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
磁石等者觀音疏中約十法明普一曰慈悲普生法兩緣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無緣與實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不徧如磁石吸銕任運相應今引彼文之喻以明感應任運盖以磁石喻佛妙應以針喻眾生妙感故云任運吸取也。
四明生佛感應難易三初借譬感應合石。
然磁能吸銕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然者亦承上譬喻而來雖云任運能吸又不可一槩而論而云磁但能吸鐵而不能吸銅等者此中有銅有紩有磁有玉以合喻乎妙感以吸喻乎妙應盖以磁喻乎彌陀紩喻求生之者銅喻無緣眾生玉喻十方諸佛猶云彌陀但能接引求生之人而不能度無緣眾生而求生之人但能感乎彌陀而不能感乎諸佛文互見耳。
次合法誓願相關。
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初二句泛明生佛合前銅玉不相為謀之喻次二句的明彌陀眾生合前磁鐵氣分相同之喻良以彌陀廣發六八大願以度眾生眾生數數發願而求往彼故云豈非等也。
三結顯當具三要。
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是以者猶云所以也前勸云但當深信憶念發願憶念即行也故此中結顯亦承前誓願相關而來所以求生淨土者此三缺一不可。
次二門明時處不隔二初一門約處論妙二初標。
九彼此恒一門。
彼者指西方樂土為言此者約所居堪忍而說雖苦樂彼此相懸同具吾人一念故云恒一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不失正念有二意一者平居淨念熏脩二者臨終善友策發性具之法轉變由心念佛淨心故云正念華光妙色應念而成不涉程途已生蓮沼。
次依宗釋義二初約現事驗以立根本。
論曰往生傳云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徧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也。
張抗下引人以證成宗義課大悲下明其見土之因一日下正明臨終正念西方下正明見土之相所謂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是也蓮華池金沙地皆淨土境抗公見於堂屋西邊者以其平昔有課呪之功垂終有正念之力是以任運而見益顯唯心淨土之不我誣也。
次約心性釋以泯能所二初明土居心內。
所以爾者盖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所以下出其見土所以爾者猶云如此也所以如此者良以依正同居一心且約依報言之土凡有四所謂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今云娑婆極樂者俱屬同居特淨穢之殊耳故云乃吾心中之一土也惟其同具一心以我念佛淨心熏乎業識故能隨念而見初非有彼此能所之異也。
次明心無遠近。
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土既唯心心非遠近而云有十萬億彼此之異者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圓家行人理性圓具名字圓聞觀行圓脩以至果上圓證無非約心而論尚何遠近之足云乎。
三約果報示以絕去來二初釋妨。
但眾生自受生已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
但眾生下釋妨恐疑者謂既曰淨土唯心且此即心之土誰人不有何不令我如今即見而待臨終方能見耶故釋之曰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之故也受生通乎遠近一者無始受生二者即生受生五陰區局真性者楞嚴註云陰以覆蔽為義區局性真故名區宇真性猶如太空五陰猶如區宇不契心源者如前一真法界所明心源何等廣大眾生以區小而局限之所以莫能契合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者觀念已成也將捨現陰者現陰即始因父母己三妄倫交結之者但云生陰不云中陰者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中陰如[矛*贊]矛離手是也淨土下正明已是彼國生陰境界唯心下泯其去來之迹。
三引證二初楞嚴。
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未捨暖觸者即現陰之末生陰之初也善惡頓現者一生所作善則淨境現前如慧遠以下諸師是也惡則惡相現前如張善和張鍾馗等是也純想等者吳興曰若單脩善禪則惟生上界若兼諸福慧則隨往十方于飛心中旁論福慧故云兼也今謂兼福故能見佛兼慧故能心開淨願故能隨往。
次妙宗。
法智大師云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亦此意也。
法智等者觀經疏云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法智大師鈔云此喻本出大經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薩此土陰滅彼國陰生須知垂終(云云)今論中所引以證淨土唯心觀功既著之時非有彼此去來之相也。
次一門約時論玅二初標。
十現未互在門。
現即現在念佛之心未即未來受生之時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故云互在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華開敷。
初二句釋疑三一句明功不唐捐所以四一句引喻以明初二句釋疑者如十疑中所引具縛凡夫惡業厚重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又云眾生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又云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婬欲得生彼否彼論中一一決答今總釋之曰行者念佛功不唐捐則上來諸疑一答俱消更無餘惑矣所以然者以吾人當來所證之果無非證此念佛之心故取譬如蓮華開敷。
次依宗釋義二初明由因感果。
論曰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脩而脩脩彼樂邦性中所具極樂由脩顯發。
圓頓下明能脩之人即圓家名字觀行位中人也無脩下明能脩之因性中下明所克之果在因既云無脩而脩則知在果亦是無證而證盖圓家行人不同緣理斷九謂之脩證也。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約性具明即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竪貫三際橫褁十虗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
而此下約性具以為脩證之本竪窮橫褁明性量也生佛依正因果明性具也既言具量性體在其中矣竪貫三際則過未同源橫褁十虗則染淨一際是則生佛依正因果等法皆吾一念圓具也。
次釋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性起脩全脩在性全性起脩雖名為因全脩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無法不攝。
是以下牒前一念圓具故能脩性宴妙因果互融因果既融那分現未脩性既妙孰辯己他。
三譬顯。
故如蓮華開敷華中有果。
法華取譬權實同體本迹雙融此中以譬因果同時現未互在所顯雖異能譬不殊。
次約性體明即三初正明。
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華池受生之時。
況此下承前譬喻而來非惟心性融通無法不攝亦乃性非生滅體絕去來今者對當而言即今念佛為因當來受生為果而云便是者如十疑論云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亦此意也。
次證驗。
故說初發心人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益生長華漸開敷隨其功德大小煒燁其或懈退悔雜日漸憔顇若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未然芽焦種敗。
故說下引文證成若精進下明功德不虗其或下反覆釋明昔圓照本禪師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後遷淨慈平居密脩淨業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華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待本公又蓮華無數云以俟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即此可為驗矣。
三結成。
且此蓮華人誰種植現未互在斯言有歸也。
彼土既非人植豈非性中所具之者由脩而顯發乎現未互在命門之言斯有歸矣 偈曰。
彈指掀開法藏門無生妙理燦然存拈來字字通玄奧徹去言言洞本根萬億金身纖芥納微塵剎土一毛吞等閑兩手相分付用答吾師罔極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