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無量
疏云。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復有二義。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復有二義。一是萬德所成。一是本願所致。鈔云。十方諸佛頂中光明。有照一里二里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里者。有照一世界。二世界。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世界者。唯阿彌陀佛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窮盡。故號無量光佛。疏云。大本及觀經題。皆止云無量壽。不言光者。何義。盖以金光金體。不相離故。言壽。則光在其中矣。
成佛十劫
鈔云。今依唐譯云。十大劫亦應無量。如法華中。眾疑世尊成佛未久。云何曠劫菩薩。是所教化。佛言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劫。則彌陀成佛。其可量乎。
阿[鞥-合+(白-日+田)]跋致
此云不退轉。又云阿唯越致。法華經云。是諸菩薩。皆阿唯越致。轉不退法輪。
一生補處
疏云。補處者。止此一生。次補佛位。即等覺菩薩也。鈔云。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捨身受身。千生萬生。未有窮已。乃至證三果者。猶尚有生。阿羅漢地。方斷後有。不得成佛。今此唯餘一生。次即補佛。前如護明。後如慈氏。
善根福德
疏云。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問。以持名為多善根福德。此經之外。別有證據否。答。歷歷可證。善根者。如大悲經。大莊嚴經論。華嚴第十四回向。皆以稱名為善根。而今經持名。正回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證福德者。如大品般若經。稱揚諸佛功德經。增一阿含經。及智論。皆以持名為福德之明證也。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纔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又引寶積十九經。雙顯持名為多善多福之明證。諸經皆以文長不述。當於彌陀經疏鈔考之。
一心不亂
疏云。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為一經中之要旨。詳後念佛持法中考證囗疏云。一心不亂下。有加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義不安。盖上有執持名號四字。不可更著專持名號一句。上下重復。不成文義故。
我見是利
鈔云。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脫。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諸樂。害即眾苦。故當欣厭。
阿閦[鞥-合+(白-日+田)]佛
疏云。此。云不動。法身不動故。
須彌相佛
須彌。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則三德圓融。高則逈出因位。
大須彌佛
佛德高大如須彌。超過眾生。
須彌光佛
疏云。佛光廣照。猶如須彌映蔽諸山。
妙音佛
疏云。法音圓妙。說法稱機故。
日月燈佛
日月燈。表佛三智。
名聞光佛
疏云。名稱普聞。如光遠照。
大燄肩佛
疏云。肩表二智。燄喻照耀。鈔云。二智者。權智照事。實智照理。
須彌燈佛
疏云。須彌為燈。照四天下。佛光照亦如是故。
無量精進佛
自利利人。未甞休息。
無量壽佛
靈芝云。同名甚多。決非法藏所成之彌陀也。以是本佛。不應自讚故。慈恩云。設若彌陀自讚。於理何妨。謂稱讚此法門。令眾生深信。非自伐也。
無量相佛
疏云。相好無盡故。
無量幢佛
疏云。功德高顯。喻之如幢。極其高顯。名無量也。
大光佛
相好殊特。如寶可貴。
淨光佛
淨表法身。光表應化。
燄肩佛
雙照真俗。如肩發燄。
最勝音佛
梵音深妙。超勝一切。
難沮佛
佛德堅密。不可沮壞。
日生佛
如日初生。無幽不照。
網明佛
智明如網。徧覆十界。
師子佛
如師子王。摧伏羣獸。
名聞佛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名光佛
名如日光。徧照一切。
達磨佛
疏云。此云法。鈔云。法者軌持義。以法軌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軌持他身。令諸眾生皆證法身故。
法幢佛
法相如幢。高出羣有。
持法佛
疏云。有二義。一者執中名持。不墮有無。善持中道妙法。二者執守名持。持此妙法。疏通三世。使不斷絕。
梵音佛
疏云。佛音清淨。無雜染故。
宿王佛
如月為宿王。眾星所拱。
香上佛
疏云。佛聖中聖。如香中香。最上無比。
香光佛
疏云。其香發光。如斷智二德故。斷德者。香能辟惡。有滅穢義。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義。
大燄肩佛
大照發光。雙照二邊。
雜色寶華嚴身佛
善行因華。如實莊嚴法性之身。
娑羅樹王佛
娑羅。此云堅固。喻法身無變易故。
寶華德佛
四德如寶。如華開敷。
見一切義佛
洞達諸法甚深義趣。
如須彌山佛
如妙高山。眾聖中尊。
恒河沙數諸佛
恒河。亦云殑伽河。在中天竺無熱池側。其沙至細。與水同流。喻佛之多也。
廣長舌
如來三十二相云。舌大薄。覆面至髮際。今云覆大千者。極言舌相之廣長也囗表無虗妄。無量劫來。口離四過。故感此相也。
三千大千世界
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名為中千。此中千千倍。名為大千。皆同一成壞。為萬億四天下。總為一佛土。
說誠實言
淨土或問云。釋迦見在世時。為弟子說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佛出廣長舌。以起其信。以破其疑也。
不可思議
想心不能及為不可思。情識名言不能及為不可議。
護念
護。為覆護。不使魔嬈。念。謂憶念。不令退失。
稱讚諸佛
釋迦稱讚阿彌陀佛。今言稱讚諸佛者。以佛佛體同。是故稱讚彌陀。即是稱讚諸佛。
亦稱讚我
彌陀亦同諸佛稱諸釋迦也。
五濁
楞嚴經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流礙。水亡清潔。汩然渾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囗略解云。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四濁增劇。聚在此時。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饉起。愚愔增劇。疾疫起。三災起故。煩惱倍隆。諸見轉熾。眾濁交湊。見濁者。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見等也。煩惱濁者。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乃至八百煩惱等是也。眾生濁者。攪五陰見慢果報。立此假名。命濁者。剎那生滅。催年促壽命也囗宗鏡錄曰。居此濁亂之時。遮障增劇。境飄識焰。燒盡善根。業動心風。吹殘白法。着瞋魑魅之鬼趣。墮癡羅剎之網中。為貪愛王之拘留。被魔怨王之驅役。孰能頓悟。效此圓修。
天人阿修羅等
略解云。別舉三善道者。多受化之機故也。天謂梵釋欲色等天。阿修羅。此云非天。富樂同天而多謟誑。無天行故。等者。等於八部鬼神。見第四卷大力鬼註。
難信之法
疏云。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之所難信。佛以惡世得道。復於惡世說此法以度眾生。又難中難也。難信有十。詳見鈔中。
(還)謹按此考證。勢難愽採。略舉其要耳。欲悉其義。當於彌陀經疏鈔考之。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南無阿彌多婆夜(一)哆他伽哆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彌利都婆毗(四)阿彌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彌利哆(七)毗伽蘭帝(八)阿彌利哆(九)毗伽蘭哆(十)伽彌膩(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哆伽利(十三)莎婆訶(十四)
考證
往生呪
龍舒淨土文曰。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不令冤家為害。現世安穩。命終任意往生。或者疑云。無量眾生念此真言。佛豈能一一徧住其頂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
陀羅尼
此云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囗成佛心要云。自古諸師。皆說陀羅尼。因位聖賢不能曉解。但信而持之。滅障成德。又云。陀羅尼。是如來秘密心印。豈可以凡夫妄情籌量。不須強釋。惟宜諦而信之耳。
曩謨
又云柰麻。即南無也。上俱取聲不取字。此翻皈命。或翻恭敬。
南無阿彌陀多婆夜
淨土指歸云。此云皈命無量壽。
哆他伽哆夜
此云如來。
哆地夜多
此云。即說呪曰。以下方是密語囗哆字與帶字同音。方得其正。地字讀作逮字囗略解云呪。是梵語。中國之人持誦。不經師授。訛謬實多。此呪載養字函。書者節句差誤。後人沿襲。遂失其正。龍舒淨土文。樂邦文類等。不原其所以。執之為是。而反以正為悞。謬之甚矣今依正本。刊印行矣囗蓮師亦以略解句讀為是。疏云。諸本句讀稍異。今依古本。經呪相聯。正顯密圓通義。兼持。則雙美畢具。單舉。亦交攝不遺。故曰。圓通。若專持佛名號。尤勝持呪。詳見疏鈔。
讚佛偈
阿彌陀佛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生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五百聲或三百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聲)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十聲)
考證 淨土指歸曰。業報差別經曰。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魔。二天魔驚怖。三聲徧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大集十藏經云。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釋云。大念者。大聲念佛也。小念者。小聲念佛也。奉勸世人。勵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念佛。遂多馳散。學者方知。非常人能曉也囗念佛持珠手法當結佛印見造像經可考。
迴向文(見龍舒淨土文 若欲全備念西方願文見誓願章)
(眾某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為脫娑婆苦報。求生淨土。滿菩提願。發至誠心。修行淨業。願以禮念如來聖號。諷經誦呪。眾善功德。投入如來誓願海中。承佛慈力。諸罪消滅。淨因增長。我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無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臺。異香天樂。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即證無生。廣度有情。同歸淨土。惟願如來特垂救濟。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考證 淨名經曰。志常安住。方便迴向。僧什曰。萬善無常。隨意所成。故須方便迴向佛道。如瓶沙王被繫在獄。獄孔中遙見佛於山上往來。心大歡喜。應生兜率天。在路中。聞毗沙門天王食香。自以饑餓而死。心甚樂著。我今當往生彼食處。即時於毗沙門樓上化生。小既迴向。大亦宜然。人之迴向淨土者。有不生淨土哉囗宗鏡錄曰。經云。佛言有三種迴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當來空。現在空。無有迴向者。亦無迴向法。亦無迴向處。作是迴向時。三處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迴向。無有凡夫及凡夫法。乃至亦無有佛。及迴向者。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愚按懺悔有理有事。今迴向亦然。龍舒之文。事迴向也。宗鏡之說。理迴向也。二者固不可偏廢。但下學而未能上達者。事迴向尤不可缺矣。
般若
宗鏡錄曰。萬行皆由般若成立。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滿因。不契無為果。故知般若。是險惡境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塗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扶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愛網之慧力。濟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虗設。
南無阿彌陀佛(一稱一拜四十八拜或二十四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三拜)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一拜)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藏經。智慧如海(一拜)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晨昏二課畢詣釋迦佛前稱云。
南無娑婆教主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三稱三拜)。
考證
娑婆
此翻能忍。言此土眾生。能忍三毒諸煩惱故。又真諦三藏翻為忍土。謂劫初梵王名忍。為世界主也。
大慈大悲
初門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唯心念與樂。而眾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囗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眾生實未得脫苦。故不名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