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12900000052

第52章

初凭文者。维摩经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天台释云。若对四土宛然相似。若别出者。思益经云。东方之国。佛号日月光。有菩萨梵天曰思益。白佛我欲诣娑婆世界。佛言。便往。汝应以十法游于彼土。斯乃净圣来游秽土。又智论云。秽土先施三乘。后显一乘。娑婆是。净土先施三乘后显一乘。安养是。二有余土。如法华经。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智论云。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三果报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四常寂光。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其佛所住名常寂光。二释名。初曰染净同居者。染净三种。一迷悟分。九界迷逆名染。佛界顺悟名净。如妙乐云。相约随缘。缘有染净故。又不二门云。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二情理分。不二门云。故知刹那染体悉净。指要云。今之染净约情理说。三凡圣分。净名疏云。六道鄙秽。故名染。三乘见真故名净。三六共住染净同居。问不二门云。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圣。通则十通净秽。然此染净净秽。文心解云。染净从迷悟体用而言净秽约凡圣界如而辨。今谓净名染净正约凡圣而分。云何净觉却云净秽约凡圣界如而辨。又垂裕云。染净之名约正。净秽之名约依。二土凡圣共居通名染净。此土砂砾充满别受秽名。彼土金宝庄严别受净号。今谓净名疏云。四趣共住名秽。无四恶趣名净。此从正报立依报名。云何孤山却云染净之名约正。净秽之名约依。当知染净从凡圣之心以立名。净秽约依正之境而标号。问既从染净立同居名。还许亦从净秽立同居乎。答染净是通名。净秽是别号。故垂裕云。此方即染净秽土。安养即染净净土。故知同居正从染净而立。若从通义。如净名中身子见秽。梵王见净。乃是娑婆净秽同居。又婆娑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此是安养净秽同居。虽通此义名非正立。此染净土亦名凡圣同居故。净名疏云。染即是凡。净即是圣。如疏文云。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二权。实者四果及支佛。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通惑虽断。报身犹在。二权圣者方便有余三乘受遍真法性身。为利有缘愿生同居。若实报及寂光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此等圣人与凡共住。故名凡圣同居。二方便有余土。言方便者。如禅门云。善巧修习故名方便。此有三义。一真中。净名疏云。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之所居也。辅行云。所以在方便者并属空边。二真似。妙玄云。别圆似解。未发真修皆名作意。三遍圆。妙乐云。并以三教。而为方便。虽通三义正从证真。立方便名。言有余者。观经疏云。无明未尽。故曰有余。净名疏云。若修二观。断通惑尽。恒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国。亦名果报。如辅行云。通有由因感果之报。未入实报。又云。今文且说遍空遍假所感之报则不如初住已上居果报土。又名法性。如智论云。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三果报土。净名疏云。报身所居依报净国名果报土。辅行云。言果报者。从报果为名。亦号实报。观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净名疏云。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亦名妙报。如辅行云。唯有别圆初地初住。获妙果报。又名胜妙报。如止观云。违即二边果报。顺即胜妙果报。亦名无障碍。观经疏云。色心不相妨。故曰无障碍。净名疏云。一世界摄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世界无尽藏。四常寂光者。观经疏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亦名果报。如文句云。同居有余自体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记云。故知三土皆是证道色心报处。寂光既遍遮那亦遍。此以妙色妙心果报也。问如辅行云。今论感报。不论寂光。据此寂光岂名果报乎。答所云寂光非果报者。三惑究尽。业报都亡。所以寂光身土亡泯。虽无惑业之报。而为愿行之果。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问如垂裕云。中下寂光摄在果报。不审四十一地生实报土。云何得受寂光名耶。答净名疏云。前四十一地。若约果报。名生实报。分见真理名常寂光。又彼记云。约报论生。是故有边论于果报。约所入边则非果报。但所入边即是见真。名常寂光。三辨义。此约教门。辨四土义。复开五门。初论体用。寂光是体。余三属用。如释签云。诸佛寂理。神无方所。所依寂境。号常寂光。是故沙石七珍随生所感。又辅行云。常寂光土清净法身无所庄严。无能庄严。为众生故而取三土。二论事理。净名疏云。寂光是理。余三是事。此乃对分事理。若各分事理。如净名疏云。诸土非垢。寂光非净。毕竟无说(此四俱理)。而说诸土为垢。寂光为净。记云理论不当。垢之与净约事唯有。寂光永净。三论能所。荆溪记云。但以寂光而为所成。即以三土而为能成。故所成唯一。能成有三。是则能所事别故也。四论凡圣。准杂编云十界对土。有横有竖。若竖对者。同居六凡。方便二乘。实报菩萨。寂光佛果(横误为竖)。若横敌对。同居有六。凡圣同居故。方便有四。无六凡故。实报有二。无二乘故。寂光唯一。无菩萨故(竖误为横)。五论净秽。净名疏云。诸土为垢。寂光为净。三惑覆蔽故为垢。三德究显故为净。此约四土对论。若各分者。观经疏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妙宗释云。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已去一一相状比于余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杂编乃云。尝观鼓音之外六经土相。其实是一。纵有依报大小不同。此盖如来善权赴机随时之义也。良由凡夫心想羸劣未能观大故。方便示小。为发观之境。若生彼土所见俱大。今难霅川。既修偏行。安获胜果。非独彰行人之偶报。抑亦显世尊之妄说。因果不类徒虚语耳。二体析巧拙有余净秽。刊正记云。通人体色即空故巧。藏人析色明空故拙。妙宗云。体观感净不专通人。衍门三教。对三藏拙。俱明体法。通但空体。别次第体。圆不次体。三人生彼。俱感净相。圆人最净。又往生记引辅行云。次明体法。依门修观亦应具含三种四门。三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刊正云。别人渐修次第三观。登地入实。以之为秽。圆人顿修一心三观。登住入实。以之为净。妙宗云。若论实证。此土唯有圆圣所居。别人初地。证与圆同。称实感报。有何优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使感土异于圆人。杂编双取谓偏成非。次第顿入者。即别圆所修巧拙二观也。实报净秽者。即地住所见融碍二相也。良由别人久习次第虽回向圆修入地之时。仍见一分染碍之色。名之为秽。圆人始终唯修顿行。入住之时。但见此土融通之相。号之为净。往生记破约教道说则见神智自违辅行。义学之者当思审矣。四分证究竟寂光净秽。妙宗钞云。若就别人同证圆实论寂光者。唯约真因对圆极果。而分净秽。今论教道诠于极果。但断无明一十二品。寂光犹秽。圆知须断四十二品。名究竟净。往生记云。今约分满相对。故合中下但名分证寂光犹秽。妙觉上品真常究满方为极净。请观今文。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极为净土。岂非分得究竟寂光。正约圆家真因极果对分净秽。四明云。别教教道深不可也。刊正记云。由分证寂光方生实报。今约分证犹带无明。无明故秽。究竟无明已尽故净。杂编难云。若尔则成秽属实报。净属寂光。今谓无明分破证少分无相故秽。无明全尽。证究竟无相故净。四定体先达通以三道为下三土当体之体引辅行云。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为业道。感界内生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通以三德。为所依体。苦道即法身。结业即解脱。烦恼即菩提。先师乃谓。惑业是因。苦道是果。今之土体三世间中。唯取苦道为国土一千当体之体。还以三德为所依体。故荆溪云。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若寂光土。观经既约四德释名。当以三德为土当体。理无所存。遍在于事。乃以三土。为所依体。广慈法师。准妙乐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德四德为能依。遂指修德三因。为当体。性德三法为所依。今谓妙乐因释下方空中菩萨。所以将身表智。以空表土。故明身土。今唯辨土安得兼身。况将修德。以对理土。乃彰能所义颠倒矣。五示相。此约教门。示四土相。初示一异相。娑婆安养。垢净相别。故名异。方便有余纯清净境。故名一。净名疏云。三乘同以无言说道。发真无漏。所感国土。一往相同。故言一也。二示融碍相。方便虽是一相。无明未破。果报隔别。净名疏云。染净有余。二种众生。见有障碍。别圆地住。分破无明。依正互融一多相即。故名融也。三示横竖相。旧释横竖句义纷杂。惑乱学者。今分二义。冷然易解。初就土自分。如妙玄云。若分别而言。谓方便在三界外。若分别而言。谓实报在方便外。例此分别谓寂光在实报外。故净名记。问三土之外何殊太虚。答遍同理别。言理别者。法身即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但真如实相。非智非境说智说境。非身非土说身说土。约此分别义当竖矣。若约相即。如妙乐云。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净名记云。横解者。如前所引法华经文。秖于此土而睹上二。故小被斥见净不惊足指按地即其事也。约此相即义属横焉。若约相摄。净名记云。既一土摄一切土。故得此界遍摄下二。准此以胜摄劣土亦横矣。二与教对分。妙乐记云。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土用教多少。然其竖论如止观云若以四谛。竖对诸土。有增有减。同居有四。方便则三。实报则二。寂光但一。辅行释曰。竖约设教对机。机既增减不同。致使教有差别。四土对教优劣多少。故名为竖。此则土相虽竖。教乃横说。故净名记云。然约横论。同居具四。余三渐减。同居机杂。遂设四教。方便但以大乘训令修学。理唯别圆。盖为禀三藏者始生方便。未习通门逗其为知故学遂谈通教。以荡执情。实报约行证道同圆。但约有余用教之时教道化机说别异圆。具用二教。方生实报。寂光上品。不须用教。但被中下故有圆乘设教之相。虽横就土自分成竖。若约相即同居横具四土体相与四教旨。论其相当。三藏谈于生灭。乃与同居无常相当。通教谈乎幻化即空。乃与方便证真相当。别教从事受名。乃与实报感果相当。圆教谈乎性德。乃与寂光理体相当。横辨四教。无复优劣。故名横矣。四示有无相。妙宗云。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亦是法华世间相常。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究竟华池究竟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故苦域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但顺悉檀。无不圆极。又净觉撰杂编云。且常寂光者。实三德之妙性也。离为三法。合成一性。一尚无一。岂有苦乐华胎之相乎。当知无相之言。其语犹略。具足须云无相不相。所谓无生死相。不涅槃相。强而名之称曰实相。今议二师所论。与而言之。若依说示分别。如普贤观示寂光土。乃以四德释三德法。故祖师判寂光是理。余三是事。约此就说分别。净觉乃合分别之义。若约相即。所依理无所存。遍在于事。故维摩疏。问别有寂光土邪。答不然。只分段变易即常寂光。四明乃合相即之义。夺而言之。分别但解三土之外别有寂光。而迷寂光亦遍三土。遂执寂光空空然诚不异乎太虚。故吾无取焉。然净觉杂编难四明云。今问。此依正色心为体为用。若言体者。且妙玄明体用权实中云。体即实相无有差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妙乐指净缘为一切法。岂非实体亦无净相。若言用者。则依正色心正是下三土事。何得认为寂光之理邪。今谓如指要云。夫体用之名本相即之义。故凡言诸法即理者全用即体方可言即。辅行云。即者尔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故名为即。今谓全体之用。方名不二。故释迦之王娑婆即毗卢之处常寂。故文句云。同居有余自体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荆溪释云。寂光既遍遮那亦遍。此皆事理相即之明文。云何拨事别求理邪。杂编又问。他引妙经疏云。常即常德。寂即乐德。光即我净。是为四德秘密之藏。妙乐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德四德。为能依。能所并有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以此为证。寂光有相。不亦可乎。答此人但闻身土之名。便作形相而解而不知四德为是何物。又云。须了遮那本无身土。随顺世间强指妙觉极智为身。如如法界之理为土。若消妙乐之文。应云本有四德者理也。修德四德者智也。能所并有能依之身。所依之土者谓性德之理为所依。本觉之智为能依。又修德之理为所依。始觉之智为能依。修性虽殊。讵存万有之境。始本虽二。宁留五阴之形。故维摩疏云。法身即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今谓。此释凡有二非。一能所不辨。妙乐因释下方空中菩萨。遂以菩萨之身。以表能依之修德。以虚空土以表所依之性德。安得唯释所表修性。全弃能表身土乎。二修性不即。他以性德之理为所依。本觉之智为能依。修德之理为所依。始觉之智为能依。修德之理为所依。始觉之智为能依。今谓。本觉望修俱属乎性。修理望性俱属于修。依其所解则成以性泯性以修会修。非修性之不二焉当云全性起修。故所依之土即能依之身。寂光是应身。全修在性。故能依之身即所依之土。应身是寂光。方显身土之齐等。乃见事理之无别矣。又云。若谓寂光无相。便同偏真。犹如太虚者。斯由不知大小二理智非智别也。如维摩疏云。大乘法性即是真寂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今问。寂光法身既俱无相。真寂智性为依何法既彰智性之无依。显非卓识之明鉴也。杂编又云。若据三身相即四土互具。必须身身即三。土土具四。若然者法身寂土。岂得无相耶。通曰。今为子论四土互具之义。若约事理相对论互具者。寂具三土。乃全体起用。无相而相也。三土具寂。乃全用是体相即无相也。今问。全用是体可得无相。全体起用。应云有相。那得一概言无相耶。杂编又云。问若三相不可混同者。何故荆溪难云一一尘刹一切刹耶。答此指刹性遍收。故云一切。如金錍即狭遍义。狭何以遍。狭即性故。又如芥容须弥。芥何以容。芥亦性故。此文但见事即是理。不见理即是事。理不即事。安得芥纳须弥无伤树木。毛吞巨海不挠龙鱼乎。杂编又云。若无依正之相。斯则理无所具。事无所存。岂可法身便同灰灭。答小乘无相。犹如太虚无生法之理。大乘无相譬若明镜具现像之性。像由形对镜匪自殊。无谓镜具像性便云性已差别。今谓若言但具于性不具于相。观音玄义安云千种性相冥伏在心。又不二门云。理即名字观行已有依正不二之相。呜呼霅川虽留意于山家但解修性之相依未达事理之融即。违法示徒后嗣绝矣。六对身。净名疏云。前二是应。即应佛所居。良以王宫诞质。鹤树潜神。现生灭相。说三藏法化同居土。名劣应身。洎有余国。现法性身。机兴应兴。机息应息。斯异娑婆通佛灰断。既非果报但名胜应。第三亦报亦应。即报佛所居。以他受用。称实感报。赴于地住菩萨大机。故彼土佛亦名应也。后一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此约土体横对四佛。若竖论土。凡圣同居具现四身。方便唯胜。故无劣应。其实报土。无二乘人。唯别圆佛。寂光无机独妙法身。七解惑者或曰。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如形声。土如影响。只须自净其心。何假别求净土。答初言心净应辨理事。一者性净。二者事净。且性净者。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本净故。烦恼诸结不能染着。犹如虚空。此则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俱为净土。二事净者。性虽本净心乃忽迷。一念不觉。二障久翳。当修三观。以破三惑。故仁王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登妙觉果方究竟净。最下凡夫。慎勿叨滥。次云土净。须晓难易。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一者难行。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十疑论明五种难事)。二易行道。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名易行道。此七义门辨诸佛土。纵数逾地尘皆理同镜象。舒虽万化横陈卷实一法不立。编至此时。六十四岁。幸目未昏。得书小字。绝笔自庆。遂述颂曰

梵语星分难遍求  列篇举要会群流

总持三藏如观掌  颙望后贤为续周

同类推荐
  • 彦周诗话

    彦周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箓放生仪

    金箓放生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东巡记

    东巡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修台湾府志

    重修台湾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醉归路

    醉归路

    夕颜色白,小巧的一朵,瞧着精致清雅,却黄昏时悄然开放,翌日再孤独的凋谢。都道人如其名,夕颜也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习惯守住自己的执念,用记忆竖起一道坚实的牢笼。甚至在那张人生的棋局里,还死命的捂住棋子儿。可是不经意间,棋盘落入了他人之手。执棋的那人轻言细语,温柔安抚,却又像个黑洞,吸的她捏住棋子的手都落错了地儿。他笑的一脸灿烂,花儿都得为之失色似的,一点一点的诱着她。他说,花开花落是人之常情,没有凋谢又哪来第二次的绽放。***谨以此文赠与Daisy,2015生日快乐
  • 百姓:翠婆婆的故事

    百姓:翠婆婆的故事

    此故事时间背景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以社会热点的农民工问题和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为主题,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农村女人刘翠翠及其家庭的故事。
  • 迪迦奥特曼之迪迦战记

    迪迦奥特曼之迪迦战记

    某个注定的时刻,你会亲手扼杀掉自己的幼稚,坚定且不留余地。从那一刻起,所有戏剧性的美梦憧憬,所有的疯狂无畏、横冲直撞,都会湮散。幼稚的死亡,会让你痛的钻心,但他也会让你在现实世界中清醒地存在和思考。永远勇敢,直到麻木......
  • 中国生活记忆之50年代

    中国生活记忆之50年代

    本书自1949年开始依次展开,选取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囊括了每个时代的特征和生活记忆的关键词,让读者重拾对过去生活的记忆。
  • 搅动未来

    搅动未来

    21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数目大爆炸。社会、环境等问题层出不穷,适逢科技条件成熟,于是人类开始主动出击,寻找新的栖息地,并逐渐遍布寰宇。茫茫星空中,人类发现了各种文明,不可避免地,碰撞、毁灭或是融合。一次任务中,隶属于人类战争学院的一艘战舰进行星际跳跃时输错了坐标,意外地回到太阳系。在人类的母星地球上,他们发现…
  • 网游之昔王傲天

    网游之昔王傲天

    他曾是世界三大刺客,却因为年龄的问题成为中国电竞的丑闻。他曾让所有人记住那个ID‘鬼刃’,却倒在自己人的暗流下。现在,他回来了。带着全新的名字,再度展开征程。
  • 混在南齐

    混在南齐

    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因一次意外来到了异世南北朝,新的人生传奇从此开始了。南齐,神马地方?大谢小谢,北唐风云,天下纷纷扰扰。混不容易,且看小小谢如何玩转大大的天下。美女有木有,金钱地位名望有木有,求推荐求点击求收藏,谢谢大家~!!!
  • 明朝生存法则

    明朝生存法则

    正统年间,厂卫凶焰渐涨,瓦剌王庭蠢蠢欲动。理工科大三学生王寒,稀里糊涂的被老天爷送回了这个年代,大明这片幽静的湖面,悄然泛起一丝涟漪……————————这大抵是一个理科学霸回到明朝正统六年的故事。(清新文、微腹黑、三观正)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逆天之子传说

    逆天之子传说

    千年之前,与天地同源之力孕育一子,称齐天之子,得天嫉,爱中含怨而死。千年过去,齐天之子重生,却要立誓灭天下,成为灭天之子。为爱而行的少年,只因幼年随父的深山夜行改变命运,肩负起挽救苍生大任。终是唤醒灭天之子良知,得其传承。然、苍天不仁,亦加咒于他,爱人终醒却永世不得见面,为解天咒,他毅然逆天。既齐天之子,灭天之子后,他终成与天相抗的延续——逆天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