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行踪
访妈祖的故乡
莆田是我们海滨之旅的第二站,距莆田不到十公里处有一个形似弯眉的小岛——湄洲岛。这个面积仅十六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两万的渔村小岛,距台湾台中市只有七十二海里,距福州马尾港也不过一百多海里,是国内外闻名的“海峡女神”妈祖的故乡。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亿多妈祖信徒朝拜和旅游的地方。
早上起来,吃过早餐,我们便在文甲码头搭渡轮去湄洲岛。船靠岸,我们便开始登山,一路拾阶而上,四周很静,只有左边的溪流在潺潺作响。整个湄洲岛被裹挟在一种淡淡的、潮潮的雾气之中,空气异常湿润。同行的唐老师告诉我们,这种雾气是海滨城市所共有的海雾现象。我感觉湄洲岛所赐予的舒适,不仅来自空气,还有海岛的地气和植物的精气。
山路蜿蜒,越往上走,越觉得天空暗淡,恍如进入“林深疑作雨”的境地。道路边枝长叶茂的凸脉榕树,加上过江龙、扁担藤、狮子尾等藤蔓植物,树藤相缠,枝繁叶茂,根网交织,疏密重叠。一眼望去,莽莽苍苍,挺拔秀美,形成独有的南国绿林自然景观。在这丛绿中,其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高大的榕树和从石缝中冒出的藤树紧紧相拥,从根基一直到树梢,麻花般缠绕着,中间掉下的许多枝蔓,形成仪态万千的网带。
进到山腰的天后宫,这是妈祖的祖庙,是各地妈祖信徒的朝圣之地。据唐老师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的前后几天里,台湾同胞、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大陆的香客游人组团前来朝拜,庙宇内外,游人如织。但今天游人却很稀少,我们虽在庙宇,也未见香火升腾,白云缭绕,透露出山中的清静。穿过天后宫,沿着陡峭的石阶小路再往上走,已到了湄洲岛最高峰,抬眼即见一尊高达14.4米的巨型妈祖女神石雕像耸立在峰巅。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北宋建隆年间的一个渔家女。据民间传说,她勇敢聪慧,熟悉水性,善于观测天象,通晓医学知识,乐于助人,经常驾舟出海指点出海渔民以及救助翻船失水的遇难者……这些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曲折地反映出这里的渔民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理想、感情和愿望。这种特异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形成,当然和它所生活的地域环境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民族远古的梦,文化的根,神话传说在湄洲岛的每个景点都俯拾皆是,并且大多与妈祖故事相联系。走近观像平台,环顾四周,风平树静,云雾缭绕。偶然间,一种带有神秘感的惊喜油然而生。
晨雾,一缕缕,一堆堆,时而飘飘如丝,时而漫漫如絮,妈祖仿佛正从朦胧晨雾中醒来,安详的眼眸中蕴含着慈悲为怀的情状,凝视着人世间又迎来新的一天。驻足妈祖脚下,眼望浩渺大海,碧水涟漪;远处是朦朦胧胧的小岛,近处为如叶如点的渔舟,岸边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是建筑群,红瓦绿树,色彩绚丽。一方水土养一方绿。绿中有美景,也蕴含着文化和文明。
近年来,福建省将湄洲岛对外开放,在进出境管理、外资和台资项目审批、税收减免、土地批租、对台贸易、进口商品管理、金融外汇管理、口岸管理等十个方面有着比沿海开放地区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以广泛吸引台湾、香港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湄洲岛。现在,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富有湄洲岛特色的妈祖文化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使这个岛已成为具有旅游、朝圣、度假、娱乐、购物、出口加工和对台交往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旅游经济区。当地已投资数千万元,完成了码头、通讯设备、自来水、供电、广播电视、宾馆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在台湾妈祖信徒的资助下,扩建了拥有二十多幢殿堂楼阁的妈祖庙建筑群。我不禁慨叹:“一个城市能有这样一座秀气的岛,是造物主的偏爱。”该下山了,午后的阳光灿然地洒下来,在锦绣山峦中泛起金色的绿韵,绚丽之极。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入船而返,湄洲岛渐远,远望湄洲岛,湄洲岛如浮在江浪上的一朵绿云。
龙井村品茶
车到杭州站,旅途的疲惫还未消尽,我和同行的老马特意拜访了龙井茶的发源地——狮峰山下的龙井村。
在九溪下车后,沿着蜿蜒的山涧石板小路拾阶而上,路两旁尽是茂密的林木、山花和嫩绿的茶树。这里和我们平日看到的茶林场的景象大不一样,所有的茶树都是零零星星无规则地长在山坡上。田间、地边有茶树,岩脚坎下也有茶树。有的茶树傍着竹林,有的茶树长在半山上的悬崖峭壁间,还有的茶树长在高高的山巅上。刚刚一场稀疏的春雨过后,寂静的山林里烟雾缭绕,空气特别清新湿润。刚才还置身在闷热的闹市里,现在如同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鸟鸣深谷,清晰可闻。淙淙溪水,叮咚作响,平添了几分旅游乐趣。
到了龙井村,一位大嫂接待了我们。她一边打量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边热情地把我们让到屋里。大嫂姓汪,朴实健谈。她指着门外路旁的一片茶树说:“你们来的时间正好,明前(清明节前)采的茶采摘不久,雨前(春季头一场雨前)采的茶刚采摘焙炒完毕。雨前茶是茶中上品,而明前茶是茶中珍品。再过些日子长出的茶叶等级就差些了。”对我这个对茶道一窍不通的人来说,无疑是在听一部“天书”。雨前茶也好,明前茶也好,无非是要申明这茶叶采得早,春天采得新鲜,采得嫩。尽管山乡里年年遇到倒春寒,但终究是春天了,眼前青的山,绿的水,浓翠的山坡上一个个采茶的姑娘、媳妇们在采茶时,像要与春天比赛似的,把最漂亮的花衣裳穿出来,只见一丛丛、一蓬蓬、一簇簇碧绿生翠的茶树旁边,站着一两个穿戴花枝招展的姑娘、媳妇,她们边说边笑边采茶,双手十指飞蝶般灵巧,把小小的芽尖采摘到自己的提篮、围腰中。
听汪嫂介绍,因龙井茶是高级保健品,所以炒时只能用手,而不能用其它工具代替。用手炒可以及时控制锅的温度。每次放进锅里的绿茶不能多,三把左右,用手不停地翻炒、挤压,使之成形。她说,炒茶很不容易,也很枯燥,最难掌握的是火候,一般要学好几年才成里手。
汪艘在给我们讲述着“茶经”的同时也给我和老马沏了两杯明前绿茶。她介绍:品茶一要观其形,二要嗅其味,三要含在口里慢慢品尝。我捧起杯子细看,茶叶根根已竖起,悬浮在水中。茶杯上面一丝儿白沫沫都不起,呷一口,直觉得清香沁人,令人心醉。难怪在杭州做官的苏东坡有“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妙句。
汪嫂说,好茶还要配好水。城里人拿来泡茶的水,都是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那水经过处理,放了漂白粉,实在是给年年上市的新茶打了大大的折扣,把那最好的滋味都败坏了。只有虎跑泉水、龙井茶才是“西湖双绝”。她指着杯子说:“这是当年的龙井茶,水是山泉水,与虎跑泉水同为一脉。茶汤清澈碧绿,茶叶是细细的嫩芽尖,略带微黄。”她又沏上一杯隔年的龙井茶说:“你看叶子都泛黑了,看上去也不鲜嫩,而且香气也不那么重了,味也远不如新茶。茶叶当年是个宝,茶叶隔年是包草。”我一尝果然如此,我竟也学会了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