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8700000002

第2章

五脏真脉

(真脉,真脏脉也,即死脉也。文有异同,义无差别,总之不见胃气之脉,乃名真脏脉。)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状辟辟然。

【按】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脉以胃气为本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沉,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

脉贵有神

东垣曰:“有病之脉,当求其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

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州。”即王氏之言,而知东垣所谓“脉中有力”之中,盖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气未散,虽数不至于极,迟不至于败,尚可图也。故东垣之所谓有神,即《内经》之所谓有胃气也。)

神门脉

两手尺中,乃神门脉也。王叔和云:“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详考其论肾之虚实,俱于尺中神门以后验之。盖水为天一之元,万物赖以资始者也。故神门脉绝,先天之根本既绝,决无回生之日也。而《脉诀》谓为心脉者误矣。彼因心经有穴名神门,正在掌后兑骨之端,故错认耳。殊不知心在上焦,岂有候于尺中之理乎!

反关脉

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必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

冲阳太溪太冲

(增补)冲阳者,胃脉也。(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诊冲阳以验其胃气之有无。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验其肾气之有无。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男女脉异

(增补)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囗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于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工,诵高阳生之伪诀,欲以治疾,其不杀人也几希。”(参黄子曰:“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于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乃其常也。反之者病。”)按褚澄《尊生经》,男脉一如叔和。

女则左手寸命门、三焦,关脾、胃,尺肺、大肠;右手寸肾、膀胱,关肝、胆,尺心、小肠。男尺常弱,初生微渺之气也。女尺常强,太阳心火之位也。遍考诸家,褚论为精。男女阴阳之分,妊则男抱母,女背母;溺则男面覆,女面仰。男命系肾,衰自下始,故小腹先垂;女命系乳,衰自上始,故乳房先槁。而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阴从地长,三阳从天生,谬之甚也。独丹溪惟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下,一旦昭然,岂不韪哉!《脉经》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老少脉异

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然又有说焉。老人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细小劲直,前后不等,可以决死期矣。

因形气以定诊说

(增补)逐脉审察者,一定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看。身长宜疏下指;身短宜密下指。北人多实;南人多弱。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必疾;久饥必虚。室女常濡;婴儿常数。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乎!

脉无根有两说

以寸关尺三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

女人脉法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阴脉搏大,与寸部之阳部迥别者,乃有子也。)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血衰于下,则阳火上亢矣。血为火迫,不得而安其位,乃为崩漏之疾。)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者,心脉也。动甚者,形如豆粒,急数有力也。心主血,血旺乃能成胎。心脉动甚,血旺之象,故当妊子。)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尺脉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谓一男一女之胎,女胎死而男胎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

“妇人阴阳俱盛,曰双躯。(言左右两尺部俱大而有力也。)若少阴微紧者,血积凝浊,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其一独死,其一独生。不去其死,害母失胎。”“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如腹痛拘急之类。无邪脉,谓无病脉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者,谓离于经常之脉,如昨小今大,昨涩今滑,昨浮今沉之类。夜半觉,日中生子者,子午相冲也。)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血下,不成胎也。(弦者,肝脉也。肝主疏泄。今见弦,则肝脉太过,不能藏血也。)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微迟者,虚寒之脉也。居经,犹云停经也。三月一下,为血不足也。)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小儿脉法

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

紫脉为热。红脉伤寒。青脉惊风。白脉疳疾。黄脉隐隐,为常候也。黑脉者多危。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为风寒,纹弯外为食积。

五岁以上,以一指取寸关尺三部,六至为和平,七八至为热,四五至为寒。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候;儿头在右,举左手候。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食滞。

诸病宜忌之脉

伤寒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头痛 宜浮滑,忌短涩。

心痛 宜浮滑,忌短涩。

中风 宜浮迟,忌急数。

咳嗽 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

水肿 宜浮大,忌沉细。

虚劳 宜微弱,忌洪数。

吐血 宜沉小,忌实大。

衄血 宜沉细,忌浮大。

脱血 宜阴脉,忌阳脉。

痨瘵 宜软缓,忌细数。

消渴 宜数大,忌虚小。

腹胀 宜浮大,忌沉小。

肠 宜沉小,忌数大,(即痢疾)下利 宜沉细,忌浮大。(同泄泻。)霍乱 宜浮大,忌微迟。

瘕 宜沉实,忌虚弱。

痞满 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 宜虚濡,忌紧急。

颠痫狂 宜实大,忌沉细。

堕伤 宜紧急,忌弱小。

金疮 宜微细,忌紧数。

中恶 宜紧细,忌浮大。

痈疽 宜微缓,忌滑数。

中毒 宜洪大,忌微细。

新产 宜沉滑,忌弦紧。

带下 宜虚迟而滑,忌疾急。

崩漏 宜微弱,忌实大。

蚀 宜虚小,忌紧急。

腹痛 宜沉细,忌弦长。

怪脉

雀啄 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屋漏 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弹石 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解索 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虾游 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鱼翔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釜沸 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七诊

岐伯曰:“察九候七诊,(九候注见前。)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有独见之脉,而与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七者之中,既言独疾则主热矣,既言独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

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试其知否。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望色

(增补)《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黎。青为怒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风邪。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山根明亮,须知欲愈之囗。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眉目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即脉有胃气,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义。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乎?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泽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形色耳”。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由此观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此皆轩岐言外之义,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所云“各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不仁。”又曰:“黄赤为热。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鼻色黄者,小便难。独鼻尖青黄者,其人必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气。白者亡血。黄白无泽,气虚有痰。紫浊时病。赤为热。鲜红有留饮。鼻孔干燥,必衄血。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极。皆危。鼻塞浊涕是风热。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颧色赤者,心病。颧与颜黄黑者,肾病。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者死。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耳间青脉起掣病。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唇反,甲笃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黄。唇见五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肿赤者热极,青黑者寒极。黄者血虚,白者失血。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口燥咽干者,肾热。舌干口燥者,心热。

口噤切牙者,痉病。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齿燥无津,阳明热极。齿燥脉虚是中暑。唇舌苔上有断纹者,难治。唇青舌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唇口颤摇者,死。舌短颧赤者,心病。少阴气上逆,厥则啮舌。舌色鲜红润泽者吉,黑者凶。湿滑者吉,燥涩者凶。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黄者,邪入胃,宜下。苔燥黑生芒刺者,难治,法宜急下。身不热,口不渴,苔黑而滑者,属阴寒,法宜急温。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宜急下。舌青苔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宜急温。舌紫黑者阴寒,赤紫者阳热。舌硬,舌肿,舌卷,舌短,舌强囊缩者,难治。若语言不清,神昏脉脱者,死。阴阳易,舌出数寸死。夏令热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刺裂者,必死。冬月黑苔者,必死。妇人难产,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面黄而淡,脾胃有伤,四肢痿弱,腹胀,面黄而浊如熏,湿盛黄胆。黄如橘色多热。黄兼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胃,或胁必有块。面上白点,是虫积。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主食积。目黑颊赤,主痰热。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酸痛,痰入骨也。眼黑面黄,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伤寒眼下青色,主挟阴。面黄目青,为伤酒。目睛黄,酒疸。面黄白,及肿连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黑在肾;黄在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面黄目青,及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面目有黄色,是有胃气,为吉。病患鼻准明,山根亮,目囗黄光,为有起色。目黄心烦,脉和者,病将愈。平人忽见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边者,凶。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劳伤精神;不尔,即夜未睡。黑而瘦,阴虚火旺。臂多青脉,是脱血。心病传肺,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肺病传肝,俱死。五脏已夺,神明不守。五脏气绝,大小便不禁,手足不仁。三阴气绝,则目眩转,目囗;目为失志,失志则目囗者,死。三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形诊

(增补)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盛气者夭,(肥白是也。)气盛形者寿。(修长黑瘦有神者。)形盛为有余,(邪气实也。)消瘦为不足。(正气虚也。)气实形实,气虚形虚,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死。肥人多中风,以形浓气虚,难以周流,气滞痰生,痰则生火,故暴厥也。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病患形脱,而气盛者,死。(盛则喘促狂乱之类,是邪气实也。)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盛气虚,气盛形虚;形涩而脉滑,形滑而脉涩;形大而脉小;形长脉短,形短脉长;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者;俱凶。血实气虚则肥,血虚气实则瘦。肥者能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髯美而长至胸,阳明血气盛;髯少血气弱;不足则无髯。美髯者太阳多血。坐而伏者,短气也。行迟者,痹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持脉时,其人欠者,无病也。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掌中寒,腹中寒。

掌中热,气不足,虚火盛。诊时病患叉手摸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凡诊脉时,病患欠伸者,病诈。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而病诈。及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囗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亦诈病也。其脉本和。当以危言动之,须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处乃愈,以试吓之,得其真情可也。甚有小儿女子,初则诈起,久则病真,以人事纠结相左,其初诈病之情,则成实病,比比然也,不可不知。

闻声

(增补)《难经》曰:“闻其五音,以知其病。”以五脏有五声,以合于五音。谓肝呼应角,心言应征,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声应羽是也。然此义深奥,非寻常所能揣测者。

今以古人经验简易之法,列为声诊。脉之呻者,痛也。(言诊时之呻吟。)言迟者,风也。(迟则蹇涩,风痰之症。)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有湿也。言将终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谓气不续,言未终止而又言之状也。)衣被不敛,言语骂詈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狂。)出言懒怯,先轻后重,此内伤中气也。出言壮厉,先重后轻,是外感邪盛也。攒眉呻吟,苦头痛。呻吟不能行起,腰足痛。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呻吟不能转身,腰痛。摇头以手扪腮唇,齿痛。行迟者,腰脚痛。诊时吁气者,郁结;纽身者,腹痛。形羸声哑,劳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疮也。暴哑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声嘶血败,久病不治。坐而气促,痰火哮喘。久病气促危。中年人声浊,痰火。诊时独言独语,首尾不应,是思虑伤神。伤寒坏病声哑,为狐惑。上唇有疮,虫食其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气促喘息,不足以息者,虚甚也。虽病其声音清亮如故者,吉。平日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实者,是痰与火也。)

问诊

(增补)凡诊病,必先问是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次问得病之日,受病之因,及饮食胃气如何,大小便如何,曾服何药,日间如何,夜寐如何,胸膈有无胀闷之处?问之不答,必耳聋。须询其左右,平素如何?否则病久或汗下过伤致聋。问而懒答,或点头,皆是中虚。昏愦不知人事,非暴厥,即久病也;如妇人多中气。诊妇人,必当问月信如何?寡妇气血凝滞,两尺多滑,不可误断为胎;室女亦有之。心腹胀痛,须问新久。凡诊须问所欲何味何物,或荤素,或纵饮茶酒。喜甘脾弱,喜酸肝虚。头身臂膊作痛,必须问曾生恶疮否,曾服何药否。临诊必审形志如何,或形逸心劳,或形劳志苦,或抑郁伤中,或贵脱势,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言耗散其营气也。)尝富后贫,忧悲内结,名曰失精,(言其精神丧失也。)皮焦筋屈,痿痹为挛,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诊之,必知病情。再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形体毁沮,精华日脱,邪气内并。(谓邪乘其虚而并也。)故圣人之治病也,必察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性;审于部分,知病本始;七诊九候,症必副矣。

望舌

(增补)张三锡曰:“《金镜录》载三十六舌以辨伤寒之法已备,再三讨论,不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已。”陶节庵曰:“伤寒邪在表,则舌无苔;热邪传里,舌苔渐生,自白而黄,黄而黑,甚则黑裂。黑苔多凶,如根黑、中黑、尖黑皆属热;全黑属热极,为难治矣。”外感挟内伤宿食重而结于心下者,五六日舌渐黄;或中干旁润,名中焙舌,则里热未重;若全干黄黑,皆为里症,分轻重下之。如下之或再下之不减者,尚有宿垢结于中宫也。必切其脉之虚实,及中气之何如。

实者宜润而下之,不可再攻。虚人神气不足,宜回其津液,固其中气,有用生脉散对解毒汤而愈者,此则阳极似阴之症;有用附子理中汤冷服而愈者,此则阴极似阳之症,不可不辨。

白苔属寒,外症烦躁,欲坐卧泥水中,乃阴寒逼其无根之火而然,脉虽大而不鼓,当从阴症治;若不大躁者、呕吐者,当从食阴治。

死候

(增补)尸臭。(肉绝。)舌卷及囊缩。(肝绝。)口不合。(脾绝)肌肿唇反。(胃绝。)发直齿枯。(骨绝。)遗尿。(肾绝)毛焦。(肺绝。)面黑直视。目瞑不见。(阴绝。)目眶陷,目系倾。汗出如珠。(阳绝。)手撒戴眼。(太阳绝。)病后喘泻。(脾肺将绝。)目正圆,痉。(不治。)吐沫面赤。面青黑。唇青,人中满。发与眉冲起。爪甲下肉黑。手掌无纹。脐突。足趺肿。声如鼾睡。脉浮无根。面青伏眠,目盲。汗出如油。(以上肝绝,八日死。)眉倾。(胆绝。)手足爪甲青,或脱落,呼骂不休。(筋绝,八日死。)肩息回视(心绝,立死。)发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小肠绝,六日死。)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无时。(脾绝,五日死。)脊骨疼肿,身重不可转侧。(胃绝,五日死。)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肉绝,九日死。)口张,气出不反(肺绝,三日死。)泄利无度。(大肠绝。)齿干枯,面黑目黄,腰欲折,自汗。(肾绝。)

脏腑分发于面部

(增补)《灵枢》曰:五脏六腑,各有部分;能别部分,万举万当。庭者,首面也。(庭,天庭也,谓之首面。)阙上者,(眉间上分。)咽喉也。阙中者,(眉之中。)肺也。下极者,(印堂。)心也。直下者,(山根。)肝也。肝左者,(山根之左。)胆也。下者,(胃之下。)脾也。方上者,(方始上于脾。)胃也。中央者,(脾之下,寿之上。)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肾有两,故挟大肠也。)当肾者,脐也。(肾与大肠、脐,俱在寿上。)面王以上者,(面王,准头也。鼻为面之王。)小肠也。(准头上色黄,小便难。)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准头之部,又分上下,男小腹痛,卵痛;女子主膀胱子处病。)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囗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耳旁为绳,臂背为外,膺乳为内,故在目内囗。)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居股胫之中。)膝以下者,胫也。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大也。上下牙床大分处以候股。牙床司开合,亦如股里之任屈伸也。)巨屈者,膝膑也。(上下唇交接处是地仓穴,以唇口大为屈转,以候膝膑。又唇为言语饮食之门户,亦如膝膑为屈伸奔走之关节,俱动而不休,故应候焉。)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

【按】《灵枢》此文,雷公问,黄帝答者。细绎经旨,自首面而至膀胱子处十四部,配于明堂者也。

自颧至膝膑十一部,配颧之左右及颧之下也。由此观之,明堂为内,两颧为外,一部之分,而有内外。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此三者立内部。“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此二者别外部。又按五官之辨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于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前后互观,脏腑配于明堂,肢体列于两颧,上下左右,不更彰彰乎!

诊脉要诀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道,贵于精诚,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他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察脉之微而不失病情也。保者,不失也。若躁动不安,瞻视不定,轻言谈笑,乱说是非,不惟不能得脉中之巧,适足为旁观者鄙且笑也。)

决死生

黄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身形肥盛,而脉形细弱,且少气而不足以呼吸,则外有余而内不足,枝叶盛而根本拔也。故曰,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身形瘦削,而脉形洪大,且胸中多气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孤阳不生,故知必死。)形气相得者生。

(形盛者脉亦盛,形小者脉亦小,则形与脉相得矣。相得者,相合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者,数目也。言其至数不匀,往来无常度,故知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皆相失者,如应浮而沉,应小而大,违四时之度,失五脏之常者矣。)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即两手之三部九候也。参舂者,实大有力,如杵之舂,故曰病甚。若失其常度,至于急数而不可数,即八九至之绝脉也,安得不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众部虽调,而中部独不及者,为根本败坏,安得生乎!)

辨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谢缙翁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为阴,《脉诀》乃以芤为七表之阳。仲景辨脉云:‘浮大动数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脉诀》九道以动为阴,七表以弦为阳。似此之类颇多。”吴草庐曰:“脉之浮沉、虚实、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配匹,自不容易,况有难辨。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细俱小而微无力。芤类浮而边有中无,伏类沉而边无中有。似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似鼓皮之如如不动者革也。俱对待也。又有促、结、代皆有止之脉,促疾结缓,故为可对,代则无对。

总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戴同父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芤为定序,而分七八九名之乎!庐山刘立云以浮沉迟数为纲而教学人,虽似为快捷方式,然必博而反约,乃能入妙,若以此为足,亦自画矣。”李时珍曰:“《脉经》论脉只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脉诀》之歌亦止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散,皆非也。《素》《难》仲景论脉,止别阴阳,初无定数。如《素问》之鼓搏喘横,仲景之卑高章刚损纵横逆顺之类是也。后世失传,无所根据准,因立名为之指归耳。今之学人,按图索骥,犹若望洋,而况举其全旨乎!此草庐公之独得要领也。”滑伯仁曰:“脉之阴阳表里,俱以对待而言。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穿凿矣。求脉之明,反为脉之晦。”

脉决死期

(《素问·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浮合者,如浮萍之合,有表而无里也。如数者,似数而非数热之阳脉也。是经气衰极耳。微见者,初见也。初见此脉,便可决于九十日而死。时季改易,天道更而人气从之也。十至当作七至。若果十至,则为绝脉,死在旦夕,岂待九十日哉!故知错误无疑矣。)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如火热,是洪大之极也。但见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知心精之已夺矣。夏乃火令,犹未遽绝;至秋深而草干阳消之候,其死期必矣。)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漂无根也。肝木大虚,违其沉弦之常矣。秋风动而木叶黄落,金旺则木绝,故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之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省者,禁也,故天子以禁中为省中。塞者,沉而不利也。鼓者,搏而有力也。伏藏于内而鼓搏,正如禁宾客而不见,独知于内而恣肆也。故曰如省客也。是肾气阴寒不安之状也。

枣花去,则当长夏也。土旺水涸,肾虚者不能支也。)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丸泥者,弹丸也。滑动有力,冲和之气荡然矣。春深而榆荚始落,木令方张,弱土必绝。)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横格者,如横木之格也。且长且坚,东方之真脏脉见矣。禾熟于秋,金令乘权,木安得不败。)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弦缕者,如弦之急,如缕之细也。胞者,心也,心包络也。言者,心声也。

火过极而神明无以自持,则多言不寐也。夫脉细则反其洪大之常,善言则丧其神明之守,方霜下而水帝司权,火当绝矣。)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交漆者,泻漆也。左右旁至者,或左或右,不由正道也。微见此脉,以一月为期,必不禄矣。)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涌泉者,如泉之涌,浮鼓于肌肉之上,而乖违乎就下之常,膀胱衰弱,阴精不能上奉,故少气耳。

韭英新发,木帝司命,则水官谢事矣。)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之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而死。

(虚大无根,按之即不可得见,颓土之状也。肌气,即脾气,脾主肌肉也。黑为水色,土虚而无所畏,反来乘之矣。垒即囗也。蓬囗有多类,而白者发于春,当木旺之时,土安得而不败。)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悬雍者,喉间下垂之肉也。浮揣之益大,即知重按之而必空矣。浮短者,孤阳亢极之象也。十二俞,即十二经之系也。水凝冰结,阴盛之时,而孤阳有不绝者乎!)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坚大急,即刀背也。菀者,积结也。五脏结热,故发寒热也。阳旺则阴消,故独并于肾也。腰者,肾之府。肾虚则不能起坐。迨立春而阳气用事,阴日以衰,安得不死也。)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如丸者,短而滑也。短而无根,按之不得也,大肠之金气伤也。枣叶初生,新夏火旺,衰金从此逝矣。)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华者,草木之花也,在枝叶而不在根株,乃轻浮而虚也。小肠气通于心,善恐,不欲坐卧者,心神怯而不宁也。行立常听者,恐惧多而生疑也。丙火墓于戌,故当九月季秋死。)

奇经八脉

督脉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巅,极于上齿缝中龈交穴。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内经》以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王叔和以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为弦长之象,故主外邪。

任脉 寸口脉紧细实长至关。又曰,寸口脉如丸。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上喉,至于龈交,极于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统会。其为病也,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王叔和亦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又曰:寸口脉丸,主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俯仰拘急。紧细实长者,中寒而气结也。寸口脉丸,即动脉也。状如豆粒,厥厥摇动,故主气上冲心。

冲脉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冲脉起于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挟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之根本,故称经脉之海,亦称血海。《灵枢》曰:“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女子数脱血,不营其口唇,故髯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亦不生。”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知、柏。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又曰:“冲脉与督脉无异,但督脉浮而冲脉沉耳。”阳跷脉 寸部左右弹。

【按】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夹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越人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注云:“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苦腰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囗痹体强。”左右弹,即紧脉之象。(囗音顽,麻木也。)阴跷脉囗尺部左右弹。

【按】阴跷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自胸至咽,极于目内囗睛明穴。越人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囗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张洁古曰:“跷者,跷疾也。二跷之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髋音宽,囗音料。)带脉囗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纵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囗,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则无带下漏经之症矣。”(螈音炽,囗音纵。)阴维脉 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叔和云:“苦癫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脉如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阳维脉 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作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脉穴。)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之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滂沛河泽,此《灵》《素》未发之旨也。”(凡经十二,每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共二十七气。)又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同类推荐
  • 女丹十则

    女丹十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至正四明续志

    至正四明续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思陵翰墨志

    思陵翰墨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代文字狱档辑

    清代文字狱档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末利支提婆花鬘经

    佛说末利支提婆花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圣嫁男宠:白痴小少练成记

    圣嫁男宠:白痴小少练成记

    凭什么别人都是捡美男,捡尤物,她就要捡个白痴拖油瓶回家洗衣做饭?还要附带给做暖床丫头!?想到这她丫的瞬间不干了“你!我饿了!起床做饭去!”他一身儒雅,戏谑开口“那朕喂饱你好了,做饭干什么?恩?还是说你胃口太大怕朕满足不了你?”“你给我说人话!难道又犯病了!?下流!卑鄙,猥琐!滚啊!唔——”某女怒吼道“你.....你你......”某男一脸玩味的看着瞬间炸毛的顾小忆“干嘛这么形容你亲亲老公,哼,看来......我是该好好管教你了!”看她如何花样穿越调戏美男!
  • 青春的你是我永不变的梦

    青春的你是我永不变的梦

    你还记得年少时校园初恋吗?还记得初恋时的感觉吗?还记得自己曾经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吗?现在就有我来为你们书写初恋青涩的时光荏苒带你们回到校园
  • 沉沦时钟

    沉沦时钟

    在国外打工的罗恒,在情场失落之后,于偶然间得到了沉沦时钟这件异宝,从此开启了穿梭于不同异世界的旅程,探索那隐藏于时空深处无限的可能。
  • 穿越末世游戏打滚

    穿越末世游戏打滚

    唔?怎么任务前玩个游戏就穿越了?不过还送各种礼包,系统给个蜜枣再打脸,不带这样玩!凭什么我任务最艰难?!不开森!“乖~赏个吻,组队刷丧尸去!”“本姑娘不爽,滚!”易家兄弟暗笑,风家兄弟捂脸,莫某黑脸“她是我的!你别抢!”
  •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洞玄灵宝升玄步虚章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开启智慧之门的寓言故事

    开启智慧之门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 雾幽

    雾幽

    悠悠历史,山河交替;亘古世事,成败沉浮。人,群而生。因群而争,竞争、纷争贯穿整个历史。人与人之争,势利与势利之争,门派与门派之争...竞争惨烈!财富之争,权利之争,资源之争...纷争不断!
  • 野菜博录

    野菜博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战尽天明

    战尽天明

    一尊巨人站在宇宙中,望着面前的人海大军!他的表情冷漠,瞰众生如蝼蚁!他发出声音:“吾!是谁!”“你是战神!人族战神!南宫野!!”无数人嘶吼,发出自己最大的声音,宇宙颤抖!“既如此!汝等可愿随我战!!”“战!!战!!战!!”巨人猛地抬头,一拳轰向宇宙深处!大步一迈!“永恒杂碎!你爷爷我来了!!”
  • 道源封仙

    道源封仙

    岁月茫茫不知路,仙路漫漫道难求!一座不明来历的青铜古塔,改变了慕凡平凡的人生,造就了修真界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