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79100000001

第1章

青丘沙门见登之集

归命十身遮那佛  尽穷法界诸如来

三种成佛圆满轮  普贤文殊海会等

我在生死具缚位  悕心往生净佛国

唯愿加哀增智念  开此深理益自他

令法久住报佛恩

夫以法性茫茫无岸。佛海眇眇无尽。斯则阐提成佛极说。非情皆成盛谈。极位大圣难穷。通慧贤者叵度。何况末代凡愚岂称大师妙意。故今私识探处处文开成佛旨。略作五门。一者出成佛种。二者辨定得人。三者显教差别。四者疾得成佛种类门。五者问答分别门

第一门中。成佛有三。位行理佛。故疏三云。义准上下一部经意有三成佛。一者约位。二者约行。三者约理。初约位者。寄终教三乘十住等五位明此成佛。故本疏云。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摄即具诸位至佛果也。意初发心住即是总相。第二住等是别相也。第二住等同带发心义。故名为同相。第二住等然各互无即名异相。依第二住等成总发心故名成相。第二住等各住自法常不作故即名坏相。故别第二住等摄总发心位即成佛也。故地论二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章云。明知因果俱时相容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思之。此事不疑言信地者即信行地。是地前三贤位(疏第九卷有二释中一释耳也)。问。何不言依信位成。答。疏第四云。若约终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别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位前有此十心。又仁王但言三贤十圣不言四也。又此经中后四位中皆有入定出已列十名辨十义等。唯信中无此。故得知也。问。初发心位成佛者。若五位相摄成。若六位相摄成。答。开六位相摄成。十信摄初住。五位相摄成。开六位相摄成者。五教下卷云。一约寄位显。谓始从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位相取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圆融故。意初发心位为主时余前后位为伴。乃至佛果为主时余前前位为伴。相入约用。相即约体。圆融者体用无碍。说此诸位相摄。疏第五卷在三故也。一由陀罗尼门缘起相摄故。二由普贤菩提心遍该六位故。三由法性无始终故。此三故是总。下卷五故是别。总别合八故。陀罗尼者是总持。位位互相摄故名为总持。普贤六十行是即六位行。如前记之。故云该六位。意虽一乘普贤行一行即一切行等。寄终教位地见之一位即一切位等。即此行寄信满行成名行成佛。寄住等位成名位成佛。是要节耳。问。今初发心位名佛者。所依理平等故言初发心即佛。答。疏五云。即是佛者有人释。或云因中说果。或云解同佛境。或云约理平等。若约三乘教亦得如上说。今寻上下文约一乘圆教。始终相摄圆融无碍。得始即是终。穷终方原始(乃说上三故)。故知理智行位等总圆融无碍。问。今初发心该摄前后位。成佛者随所摄名佛。若能摄即名佛。答。如要记也。问。立此位成佛。若有所依文。答。证文非一。五教在七文。初三文及第五文即是通证。余三文别证。初发心位成佛言七文者。在于一地等。二知一即多多即一。三经三十一卷云。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尽(新四十五同)。四经第十云(新十七)。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众生心行可数知)。一切刹微尘尚可算其数(国土微尘亦复然)。五十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此得意文指其正文。有云。第三卷行交量文。故彼文云。经曰信者信诸佛如来本所行入乃至不思议佛法。无中无边如来境界起无量行门。诸如来境界入指事。破云。是甚谬失。所以者何。彼行交量中不说六相故。又彼但说信行不说信地故。又引此证为证初发心位到佛果位义。非初地位证得佛果义。是故甚非也。有云。第一卷说十入文是章所引故。彼文云。一切菩萨不思议佛法乃至广说。即案云。地前信地菩萨乃佛果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方便圆融相即故一一位中各摄六位。一一位满皆到佛果。六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等。七经第九卷云(新十七)。如是观者以小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德。常乐观察无二法相斯有是处(若诸菩萨能为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得阿耨菩提)。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即心自性)。具足慧身(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问。如是观者何等观。答。次上文云。具足长养大慈悲心悉分别众生。而不舍众生亦不舍寂灭。行无上业不求果报。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电如响如化。疏五云。正问有三。初问修梵行。二成位。三得果。即经云。云何方何修习梵行。具足菩萨十住道地速成无上平等菩提。第三内二初法后喻乃至答。第三问中二初牒前二起后。起后中两重。显少因得大果。于中各二。先标后释。初标中以少方便是因疾得等。是果释中何以小因而疾得大果。释以常乐观悲智空有等无二法故。是故疾得云斯有是处也。余如广记引

第二行成佛 疏第三云。约行总不依位。自分胜进究竟即至佛果(云云)。章下卷云。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佛(云云)。问。若不依位何诸文言寄十信满摄后后位即成佛耶。答。凡行成佛可有二义。一约一乘当体德。二约寄门。故疏四云。若约圆教有二义。若依普贤自法一切皆无位。若约寄法则同终教。然信满入位之际通摄一切诸位。皆在此中无不具足。此则约行摄位故也。疏第三文约初义说。余文约后义。就初义普贤当体德者。疏四云。以信满成此贤首位。故同普贤等广大三业该因及果。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常作无边法界大用。此为恒成。当相而论不依诸位。今约信门之中显现则属信收。又上文云。或唯约普贤当体德辨如普贤行品说。案普贤品有六十行。此即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重重无尽故不依彼位地渐次。故疏十六云。第二辨普贤行中。先明所治广大有百千障能治广大有六十行。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令能障同所亦皆无尽。言自分胜进分者。疏第二卷云。然此分通说有七重。一约一行生熟分。二约二行。如施行已成后修戒等。三约二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为胜进。五约比证以分。六约二位。谓前位已成为自分趣向后位为胜进。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八果胜进。今此第七当普贤圆因成趣性起妙果故。故疏文言该因及果。问。就后义今信满者要所也。通十信名。若第十信名为信满。答。通十信名。何者未入位。前次第修习十信心。亦更一二三劫增修十心入初住位名为满心。故疏四云。若约终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无别位。故本业经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字。谓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十愿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心有十增。成名百法明门。名入习种性中。故知无位但是方便行也。问。其一二三劫者万劫内劫若外劫耶。答。万劫内劫。故起信论疏云。如本业经云。是信相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十信心入初住位。释云。此中言入初住位者。谓十住初发心住位也。以至此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谓十解以前之十信也。意既言十千劫入初住位不言十千余。故知内劫。问。十信满心初发心住有何差别。答。此无差别。故起信论疏云。非谓十解以前十信(云云)。又疏第四云。此约信终彼就住初。故无二也。问。若尔十信终心成佛即位成佛。何名行成佛。答。此义望异彼体不异。意不退阶位即名为位。信心行义名为行也。问。终教三乘十信满心现八相成佛。与此一乘信满成佛有何差别。答。彼于此位示成佛时。于后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当位暂起化故。此则不尔。于初位中起此用时于后诸位并同时起。皆已得故。是实行故。该六位故。问。一乘三乘义如是。别何同信满胜进分上起此用耶。答。为欲方便显此一乘信满成佛令易信受。故于彼教先作是说。问。就一乘门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更说后位诸耶。答。后说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后亦尔。问。若即具后得初。即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即不得后。应亦不得初耶。答。实尔。但以得初时无不得后故。是故以得后位必得初位。问。何得初位后皆得耶。答。一乘当德修一行中该法界行。修一切行亦该一行。此一即多等行。寄终教位相见之随得一位彼一切位一时皆得自在无碍。问。何一乘行被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亦修一行。答。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电如响如化等故。一行即一切行等。故梵行品云。观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如是观者以小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德。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意且约初二喻。幻师述力幻一巾而作大山及大小畜等种种形类。此一大山全一巾成。大小畜亦然。体既无二。彼相何异。故举一小畜大山举。体皆悉所取如此。无明幻师述力幻一法界作诸依他种种形类。一尘全是一法界成大山等。然故观一尘为如幻。大山等诸法皆悉所摄。故随举一法法界诸法皆悉所举。故一行必一切行。一切行即是一行。故十忍品云(三十)此菩萨深入诸法皆悉如幻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云云)。又经云。或现须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悦世间。如梦喻者如人梦中见少年至老者住。然觉是刹那如梦。诸法亦复如是。故经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囗。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故知一念行即无量劫行。约时已然。余处等亦然。一乘妙义唯此留意。故得初位时同时皆得。问。若得初位得一切位。何诸经论说诸位阶降次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相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问。若此信等初门即一切者。何不信位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答。若自别教则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不于信初心说。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问。信满不退方入位故说满心者应住位成佛。何名信满。答。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佛也(上下卷文)。问。依何等文立此成佛。答。初发心菩萨彼一念功德等(云云)。依此文立故。贤首品疏云。此是起信论三种发心中当最初信成就发心。故云初也。同下文初发心住及发心功德品。此约信终彼就住初。故无二也。又疏十八云。若以行摄位。即十信满心成佛如贤首品说。此之一辙非此圆教。余处总无。正是一乘宗之囗例。起信论疏云。信成就发心者信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位中修习信心成就。发决定心即入十住初心名发心住。即十信行满名信成就。进入十住之初故云发心。问。何此品发心约信终说。答。贤首品说十信行。故约信满说。问。何此信满菩萨行德深广无边。答。疏云。有四种难。故虽是初心今此功德广大无边。一处难谓。于生死苦恼之处而能发心此生德广也。二时难谓。久已发心一向不动未足为难。今则反此故生德多也。三境难谓。能求此无限菩提以心从境故广大也。四心难谓。若发心进退不定生德不广。今则久此广大也。香象问答云。问。抄文云。约菩提心法门中得信法门至十千劫成佛者行佛非位佛等者。此约一乘行佛成时道迳十千耶。为三乘行佛成时道耶。答。诸三乘教中十千劫中十信行满更示现一乘行佛满之处耳。非三乘满佛。亦非一乘行佛满。但十千劫不动。此十千劫不可说不可说劫方行佛满成。如是八万劫等。乃至一劫二劫到等之义例可知思也

第三理成佛 疏第三卷云。三约理则一切众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余相皆尽故。意云。一切众生皆真为体。随其体性论差别相。其相皆尽一味平等。故先总佛。问。佛者是觉者。众生迷位何以一味。真为体故皆总是佛。答。以一真理为体众生彼上相亦都无差别。是故一切众生觉者佛身所现。彼所现众生同能现佛身故。故众生无不成佛。问。此一乘成佛唯约理说。若通事说。答。通理事说。意佛所依理名为理也。能依智等诸功德皆名事。此理事合名为佛身。此佛身所现故能同所而具足理事。问。若尔一切众生发心修行成。答。发心修行成且约释迦佛。释迦初发心摄一切众生。皆发心竟亦摄彼无数大劫难行苦行修行门。皆修行竟摄菩提树下成佛门。皆成佛竟乃至涅槃亦复如是。如一佛尔摄十方三世诸佛门亦然。故先先成竟后后新新亦成。此如能现佛所现众生无阙一义。故诸位亦具足也。问。何知摄佛门见一切众生发心修行等皆竟。亦后后发心修行乃至成佛。答。经三十七云。佛子如来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寂灭涅槃亦复如是。又三十二卷云。一切诸佛调伏教化一切众生。故于念念中成等正觉。非不先觉诸佛正法。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疏第十六解初文云。下明现因果门(此标文也)。以菩提身等众生故是悉于中现。以彼所现同能现故。是故众生无不成佛。若圆教即一切众生并悉旧来发心亦竟修行亦竟成佛亦竟更无新成具足理事言乃至涅槃者。于八相中举初乃至末故。问释此初文有几因耶。答。经以十因释。故经文云。皆悉一性以无性故。无相无尽无生无灭故。我非我性故。众生非众生性故。觉无所觉故。法界无自性故。虚空界无自性故。疏云。何以众生同菩提性。略以十因释成此义。一以众生依于菩提无自性故。是故同于菩提成正觉等。二无自染相故。三无所尽故。四本来不生故。五亦无新灭故。上四同为一句。六我性自空故。七众缘之生非是生故。八设起觉智无所觉故。九所依法界亦无性故。十本性空界无体性故。问。何如是等觉一切无性。答。次经结云。如是等觉一切无性。无尽智自然智一切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疏云。下总结中无尽智者照用无限故。自然智者不待功用故。无极大悲者同体摄化故。同体摄化者起信论云。众生外缘有二种。一差别缘。二平等。平等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疏云。于中愿度生者平等心也。自然等者常用应机。以同体智力者释成常用也。随应等者显其用相。二明对机显平等义。谓十住已去诸菩萨等依三昧力悉见诸佛。身量平等无有彼此分齐之相。故云平等见也。问。一切众生皆成佛者。何现有众生不即佛耶。答。此权所见不同。于圆教机旧来成佛。问。何机所见不同。答。若于人天位者具足人法二我实物。若小乘教中看此众生。唯是一聚五蕴。实法本来无人。若大乘初教唯识所现。如幻似有当相即空无人无法。若约终教并是如来藏缘起。举体即如具恒沙德。乃是众生故不增不减。经云。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众生法身义一名异。解云。此宗约理众生即是佛。若约顿教众生相本来尽理性本来显。廷然自露更无所待。故不可说即佛不即等也。如净名杜默之意等(疏文)。故所见异。汝今就初人天位中观彼众生当相即空犹亦不得。况复得见圆教中事。是故汝见现有众生。我不约彼说此成佛。但令情见若破。法界圆现一切众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不同余宗。故下结中名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问。准释结文似约理说。何故标中有发心等五位因成佛等八相果。答。此是以法性融通门释。谓事随理以融通。故得相即相入故也。又余教中观无生唯照理性。此圆教中具足一切佛菩萨法。依宗思之。疏第十五解后经云。七正觉自在中有二释。一随文释。谓一切各为调化。自所化故各各示成正觉。故云念念。非是一佛。既各示成非先不觉。今乃始觉故云非不先觉等。此是现化身用。二就义释。一佛即遍一切众生。周十方微尘尽三世。念念同时前后俱成正觉。此则实成非化。但以不成则已成则旧来成。故云非不先觉等。以摄三世尽故。无过不成故云不住学地等。此准宗思之。问。此三种成佛若互通耶。若各别。答。理成佛可通上二。上二不通。问。何理成佛通上二成佛。答。信满摄诸位亦约理事融通说。住等摄诸位亦然。故章文云。然此无尽皆悉在初门中也。故此经初发心菩萨一念功德海等。乃至又云。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问。上言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中已有此义。与此何别。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即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门。及与一切众生皆悉同时同时作佛。后能新新断惑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具足十佛以显无尽逆顺德。故及因陀罗微网九世十世等遍通诸位。谓十信终心已去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及佛地等同时遍成无有前后具足一切耳。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也。问。若尔可立二成佛。何立三成佛。答。初二狭后一宽。故别立也。何者理成佛亦通信满以前一切凡位。初二限信满及住等故有此宽狭耳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血族虐恋

    血族虐恋

    枝随风动,叶随风舞,梧桐树下,忘尽前尘往事“炎昊宸,你最终还是弃我而去......现在的我爱上了血族妖皇北冥帝皓,你会怪我吗。”“我是血族妖皇北冥帝皓,她是血族妖神安紫灵,昊宸我会替你守护好她生生世世。”“北冥帝皓,记住你说的,替我守护好她生生世世。小灵儿,对不起,下一世,只愿做你哥哥,爱护守护你......”
  • 创世玄帝

    创世玄帝

    前世妖孽悟性!今生天元神体!王枭穿越后两者合一,以两世记忆,踏上了自己的玄修之路。蕴创世青莲,壮修行根基,以开天诀为战技领悟意境,更有三十六品莲台传承《补天印》与补天丹……“我要让这天,以我为尊,由我创世,万古称帝!”
  • 感灵人

    感灵人

    它选择我,认定我,我害怕过,躲避过,直到觉醒的那一天。开始保护我在乎的人,开始对抗恶灵,开始发生一段段和灵有关故事。我是谁,我是听到他们称呼我为感灵人......
  • 羽破天穹录

    羽破天穹录

    一个失忆的少年,一个上古大神的执念残留,他能不能找回过去的记忆?他的过去又是怎样?一世修真,百世轮回,笑傲沧海,羽破天穹
  • 赌石笔记

    赌石笔记

    赌石,简而言之,就是关于一场石头的赌博。赌石,刚开始是赌一块石头,后来变成了赌一段河流,然后是赌一个石种,然后是赌“人”最后的赌注是:奇石还是和田玉?最大一笔赌注达到赏石业的最高境界。然而,本书又不是一本纯粹的关于财富传奇的小说,似乎又是一本犯罪小说,另一条线索是一桩小镇扑朔迷离的谋杀案,折射出八十年代中国乡村和城市的观念碰撞及由此引发的悲剧。黑暗的小镇里隐藏着什么秘密?一个小镇女孩的离奇死亡,使小镇弥漫着骇人听闻的流言,诡异的水下龙鱼,山顶神秘的小屋和蹊跷的火灾,都和尸体手中的那颗温润的石头有关?
  •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不可不知的万物简史

    不可不知的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 盛宠狂妃:绝色嫡女倾天下

    盛宠狂妃:绝色嫡女倾天下

    新婚之夜,某女把自己裹成了一个粽子,蜷缩在床角,眼睛直瞪着某男,“丫的,你敢碰我试试看?小心变猪头!”“试就试,我还蛮想知道你怎么把我变猪头呐?”说罢,某男化身为狼扑向某女。片刻,屋里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只听某男哀叹,“娘子,你这是要谋杀亲夫?”“我看你再敢碰我试试!”一朝穿越,霸道女总裁成痴傻嫡女,亲爹不疼,后妈不爱,嫡妹背叛,不知廉耻的庶姐还整天在自己眼前晃!跟姐斗?你们还嫩着呢!结果一不小心惹了一个闷骚腹黑男,从此宠她上天,粘她入地……
  • 驭武之道

    驭武之道

    本人的第一本书,希望大家希望内容绝对精彩。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阴符经玄解正义

    阴符经玄解正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