。又辑宋、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又尝续宋文鉴、元文钞,以补吕、苏二家之阙;未成编卒。又以蔡正甫之书不传,作今水经。其余四明山志、台宕纪游、匡庐游录、姚江文略、姚江琐事、补唐诗人传、病榻随笔、黄氏宗谱、黄氏丧制及自着年谱,共若干卷。先生文不名一家,晚年忽爱谢皋羽文,所处之境同也。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义,必咨先生:历志出吴检讨任臣之手,总裁千里遗书,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检讨彝尊适有此议,汤公斌出先生书示众,遂去之。于国难诸公,表章尤力。至遗老之以军持自晦者,久之或嗣法开堂。先生曰:是不甘为异姓之臣,反甘为异姓之子也。故所许止四明周囊云一人。弟宗会晚年好佛,为反复言其不可。于二氏之学,虽其有托而逃者,犹不少宽焉。晚年益好聚书,所抄自鄞之天一阁范氏、歙之丛桂堂郑氏、禾中倦圃曹氏,最后则吴中传是楼徐氏。然尝戒学者: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子百家,字主一,能世其学。
·黄梨洲先生年谱
七世孙垕炳编辑
叙
国初所称三大儒者,北则容城孙夏峰先生、西则盩厔李二曲先生、东南则我遗献文孝公也。维时三峰鼎立,宇内景从,无所轩轾于其间;然身世之迍邅、著述之宏富、声气之应求,公视孙、李有加焉。公尝自作年谱贻郑高州,豫以志铭相属。居无何,郑氏不戒于火,失所藏;敝庐洊遭水火,并副本赤归乌有。呜呼!岂天不欲公之嘉言懿行与夫荼苦蓼辛之状,昭示来世耶?抑其时忌讳甚严,欲使起军、存亡、乞师诸大案泯没其迹,以避旡妄之灾耶?干隆间,叔祖稚圭公裒集遗书,欲辑公年谱;未及编次,遽归道山。厥后敬旃从兄思踵祖志,旋抱沉疴,招炳谓之曰:昔小雷公寻兄万里,得七世宗子遗献公表章之而益显;子则遗献七世宗子也,年谱之编辑,舍子其谁属哉?炳曰:遗献锥仇魏阉、腰緪虞渊,学包董郑、行侔夷鱼,性理文章,海内宗仰,夫何待后人之表扬。虽然,阳明、蕺山二先生年谱久行于世,而遗献殁且百余十年未有年谱,后人之咎奚辞焉?况遗献运丁阳九,党锢之余,继以兵革;兵革之后,继以水火。其间围城捕檄、变姓易名、溃军焚寨、崩屋绝粮以及洒血泪于扶桑、冒鲸波于沧海,所谓野葛之味不止一尺者,固当大书以彰苦节也。于是发箧,得行略、神道碑、三大儒传、文案、文定、诗历、行朝录、思旧录为蓝本,旁搜各家文集、明末野史、省府县志等书,信者采之、疑者阙之,仿王阳明先生年谱之例,事节其要、文取其简,再易寒署而书成。呜呼!公殁于康熙乙亥孟秋,距炳生于嘉庆乙亥孟秋,花甲仅再周耳。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父子继世论之,已六世而有余;以三十年一世论之,计五世而不足。则夫抱残守缺,搜辑于风微人往之余,有足见公梗概者,谓非遗泽尚存哉!辛酉、壬戌间,炳携此谱暨群籍避乱北乡,僦居一室,寝处在南牗而置书北牖下。贼将至,居停主人曰:南牖明、北牖暗,置书暗中,贼疑有宝物藏焉者,书必毁。盍置于明处,使贼一览而知为书也,庶免于蹂躏乎?乃移书南牖下,而奔避他所。已而贼至,举火焚庐,朔风大作,余宅皆燔,北牖亦毁;延及屋脊,贼遽退,天亦反风,居人出救火,而南牖仅存,谱竟无恙。呜呼!此非文孝公在天之灵有以呵护之耶?不然,鲜有不为郑氏之续矣。寇氛既熄,文教聿兴,残明纪事之书次第锓出;乃复博采旁稽,重加厘订。每条下不注出处者,因一条中多参用群书,不便备注;且以所引之书,博雅所共知也。今春朱镇夫孝廉过留书种阁,怂恿付梓,且愿助赀焉。既而林君祥纯、谢生高树谓公实海内百世之师,谱岂黄氏一家之书哉?出赀各梓一卷。而公生平之行事,庶后人得觇其覼缕矣。若夫事可征信而年次未详者,当别为补遗一卷附于后。
同治癸酉斗指未、申两辰之月大尽前一日,晜孙垕炳谨识。
卷上
公讳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忠端公之长子,居余姚通德乡黄竹浦。明鲁监国时,以副宪从亡。鼎革后,讲学甬、越间,屡征不起,大江以南之士多从之。世称梨洲先生。卒后,门人私谥曰文孝。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八月八日戌时,公生。
姚太夫人将分娩,忠端公预推禄命年月庚戌、乙酉,得日时庚寅、丙戌,配合极佳;然须闻金鼓之声,乃验。适有里优鸣钲击鼓,而公生。日者谓与孔子生,只差一字(见文定孔子生卒岁月辨)。乳名曰麟,太夫人梦有麟瑞故也。公生而岐嶷,壮能举鼎。貌古而口微吃;额角有红黑痣如钱,左右各一,或曰此日月痣云。
三十九年(辛亥),公二岁。
四十年(壬子),公三岁。
四十一年(癸丑),公四岁。
八月乙未(十日),曾王母章太淑人卒。十一月丁丑(二十三日),曾王父赠太仆对川公卒。
四十二年(甲寅),公五岁。
四十三年(乙卯),公六岁。
秋,忠端公举于乡。
四十四年(丙辰),公七岁。
春,忠端公成进士。七月辛未(三日),仲弟晦木公生(讳宗炎)。
四十五年(丁巳),公八岁。
忠端公授宁国府推官,公随任。
四十六年(戊午),公九岁。
叔弟泽望公生(讳宗会)。
四十七年(己未),公十岁。
四十八年(庚申),公十一岁。
天启元年(辛酉),公十二岁。
二年壬戌,公十三岁。
自宁国回姚,赴郡城,应童子试。过空楼,闻笑语、弈棋声,遂登楼睇视,见有五、六人仓皇急避;公追蹑,惟见五通神之像设焉。此时公以孤身童子凝视,弗怖也。七月庚戌(十六日),季弟司舆公生(讳宗辕)。忠端公考授御史,悬缺假归。
三年(癸亥),公十四岁。
补仁和博士弟子员。秋,随侍忠端公至京,见朱公未孩大典于李皇亲园中。冬,忠端公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公在京邸,好窥群籍,不琐守章句。忠端公课以制义,公于完课之余,潜购诸小说观之。太夫人以告;忠端公曰:亦足开其智能。
四年(甲子),公十五岁。
时,逆奄窃政,党论方兴。杨忠烈涟、左忠毅光斗、魏忠节大中诸公与忠端公为同志,常夜过邸寓,屏左右论时事;独公在侧,故得尽知朝局清浊之分。
五年(乙丑),公十六岁。
三月,忠端公以劾奄媪魏忠贤、客氏,削籍归。季弟孝先公生(讳宗彝)。十二月,公娶叶安人,为同邑广西按察使六桐先生(讳宪祖)女(安人时年十七)。
六年(丙寅),公十七岁。
三月,忠端公与高忠宪攀龙、周忠介顺昌、缪文贞昌期、周忠毅宗建、李忠毅应升、周忠惠起元,先后被逮。公适至郡城,刘念台先生宗周饯之萧寺,忠端公命公从之游。闰六月辛丑朔,忠端公卒于诏狱。凶问至,太夫人痛哭至晕绝。公劝解,太夫人曰:汝欲解我,第毋忘大父拈壁书耳。盖封太仆鲲溟公,尝于公出入处,大书「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八字拈于壁。公受教痛哭。冬,书窗油盏灯炷时吐青珠,细于芥子,坚不可破,竟夕可得圭撮;如是者月余。或曰,此草舍利也。吴县金孝廉宜苏浑(与徐公石麒、朱公天麟,均系戊午江南乡试忠端公分房所得士)来吊,痛哭而去(后宰英德殉难)。
七年(丁卯),公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