攷證
三輩九品
鈔云。三輩九品。以心分事理。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為品位也。九品者。觀經所云上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三品。例上輩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中輩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經於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下輩也。孤山謂大本三輩。止齊觀經六品。以三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也。靈芝判三輩止對上品。諸說稍異。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孤山靈芝唯約行因。則齊中上。取義各不同耳。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三九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三心
見上品上生觀章。
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曰。逆惡得生者。觀經疏云。以念佛除滅罪障故。佘詳之有三義。一者雖以少時心力。而其力猛利。是心勇決。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犍人也。二者亦是宿種今熟。以宿善業強故。臨終得遇知識。十念功成也。三者若非宿種則其念佛之時。必有重悔。故永明曰。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迹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卄/積]草囗龍舒淨土文曰。下品往生者。譬如紩石雖重。賴舟舡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舡。江不可渡。盖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不善。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
往生勝相篇
見往生集。各舉二三事以例其餘耳。非曰止於此也。
(還)謹按阿彌陀佛願後之偈。則佛之所度者。豈特三輩九品而已哉。但恐世人障重惑深。不願往生耳。若肯至心發願。黽勉精脩。則是篇不為虗文矣。今略開十相。而以往跡證之。庶乎觀者知所迴向云。
標名金地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元祐八年坐化。越三日。還謂人曰。吾見淨土境。與經符契。蓮華臺上。皆標合生者名。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一標明州孫十二郎。一標可久。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久所云。
(還)謹按往生之事。人多疑焉。今觀可久。不亦信而有徵乎。較之冥府提額者。又為捷徑矣。
攷證
冥府提額
宋江公望。官諫議。蔬食清修。述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云。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云。嚴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薰脩。心無愛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浮。身必歸于淨土。宣和末。一旦無疾。面西而化。
投種蓮胎
宋荊王夫人王氏。與婢妾精修淨業。一妾忽無疾而逝。俄而夫人夢與亡妾同遊寶池。見紅白蓮華或榮或悴。夫人問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纔發一念。池內便發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念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見一人坐蓮華上。夫人問何人。妾云楊傑也。又見一人坐於華上。妾云此馬圩也。又望見一金壇。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處也。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則傑已亡。而圩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淨土矣。夫人於是彌加精進。年八十一。立化。
龍舒居士曰。或者疑云。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曰。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見其形。鏡何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故此間念佛。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還)謹按夫人夢中之說。或疑其未真。殊不知有道者之夢。非世人之夢幻也。況以法照之華臺。宗本之華麗。合而觀之。夫人之言。益可信矣。豈曰幻妄云乎哉。
攷證
華臺
唐法照。憶文殊無如念佛之言。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臺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端坐而逝。
華麗
宋宗本。住慈淨寺。密修淨業。雷峯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華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
三聖接引
晉慧遠。住廬山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刻志西方。太元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端坐入寂。
宗鏡錄曰。問。心外有他佛來迎。云何證自心是佛。答。一是如來慈悲。本願功德種子。增上緣力。令曾與佛有緣眾生。念佛修觀。集諸福智。種種萬善功德力。以為因緣。則自心感現佛身來迎。不是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佛身湛然常寂。無有去來。眾生自心變化。有來有去。是知淨業純熟。自覩佛身。惡果將成。心現地獄。
(還)謹按遠師東林三十載。淨業已久。宜佛之接引也。儻無遠師之久。何以致佛之迎。曰不然。僧衒九十。始迴心念佛。明瞻晚歲。方剋志安養。俱感三聖來迎。又奚在久近乎。顧人之所修何如耳。
考證
九十迴心
唐僧衒。年九十。遇道綽禪師。得聞淨土。始迴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示我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
晚歲剋志
唐明瞻。晚歲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遽曰。佛來矣。竦身合掌而化。
金臺迎往
晉慧恭。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先化去。後恭病篤。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臺來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告曰。長者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恭欣然奮迅而逝。他如懷玉之以銀臺而易以金臺。又甚異矣。
蓮師贊曰。或謂銀臺至而復隱。金臺誓而重來。何得果報無憑。由人揀擇。通曰。此正所謂萬法由心。隨感而應者也。且火車已現。十念而得往生。天眾來迎。矢心而歸淨土。善惡聖凡之相隔。尚可轉業須臾。況金銀幾希間耶。
考證
易金臺
唐懷玉。台州人。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菩薩滿虗空。一人持銀臺來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臺。何為不然。眾聖隨隱。玉彌加精進。三七日後。向擎臺者來云。師以精進。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三日已後。謂弟子曰。吾升上品。金臺至矣。含笑而逝。太守叚公以偈贊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臺。
天樂迎空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夜聞空中樂音。似有人云。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念佛而化。
(還)謹按天樂之迎也。或旋環頂上。見而知之。或嘹喨空中。聞而知之。而此則似有人言。又不止於尋常之聞見也。非神靈之翊贊而何哉。噫。精誠之極。一至此歟。
考證
旋環頂上
唐道昂。志結西方。願生安養。至八月朔日。無所患。問齋時至未。即昇高座。舉目高視。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即於高座而逝。
嘹喨空中
宋晤恩。徧誨人以西方淨業。雍熈二年。八月朔日。端坐而化。人聞管絃鈴鐸之音。嘹喨空中。漸久漸遠。自西而去。
旛盖布列
元鄞縣周婆。精修淨土。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幢旛寶盖來入其家。黎明。婆合掌念佛逝矣。
(還)謹按旛盖之至。或夢於淨嚴尼。或見於弟子護。固難悉數。要之大丈夫當如此矣。孰謂周婆以婦人而有是哉。噫。男兒可不自強耶。
考證
淨嚴尼
晉慧虔。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幢幡華盖。七寶莊嚴。尼驚問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雖疾。神色如常。泊然而化。
僧護
唐智欽。專習禪業。求生淨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問誰秉炬。空中聲曰。來迎欽禪師耳。護急啟空。見佛身光明。旛華寶盖滿虗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光明照耀
隋法智。晚歲精勤念佛。一日忽辭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遲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還)謹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攝引往生。如法智之金光數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滿室。是也。二者身心瑩徹所致。如法祥之鏡光。嚴公之月光。是也。是雖光有大小。但身心未抵於瑩徹。則佛光決難以攝生。二者之成功一也。往生者。勿以鏡光月光為少。而以百里滿室為多歟。
考證
光明滿室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佛日夜不廢。後佛來迎。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鏡光
唐法祥。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因疾。弟子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相。頻伽鼓翼。乃倐然而化。
月光
宋有嚴。平生篤修淨業。建中靖國元年。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而隱。
異香旋繞
唐大行。晚歲入大藏陳願。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晝夜詠誦。至三七日。覩瑠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後一年。瑠璃地復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蓮師贊曰。慧永僧衒。異香七日。行今浹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至僧濟以聖師指示而生淨土。臨終。留龕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極矣。
考證
慧永
晉慧永。河南人。駐錫廬山西林。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熈十年示疾。謂眾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
僧衒
見前三聖接引囗及近。七日異香不散。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後疾篤。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几。停想無亂。又集眾諷淨土經。明夕忽起立。如有所見。謂傍人曰。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化鳥呈祥
隋智舜入廬山。踵遠法師淨業。大業初。即示疾。見鸚鵡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蓮師贊曰。智舜見鸚鵡孔雀。法祥弟子。又見頻伽鼓翼。不見佛而見眾鳥何耶。經云。是諸眾鳥。皆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故知正報依報。皆淨土相也。幸無疑焉。
考證 法祥法祥見前光明照耀下。
妙華顯瑞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後忽謂弟子曰。吾見碧蓮華徧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奄然而化。
(還)謹按見蓮華者甚眾。猶疑想念所致也。他如道綽之天花下散。僧叡之榻前金蓮。太公之棺上蓮華。眾皆見之。想念云乎哉。近有檇李陶氏棺生青蓮五華。又甚奇矣。
考證
道綽
唐道綽。并州人。篤志淨土。六時禮敬不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初八日。歸寂。聞而赴者。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僧叡
晉僧叡。冀州人。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華。倐爾而隱。五色香烟。從其房出。
太公
大明蓮華太公者。越人。晝夜念佛不絕。命終之後。棺上忽生蓮華一枝。親里驚嘆。因號蓮華太公云。
陶氏
大明萬曆二十三年事也。
往生勝果篇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所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清虗自然之身。無極之壽。
淨土十易(見淨土指歸)
一常得見佛二常聞法音三聖賢會集四遠離魔事五不受輪迴六永離惡道七勝緣助道八壽命無量九入正定聚十一生行滿
考證
淨土十易
慈雲云。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今以淨土十易揀示之囗淨土指歸。一。常得見佛。無量壽佛成道已來。經十大劫。常住不滅故。二。常聞法音。佛及菩薩。樹林水鳥。常宣法故。三。聖賢集會。觀音勢至。為其勝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四。遠離魔事。雖有天魔。皆護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輪迴。蓮華化生。無復輪轉生死苦趣故。六。永離惡道。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名字尚不聞故。七。勝緣助道。瓊樓玉殿。珍衣美饌。皆為助道之資具故。八。壽命無量。眾生壽量。與佛齊等。人天凡夫盡其智力莫知其數故。九。入正定聚。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無退轉故。十。一生行滿。常隨佛學。一生當得無上菩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