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往生章(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也)
考證 疏鈔云。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良由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云。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故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偏指極樂者。不止於無苦有樂。如隨願往生經云。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一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三聖因地篇
阿彌陀佛因地
悲華經曰。往昔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寶海。生一子。出家成佛。號寶藏如來。王請佛供養。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淨或穢。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淨有不淨。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土。復有菩薩以願力故。取不淨國。王言我今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無三惡道。皆真金色。種種莊嚴。佛告王言。汝於西方。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當作佛號無量壽如來。
考證
四天下
即四洲也。
菩薩願力
悲華經曰。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無諍念。大臣寶海。為善知識。同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輪王發願云。我作佛時。在於清淨安樂世界。攝受一切眾生。大臣發願云。我作佛時。在於五濁苦惱世界。脫度一切眾生。無諍念王者阿彌陀佛是也。寶海大臣者。釋迦牟尼佛是也。以此君臣道合。名為折攝二門囗淨土或問曰。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服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即厭且欣。可以知化道之相關也。
不淨國
即今五濁惡世也。
阿僧祗劫
阿。無也。僧祗數也。言無數劫也囗佛祖統紀要略曰。初閻浮提。人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四尺。凡過百歲。身減一寸。如是減至十歲。身長一尺。則減劫極耳。以後復入增劫。凡過百年。命增一歲。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四尺。則增劫之極也。如是一減一增。共計一千六百萬年。名一轆轤劫。今當第九減劫。今人只可六尺。壽六十也。一轆轤劫滿。遇小三灾。刀兵。瘟疫。凶荒也。至二十轆轉滿。則壞劫到來。遇大三灾水火風起。大地天宮俱壞。大灾之後。入成劫。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種相劫。謂成住壞空也。成而即住。住而續壞。壞而又空。空而又成。八十轆轤。總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終之極數。此名小劫。曠大劫來。世界成壞。不可盡窮者也。
鼓音王經曰。過去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顏。生三子。長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眾。時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發道意。棄捨國位。投佛出家。號曰法藏比丘。廣發四十八願。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讚言決定成佛。
考證 疏鈔云。阿彌陀佛因地。不但如上二因。有多種因。一。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常樂說是法華經。後悉成佛。第九王子。今阿彌陀佛是。二。大乘方等總持經云。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隨眾生願樂。廣為說法。彼比丘者。今阿彌陀佛是。三。賢劫經云。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眾音。供養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四彼經又云。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五。觀佛三昧第九經云。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彌陀佛是。六。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七。一向出生菩薩經云。昔有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復教化八千萬億人。得不退轉。彼太子者。今阿彌陀佛是。已上略舉數端。若其多劫多因。亦應無量。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爾時法藏比丘發斯弘誓。於是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以莊嚴其國。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考證 龍舒淨土文曰。法藏發此願已。乃精進以了生死。次入菩薩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薩地者。內則修慧。外則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廣於一日。至成佛時。則慧性含虗空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也。修福者。乃託生於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同其言語。以設教化。夫設化眾生者。無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積而愈大。福大則威神大。是以威神無所不可。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佛說阿彌陀經曰。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疏云。萬里百城。為參知識。梯山航海。云禮道場。豈可萬德如來。現在說法。漠然不顧。甘墮城東。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考證 鈔云。萬里者。僧問大隨。劫火洞然。未審這箇壞不壞。答云。壞。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答云。隨他去。僧疑不決。往還萬里。廣參知識。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財南遊百一十城。參五十三善知識。引此以況阿彌陀佛。是最上知識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況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勝道場也。然古之跋涉。盖為親炙聖賢。今日奔馳。祇是遙瞻影像。而且備經險阻。不憚劬勞。何得現在慈尊。捨之不往。城東老母。與佛同生而不見佛。非此之流耶。過未之佛。勢所難逢。現在空過。故可憐憫。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因地
悲華經曰。爾時寶藏如來。復告第一不眴太子(即前轉輪王太子也)。今當號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後。當成佛道。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當作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汝以願力取清淨土。復號汝為大勢至。
考證
涅槃
正訛集曰。梵語涅槃。此云寂滅。寂滅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盖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真常獨露。苦樂雙亡。故曰寂滅為樂。六祖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極。何世人乃錯認為死耶。唯是化緣既畢。示同凡滅。使知萬物無常。莫生貪著耳囗肇論曰。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虗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羣有以幽昇。量太虗而永久。經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尋夫經論之作。豈虗搆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而幽靈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多捐。萬累多捐。故與道通洞。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與道通洞。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為無。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而欲以有無語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時。觀世音菩薩乃當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之道。轉相教化度脫。一如大師阿彌陀佛。無有窮極。復住無央數劫。乃般泥洹。其次大勢至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一如阿彌陀佛。經歷劫數。永無般泥洹時。
考證
泥洹
肇論曰。泥洹涅槃。此二名前後異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梵語泥洹涅槃者。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乎虗無寂寞。妙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囗涅槃泥洹。有加般字者。何也。即金剛經所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般即入也。又瑞應經云。安那般那。華言出息入息。觀此。而般之為入。又可知矣。
常氏法起跋大彌陀經。略曰。現在會中二法王子。於彼佛土。智慧威神。德業輝光。最為第一。入則坐侍正論。出則揚化他方。於彼剎中。不失現在。次補佛處。相繼出興。到此。則安樂舊號。轉而為眾寶善集莊嚴矣。約其依報住處。盖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宮。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
願偈攝生篇
攝生七願(見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分)
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諸無央數世界。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脩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與我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華。然燈懸繒。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三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願後說偈
略云。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生我剎。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除滅諸有情。貪嗔煩惱暗。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
(還)謹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固皆所以度眾生。唯此七願。乃所以攝引往生者故特表章之耳。
蓮師疏鈔 眾生沒於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淵。眾生背覺合塵。佛念之。如倚門望子。援之雖殷。念之雖切。深沉不起。遠逝無還。是孤佛願也。可慨也夫。
考證
蓮華化生
蓮師疏云。是蓮華者。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修淨土者。若禮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作禮。佛在蓮華中受我禮敬。若念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復加之一心持名。而有不生者乎。
蜎飛蠕動
龍舒淨土文曰。蜎飛。微細飛虫也。蠕動。微細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於人乎。故人一念皈依。遂生其國。無足疑也囗或問虫類佛何能度之。答。泥洹經云。佛在世時。迦羅池中有一泥蛤。聞佛說法。即從池起。隱草根下。聽聞佛法。有牧牛人。前詣佛所。以杖插地。誤傷蛤死。即生忉利天宮。乃自述其生天之故。由此觀之。則泥蛤之上生。仗佛力也。蜎飛蠕動之類。獨不能仗佛力以往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