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教大綱
經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七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女人。衣食自然。壽命無量。其佛號阿彌陀。放大光明。接引一切念佛眾生。往生彼國。蓮華化生。不由胎藏。若人能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每日合掌向西。專稱佛號。或數萬聲。或一萬聲。或千百聲。乃至臨終十念。俱得往生。見佛聞法。永不退轉。其知書識字者。每日誦小阿彌陀經一卷。或三卷。或隨力隨分。兼誦無量壽經。觀經。華嚴。法華。圓覺。金剛。楞嚴。維摩等經。及起信。唯識等論。俱係上品資糧。平居又須受持三歸五戒。集諸功德。回向西方。得效更穩。
或以釋迦文佛降生之處。謂為西方淨土者。謬也。釋迦降生天竺。與此震旦同在南贍部洲。舉足可到。合四大部洲為一四天下。如此百億四天下。名為一佛土。從是而西。過十萬億佛土。乃至極樂世界。以此例彼。其相去豈直天淵而已耶。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無非教人識自本心。明見佛性。是心是佛。離心無佛。於斯薦得。不歷程途。直趨寶所。是名念自性佛。亦名念實相佛。然此眾生根器不齊。猝難證入。即或依教生信。自肯承當。而無明未破。業種宛然。入胎出胎。迷失正念。無可奈何。所以復開往生淨土一門。教令念阿彌陀佛。回向西方極樂。由阿彌陀佛往昔因中。發四十八願。徧攝羣品。無論若智若愚。或善或惡。十念功成。橫截生死。故謂諸方便中最勝方便。欲入此門。先須知苦。既知苦已。須求出苦。一切眾生以苦為樂。不思此身自無量劫來。暫在人天。驚同閃電。俄而銅柱鐵牀。魂遊地獄。俄而毛羣羽族。血染刀砧。皆由業識所牽。如牛拽磨。輪轉無窮。即今暫得此生。老病死衰。疾於呼吸。惡露不淨。無異臭屍。是非發決定心。起精進行。何由出離。更念人在世間。實賴天地父母生成之力。然天地父母。能賦我官駭。畀我衣食。而不能脫我苦輪。開我正覺。唯有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能救拔我。能攝受我。承斯恩力。如虎負山。如龍得水。心心不捨。步步不離。三昧成時。現前見佛。自利利他。同登彼岸。豈不快哉。
二淨業正因
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今先明歸戒。經云。昔有梵志饒財多寶。若布施時。金鉢盛銀。銀鉢盛金。乃至玉女象馬。衣裳房舍。各足八萬四千之數。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歸。受三歸者。施一切眾生無畏。如上布施及受三歸福。復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具滿故。凡受歸戒。須從師受。設未遇師時。先向佛前。日誦三歸章句。其五戒行之既熟。然後求師證明。如能發大菩提心。進受菩薩戒。則更善矣。其三歸云。
歸依佛。不墮地獄。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不墮餓鬼。我今歸依法。 歸依僧。不墮旁生。我今歸依僧。
每時課畢。復稱云。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三節三拜)
其五戒者。
一不殺生。(凡有生命。乃至魚蝦蚤蝨之類。俱不得殺。能放生者更善) 二不偷盜。(凡非我所有。乃至一針一芥。不得故取。能布施者更善) 三不邪婬。(凡非其匹偶。俱不得犯。能永斷慾事者更善) 四不妄語。(凡無實之言。乃至呪詛惡罵。俱不切發。能勸人為善者更善) 五不飲酒(自不飲酒。亦不得教人飲酒。能長齋不晚食者更善)
經言。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月小。則用二十八二十九)凡六日。四天王巡行南洲。觀察人間善惡。又正五九凡三月。帝釋以大寶鏡。正照南洲。考核罪福。並宜齋戒念佛。懺悔修省。謂之年三齋。月六齋。又每月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為十齋(見地藏經)初發心人。並宜留意。
三淨課儀式
每日晨昏。佛前焚香作禮。誦阿彌陀經一卷。唱云。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或千聲或三千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
誦畢。稱佛名膜拜。或四十八。或二十四。少則九拜。菩薩海眾各三拜。拜時觀想聖容。如在瑠璃寶地。親聞說法。依正莊嚴。了然明白。隨誦回向文云。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誦畢。稱三自歸。一稱一拜。(文見前)如是行持。每日或二時。或四時。或六時。若有事緣。但行晨朝十念。謂盡一口氣為一念。制心不亂。一以當百。其餘隨力隨時。常提六字。或四字。不可忘失。
普賢行願品。若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轉。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右節錄普賢行願品末卷文。此卷攝全部華嚴。指歸極樂。能讀誦全卷者。最是往生捷徑。或但用此節文。作夜課回向。俾菩提苗日夕增長。其生品亦定當殊勝也。
四西方境觀
修淨業者。持名之外。必兼觀想。觀想之法。具詳觀無量壽佛經。今不具錄。但依慈雲大師所明觀法。出其大略云。欲修往生觀者。當於一處。繩牀西向。跏趺端坐。頂脊相對。不昂不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所修觀門。略示二種。仍逐所宜。不必并用。一者普觀。自想即時所修。計功合生極樂世界。當便起心生於彼想。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華合想。作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作此想時。大須堅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見。經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繫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劑分明。作此想時。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即假即空即中。不一不異。非從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今繪接引見佛二圖。以資觀力。下用九蓮分標九品。蓮各四十八葉。以表所持佛名。一一流入如來願海。此土發願往生。彼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本。精進者華日榮。懈怠者華日悴。九品高下。於此可驗。末總為一大圓圖。以表九品總歸一乘。故曰無不從茲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或有不樂修觀者。專一持名。亦無不可。持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即觀在其中矣。
接引往生
見佛聞法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九品同歸
右九品蓮臺及大圓鏡圖。共四千八百圈。每誦佛名十串。以硃點一圈。合各串零頭。約得五百萬之數。積久點滿。又以黑白青黃四色點之。分點五次。計得二千五百萬。填滿後再易新本。若能勤行精進。每點各加十倍。以萬當千。更好。其舊本或向佛前焚化。或俟臨命終時焚化。仗此勝因。決生淨土。每本填滿。即注云。
弟子 持誦萬德洪名。滿 萬 之數。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五往生功行
往生正因。念佛為主。功行為助。何名功行。一誦讀大乘。二勤行方便。大乘者。即前所列諸經。日誦一卷或數卷。周而復始。但須精熟。不必貪多。精熟後。尤貴博問先知。深解義趣。銷歸自性。方不枉費工夫。方便者。本蓮池大師作福圖說。條列如左。其四料簡曰。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沈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羣。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其作福條目云。
孝順父母 忠報君王 裝塑佛像 印造經典 齋供僧伽 敬事師長 營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絕宰殺 買放生命 飯食飢民 衣濟寒凍 開掘義井 修理橋梁 平砌階道 普施茶湯 看療病人 給散藥餌 伸雪冤枉 出減刑罪 安養衰老 撫育孤孩 埋藏屍骨 給與棺木 饒免債負 義讓財產 還他遺失 救濟患苦 祈禳災難 薦拔亡魂 勸和爭訟 生全人命
如上所說誦經作福。俱可資助往生。尚有無始以來深重罪業。不加懺悔。莫能湔洗。所以普賢十大願王。懺悔居一。行者但勤行懺悔。臨命終時。直往西方。更無障礙。今繪四圖於左。首誦經。次懺悔。次作福。次普度。凡誦經禮懺。每一卷。加一點。如小阿彌陀經。三徧為一卷。心經二十一徧當一卷。懺用淨土及大悲等。不能禮懺者。但稱南無阿彌陀佛。向西膜拜。每百拜。抵懺一卷。須至誠懇惻。如對目前。不得散亂。作福一件。如前加一點。其施錢功德。須分三等。力饒者以千錢為一件。次以三百錢為一件。下者以百錢為一件。至求生淨土。尤貴發菩提心。菩提者。覺也。覺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前所有行願。自利居多。利他偏少。今別列一圖。運心分注。代彼四恩三有。回向菩提。求生淨土。庶得冤親等度。宏濟無窮。
讀誦大乘
懺除業障
勤修方便
等度冤親
右四圖。每圖四百八十圈。如前五次填滿。不能五次。即量行節減亦可。注云。
弟子 持誦 經。共 千 百卷。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禮誦 懺儀。共 千 百卷。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謹遵遺教。廣修眾善。今合計所行。共 千 百件。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普為四恩三有。代申回向。今將所誦萬德洪名一圖。分為十分。一奉祖先父母。一奉帝主大臣。一奉三黨眷屬。一奉師友。一奉諸天。一奉諸鬼神眾。一奉地獄眾生。一奉冠帶人倫。一奉編氓下賤。一奉羽毛鱗介蜎飛蝡動之屬。盡此報身。同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