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像觀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見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亦作金色如前。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金色光。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各有一佛二菩薩。徧滿彼國。是為像想。
第九佛觀
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如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中。其相好光明。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取眾生。
考證
那由他
萬億也。
由旬
此云限量。大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如今之驛程。
無緣慈
釋論云。慈有三種。一眾生緣。無心攀援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如涅槃經。我實不往。慈善根力。能令眾生見如來。二法緣者。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三者無緣。無心觀理。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辨佛心相也囗此說與前不嗔恨條下所解三慈各別。並存之以備參考。
第十觀音觀
次當觀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有無數化佛化菩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手掌作五百億襍蓮華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
考證
肉髻天冠
身相既多。先觀肉髻。次觀天冠。以此二者表示觀音也。
頂相
佛三十二相云。頂肉髻成。乃知佛雖有肉髻。而不見肉髻之頂相也。
第十一勢至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舉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此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頂上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見佛事。餘諸身相。如觀音無異。是為觀大勢至。
第十二普往生觀
見此事已。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虗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是為普觀想。
第十三襍觀
阿彌陀佛或現大身滿虗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大勢至。身同眾生。但觀首相。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照一切。是為襍想觀。
考證
但觀首相
觀音頭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勢至頭上有寶瓶。盛諸光明。以此為別也。
第十四上品上生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脩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彼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還)謹按先賢云。學莫先於立志。是故有志者事竟成。然則修淨業者。可不以上品上生自期。而以中下自足乎。予故止錄此篇。不及餘品。亦厚望眾生之意也。能立其志者。尚其勗之。
攷證
三心
淨土指歸曰。善導和尚云。身禮拜彼佛。口稱念彼佛。意觀察彼佛。三業真實。名至誠心。以真實信心。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界。信知彌陀本願。下至十念得生。無有一念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為一切善相。悉皆迴向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囗說云。佛果高深。以心往求。故名深心。此說尤明切。
六念
初門曰。一念佛。若遭恐怖及眾障難之時。應當念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神無量。如是念。恐怖障難即除囗二念法。若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法。佛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囗三念僧。僧佛弟子眾。具足五分法身。中有四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禮事。世界無上福田囗四念戒。戒是遮諸惡。安隱住處。是中戒有三種。所謂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律儀能除身口諸惡。定共能遮煩惱覺。道共能破無明。得慧解脫囗五念捨。有二種。一者捨施捨。二者捨煩惱捨。捨施捨能捨。大功德。捨煩惱捨。因此得智慧。涅槃囗六念天。謂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復有四種天。一名天。二生天。三淨天。四生淨天。如是得果報清淨。利安一切囗妙宗鈔云。前三念天。後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也。
帝網無盡觀法
成佛心要曰。普賢行海。雖汗浩無涯。今就觀行。略示其一。曰帝網無盡觀。於中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
初禮敬門者。謂想盡虗空。徧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三寶。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以下四門准此類推。
考證
帝網
發隱曰。大梵天王。赤珠羅網。紅光互射。寶色交輝。文彩千重。不相障閡也囗宗鏡錄曰。帝網從喻得名。若就法立。應名重現無盡門。釋曰。重重無盡者。即是一法皆含真如心性無盡之理。所以互徧重重。
禮敬
或坐中作觀想。晨昏禮佛。暫時斂念。入此觀門。功德無盡。或想徧法界。純是毗盧佛等。每一尊前。自想一身禮。更若難入。先想十尊。習之稍熟。漸漸百尊千尊。乃至無盡。下准此門習之。
供養
每一一身。各出帝網無盡供具。所謂香華。燈燭。衣服。飲食。幢幡。傘盖。瓔珞雲。樓閣雲等。
懺悔
每一一身。盡皆至誠懺悔帝網無盡罪障。所謂自從無始。迄至今身。所造五逆十惡等罪。煩惱所知等障。
發願
每一一身。各發帝網無盡願。所謂無邊眾生誓願度。無邊煩惱誓願斷。無邊佛法誓願學。無邊福智誓願集。無上菩提誓願成。并自心所樂善愿。盡總發之。
持誦
每一一身。各有帝網無盡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