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10900000008

第8章 清代的赏石文化

公元1616年,女真人领袖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族。1644年顺治入关,定都北京,逐渐统一全国。清代凡267年。

清代与元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比较而言,清代帝王更加重视文化,而且汉化程度相当之高。清代帝王个个勤政,与晚明帝王的怠工形成鲜明的对比。清代赏石从宫廷与民间两个方面共同发展,形成新的风格。

◇皇家赏石文化

满清入主中国,经过顺治及康熙朝的经营,政权基本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朝廷对汉民族的文化非常重视,对赏石艺术的欣赏与赏石的收藏,也迅速发展起来。

大清国宝松花砚石

中国文人砚始于唐武德(唐高祖年号)年间,经宋代文人的发扬光大,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始定。这些名砚都具有软硬适中、滑不拒墨、涩不滞笔、温润细腻的特点。帝王推崇某一种特定砚石,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两例: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为歙砚所做的贡献;另一个就是大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将松花石拔濯为御用砚石,并使之成为中国文人名砚。

东北长白山是清代帝王的龙兴之地,松花石原为驻军士兵的磨刀砺石。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玄烨命内务府造办处,在武英殿设松花石砚作,专司松花石的开采、运输、设计、制砚。康熙四十二年(1704)起,为了便于督导,将松花石砚作由武英殿造办处改归养心殿造办处。雍正朝增召琢砚名匠入宫,将松花石砚作由一作变为二作,进一步增加了松花石的产量。乾隆三十五年(1774),乾隆帝弘历亲自主持,并命大学士于敏中编纂了《西清砚谱》,将6方康熙、雍正和自己御用松花石砚列为砚谱之首,并作序说:“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将松花石砚誉为大清国宝。

御制松花石砚除供皇帝、皇族使用外,主要是恩赐功臣,借以达笼络、统御之功。蒙赐松花石砚的大臣,皆“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而藏之,以为子孙之宝”。大清御制松花石砚,现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博物馆。近年来,松花石砚不但焕发出勃勃生机,松花石也作为新的赏石品种出现。它那展现山川神秀的形态、丰富的色彩、温润细腻的质地,无不向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石闻追踪

青莲朵

青莲朵为南太湖石,长达2.2米。据史料记载,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有石置于临安吴山德寿宫冷香亭,名“芙蓉石”。乾隆十六年(1751),帝南巡至临安,见此石十分喜爱,不禁扬袖拂拭,感慨而成诗:“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地方官员随后将此石送往京师,置于长春园茜园中,乾隆帝为之改名为“青莲朵”。乾隆三十二年(1767),帝又赋诗:“昔年德寿石,名曰青莲朵。……”民国时将此石移中山公园社稷坛下至今。

清代极盛时期的御苑赏石

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君,有着很高的汉文化素养,尤好山水。他在《静宜园记》中说:“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乾隆帝先后六次巡视江南,足迹遍及江南园林精华荟萃的各地,凡有喜爱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粉本,携图以归,作为皇家园林建设的参考。

一些重要的建园、扩园,乾隆帝都要参与规划,表现出行家的才华。乾隆主持修建的园林,包括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根据乾隆前30年的统计,新建、扩建的皇家园林有十几处,面积达上千公顷之多,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皇家园林中,汇集了各地的优秀奇石。清代御苑除传承了明代遗石,又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很多名石。乾隆南巡也很留意奇石。根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有恭帝赵显咸淳年间遗留“芙蓉石”立峰一座,高丈许,具玲珑刻削之致。乾隆南巡,“尝拂试是石,大吏遂辇送京师”,置圆明园朗润斋,改名“青莲朵”。民国时移至中山公园。又据《履园丛话》记载:“扬州九峰园奇石玲珑,其最高者有九,故以名园,相传皆海岳庵(米芾故居)旧物也。高宗(乾隆庙号)南巡见之,选二石入御苑。”以上二石,皆为两宋所遗太湖石。乾隆还在北京西山大量采集“北太湖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米万钟遗石“青芝岫”和“青云片”。此二石俱为产于北京房山的“北太湖石”。万历末年,米氏欲运往勺园,因官场变化,存于良乡。清代被乾隆发现,分别运往颐和园和圆明园。今“青芝岫”仍在颐和园乐寿堂前,“青云片”已于民国时与“青莲朵”一同安置在中山公园。

皇家园林置石,除太湖石外,尚有灵璧石、英石、昆石、钟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石笋石等品种。除造型石外,还有纹理石、画面石等类别。御苑赏石经过晚清、民国多次战乱毁坏、丢失,至今尚有百余尊幸存,供人凭吊与欣赏。

清代皇家的文房赏石

清代文房清玩的审美理念、制作技艺更臻完善。康、雍、乾三期帝王皆具学养、雅好艺术,使文房清玩成为造办处制作的最大宗物件。同时皇帝也视文房清玩为治世教化的工具,将清代文房的鉴赏与收藏推向顶峰。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命大学士于敏中等人,精选内务府所藏诸砚,编为《西清砚谱》。砚谱所著录砚石,正谱为200方、附录为40方,总计共收录砚石240方,包括各种文人石砚。199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本院珍藏,原《西清砚谱》中所列石砚中的95方悉数取出,举办了“西清砚谱古砚特展”,使众人一览古砚风采。

由于康乾盛世的推动,文人印石也呈现出繁荣与辉煌的景象。清代昌化鸡血石被皇家封为“印后”,名声大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宸翰”皇印,通高15.2厘米,面阔8.5厘米见方,有红、黑、黄、白、青等多色,施以俏雕,精巧绝伦。清嘉庆帝“惟几惟康”宝玺,选用色为栗黄、温润亮丽、鸡血如丝如缕的方形昌化石,通高14厘米,面方7.1厘米。这两方皇印,曾于2004年回到昌化石产地浙江临安展出,一时昌化鸡血石家乡的人们争睹宝玺,盛况空前。

清代康乾盛世,福州寿山的田黄石被尊为“石帝”,用于帝王玺印,受到青睐,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有福(州)寿(山)田(黄)丰的吉祥寓意;二是纯正的黄色与皇权象征的明黄正色相合;三是温润佳质,无根而璞,稀有珍贵。晚清末代皇帝溥仪,曾献出的“田黄三链章”,也就是乾隆御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帝王收藏的文房石玩中,小型奇石、砚山、山子、砚屏、笔洗、墨床、镇纸等不计其数,对推动清代文房石的鉴赏与收藏,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影响惠及后世。

◇民间赏石文化

民间的赏石文化至清代呈现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景象。文人赏石与皇家赏石交相辉映,形成古典赏石最后的高峰与风采,留下了标新立异的赏石形态。

园林赏石

清代的江南园林,以扬州、苏州最为繁盛。清代中期,苏州园林已成领先之势,其中“留园”的奇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留园”原为明代“东园”废址,乾隆五十九年(1794)归吴人刘恕,改名“寒碧庄”。刘恕中年退隐,唯好花石,收集太湖石十二峰置于园内。刘恕在《石林小院说》中写道:“余于石深有取,……虽然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将赏石审美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同冶十二年(1873),官僚盛康购得该园,更名“留园”。留园有着丰富的石景,其中冠云峰为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峰高6.5米,确为群峰之冠。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明代疏浚大运河时打捞出水的峰石。冠云峰两边又有瑞云、岫云两峰相配,形成江南园林中著名的奇峰经典。

皱云峰、玉玲珑、瑞云峰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

皱云峰

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康熙初,吴六奇将军赠查伊璜孝廉之皱云石,曾至海盐顾氏,后仍归海宁,为马容海光禄所得,马殁而石尚存。”该石后多经转手,移至石门福缘禅寺。嘉庆海宁马汶《皱云石记》云:“英石峰一座,嵌空飞动,疑出鬼工。”

皱云峰为英石中罕见巨峰,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为江南三大名石中“皱”、“瘦”的典范。该石右下方刻有篆书“皱云”两字,石背有“具云龙势,夺造化功,来自海外,永镇天中”题刻。“皱云峰”于20世纪60年代移至杭州花圃,1994年移至杭州江南石苑至今。

玉玲珑

玉玲珑为太湖石,高3米,孔窍密布,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同类峰石中罕见,是江南三大名石中“漏”的典型,据说在石下燃起一炷香,石上百孔生烟,蔚为奇观。

玉玲珑为宋代“花石纲”遗物。明代王世贞称道“秀润透漏,天巧宛然”,“压尽千峰耸碧空,佳石谁并玉玲珑”。明正德年间为太仆寺卿储显所得,后随其女儿陪嫁移至豫园,园主潘充端将石置于玉华堂,朝夕相对。如今人们仍能在上海豫园,一睹玉玲珑的风采。

瑞云峰(前)

瑞云峰俗称小姑射,高5.12米,宋代朱缅采自太湖洞庭西山,正宗太湖水石,“花石纲”遗物。此石嵌空玲珑,涡洞相连,为江南三大名石中“透”的典型。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吴中有瑞云峰,宋朱勔所进艮岳物也。……吴兴董守伯买之,载归过太湖,船覆石沉,乃百计取出,则一石盘,非峰石也。又竭力再取,始得所沉石配之,(石盘)即此石之座也。”此石明初先为陈氏所得,运自太湖,座忽沉没,仅存其峰。此后董氏以石赠嫁徐氏,峰沉竟连座同起,也是瑞物奇事。徐泰时将瑞云峰置于东园(今留园)。乾隆四十四年(1779),移入苏州织造府西宫(今苏州第十中学)至今。

瑞云峰从留园移走,后来的主人又移来一石填充空缺,所以有了前、后瑞云峰之说。

瑞云峰为“透”之典型。现在留园的“瑞云峰”是留园主人盛康后补峰石。“玉玲珑”也是太湖石,高3米,为“漏”之典型。现存上海豫园。

北京是北方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至清中期尤盛,其中“半亩园”,就是园林置石的典范。“半亩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为李渔所建,所叠石山为京城之冠。道光年间由官僚麟庆购得,又增奇石甚众。据麟庆撰写《鸿雪因缘图记》载:“园中所存,尚康熙间物。余命崇实(麟庆长子)添觅佳石,购得一虎双笋,颇具形似,终鲜皱、瘦、透之品。乃集旧存灵璧、英德、太湖、锦州诸盆玩,并滇黔硃砂、水银、铜、铅各矿石,罗列一轩,而嵌窗几。”半亩园中不但有叠山、置石,还辟有奇石陈列轩。

文房赏石

清代文房赏石,仍沿袭明人精巧的风格,但因资源的枯竭,新石种时有补充,赏玩方法多样,传承石更加珍贵。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皖之灵璧山产石,色黑黝如墨,叩之,泠然有声,可作乐器,或雕琢双鱼状,悬以紫檀架,置案头,足与端砚、唐碑同供清玩。海内士夫家每搜藏之,然佳料不多观,大率不逾尺也。”灵璧石玩赏方法出新。《清稗类钞》记:“颜介子所见之英德砚山,则上有白脉,作‘高山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脉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点画波磔耳。谛视之,非雕非嵌,亦非渍染,真天成也。”这是罕见的英德文字石。清吴绮说:“英石出韶州府英德县,峰纹耸秀,叩之有金玉声为佳,而其要有三,曰皱漏瘦,皱谓纹理波折,漏谓洞壑玲珑,瘦谓峰峦秀峭,备此三者,方见砚山全德矣。”传统赏石影响犹存。

清代谢堃《金玉琐碎》说:“在长沙刘子厚家有五座笔山,分五色,黄色者卡什楞也,青色者青精石也,黑色者黑晶也,红色者玛瑙也,白色者羊脂玉也。彩色斑斓,亦堪雅玩。”清代玩石的色彩丰富起来。

清代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岭南产蜡石,从化、清远、永安、恩平诸溪间多有之。予尝溯增江而上,直至龙门,一路水清沙白,乍浅乍深。所生蜡石,大小方圆,裸砈多在水底,色大黄嫩者如琥珀。其玲珑穿穴者,小菖蒲喜结根其中。以其色黄属土,而肌体脂凝多生气,比英石瘦削崭岩多杀气者有间也。予尝得大小数枚为几席之玩。”《金玉琐碎》中记载:“余在广东见腊石,价与玉等及。”清代蜡石为新品种,赏玩和鉴评方法与现在相似,价值不菲。

◇清代赏石著作

清代虽然没有《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那样的鸿篇巨作,却不乏新颖别致、真知灼见的赏石新篇,赏石理念更加丰富多彩。

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

寿山石品种繁杂。最早提出寿山石分类法的人,是清代学者高兆和毛奇龄。

高兆,福建侯官县人。康熙六年(1667)高兆回乡,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寿山石专著《观石录》。其中提出:“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闇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摩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这是最早的以坑分类。

毛奇龄,浙江萧山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客居福州开元寺,写出继《观石录》之后的第二部寿山石专著《后观石录》。书中进一步提出“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后人将这种分类方法称为“三坑分类法”,为海内外鉴赏收藏家普遍认同,成为寿山石划分标准,影响深远。

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赏石文化

李渔(1611~1680),号笠翁,祖籍兰溪(今江苏兰溪市),生于如皋(今江苏南通)。李渔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诗,被明清名士钱谦益评为“龆龀(换牙)时便惜分阴,宜其以文章名世也”。李渔33岁准备二度应乡试时,中途闻警折回,此后江山易主,李渔有故国情怀,不再以功名为念。

李渔为明清之际的奇才,一生创作甚丰,有诗文、史论、戏剧、小说、园林和美学理论等著录。李渔还是三百年来最成功的书商,他的《芥子园画谱》,滋养了无数绘画艺术人才。

李渔的《闲情偶寄》,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1),是一部生活美学和养生行乐的宝典。该书共分八部,下设子目,其中园石美学,亦大有可观之处。《居室部·山石第五》:“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极言园林山水的重要。

《山石第五·大山》:“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犹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唐宋八大家之文,全以气魄胜人,不必句栉字篦,一望而知为名作。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同一致也。”李渔为文章里手,以行文始重结构,喻园林造山之重全局。《词曲部·结构第一》中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造伟山与成雄文者,结构统领同理也。

《小山》中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这里李渔的相石美学思想,与宋代一脉相承;小山之美,与稍早的计成《园冶·掇山》中所说“峰石一块者,……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虽有山、峰之别,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壁》又说:“假山之好,人有同心;独不知为峭壁,是可谓叶公好龙矣。山之为地,非宽不可;壁则挺然直上,有如劲竹孤桐。斋头但有隙地,皆可为之。且山形曲折,取势为难,手笔稍庸,便贻大方之诮。壁则无他奇巧,其势有若累墙,但稍稍迂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且山之与壁,其势相因,又可并行而不悖者。”壁立千仞,向来是诗文吟咏的雄姿,也是掇山的点睛之笔。造园无此胜景,有叶公好龙之嫌。

《零星小石》将园石比作治病的良药:“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同一不急之务,而好为是谆谆者,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当医,与施药饵济人,同一婆心之自发也。”李渔劝人赏石,如同治病救人,为免俗的良药。《晋书》记载,王子猷(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字子猷)曾寄居空宅,令种竹,言:“何可一日无此君?”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见立石颇奇,拜之,每呼为“石丈”。笠翁发“有此君不可无此丈”之叹,并谓二物为可“治俗”之良济也。

笠翁有才气,也有骨气。在明清交替的混乱之际,一介没有功名的平民,其命运坎坷可想而知。“十日有三闻叹息,一生多半在车船。同人不恤饥驱苦,误作游仙乐事传。”诗中道出笠翁几多苦涩与无奈。但是,笠翁是个生活情趣非常浓郁、而又人格独立的士子,他造园、刻书、编剧、写曲、吟诗、撰文,营构生活中的女色、花草、饮食、服饰、器玩、起居,以情趣之心享受生活,“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

笠翁推崇审美:“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近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笠翁又追求简雅,他在书中说:“天下万物,以少为贵。”“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他倡导“文贵洁净”:“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笠翁崇尚自然,享受生活,将一生“闲情”,“偶寄”于妙笔之下,竟成传世之作。笠翁友人余怀在书序中说:“今李子《偶寄》之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此非李子《偶寄》之书,而天下雅人韵士家传户诵之书也。吾知此书出,将不胫而走。”时人吴伟业称笠翁:“前身自是玄真子,一笠沧浪自放歌。”

梁九图的《谈石》

梁九图为清早期文人,生于广东,钟情蜡石。他在《谈石》中说:“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蜡石。蜡揖逊太湖、英德之巨,而盛以磁盘,位诸琴案,觉风亭水榭,为之改观。……蜡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梁九图收藏的12枚蜡石各具形态,峰峦、瀑布、峭壁、溪涧、悬岩、陂塘等山水景观俱全,欣赏时湖光山色尽在眼前,是人生最大乐趣,其他世俗之事不足道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讲:蜡石一要“色大黄嫩”。二要“玲珑穿穴”,三要“肌体脂腻”。又说:“蜡石以黄润如玉而有岩穴峰峦者为贵。”与粱九图说法如出一辙。可见清代鉴石,因石而异,对黄蜡石的形、质、色要求很高。

梁九图在《谈石》中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的不中选。”这就是我们现在鉴石中所说的意韵。梁九图对养石之水质非常重视。他在《谈石》中说:“浇必用山涧极清之水,如汲井而近城市者,则渐起白斑,唯雨水亦差堪用。”这是养石研究的心得体会。梁九图在谈到赏石陈列时说:“位置失法,无以美观。……檀跌所置于净几明窗,水盘所储贵傍以回栏曲槛。”台座石与水盘石要与环境搭配得当,才能尽展赏石之美。梁九图的赏石法,确有超越前人之处,自然也有启发后来者之功。

郑板桥的赏石评论

郑板桥(1693~1765)治印,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文。一生饱读诗书、遍访人文遗迹。乾隆十八年(1753),为政12年后,已届61岁的郑板桥因清刚耿介、孤傲不羁被诬陷辞官。离任之时作画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表现出皈依自然的憧憬。

郑板桥重回扬州,从此绝仕途,以卖画为生。诗朋画友纷纷来会,同为扬州八怪的李葂为迎接板桥赠联“三绝诗书画”,板桥脱口对“一官归去来”。天然绝对惟板桥可当之。

郑板桥题画诗:“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之色。”郑板桥崇尚君子之气节与风骨,曾画一独立高耸之石,题诗曰:“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陶渊明的精神如此嵯峨,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板桥画石而题文:“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米元章论石,不如说是以石法论文人特立独行之气节也。而东坡的“石文而丑”更胜元章一筹,其胸襟、人格都治为炉火纯青之高尚境界。郑板桥的“陋劣中有至好也”,“丑而雄,丑而秀”,正是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哲学思想的写照。奇特的形态中能感受到一种罕见的人格力量、气魄与风骨。板桥这段精彩的题画文,似乎在谈及画石法,又像是对前人鉴石法的总结,抑或是论及文人之特立独行的风骨。不断被后人引用、论及的这段文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魅力。

板桥题石诗:“老骨苍寒起厚坤,巍然直拟泰山尊。”“冲天塞地横中立,莽莽苍苍气深郁。”“气骨森严色古苍,俨如公辅立朝堂。”老骨苍石,凛然之气直冲霄汉。板桥又题:“窗外石头窗里石,两两相看如壁里。”窗外老骨柱天,窗内文人之风骨卓然也。

板桥自评语:“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晚年有诗:“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崚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板桥是卓尔不群的才子,惊世骇俗的居士,他的苍石与风骨并存。

◇清代赏石的发展

清代艺术风尚奢华,追求繁复的装饰、亮丽的色彩。而清代赏石的形态,也深受影响,表现特征为:一是新石种不断发现并成为收藏新宠;二是石头的质地、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三是文房传统石更加小巧,传承古石更加珍贵;四是赏石雕琢与修治普遍,文房的石质艺术品增多;五是赏石大多配有底座,结构变得复杂,雕饰愈加繁复。

同类推荐
  • 三只耳朵听音乐

    三只耳朵听音乐

    本书是小提琴曲《梁祝》作者——陈钢的散文集,收录《三只耳朵听音乐》、《关于“耳朵”的补白》、《三个“洋”老头》、《命运在敲窗》等作品。
  •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本书学术灵感与成果资源来自“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ForumforFilmStudies)承办的“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五辑:“电影市场与审查制度”,“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唐山’记忆与香港主义”,“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和“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香港与台湾电影中的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以及当前华语电影合拍片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为读者奉上当前国内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创见。
  • 黄苗子说黄苗子

    黄苗子说黄苗子

    《黄苗子说黄苗子》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热门推荐
  • 青春痛爱:老婆大人,你别跑

    青春痛爱:老婆大人,你别跑

    到底是云欠天空一片蔚蓝还是天空欠云一场雨?原来青春里没有谁对谁错。他,一个只会念书的书呆子;她,一个背景显赫的小太妹。当爱上她后,他欲罢不能,丢了高考。经年后,她回来找他,他却变成了一个可怕腹黑的人。面对强大的命运,他能否抗争的了,面对不可战胜的敌人,她能否保全自己。
  • 舞女变武女

    舞女变武女

    唉,这年头,真是无语,买个手链也有错吗?被一条手链弄的舞女变武女,开始了古里古气的生活.幸好仙女师傅对我好得不得了..要不然,我还真是会被那个不如一只小强度量大的冰块欺负呢.哼..让你们瞧瞧我这个21世纪即将震撼武林的高手.!
  • 你的身边还有我

    你的身边还有我

    当你孤独时你的身边还有我,当你流泪时你的身边还有我,当你快乐时你的身边还有我,我会永远陪着你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们都在一起,泰西一生推(看看就好,不必认真!)
  • 逼婚成宠:傅少,请克制!

    逼婚成宠:傅少,请克制!

    结婚前夕,未婚夫和亲妹妹滚床单,她怒火攻心在酒吧睡了个上等货。等等,这货居然有病?去医院检查,发现他居然是妇科妙手?!当场让她脱裤裤?抵死不从!她被亲妹妹暗算,被前男友纠缠,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从天而降,一次次将她捞出水火。“大叔,我说过不用你负责的。”“你是我结婚证上的太太,不得不负责。”没去民政局没拍结婚照,就这样莫名其妙被戳在了某人的结婚证上?!这是什么鬼!傅少我要离婚!喂,大叔,说话就说话,干啥脱衣服!傅少请你克制一下!
  • 大宋王朝4

    大宋王朝4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天姥仙境传

    天姥仙境传

    一现代IT精英穿越到唐朝却身患绝症,为寻仙路来到天姥山,机缘巧合恰逢两大圣地为白日飞升生死相拼。他救狸猫,入仙境,解绝症,练奇功,悟玄机,并圣地,成仙缘!
  • 傲天神皇

    傲天神皇

    涅槃重生,神皇再世!特种兵杨武魂穿异世,摇身成为仙宗唯一真传弟子。修灵决,炼武道,灵武双修,君临天下!踩天才,灭魔宗,收小弟,成就最强神皇之路!魔修女,灵公主,小师姐,异界美妞一网打尽!
  • 冥动乾坤

    冥动乾坤

    废材少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破解自己无法冥想的办法,意外重生。一人,一剑,一兽,天上地下,任我纵横!
  • 逐心居

    逐心居

    黑暗是我的宠儿,我是黑暗的奴隶。堕落也欢愉。欢迎来到逐心居。
  • 佛本行经

    佛本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