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內身外潛伏根裏開合明暗隨合處有一切無著中間
已上略舉其目當於本經詳考之。
明宗篇下
(還)謹按已上真妄之說。可謂明切矣。特其所以守真舍妄者。則未之詳也。故列之如左。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在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考證
觀自在菩薩
宗泐曰。觀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薩所修之法也。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清淨圓融無礙。故稱自在。此自行也。復念世間受苦眾生。令其修習此法。離苦得樂。無不自在。此化他也行者修行此深般若者。實相般若也。非初心淺智。者所能觀。故云深也。時者。菩薩脩行波若時也。
五蘊皆空
龍舒淨土文曰。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色謂色身。受謂受用。想謂思想。行謂所行。識謂辨識。此五者蘊積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謂之蘊。又謂之五陰。謂陰暗真性也。一切苦厄。皆從五者生。若能照見色身為空。則不泥於色身而畏死亡。是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受用為空。則不泥於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思想為空。則不泥於思想。而意乃無所着。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所行為空。則不泥於所行。而可以息跡。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辨識為空。則不泥於辨識。而可以坐忘。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故照見五蘊皆空。則度過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實。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若六根。六塵。六識。十二緣。四諦。皆此類也。
色空
林氏曰。色。色也。夫既得而色之則亦可得而空之空。空。也夫。既得而空之。則亦可得而色之。此乃塵生塵滅。對侍之義。殆非吾之真心實地也。而吾之真心實地。本無色也。夫誰得而空之。本無空也。夫誰得而色之。色空都空。生滅多滅。此乃色空生滅之不到處也。故謂之真空。謂之真心實地。
金剛經曰。應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昧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攷證
應生清淨心
宗泐曰。如來告善現云。為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斯之謂也。若於六塵生着。不名清淨。故又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囗壇經云。五祖與惠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於是大悟。見性。
又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攷證
不取於相
宗泐曰。如如者。法身之理也。無去無來。故云不動。一切有為法者一切。世間生滅之法也。虗假不實。故夢幻泡影露電為喻。應作如是觀者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為法。如夢幻等。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妙境者。一觀三諦。真俗中也。妙智者。一心三觀。空假中也。即觀有為之法。離性離想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諦者。審實不虗之謂。全諦發觀。以觀照諦。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云如是觀也囗林氏曰。色有色相。空有空相。而如如不動。我之真心實地。一切之現成也。真心實地。豈落於色空。塵生塵滅之二相耶。此說雖不言三觀。其實一也。
圓覺經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空實無華。病者妄執故。由此妄有輪迴生死。故名無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脩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自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宗鏡錄曰。一瞖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瞖除華盡。妄滅證真。
楞嚴經曰。佛言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宗鏡錄曰。欲塞煩惱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能內觀一念無生。則空華三界。如風卷烟。幻影六塵。如湯沃雪。廓然無際。唯一真心矣。
考證
常住真心
成佛心要曰。頓教一心者。謂絕待一心。本來清淨。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蓋令諸眾生反妄歸真。了達色身。山河大地。世間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即絕待真心也。
又曰。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襍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宗鏡錄曰。一。心生滅門二。心真如門。生滅門者。只如三界循環。斯皆妄識。四生盤泊。並是惑心。榮辱迅譬石光。古今駛過拍鞠。此則生滅門也。真如門者。只如摩羅淨識。湛若太虗。佛性明珠。皎同朗月。隱顯雖異。膚內更明。染淨緣分。法身澄止。此則真如門也。
攷證 楞伽經論識有二。一曰藏識。又謂之真識。屬於諸佛。即後第九阿摩羅識是也。一曰事識。又謂之六識。又謂之波浪識。屬於眾生。即後六識。第七末那識。所謂根塵識心者此也囗宗鏡錄曰。識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此八種識。具三能變。一異熟能變。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思量能變。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了別能變。即前六識了境麤相故囗又曰。第八識。廣容周徧。為萬法根原。故稱第一微細體性。此體不可說。微妙最難知。周徧法界而無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現相。又云。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真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此約有和合義邊說。若不和合義者。即變常不變。故號真如又云。第八識。以任運之緣。合恒常之道。不為垢法之所染。寧為淨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羈。豈涅槃之能寂。是以稱為識主。故號心王。爾後因一念無明。起七識波浪。又云。異熟。因有漏善不善業為異熟。異。謂是別異。屬因。熟。謂成熟。屬果。異因居過去。熟果即現在囗末那識是染法。障礙聖道。隱蔽真心囗六識者。法數曰。眼識玄黃不真。耳識苦樂異音。鼻識觀氣旋光。舌識掉說邪正。身識隨機現儀。意識緣慮旋空。謂之六識囗又藏論九識品云。第九阿摩羅識。釋阿摩羅有二種。一者所緣即是真如。二者本覺即真如智。此二並以真如為體。染淨無染囗總論云。前六分別事識。是名取境心。第七現識。是名無明熏妄心。第八藏識。是名心清淨。第九真識。是名體性不改。要之第七識是妄。第九識是真。第八識。可真可妄。然而真妄俱隱而未形。故曰心清淨。修心者能力持之。即第九識矣。
法寶壇經曰。我此法門。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故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考證
無念為宗
成佛心要曰。若念起時。常起覺心。故七祖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脩行妙門。惟在於此。又云。擬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玄會。又古德云。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然。更不起新生慧解。故賢首云。若起心作凡行聖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
又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承吾旨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師弟子玄策。問禪者智隍曰。汝在此作甚麼。隍云入定。策云。定有出入。即非大定。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虗空。亦無虗空之量。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虗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
宗鏡錄曰出要之術。唯有觀心。觀心得悟。一切俱了。是故智者先當觀心。返觀自心。欺誑不實。如幻如化。躁擾不住。無始無明。歷劫流浪。不知何由得出。若能如是觀心過患。又推諸境。境無自性。由見而有。不見即無。又推見處。見無自性。由心有動。不動即無。又推動心。動無自性。獨由不覺。覺則動無。又推不覺。無有根本。直是無始虗習。念念自迷。無念真心。一無所有。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入真如門。當知所有。皆是虗妄心念而生。真妄由心。更無別旨。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釋曰。此二種根本。即真妄二心。
歸宗順旨。則理事雙消。心境俱亡。定慧齊泯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雖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於毗耶。斯則不唯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
考證
奢摩地
此云止。又云定。
毗婆舍那
此云觀。又云慧觀約因修。慧在果證。
優畢叉
此云捨亦云平等。捨。謂捨於二邊。邊非中道。等。謂等於定慧。
若求真斷妄。似棄影勞形。若依妄即真。似處陰滅影。無心於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以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
若未入宗鏡。不了自心。總多聞習誦。俱不成就。如善星受持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不達無生。反墮地獄。又如阿難多聞。不明實相。遭婬席所縛。為文殊所呵。應須先入正宗。後修福智。如琉璃之含寶月。似摩尼之置高幢方得通透無瑕。能雨眾寶。自他兼利。豈虗搆哉(上俱宗鏡)。
明宗集曰。四祖謂法融禪師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戒定慧門。神通變化。悉是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自空。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與佛何殊。更無別法。
法真禪師曰。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佛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無別分。無別無二故。
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見。如雲開日出相似。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考證
解脫
初門曰。解脫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解脫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脫門也囗一。空解脫門。云何名空解脫門。觀諸法無我我所故空。所以者何。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能通達者。是名空解脫門。二。無相礙解脫門。云何名無相礙解脫門。觀男女相。一異相等。是相中求實皆不可得。故無相。所以者何。若諸法無我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無一異等法。我我所名字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如能通達者。是為無相解脫門。二無作解脫門。云何名無作解脫門。若知一切法無相。即都無所作。故名無作。所以者何。若於法有所得者。即於三界而有所求。因是造作三有之業。今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則於三界無所願求。不造一切三有生死之業。無業故無報。是為無作解脫門。
宗鏡錄曰。有無不住。即於諸法悉皆解脫。以一切法不出有無故。是知解脫之中。無有文字。無生死。無煩惱。無陰界。無眾生。無憂喜。無苦樂。無繫縛。無往來。無是非。無得失。乃至無菩提。無涅槃。無真如。無解脫。以要言之。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悉皆一無有。故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故真解脫者。名曰虗無。虗無。即是如來。如來解脫。無二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