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10900000001

第1章

玄義申經記釋玄義文已三矣詎假染筆以四其說良由妙法難解圓宗牢通在乎上智文若過矣至於中人猶若不及歷觀荊谿著撰尤得意於十門辭實體要覽之使人見佛慧之淵乎且釋者數家莫能一貫義學之士未免持疑故因講次輙復箋解矢石之論者得以辨之帝虎之訛者亦以正之豈曰無考蓋率由先訓也章安云玄意述於文心文心莫過迹本十門既接迹本今解遂以文心命題分節科目具在別紙。

然此迹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

迹者望本為名皆從喻立也如人從本處則有行來之迹故因其迹以通其本塵點劫前成佛之事猶本處也華嚴已降設教之相猶行迹也法華既開近顯遠如來已因迹通本今智者談迹中諸法以成十妙十妙不出因果自他因謂境智行位果謂三法自即能化他即所化感應具能所神通說法是能化眷屬利益是所化也他釋前五妙為自後五妙為他此不應爾以自他不二門正從感應等立雖玄義約前五為自因果後五為他能所建言有異未必例同。

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

理境乃至利益既是教下所詮之法故開法妙則使教融教何所融融其情耳。

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意在開教悉入醍醐。

約教簡於其法體則三麤一妙約味辯於其化意則四麤一妙此相待判也若判餘經但用四教於義即足若釋法華不辯五味其旨永失言開教入醍醐者即開前四味三教入醍醐純圓之教此絕待判也。

觀心乃是教行樞機。

觀者圓修三觀心者通指四陰文句記云創心修觀莫不皆以第六王數為發觀之始縱使觀境圓融不二其如麤惑尚未先落乃至未淨六根已來未離王數應知理性如火四陰如燧三觀如鑽火非燧而無寄燧非鑽而不燃故理無所存徧在於事即事顯理者其唯觀心乎樞機者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謂戶樞機謂弩牙戶樞之轉弩牙之發皆為要也譬教之所歸行之所由要在觀心下文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教之要也又云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行之要也。

仍且略點寄在諸說或存或沒非部正意。

寄猶附也諸說之後有附法一相及附事相義明觀心者皆略點示耳存沒者且如境妙七科四諦十二因緣則存二諦三諦等則沒以玄義正釋經題廣談化意非約行之宗故。

故縱有施設託事附法。

止觀義例云夫觀心者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二約法相如約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三託事相如王舍耆山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今十妙中託事即感應神通等附法即義例所指然此二觀皆備學者即聞而修故玄義云觀心十妙即得行用不如貧人數果頭實又記云隨聞一句接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近人謂事法二觀不通修者無乃相反乎雖義例中有破邪師依十二部經觀心之文但由此師偏指一句兩句以為頓頓十境十乘以為漸頓是故破之若於託附之文以廣決略何往不通故文句記釋王舍耆山觀後云應於此中辨方便正修簡境及心等苟不通修何須簡辨。

或辯十觀列名而已。

位妙中五品十信皆有十觀斯乃泛論約行之相正由辯位故但列名也。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詮詮中咸妙。

能詮之文該乎一化詮中咸妙功在法華。

為辨詮內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無不盡。

始因末果自他如前是故不談十妙攝法不周不論一化示妙不徧言其廣則河沙無以喻其法語其要則指掌可以觀其妙斯是三昧發旋總持不同文字之師尋經安布。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

群經如網十妙如綱故攬為所觀故先勸此解。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十妙之法唯極果之所究盡若不用為觀體於己徒施觀體者何即下文一念三千等是。

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耳因果義一自他何殊。

玄義云迹中因開而果合合習果報果為三法妙本中因合而果開因合者束境智行位為一本因妙也果開者開習果出報果離三法妙為國土涅槃壽命三妙也感應等五妙名同迹門。

故下文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語出叡公九徹肇亦承之彼第六本迹無生徹云多寶為本釋迦為迹本既不滅迹豈有生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今家但借其語不用其事故下本門云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迹非已說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等。

況體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法故況復教相祇是分別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

玄義云釋名通論自行化他體非自非他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別自他又云釋名通論因果顯體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別上法耳問體既雙非今那況指答若尅論實相則名教宗用並非其類也若通論所依則自他因果皆由此立也故大乘因果皆是實相三千理滿自乃益他當知其體即諸法之本也又迹門境妙即體之異名玄義復以自因收之今意亦爾。

若曉斯旨則教有歸。

若曉十妙貫徹五章教法雖多但以自心妙境觀之其歸一揆。

一期縱橫。

能仁出世為一期五味相生故縱四教各被故橫。

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

一念者能造之心也三千世間者所造之法也在理則心性本具在事則因緣所生即空故一相不存即假故諸法皆立即中故妙絕無寄此三即一體不可分也即一而三相不可混也三皆名諦為不思議境全境發觀為不思議智雖發觀之始皆依王數苟順凡情尚無並慮何三千之可具乎今反常情方合妙理介爾有心心體即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妙法之門不遠而入矣或問三千世間為只心具色亦具耶答曰心性即色色性即心心色一如無復別體彼彼法界何局唯心故四念處云非但唯識亦乃唯色唯聲唯香唯味等又輔行云從事則分情與非情從理則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無情亦然當知色心不出三千三千但是俗諦若論互具並由即真故記云俗則百界千如真則同居一念若但指俗事不論真理何但外色不具抑亦內心不融故止觀明世人取著一念不具三千輔行云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足三千今謂真如隨緣變造三千想澄為色知覺為心若望真如俱非即離非即故皆是幻有非離故無非一性性既無外豈有此具彼不具耶誠由因通易知果隔難顯心為造法之本譬如畫師之手故諸教所明具法多指歸心往人未明乃生異執難曰有情心具則能隨緣變造十界無情既具胡不起善作惡造十界耶釋曰若言造十灼然唯心今言具十須於一塵一念不前不後而論具耳若非即理安得頓收以緣生之心難法性之色不知其可也或復以不輕唯禮四眾涅槃唯記有心偏計心具者斯是人情何關佛性理章安明一念具十法界云法性自爾非作所成亦何必對境覺知異乎木石然後為具耶。

理境乃至利益咸爾。

境妙即性德三千空假中也智行依此而修位法由此而證感應等五從三千空中起三千化事十妙雖廣三諦無殊三諦非遙一念即是。

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十乘初觀不思議境境為所觀即理境也觀為能觀即智行也上根一觀即入位法中根未悟更修餘乘或二或七下根障重須具十法輔行云觀法非十對根有殊雖復根殊但是一不思議觀觀不思議境應知止觀十章前六是十乘之解果報是三法之相旨歸是息化之理今故不言但舉正觀成前五妙及指起教成後五妙然起教一章雖廣文不說準望五略即裂大網是也舊云裂網之文泛論生起雖在果後化他細尋其意多明初心自行故文云種種經論開人眼目執此疑彼是一非諸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豈非始行能裂他網又文云若人善用止觀觀心則內慧明了通達漸頓諸教等豈非自行起教故知能修起教之觀則能成就應機說法之用若云但修十乘果用自顯者則合云十乘成今化他耳今謂不然若自裂網則通初心若裂他網須至果後故輔行釋化他不思議境云初心依理生解為他說者與起教不同此唯實報八相被物發起權實施開廢等何得云始行能裂他網乎抑又起教之言須起八教徧逗群機而反用自裂之文作自行起教者不亦謬濫乎又令修起教之觀成說法之用不許但修十乘果用自顯者且輔行云若不善用不思議觀觀不思議境何由可裂執教大疑豈非但是修十乘耶況今文云理境乃至利益咸爾故知起教更無異塗若謂十乘不該果用後之五妙更須別修是則眾寶之車翻同壞驢之運但以起教之義正明感應等事彼此相顯故曰成今止觀云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輔行云自證妙理稱機說法教由機生故云起教。

則彼此昭著法華行成。

彼觀此教二說交映其猶目足互相資成則法華三昧由斯可入矣。

使功不唐捐所詮可識。

以教資觀故功不唐捐以觀成教故所詮可識。

故更以十門收攝十妙。

述作之意不逾二焉一為攝教成觀即前文云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二為觀略知廣即後文云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然其後意亦成前意故十門竟復總結云令觀行可識。

何者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

出世本懷唯為一實物機未熟故說三權在理雖融於教且隔故云不二而二法華開顯理教齊均即指三權無非一實實復何有假名一乘故云二而不二。

法既教部咸開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

妙名不可思議不二乃妙之異名門名能通通於所通當以觀行為能心性為所何者玄義迹門之後判前十妙權實凡有所說皆名為麤唯取悟理方名為妙荊谿於是明觀法大體故建茲十門儻三觀不修則十門仍塞舊云十妙法相該愽學者難入此文撮要徑顯彼意以略顯廣以易顯難義立能通所通者尚失於能況得其所。

一一門下以六即檢之。

十門所詮咸歸不二三千事異故六空中理同故即然則門門之下皆有理即不二乃至究竟不二以此檢之不生上慢不自下屈。

本文已廣引誠證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

迹門之初廣引法華證成十妙所以為生信也今但撮其梗槩直指十妙權實之法歸乎一心是使學者覽斯妙文明了經旨。

一者色心不二門二者內外不二門三者修性不二門四者因果不二門五者染淨不二門六者依正不二門七者自他不二門八者三業不二門九者權實不二門十者受潤不二門。

十門名義亦復不出因果自他前四從因至果後六以自化他生起倫次下文備矣。

是中第一從境妙立名。

色心二法是一切世出世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是故以此二法收彼七境。

第二第三從智行立名。

境分內外者乃發智起行之所由也修即智行性即前境由修照性故此屬焉。

第四從位法立名。

因該五即之位果通分滿之法記云位妙若立實通因果為對三法且從因說又云三法屬果義可通因即指初住為因妙覺為果也他釋位是住前所歷故屬因法是登住分證故屬果今文正示初心觀體所以唯指初住為果正與止觀文同以彼感大果只是初住故也今謂不爾且因果門中義開六即又云幻因既滿鏡像果圓染淨門云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此等豈非因該五即果通分滿耶而欲例同止觀唯指分果其可得乎應知彼感大果蓋示行人當報之相故且言其初也今明三法乃是佛地已證之德故須顯其終也豈以果法太高使乖於初心觀體耶。

第五第六第七從感應神通立名。

染淨二法所以對辨者為示染體攝於淨用也淨用之事屬乎應通應通之相在乎依正此為能化必對所化故有自他自即應通他即機感。

第八第九從說法立名。

說必三業俱運法乃權實迭興。

第十從眷屬利益立名。

眷屬即受化之人利益即蒙潤之相。

一色心不二門者且十如境乃至無諦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

色心萬法通論其理一一法體無非是總以由別相唯心所生如枝派之有根源故的指一念而為總也此中雙標則先總後別下文各釋則先別後總者蓋非別無以明總即以生顯具之義也問十如境乃至三諦可有總別一實及無總別安在答玄義雖說一無亦對事辨故一諦中引涅槃二諦其實是一無諦中引法華諸法常寂滅相故知是並就色心之境以顯一無之理總別二意例亦有焉。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體力作緣義兼心色因果唯心報唯約色。

不言本末究竟等者本末只是前之九如指所歸處為究竟等歸處者三諦也下文云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今正約俗諦而判。

十二因緣苦業兩兼惑唯在心。

問前十如境報唯約色今因緣境苦何兩兼答苦報二名大同小異報據酬因可云唯色苦通三受不可無心然又報非無心從習果受稱也。

四諦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

滅以滅無為義若論所滅即苦集二境色心兩亡也若論能滅即道滅二智以道有正助故兼於色滅唯約證故但屬心。

二諦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

二諦有複俗之義空雖在俗不可云色今色且從假為言耳然真中二理本非色心而心法虗通有名無狀由茲悟理故曰唯心若下文唯心色之義非同此例。

一實及無准此可見。

此謂真中。

既知別已攝別入總一切諸法無非心性。

七境色心緣起差別若了心性差別同趣止觀大意云隨緣不變故為性不變隨緣故為心是則即理之事名心心生故一即一切即事之理名性性融故一切即一須彌入芥子正顯於斯當知此文既云攝別入總祇是攝事入理若乃理具三千本非色心何必令其攝別入總下文一性無性三千宛然等即是開總出別全理造事不須更立兩重總別也問舊云非謂約事論別以理為總今何違之答此語偏矣文句記指此為事理不二門豈非理總而事別耶但是指事即理以理為總自異偏指清淨真如若只以事中一念為總豈有攝別之義乎如淨名疏釋須彌入芥子云若得芥子真性之小能容須彌之大得須彌真性之大不礙芥子之小輔行云然此真性遍於法界迷謂內外悟唯一心是故四眼二智萬像森然佛眼種智真空冥寂今雖初觀豈令順迷制心從理無非心性由是明之舊說訛矣。

一性無性三千宛然。

對別云一一復成待待對俱絕是謂空中空中之體且非斷無三千色心妙假斯立應知心性之理雖具三千以未曾變造故所有假法同名空中也三千之事雖即真性以全體起用故所有空中皆屬假法也問若據下文修性之義但云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若如向說事理之義應云離謂事理各三合謂事一理二耶答實如所問故玄義明事理本迹則以實相真諦為理本森羅俗諦為事迹記云即指三千為其森羅又文句明事理權實亦以諸法實相為實理如是相等為權事記云空中為理假法為事斯皆合義也下文觀內外二境各云即空假中豈非離義耶當知若約諦境而論須合真中為理俗但名事若約順修對性而辨須合諦境為一分智行為二各有其致學者詳之又復須曉三千之法定屬於假空中之體斷非數量故止觀云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三千法世諦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三千耶又輔行云三諦無形俱不可見然即假法可寄事辨人之多僻見諸文云三千空中便謂空中亦有數量競執理體有差別者幾許誤哉殊不知約假以立空中妄認世諦而為臻極淨名記釋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云三千世間皆名非道不離空中方名佛道庶觀此解用格前非。

當知心之色心。

上心字是總下色心是別前云一念此單云心皆指心念之性也。

即心名變變名為造造謂體用。

心性變造三千色心即全體起用也變義從性造義從心性非心而所變無因心非性而能造無體變造相顯體用方成他本云造謂體同者誤釋者云祇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事即理所以徧觀所造唯見理具故云造謂體同若言體用但得從理變事之談而失指事即理之義今試辨之且文中三句皆迭相釋成耳初即心名變乃成上心之色心也次以造釋變後以用釋造若不爾者則名謂二字並無所以責云失指事即理之義者上文攝別入總下文結示三諦豈非其義耶祇緣中間開總出別全理造事成三千色心即點此色心而為三諦文理婉順何事固迷。

是則非色非心。

真也。

而色而心。

俗也。

唯色唯心。

中也一切法趣色趣心故謂之唯。

良由於此。

良實也此指理事之境也由事即理故色心本常由理即事故變造無礙後總結云如境本來具三義見於此。

故知但識一念遍見己他生佛。

還就總念示觀體之要前明變造之用不逾生佛之法己造他造事雖有殊但識一念三諦三千遍見己他無二無別言己他生佛者己即自心他即生佛為顯他性各具生佛故此言之有本無生佛二字者誤。

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寧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境法即三法權實所造也。

二內外不二門者凡所觀境不出內外。

他釋己心名內生佛名外前門自己色心雖已融一對外生佛尚成二法故示己心三千攝彼生佛以成不二也原夫前門從境妙而立此門約智行而談豈可境妙唯明心法三千智行方明三無差別況復前門顯示一念遍見己他生佛何忽尚成二法之見耶今詳究文義祇以前門總在一念為內別分色心為外前釋總別既前別後總今釋內外亦先外後內外觀云託彼依正色心豈非指前十如等七境色心耶內觀云是則外法全為心性豈非同前一切諸法無非心性耶況一家教觀以理事為內外其文非一如止觀不思議境破四性中以法性為內無明為外又輔行釋觀煩惱境中云理性為內諸法為外又文句記釋如來入定履歷法緣云履歷即歷事對境法緣即內緣真理又涅槃疏釋十功德非內非外云非真故非內非俗故非外斯等明據足顯此門所立之義也應知內外二境即占察經中唯識真如二種觀境也彼經云學唯識觀者於一切時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習真如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相輔行云唯識歷事真如觀理又曰觀於十界四運義當占察一切唯心由是而知彼之所觀即今之二境也明矣諸文有以生佛依正等為內外者隨義甄分不可一準此門消釋歷代不同吾宗達人試與評品在理或當能無從乎。

外謂託彼依正色心。

境也。

即空假中。

觀也他本作即空即中者誤。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

三觀冥理故云妙色心即性故云體絕所言絕者非無體斷絕之義如義例云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今觀隱起純是一金則異名體絕矣他本但云空中妙故心色體絕釋者謂此中但明空中二觀不言假觀者以此門正指前門即假三千之心收彼外境故此但以空中亡之令內體顯也且前門云彼彼境法差而不差已攝生佛亦示泯亡如何至此方收外境始顯內體耶況復文云外謂託彼依正等而今反顯於內者名義甚疎也。

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上文色心體絕亡其事境也今云唯一實性顯於諦理也無空假中泯乎觀照也下文色心宛然等只是點示外境三諦淨相耳。

色心宛然豁同真淨。

外境顯時三諦皆離妄染之相故曰真淨亦可空中為真假法為淨應知此義通於淺深今意且約住前而說以記主用智妙對名字行妙對觀行相似此門既從二妙而立故未可濫同分真淨相然又雖通住前若據豁同真淨之言合是六根淨位。

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

此下釋成上義眾生總示假名七方便略舉正報國土通收依果即三種世間也斯等皆即空中故云無異及不見也。

而帝網依正終自炳然。

空中即假如帝釋珠網光影交錯體相自分有本作終日炳然者誤如玄義云諸大乘經雖明法界平等而菩薩行位終自炳然。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

心性何在徧在色心若欲觀內必先了外內外雖異實性本融是故三千色心同居一念念無念相三諦現前當知觀外三千亦見心性空中之理觀內心性亦見三千即假之事故義例云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輔行云修三昧者於此二塗一不可廢甞試研覈止觀十境初陰入界或唯觀理下之九境隨發而觀多是歷事且初境中揀去界入的就識心觀不思議境此屬於理若例餘陰等遍修三觀亦屬於事義例云修觀次第必先內心內心若淨以此淨心歷一切法任運唇合若爾外觀必須內心淨後方可修耶此有二意一者如義例所示即不思議境後歷一切法是也二者自有內心未淨復修外觀如破法遍末歷餘陰入界是也故文云若總無明心未必是宜更歷餘心等問所觀識心及餘陰等並是達事即理何故分對事理二觀耶答識心未起分別之時此與真如內體彌近其用觀者如伐樹得根故可唯達法性更不餘陰也餘陰既是根塵和合所生之法其用觀者如尋條知本故今專照起心四性叵得也雖復體達若對若起不出法界此即已當從末從事而觀應知內心不起而已起則十界之中必屬一運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果千如即空即中未必具足推撿四運方名唯識況占察無四運之說蓋今家依龍樹觀道為防末代深計故以正起之心形於三運委悉而破若了斯義則內外二境事理二觀無相奪倫不同舊云內外各有二觀之相也。

是則外法全為心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

輔行云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觀。

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遍。

前明心性遍彼生佛今例生佛之性互遍亦然金錍云以無始來心體本遍故佛體遍由生性遍是則諸佛無異心故復其性而已矣。

誰云內外色心己他。

以理遣情。

此則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用向總別二境成今內外二境。

三修性不二門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百界千如同居一念理具常樂我淨故名性德。

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界如即空性般若界如即假性解脫界如即中性法身此即前門內觀之境故云此內下文云理性三德三諦三千蓋指其義。

性雖本爾藉智起修。

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故依理起智以智導行二修若立一性乃彰他本云藉知曰修釋者云知訓照也如妙樂記釋知法常無性云知者照也今觀智者並荊谿之意並不以知字為修故文句釋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云聞知即聞思二慧也記云既有二慧必入修慧但以知釋修未可全當明文若此豈今著述特反其言乎雖憑訓照之文全皆非修之義親疎可驗何苦諍鋒彼又云若言藉智起修即成行三是修智三非修也今恐斯難非理智起即修誰此分隔。

由修照性由性發修。

以智照於境則一性而三性以境發於智則修二而各三。

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

二修在性則般若解脫全成法身一性一性起修則法身全成般若解脫。

性無所移修常宛爾。

性雖起修其體不動修雖即性其用彌彰。

修又二種順修逆修。

此門攝智行二妙彼之修相不出二種智妙中有二十智始從世智洎乎別教佛智皆逆修也圓教五品至於妙覺則順修也行妙中約四教明行前三是逆修唯圓為順問別教佛智何名為逆耶答此約教道悉是權施故。

順謂了性為行。

五品已上即三障之事了三德之性而為行也。

逆謂背性成迷。

世智著有二乘取空菩薩以二邊為因別佛以但中為果皆背性也。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

心體即理故二而不二。

逆順二性性事但殊。

性變成事故不二而二。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責於以理混事。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一期猶一往也故須一往且分迷了變迷修而順了修也他本作一其字誤縱為巧釋終非文意。

見性修心二修俱泯。

初住見性真修體融復何分於迷了之異乎故文句記云若至初住修性一合無復分張今言俱泯由合性故也。

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玄義明智行二妙與前境妙一而論三三而論一記曰一謂涅槃三謂三德境是法身智是般若行是解脫當知祇一涅槃而論此三又境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觀行相似三也當知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尚無一豈有九三。

修二各三共發性三。

此釋離義也即以修六為能發性三為所發性三既為三障所覆故須修六顯發三德德障雖一發覆且殊不分而分修九之義於茲立矣。

是則修雖具九。

覆唯在性發乃由修以所從能故云具九。

九祇是三。

性中智脫全成二修修中法身即是一性義雖具九體祇是三。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此釋合義也離既各三合何一二良修中法身其性無作故合修三但名智行亦應例云為對修明性故合性為一以性中智脫非修勿功故合性三但名理境。

二與一性如水為波。

一性起修。

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二修即性。

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

陰入界共即法身貪恚癡性即般若業行繫縛即解脫。

修從性成成三法爾。

性三如水具火性氷具水體修三如火生於木冰融於水。

達無修性唯一妙乘。

對性辨修皆是權巧苟契神於不二何修性之有乎如是乃能受賜大車悟入中道矣。

無所分別。

中道亦亡。

法界洞朗。

三諦俱照也。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因觀內外故有智行。

四因果不二門者眾生心因既具三軌。

玄義明性德三軌云凡心一念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三道性相體即是三軌性相體。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文句明位中若研性德三法入於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若入四十一地名如是因如是緣若至佛地名如是果如是報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名究竟等問性中三軌但是性相體三修中因果唯有力作等七然則十如是法修性互闕耶答性具力作等只是全修在性修中性相體只是發彼性三理事相收十如無減言三涅槃者即三德異名也大經云三德具足名大涅槃故知性圓方便皆具常樂我淨。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

因果俱三始終不二。

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據理難事。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

記云方便諸乘皆悉不知無始藏理一心三法故各於一法少分起計並謂究竟方便尚爾況凡夫乎。

若了迷性實唯住因。

金錍云果佛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觀之則唯佛無生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故知了性則無別修。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此因者即前眾生心因也如大經以十二因緣為因性記主指為理性三因故知果上祇顯此因其猶磨鏡發光光非外得。

祇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

即觀心因而起修因。

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夫因果者取理之幻事故得理而亡事理性者取證之假名故得證而亡名大論曰佛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

祇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

上言泯亡且寄理顯須知亡智通乎始終祇由親疎隨功涉位如六即位後之五即由亡智故所以俱即由親疎故所以分五他釋唯以初住為親相似為疎又以親疎配屬利鈍此不應爾下文義開六即何止分真強分三惑寧關利鈍但約一人五即迭論親疎於義自允也。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

圓人初緣實相造境即中不斷而斷本斷無明以由二惑任運先除故說初信斷見七信斷思等其實見思體是無明故文句云性德之理而為通別二惑之所染著難可了知記曰二惑叵分故云難了今言強分蓋由此耳。

義開六即。

記云約理則證法無名約事則不無諸位今言義開六即其意也。

名智淺深。

親疎從行淺深約位。

故知夢勤加功空名惑絕。

勤加三智泯絕三惑他釋引大論云空但有名而無真實惑即法性亦但有名故用空名以喻惑妄。

幻因既滿鏡像果圓。

因果位通故以圓滿言之所舉夢空幻像四喻者前三喻體不可得後一喻任運所現。

空像雖即義同而空虗像實。

體虗雖同然空無形而像可見以像望空虗復名實。

像實故稱理本有。

喻理具三千果滿即現。

空虗故迷轉成性。

喻無明轉故即變為明他本云性成者誤。

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體一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

因不具德此非圓因。

曉果從因因方尅果。

果藉圓修方獲妙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

果德三千在理名三道法身為苦般若為惑解脫為業今略言惑也又無明是無住之本業苦是所立之法今云在理舉本攝末故也。

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因理三千至果稱三德苦成法身惑成般若業成解脫皆具四德今略云二也又常樂屬法身淨屬般若我屬解脫今云果成舉體攝用故。

三千無改無明即明。

釋上句以三千法性隨緣不變故曰無改。

三千並常俱體俱用。

釋下句以三千全是法身之體二法之用故曰並常此又從略耳。

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修性為因因成名果問前修性門攝智行二妙記以智行對住前三即今以修性為因亦合因屬住前果在初住何故此門有因滿果圓之說答記云今言行者多在住前故知所對且據一往又記云若至初住名隨分果又云境智行三歷六即位以至於果故知他人唯指初住為果者局之甚也。

五染淨不二門者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即無明為法性。

欲明染淨緣起先示無始無住之本也記云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為本今既示其觀體是故須了無明即法性以法性為本若識其本則所立一切染淨之法在乎剎那。

法性之與無明徧造諸法名之為染。

法性隨無明緣實造九界皆是三道流轉故名為染而云與者地論云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又圓人未破無明已還雖造佛界亦名為染以今明淨法唯取果後應用也故文句記釋事理權實中謂心意識等淨不淨業是染緣立一切法釋體用權實中謂初住分果百界之用是淨緣立一切法記自指云如染淨不二門明。

無明之與法性遍應眾緣號之為淨。

無明感法性應權造十界並是果中勝用故名為淨亦云與者輔行明聖人變化所造亦令眾生變心所見又輔行云自行由觀染因緣生化他則以淨因緣生自他相對則以染淨和合因緣而生此中既云遍應眾緣正是染淨和合也故知與字不可闕之他本無二與字者恐往人不善其義妄有除削耳。

濁水清水波濕無殊清濁雖即由緣。

清濁二水皆由風故起於二波染淨二體並由妄故起於二用。

而濁成本有。

眾生無始唯有煩惱業苦而已。

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

三道全是理性三因。

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悟緣起不離剎那。

合上濁水清水波濕無殊此攝事歸理也無謂剎那非真是妄。

剎那性常緣起理一。

合上二波理通舉體是用此指理融事也但合初後中間自明。

一理之內而分淨穢。

即就緣起理一之內而分緣起淨穢之相。

別則六穢四淨。

此言十界當分也。

通則十通淨穢。

此言十界互具也如章安問十界互相有為因為果答俱相有因果隔難顯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等他釋十界相望地獄唯穢佛界唯淨中八展轉望下為淨望上為穢既互有淨穢故名為通其實八通總舉言十故知通義方是今文染淨意也則唯佛界名淨九俱通染今謂若如是者祇合云別則九穢一淨通則十通淨穢以謂染淨與淨穢同故反顯別義方是今意也應知染淨從迷悟體用而言淨穢約凡聖界如而辨在迷以無明為體造九為用則淨穢界如皆悉染也在悟以法性為體造十為用則淨穢界如皆悉淨也。

故知剎那染體悉淨。

既了十通淨穢故知剎那無明染體悉同聖人法性淨體以法性任運具十界故言剎那者舉至促之念也如止觀云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三千未顯驗體仍迷。

見思未破偏得迷名爾雅云仍因也。

故相似位成六根徧照。

七信已上肉眼具五眼故即能遍照十界乃至意根亦爾問身根如何遍照答十界色像皆身中現又以普現三昧而化十界即其相也當知六根徧照即因果具十之義彰矣章安謂因通果隔者蓋約前三即為言耳。

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照既似真十必成百界兼假實任運三千請觀各具灼然以驗十通淨穢。

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

以法師功德品文未委示十界互具之相恐人定謂故此釋之。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相似徧照猶屬緣修初住已上真修體顯證法身之本垂十界之迹名不思議應也。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妙覺果成無別所顯只是與彼理體百界究竟齊等他本作乃由果成者誤釋者云由分證佛果故能於百世界八相成道今謂百界縱爾等彼如何豈不以前文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約相似已來明乎體顯故知等彼須指前文況似位中云照分十界各具灼然斯亦照前百界之相耳又下文云三法只是證彼理三百界成道諒非此意。

故須初心而遮而照。

所顯百界雖推上位能顯三觀要在初心。

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三千是權空中是實即法華諸法實相也實相必諸法故云恒具諸法必實相故云法爾蓋顯三觀同時也問一家圓教二諦多以空假為俗中道為真何故權實復以假法為權空中為實答真俗約中邊而辨權實約事理而分當知空者若望中道中既絕待空猶對假故屬俗諦若望權法權是建立法空須泯亡故屬實相然則不思議空體即中道以其名義涉於修成是故同俗也。

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此復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亦顯同時故云終日如文句云非空假中照空假中又如止觀云非三而三三而不三複疎成妙其例非一。

不動此念徧應無方。

此念之體廓周十界徹三際果上徧應何莫由斯易曰神無方而易無體[泳-永+韓]康伯曰不可以一方一體明也。

隨感而施淨穢斯泯。

施應由照泯相由遮。

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

空中二觀不獨亡於所造之法抑亦轉於能造之體何者無明非空中不轉法性非空中不顯非但無明法性體性不二空中二觀即無明是自非即惑成智何由轉染為淨問圓破無明只應中道何用於空答空是中觀之用中是空觀之體空無中道未異偏真中道不空安能蕩相是故諸文所說中觀觀無明顯生法二空者良由此也問假觀何不轉染為淨答假破塵沙塵沙障事事屬化他非自行迷理之惑其實三觀修在一心今就別論是故唯二。

由了染淨空中自亡。

斷德為了智德為亡前明亡相則云淨穢後明轉義乃言染淨若謂同者那反其文。

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因觀染體果獲淨用但前屬自行此攝化他也。

六依正不二門者已證遮那一體不二。

法身所住名常寂光法身非陰入之形寂光無莊嚴之相淨名疏云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身土者一法二義今舉遮那身必兼土故曰一體不二況毗盧遮那遍一切處當知一切諸法無非佛法金錍云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一體不二又此義焉。

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等彼百界。

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國土一千屬依。

大論立三種世間謂眾生住處五陰也眾生世間即於五陰實法之中假立名字妄生宰主十界凡聖無不依此三種世間造十如是法。

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

遮那身土如鏡如器三千依正如像如飯鏡器常一故無能所像飯常異故云宛然。

是則理性名字觀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舉此三位者即同前文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所言相者即佛法界如是相也。

故使自他因果相攝。

自心因果及生佛因果常無間然。

但眾生在理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問此與前文理性等已有不二依正之相何別答前一向明理具今徧指事造即是妙境如金錍云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

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遍而遍眾生理性非局而局。

法體非遍約證云遍理性非局隨情曰局問局義可爾法何不遍耶答理絕百非何遍之有蓋從迷悟事說強分兩端不二之性奚甞暫異。

始終不改大小無妨。

此約生佛各辨諸佛化他始終法體不改眾生自行始終理性不改而皆大小依正無所妨礙。

因果理同依正何別。

此約生佛合論恐疑者云諸佛大小無妨固其然矣眾生既局安得無妨故此釋之。

故淨穢之土勝劣之身。

同居方便實報皆有淨穢之相尊特為勝生身為劣又通佛為勝藏佛為劣又丈六為勝隨類為劣他釋淨謂寂光穢謂塵國勝謂法身劣謂塵身同居雖有淨土比寂光還穢應身雖有勝應比法身還劣今觀他意既寂光外唯言同居必法身外但論生身耳是則佛佛之化用豈有三千依正耶又若通取方便實報為穢尊特為劣者諸無此例況此中身土正談自在之相安可以寂光為淨法身為勝乎。

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寂光無異。

身之與國皆言塵者顯無數量也如文句記云寂光既徧遮那亦等諸身既與法身量同諸國亦與寂光不異以彼例此諸塵義同非謂舉劣況勝。

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一一塵身一切身。

身剎化事事既即理理無礙故事亦無礙良由諸佛已得即事之理所以身剎重重互現眾生但有即理之事是故依正各各不融問眾生雖自不融何不見佛互現答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故無明未破縱生方便猶有障礙若至實報非但見佛亦復自融仍須知此互具現之相由無明未盡見如是事無明若盡法身究顯則無彼此色相迭相見矣故文句記曰若云塵剎重重相入重重相有重重事等重重說等為未了者以事顯理。

廣狹勝劣難思議。

國之廣狹既即寂光身之勝劣既即法身故難思議也此結前二句。

淨穢方所無窮盡。

淨穢方所亦必兼正報既一即一切故無窮盡也此結後二句。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

應如染淨門云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等今但略示非專理具而已由觀三千空中而證法身寂光由觀三千即假而現塵身塵剎。

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前云故使自他因果相攝言其理也今云如是方知等者謂其證也不思議理理則勝事故互相收。

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轉染為淨淨用之相故有依正。

七自他不二門者隨機利他事乃憑本本謂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由性本不二故事用相即。

如理性三德三諦三千。

三千真俗中皆名為理俱以不改為性此指果人已顯之性故以三德三諦言之記云德若無諦德無所依諦若無德諦不得顯故以修成之德顯於理性之諦今若不作此解如何消釋下文。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

常在寂光遍赴三土。

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

機應之相不出十界十界之法不出三土若曉此已方會下文不出寂光之意何者且十如是中報最居末六凡界報止在同居兩教二乘報在方便菩薩界報兼於二土三藏同凡通如二乘別教空假亦齊方便唯佛果報則屬實報謂別圓修中地住所感也問寂光何得無報耶答有二種若自受用則屬寂光即自行空中也若他受用則屬實報即利他赴物也今論機應必須約他但以實造為機權造為應義斯見矣。

界界轉現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轉現即十界機應正報之相也互生即三土機應依報之相也斯皆指事即理正明自他不二問轉現互生合是能應無記化化之用那通物機耶答眾生身土亦是唯識變現隨緣發生不定係於一界一土故言轉言互耳他釋四土互生皆是果上之用意謂身既現十土須生四而不思佛身有相寂土無形又若以寂土為生亦合以法身為用也。

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

理具三千以佛感佛三千理滿以生應生方諸挹水陽燧引火類同則相親氣同則相合。

應徧機徧欣赴不差。

機發為欣應益為赴。

不然豈能如鏡現像。

普門玄義云若依地人明闡提斷善盡為阿梨耶識所熏更能起善梨耶即無記無明善惡依持為一切種子闡提不斷無明無記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復生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眾生耳此則作意方能起惡如人畫諸色像非是任運如明鏡不動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議理能應惡若作意者與外道何異。

鏡有現像之理。

諸佛三千有起應之理異乎作意神通也。

形有生像之性。

眾生三千有致感之性異乎梨耶所熏也。

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形事不通。

若一眾生機發感動諸佛不應則理有所窮感而不通也問上句既云形有生像之性此中合云形性不通何謂形事耶答上據理性今即取事行如玄義明冥顯二機並由過現善修三業方能感應豈可唯藉理具端拱待應乎他本云形事未通釋者仍節此句屬於下文非但喻義不全亦乃文勢不便。

若形與鏡隔則容有是理。

若機未交感則容有不應之理問如佛為闡提說法將非無機亦能致應耶答玄義明闡提阿鼻不斷性善亦可為機但今正約顯機為論故非冥非顯機不取也。

無有形對而不像者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

理具三千未能顯應由三惑所覆故見思無明障自行空中塵沙障利他三千。

去塵由人磨現像非關磨者。

去惑雖由三觀現應實唯心性故麤垢先落則似像已彰無明後除則真應斯顯。

以喻觀法大旨可知。

觀字音觀察之觀。

應知理雖自他具足必藉緣了為利他功。

果上利他之用不出智斷二德此但由因中修了因故方獲智德修緣因故乃成斷德今推果從因意在觀行也。

復由緣了與性一合。

緣了二因不但能成利他之功亦復自行由茲顯理了因智慧正破三惑緣因福德助顯三諦二修泯性故云一合。

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化無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門成。

三千依正若望自行空中已屬於他若望所赴物機仍屬於自。

八三業不二門者於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同。

淨名記云密者一一界中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測不可以多界測即名為密又文句記曰凡云三密必約應化自受用報平等法身何所論密。

心輪鑒機二輪設化。

玄義明三輪示現之相身輪示藥珠二身藥喻可畏破惡之形珠喻可愛生善之狀口輪示毒天二毫毒喻說破惡法天喻說生善法心輪示隨自他意隨自如珠如天隨他如藥如毒然而身輪本屬前門此門正在口密文舉三者相帶而明也。

現身說法未曾毫差。

身說無差必由心鑒。

在身分於真應。

真即法身應兼勝劣所以但言二身蓋約相無相分不論報化之別故自受用報同名真身他受用報乃隨類化身皆屬應攝若據現身說法實唯應身今對真身辨者為欲從應顯真相即非相以成三業不二故也。

在法分於權實。

說前三教七方便法皆名為權說圓教唯一佛乘法稱為實。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法華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亦此義也當知圓應皆即真身前三教佛俱無是理。

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法華明布施持戒等皆已成佛道乃至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並即權顯實也。

若唯法身應無垂世。

通論之十界色像皆名垂世別語之且是王宮丈六身也。

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兩教二乘三教菩薩正屬施權以人天乘非出世教故且略之。

身尚無身說必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

上明應即是法身已融矣權皆成實但是所說已融未顯能說無異故今以身例說以二例意三皆平等方名不二。

心色一如不謀而化。

三業即法故一如即法而化故不謀。

常冥至極稱物施為。

法化俱時欣赴無失。

豈非百界一心界界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顯前果上三業不二本由因中百界尚一心以界無別法唯是依正三業但在正報而已界尚融一業豈定三。

果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本有。

若信因心而具果用方知三密事乃憑本有本若信下無因果二字義雖無損語似不全。

百界三業俱空假中故使稱宜徧赴為果。

三觀功成百界用顯。

一一應色一一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

但舉應色言音而不云心者以身口是赴物之相故又上云稱宜徧赴即心輪鑒機之義也。

化復作化斯之謂歟。

地持處明九種大禪菩薩成道轉法輪等並在其中第六一切行禪中有無記化化禪即化復作化也玄義云不須作意故名無記。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

前云因必稱果蓋明諸佛之本也今云一念凡心正示眾生之德也攝為觀體諸門並然學者臨文無忘鄭重理性三密者如來藏云一切眾生貪恚癡中有如來身結跏趺坐此語甚熟而解者無幾靈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佛體萬德咸具而為煩惱所覆若能斷惑佛體自現章安引古破云若言眾生身中已有佛果此則因中有果食中有糞童女有兒等此見講者不了一家談具之義往往有過靈味之說指性善則謂二嚴己著點性惡則謂三毒長存計未出於自生道何殊於常見傳習滋蔓傷如之何應知三密相海乃是不思議解脫妙用果上普現四性推覓尚不可得況因中所具相貌奚陳良以無明之心體即是明已有解脫妙用之性有非實有無非斷無雖撿之未形而修之可發請尋止觀不思議境三喻之文當解其理。

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毗盧遮那。

三密是遮那之用遮那是三密之體心色互舉二必相兼一塵報色者此舉身業之至微也身必兼口則三業俱妙肇師曰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方乃名為三無差別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以自化他必用三業。

九權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鑒法界。

語出瓔珞平等者權實二智同時而照也法界者二智所照權實之境也若准餘文實照空中權照於假則以三法為界若據下文九權一實即於權假之中自分權實空中乃屬非權非實是則但取十法為界以今正對所化之機故也。

亦由理性九權一實實復九界權亦復然。

九界十如皆變真常故名為權佛界十如皆合中道故名為實十界互具故曰實復九界等。

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別。

即下文一理非權非實。

任運常然。

而權而實。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

此門從說法立名權實之相須約對機設教而辯准玄義所明對六道說人天教對四法界說四教若四教本云三藏教明世間布施持戒禪定即人天教又輔行云人天亦三藏攝是則約機即九權一實約教即三權一實也。

此即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業一念無乖權實不動而施豈應隔異。

能說既一所說何殊。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在身即以真應為名。

說權在應說實名真真非離應應即真故。

三業理同權實冥合。

上云不動而施以明權實相即今言理同冥合意顯二法雙非苟曰不然辭則煩重。

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雖通三業正由口論成茲法妙。

十受潤不二門者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權實亦約十界言之何者此門攝眷屬利益玄義明四種眷屬獲七番利益四種豈非十界之機七番亦是十界之益此機此益物性具焉問四趣云何利益耶答因益破惡果益離苦具如玄文。

無始熏習或權或實權實由熏理恒平等。

熏習之義備乎起信彼云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氣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前云性具權實即是真如無明也以此二法但有二名而無二體雖具權實之性實無權實之相今云無始熏習等者即是真如以無明熏故則生九權無明以真如熏故則是起一實然其二義皆是內熏必假外熏方得成就論明熏習染法即以妄境界六塵為緣熏習淨法即以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為緣如是內外二熏眾生無始孰不由此成權實機機雖有殊理本無二。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

此明熏習增長既云行願所資乃是別示外熏之義也。

若無本因熏亦徒設遇熏自異非由性殊。

輔行云以內具故他竟能熏故觀所熏唯見理具若觀理具則識真如常熏內具諸論教道不見此實雖內外熏以立種子不了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種子但同冥初問輔行之意將非指斥起信之說乎答是何言毀豈不聞攝大乘云法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梨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又唯識宗說真如無知無覺凝然不變但說八識種子生滅又小乘經部亦有假立種子之義記主所斥蓋是此耳起信談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豈與攝論等同耶兩誤哉然復須知諸論所說或云真如生法或云梨耶生法皆是隨順悉檀赴物之意儻專四性安論二空故止觀云天親龍樹內鑒冷然外適時宜各權所據今有傳山門教者確執具義彈射華嚴起信宗師謂無圓滿之解者一何傷乎況彼宗法性圓融具德真如隨緣即義潺然但未如天台委示理具善惡之性抑同別教殊昧通方如止觀明地論師以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即心具一切法也賢首清涼等所說不亦如是耶荊谿云弘法利他之功不補非法毀人之失後昆慎之。

性雖無殊必藉幻發。

大論云幻化象馬及種種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下文四幻所喻咸同。

幻機幻感幻應幻赴。

可發為機通聖曰感現身名應說法云赴。

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夫能應說權實之法所化得權實之益並依染淨二緣之所建立染淨如幻權實亦然故玄義云若取悟理理則非權非實不見一法。

然由性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

珠非水火水火從緣理非權實權實隨物。

物機應契。

物既內熏而機發應即外熏而契之此如自他門云欣赴不差也有本作契應者誤。

身土無偏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十界之身無非法界三土之體咸同寂光機應皆然故曰無偏也。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

請以上文非權非實之理解此心地三千則依俙識具矣觀心論疏云若定謂一念之心具含萬法是如來藏者即同迦毗羅外道因中先有果計若定謂心無萬法修之方有者即同漚樓僧迦外道因中無果之計乃至云聞心具萬法是如來藏即謂如囊沙聞心無萬法即謂如兔角斯並永執邪見之人何可論道。

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夫一地四微生諸卉木卉木雖異四微元同喻一理三千起諸權實權實雖別三千不殊既以受潤為名故茲取譬問玄義以四微喻四德今何故喻三千耶答此則前文三德三諦三千其理是一也。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以說法故乃受潤也。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

十門樞要咸備觀心觀為能通心即所通方是記主立門之意豈上高談不二虗論三千而令色心等自然流入耶前敘云一一門下以六即撿之當知通入非專上位。

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玄義所談妙則妙矣然復未以一念三千而為指南故今約彼止觀不思議境三千三諦之文述此十門今十門所通無非一理門既攝妙故使始終一以貫之。

如境本來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行行解契理。

境既具三生解導行必須具六六發境三故云行解契理。

三法相符不異而異而假立淺深設位簡濫。

境智行妙雖始終相符而智行有淺深故位妙有高下約事暫異據理常同故云假立玄義曰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辨淺深既得論悟與不悟何妨論於淺深。

三法祇是證彼理三。

三法妙顯祇是境妙三軌開發正屬究竟傍通分真。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應等五妙前三正是起用後二乃是用之所被又三法之中法身般若用之體也解脫體之用也又般若有權實二智實智真理為體權智鑒物為用。

三法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牒前十妙始終三法悉是因觀心性成故有用成謂從因至果因以自化他。

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

觀行者即十境十乘也十境雖異皆以一念為所觀十乘雖殊皆以三法為所顯應知非玄義無以成智妙非止觀無以成行妙兼而示之者在茲十門也又未撿玄義則不知十門所攝未尋止觀亦不了十門之所通今之重述為令彼此撿尋者闚數紙之文覩二部之奧也梁肅云求珠問影之類稍見罔象功信不謹矣。

首題既爾攬別為總符文可知。

首題是總經文為別既而攬彼別文談斯總義故可將此總義符其別文以至文句但粗分章段者蓋有玄義總冠於別也故文句記云所以釋題不可卛爾題下別釋理非容易前敘以迹例本又以名例四義已備矣是故結云首題既爾。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笑傲异世:红颜非祸

    笑傲异世:红颜非祸

    素手翻异世红颜只看笑。我小小女子受上天眷恋来到异世,生得一副好皮囊,让我再死一次?这·不·可·能!
  • 火神使者

    火神使者

    少年英豪,灵脉被毁,受尽欺凌。偶获神格碎片,接受火神传承,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火神使者。修《混沌天灵诀》,力、法双修,神威无敌,战无不胜;会炼丹、能炼器、懂阵法、造傀儡……全能修行,霸绝三界,开启逆天成神之旅。
  • 九里仙嫁,魔君的调皮妃

    九里仙嫁,魔君的调皮妃

    名唤九里的大陆,一女子皮的被世人追杀,面对此场面,那女子浅笑道:“劳资活了二十万年,我娘都打不到我,你们算什么鬼东西?”此话惹得众怒,这时魔君张扬出场:“这是本君的老婆,不要命了是吧?”情敌出现,魔君呵呵:敢抢我老婆,说怎么个死法!!!
  • 洁心何许

    洁心何许

    面对流言蜚语除了难堪,许洁连争辩的勇气也没有。暗恋着哥哥的丑闻就像故技重施的下贱,被她小心翼翼的隐藏。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只有她自己在跳梁。
  • The Coxon Fund

    The Coxon Fu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泰莱特传奇

    泰莱特传奇

    高阶天堂的大天使们与人界七王将十二魔神封印在永恒地狱之后的七千年左右,泰莱特爆发了第三次种族之战,此次战争一举改变了人族在泰莱特的地位,在龙族的帮助下,人类首次夺取到双王之魂。之后太阳之王-波罗修斯与暗王-彼特玛诺带领人族在短短的百年之间,将兽人赶往了极北之地,而矮人则迁往了中部群山,精灵则迁往了永恒之森。肥沃的东部平原与中土世界都被人类所占领。然而在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力量追求的野心也使得魔神的力量再次渗入了泰莱特大陆,而新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 女人22岁以后该做什么

    女人22岁以后该做什么

    22岁以后,是女人从青春历练到成熟的阶段,是决定女人整个人生格局的关键时期。女人一生命运的差异,是幸福还是苦涩,很大部分是此时作出选择的结果。这本书全方位地指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改变和把握自我命运,帮助年轻女孩找准人生定位,规划好人生前进的方向,作出明智的选择,收获幸福人生。
  • 末世之莫生莫死

    末世之莫生莫死

    讲述了几个女孩在末世苦苦挣扎最后友情破碎的故事
  • 携手江山之冷漠小王妃

    携手江山之冷漠小王妃

    “天下男儿何其多,我凭什么偏要嫁你!”“明日本王便改名何其多!”“@2#23¥4%……&!!!!”
  • 空曙职业游戏

    空曙职业游戏

    她是一个普通的大三女生,却也是璀璨国璀璨市的头号通缉犯Armaiti。十二年前传家宝的离奇失踪,八年前父亲的去世,她竭力寻找传家宝的下落,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在此时却收到一封让自己去盗取自家传家宝的神秘信件!宝石大盗Gabriel,占卜师蒙秋,拆弹师尉迟伊林,璀璨市两大恐怖组织DEVIL和ANGEL....一场夺取信件,斗智斗勇的决战即将打响。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