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01700000005

第5章 异常心理的判别

心理医学总论

心理医生在欧美是一种备受人们重视的职业,许多著名人物,乃至寻常人物一生都有其固定的心理咨询师。由此可见,任何人的心理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倾向,而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甚至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人的心理时刻都在受到不可避免的震荡,所以,如何加强自己对外部事件的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处理好决定事业成败的人际关系尤其显得重要。

第一节 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一、有关概念的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共同讨论与异常心理有关的一些概念的区别和可能产生的歧义。如:何种心理才能算作“异常心理”?

我们常说的“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否指同一个概念?

哪种行为又叫“越轨行为”?以及“不适应”究竟指什么?等等。

尽管我们界定这些概念时仍会有不同意见,但只要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了一定的共识,我们便可以讨论有关问题了。

1.异常心理

人的正常心理是指人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相一致,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异常心理又称“变态心理”,是指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在谈到异常心理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哪种心理才算作“异常心理”?可对以下例子进行思考:

◆一位妇女,当她女儿死后,各种兴趣下降,情绪严重低落,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甚至不想活了。她是否心理异常,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人害怕乘飞机长途旅行。他坚持让家人乘船或坐火车。我们能否称其为心理异常,或只是比平常人特别了一点?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制造出具有装饰性的伤疤,而用刀把自己的手臂和脸划破。她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履行传统文化中对女孩的要求?

异常即不正常,亦可称之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了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因为人类的许多东西如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极少数人偏于两端。因此,高与矮、重与轻、智与愚等两端者,均可视为异常。但异常心理却不作此认同。如远离平均数的高智商,是一种优秀状态,心理学者不愿以“异常”来称呼,而称之为“超常”。如是,“异常”本身便常带有否定的意思。再则,人们所居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所持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有差异,因此对“异常”的看法也就难免会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伦敦人烂牙、香港人烂脚可说是常事,但却不能把未溃烂的说成不正常。所以,从统计学角度看异常是不含否定意义的,但从社会学角度看异常却可能含有否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可把“异常”理解为偏离正常,但却很难对“异常心理”做同样的理解。

2.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这两个词乍看起来没有很大区别,其实,心身疾病并不等于身心疾病。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处理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我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正好与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等,而导致当事人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出现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其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癔病、心因性阳痿、强迫行为等等。因此,心身疾病主要是一组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

人们常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为一谈,一是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二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的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患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也会有身心疾病患者病变时相似的生理痛苦,患者在这时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

3.越轨行为

这是一种不同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有否定的含义,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它也可属于不正常,如违反常规、破坏纪律。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越轨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4.心理不适

这是由于环境的某种原因造成的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不能正常地顺应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里,“心理不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体感到对生活、工作、学习难以应付,例如对工作、学习,感觉压力大,难以应付,或与家人朋友关系紧张,不能和睦相处等;第二,个体表现出一些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这里要谈到一个社会标准的问题。社会标准是一个社会人们对一般行为规范以及道德标准方面的要求,以这个标准为准,看一个人对人对己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表现、与他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看法和反应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有些行为做与不做,是个体的自由。但如果社会标准对我们提出特殊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按照社会标准去做,则也是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如,是否喝酒是个体的自由,但如果我们在驾车时喝酒,这就是违背社会标准的行为,也就是不适应行为,是会被社会处罚的。

二、常用的判别标准

在上述概念中,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究竟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事实上,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常用的判别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是指被咨询者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人们对心理障碍的日常经验,或来询者的主诉去判断他人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虽然此种方法的主观性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医务人员和研究者体验和经验的影响,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以及临床实践,还是能够形成大致相似的判断标准,并能反映心理异常与否及其程度的实际情况。当然,有时候也难免对某些异常心理的判断出现意见分歧。

不能否认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也常常是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当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行为时,能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或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能明了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便属于心理障碍者。其特点是有主观的“自知之明”。但也有病人已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严重心理障碍亦即精神病人身上。

2.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源于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性进行的心理测量。一般来讲,心理测量结果通常是呈正态分布的,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义为正常,而把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群体平均值的程度作依据。由于对心理特征进行了量化,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所以统计学标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偏离群体的平均值并不意味着是异常。其次,心理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多少量的积累才算异常?统计学标准只能显示其当前心理,不能显示其追踪结果,这为其不足之处。如IQ在140以上属于非常聪明,但只能在当前被视为天才,视为超乎正常的智力,不能说是异常。如果追踪下去,一些人可能会降为正常智力。

3.社会适应标准

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运用的标准。它是以社会准则为标准衡量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社会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适应者为正常,不适应者为异常。在实践中这个标准是非常有效的。同样,很多专业人员因其相对有弹性而喜欢这个方法:因为它关注与生活环境有关的行为,能适应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因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本无客观标准,所以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绝对适用。如教师多认为儿童的不良适应,表现为:偷窃、手淫、逃学、欺骗、鲁莽等;而心理学家则认为:退缩、孤独、怀疑、抑郁等才是不良适应的行为。

4.医学标准

又称症状和病因学标准。这一标准源于医学诊断方法。它是指根据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通过各种医学检查,找到引起异常心理症状的生物性原因,以此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这一标准是将心理变态与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千方百计地进行各种检查,寻找脑病变的“客观根据”,以判断心理异常的有无。对于因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心理异常,使用这一标准进行判断是有效的。虽然这种办法可以客观地判断一部分心理障碍,但大部分心理障碍可能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变化,至少在目前还找不到脑病变和其他因素的原因。所以,医学标准也有局限性。

以上对心理障碍的判断方法各有利弊和局限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各种标准结合起来,来确定异常心理。

第二节 异常心理的类别与成因

一、异常心理的类别

“异常心理”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其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变态行为、情绪障碍这样的词来对此加以描述和区分,甚至使用“神经崩溃”这样的非专业词汇来描述那种突然发生而损伤工作能力的心理障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常用“神经病”这个词来指代“精神病”、“神经症”,这是十分混淆而有害的。因此,对异常心理科学的分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异常心理的认识,为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参照依据,而且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异常心理的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异常心理有很多的类别。目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分类体系或方案。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第三版修订本,2000年)中,异常心理共分为10类: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精神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但出于本书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这里仅就一些类型进行探讨。

1.神经症

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它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存在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起病有一定人格基础,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中的两个对立面互相转化,形成恶性循环,日益严重地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常见的类型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惧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2.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碰壁,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有时会造成危害社会的不良后果。病人为此感到痛苦,但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性活动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它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痛苦,对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或者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方式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它有如下三种情况:

(1)性指向障碍。指性行为选择异常对象,如同种同性(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恋童癖等。

(2)性偏好障碍。即以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来满足性欲,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性施虐与性受虐癖。

(3)性身份障碍。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有持续而强烈的变换自身性别的愿望。

二、引起异常心理的原因

分析引起异常心理的原因,情况错综复杂,从微观研究提示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某种异常,到宏观研究有人际关系障碍或心理社会因素作用,均可以找到有关的答案。对病因的最终了解,可以结束异常心理长期以来只是停留于现象学描述的初级阶段,可以加深对各种症状表现的理解,提出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变疾病的预后,但当前现实还难以令人满意。不过,较一致的看法倾向于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生物因素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把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解释为由于人体内四种体液不平衡所造成的结果。古罗马的盖仑医生把心理障碍解释为由于大脑缺陷所造成。以后的医学家,对任何一种疾病都采用找相应病灶的方式将其定位。

(1)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结构和功能不尽相同,某一区域受损,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左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言语机能;右半球受损,会影响人的时空知觉和定向。

巴甫洛夫(1849~1936年)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科学解释,它包括催眠时相、孤立病灶和实验性神经症等关键概念。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是相反)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它依次有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等几个阶段;正常生理状态下,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阶段很短暂,催眠时相出现不明显,但在大脑受损或机能削弱时,催眠时相状态很容易出现,而且会长久停留在某一阶段,如在超反常相,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又会引起阳性反应,这可能是幻觉、妄想等变态,心理与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催眠时相是反映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重要指标。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它可能是过去经受精神创伤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心理异常的病因,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因为该病灶的兴奋扩散而引起行为的过度兴奋,病理性抑制扩散到皮下就形成木僵状态。实验性神经症是指通过变换剌激的各种实验,引起动物出现神经破裂现象,因此推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的基本过程不能协调,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引起行为的混乱,人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关系失调以及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关系失调,被认为是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随着电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化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正逐步认识到大脑边缘系统的机能状态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别是与情绪活动相关。边缘系统的一些区域受到刺激和损害,会出现异常情绪反应、注意和记忆障碍等。

(2)神经生化与内分泌因素。神经化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状态下,脑内生化物质有所改变。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躁狂症是因交感中枢机能亢进、儿茶酚胺机能过盛造成的;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会出现情绪高涨状态;人脑中的5-羟色胺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造成精神障碍;脑内5-羟色胺大量增加时,会出现兴奋现象等等。

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也表明了激素对心理的影响。如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激素和皮质内固醇的含量增高;患者躁狂状态时皮质激素分泌较少;皮质内固醇可引起激越,加重焦虑。

(3)心理异常的遗传。通过家系调查、家谱分析、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研究,一些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病理机制已得到证实,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患同类精神疾病的几率,比正常人口中普查所得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而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即发病率在一级、二级与三级亲属中有显著差别。而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共同患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而异卵双生子又高于一般的普查所得;双生子一起抚养的共同患病率又显著高于分开抚养。这些证据均有力地证明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4)其他生物因素。疾病感染尤其是脑部感染会引起许多心理异常表现,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中毒性菌病、脑炎等;某些药物和成瘾物质能导致精神障碍,如毒品、酒精和烟草;躯体在睡眠剥夺和极度疲劳状态下会降低对应激的抵抗力,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2.心理因素

对引起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科学解释,涉及到许多的心理学理论学派,各学派对引起心理异常的心理因素均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如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突是导致心理异常的主要动力性因素。认知理论认为,不合理信念、歪曲的认知是引起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等等。但总体说来,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方式是易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

(1)易病性心理素质。负性认知评价和不健全人格称易病性心理素质。如:A型行为方式的人除极易患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外,情绪也偏激、好激动、易怒;C型行为方式的人除易患癌症、糖尿病、哮喘和溃疡病外,也易表现出压抑、抑郁、焦虑、愤怒等;强迫型人格易患强迫症;抑郁型人格易患抑郁症;意志过于薄弱的人,自信力低,自控力低,易患强迫症。

(2)应对能力。目前的社会环境变化快,竞争力强,一个人的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则常是各种神经症发病的心理学原因。如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说:“所有的神经症病人都有基本的特征,即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中的各种困难造成的……”,意指患者适应社会困难,应对能力差和解决不好面临的困难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在心理异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心理活动的异常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结果。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异常关系的大量研究,证明社会文化环境大多可作为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应激通常指紧张、压力而言。应激是否引起心理异常,一方面取决于应激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同时也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信息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应激事件引起的反应不仅包括心理反应,也包括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1)生活事件。①应激可来自生活,即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退休、子女离家、生活孤独、工作过于繁忙、面临难于处理的困境、与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或由于自尊心受损、需求的目的未遂,如就业、升学受挫,还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环境中噪音和污染等。②应激和自然灾害。强烈而急剧的应激事件,如地震、水灾、火灾、滑坡、爆炸、空袭、车祸、杀人、暴死等,多会迅速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心理异常。

(2)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心理异常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精神疾病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多不相同,在某些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之中,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异常。

(3)移民因素。移民和难民移往国外或到本国的陌生地区居住或避难,都可作为引起心理异常的因素。迁徙引起心理异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民或难民怕失业、怕歧视、怕疾病等,且又存在言语不通、生活困难、环境改变等诸多适应上的问题。

4.不良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水平也日益上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如目前酗酒、吸毒、吸烟、网络成瘾、赌博、性淫乱等成为当今“文明病”,使人类不良行为畸形发展,并产生出各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性疾病。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Beers),将自己患躁郁症和住进精神病院3年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我寻回了自己》;同时,也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揭开了序幕。“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健康。它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有力的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知道,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亚健康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一般心理学者多主张以正常的认知、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和个体行为的适应情况,作为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不是以个别症状之有无为依据。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心理健康情况的常态分布曲线图。与我们前面所阐述的一样,各种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并未截然分开,每一种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连,很难将一种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明确区分开来(极端情况除外)。不少心理医生相信,仅仅没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够的。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能证明他就有健康的个性。曲线中间或高峰部,代表的是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位置。他们相对而言,没有心理疾患。曲线的最右端,所代表的才是真正健康的个性,是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连续变量上的最优点。心理医生认为,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这更高的水平发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丰富多彩的。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心理疾患,也满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动机,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幸和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常见模式,是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

1.“成熟者”模式

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为此,他提出了7个指标: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

(7)能着眼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和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他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这类人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其特点有如下表现: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宜的关系。

(2)对于自我、他人以及人性的客观现实的高度接受。

(3)思想、感情以及行为具有更大的自发性。

(4)以问题为中心。

(5)高度的自主性。

(6)离群独处的需要。

(7)欣赏的时时常新。

(8)更多的神秘体验。

(9)宽厚的社会感情。

(10)深挚而精粹的私人关系。

(11)民主的性格。

(12)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13)寓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更富有创造性。

3.“创发者”模式

弗洛姆认为,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变革的社会可以造成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力量、潜能和能力。他称此种人为“创发者”。“创发者”主要有4个特征:

(1)创发性的爱情。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在爱情之中不可为追求“和谐”而泯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要达到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四个方面的难题。

(2)创发性的思维。对思维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察思维对象。

(3)幸福。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而不只是一种愉快体验。

(4)良心。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出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于压力的)。

4.马斯洛和米特曼的心理健康标准

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应奋进的目标。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数人来讲,能提出一个标准,也就是所谓正常人的行为标准,似乎更具有普遍意义。马斯洛曾在与米特曼合著的《变态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过如下11点: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做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宜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5.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

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是西方模式的心理健康概念,而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也提出8条心理健康的指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当然,我国还有学者也提出了另一些不完全相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下几点较为重要:①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③人际和谐;④行为合理;⑤人格完善;⑥适应环境。

二、心理健康的维护

健康心理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注重的心理教育内容,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遭遇的问题各异,也就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绍的原则或方法并不见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运用妙否,全在乎心。

1.增进智慧,发展认知

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知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来源于不健康的认知。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小至同学反目、朋友误会、恋人吵架、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大至杀人、自杀,其认知系统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之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吵得天翻地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理,对方在胡搅蛮缠,在故意和自己作对。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两个人,就像是坐在两口井里的两只青蛙,或者像“盲人摸象”中的两个瞎子。如沙漠里的半瓶水,心理健康者庆幸“还有半瓶”,而心理不健康者却抱怨“只有半瓶”。从监狱的栏杆,两人远望,一人看见死亡,另一人看见希望。有的人智商不低,但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人学富五车,但日常生活却处理得一塌糊涂。这便是我们的思想方法,我们的认知模式不同而造成的。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知,我们的所知决定我们的所行。

那么,什么叫做“认知”?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物的基本信念等。我们可以把认知分为一般认知和社会认知,前者主要研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活动,即对事物和概念的信息加工,而后者则常常研究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社会认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我国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常常不得不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事物、新关系,遭遇许多激烈的认知冲突,这些难免会使我们的认知系统容易失去客观性和合理性,从而给心理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发展一种健康的认知模式就凸现得格外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心理认知模式主要应该包括以下的特征:

(1)积极的而并非消极的。

(2)客观的而并非自欺的。

(3)独立的而并非依赖的。

(4)灵活的而并非僵化的。

(5)本质的而并非幼稚的。

2.调节情绪,丰富情感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成功了,手舞足蹈;失败了,垂头丧气。分离时,依依不舍;害羞时,扭扭捏捏。有的人笑口常开,活得像阳光一样灿烂;有的人牢骚满腹,永远像上帝的弃儿。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为人生的剧痛;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终成难言的遗憾。在一次次的感动与自我感动中,人性慢慢升华;在一次次的体验与顿悟中,渐渐成长……以上种种展示的是人的心理的一个个重要侧面的情绪与情感。正如诺尔曼?丹森所言:“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与认知相比较而言,情绪和情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更加直接可感。

情绪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疾病中,心因性疾病占50%~80%。紧张、悲哀、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激活体内有害物质,击溃机体保护机制,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因此致病。

当然,情绪既能导致身体疾病,也能治疗身体疾病。世界上有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快乐。乐观、开朗、稳定、适度的愉快情绪是治病的良方。有调查表明,战争结束后,胜利者的伤口愈合比失败者快。

为什么情绪、情感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如此密切?这与情绪、情感形成的内在规律有关。在情绪的形成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生理的唤醒。这是认知形成中所没有的。通过情绪、情感,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之间相互交换,形成明显的互动关系。

另外,情绪、情感还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心理学关于依恋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所谓依恋,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焦虑,或造成婴儿的心理缺陷和人格发展障碍。相反,过分的依恋就变成了依赖,而这也同样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综上所述,情绪、情感状态与我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那我们如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呢?

首先,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困难时,心理遇到烦扰时,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进行自我安慰,这是缓解心理焦虑的有效方法(关于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分别给予介绍)。总之,我们要多积极防卫,少用消极防卫。

其次,当我们面临持续而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负性情绪时,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如果运用自身防御机制没有效果,则应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最后,高峰体验的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身心健康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是在感动与自我感动中成长与升华的,而导致这种成长与升华的是一次次的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是一种非常美好积极的体验,伴随着瞬息之间莫大的情绪体验,此时,人们感到销魂夺魄、心旷神怡、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内心充盈着欢乐与哀怜、感激与敬畏、崇敬与虔诚,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人也完成了个体自己成长的一种质变和升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消除消极情绪、情感,去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感受自我的力量,从而完成自己自我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

3.锻炼意志,积极行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在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意志健全与否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意志健全是指意志能够调节行动,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意志不健全就是意志不能完成应有的心理机能,出现了异常的变态。常见的有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等,表现为意志消沉,动力不足,常伴随有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活动减少等症状,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另外,还有表现为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如:盲目性与武断性、优柔寡断和冒失武断、轻易动摇和顽固执拗、任性与机械刻板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表现。这种不良倾向,虽然不像意志障碍那样严重干扰人的正常心理机能和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个体合理、健康的生活受到损害,导致个体社会适应不良。所以意志的锻炼、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克服意志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改善行为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意志的锻炼、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根据个体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锻炼内容。如: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确立适当的行动目标,理解行动的后果;严格自律、树立榜样、体育锻炼、自省觉悟等。

4.完善人格,达至整合

现代工业化社会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日渐沉重,焦虑、挫折、无助感……但同样是沉重的压力,为什么有人心理正常,而有人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呢?这就是因为人各具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缘故。

什么叫人格呢?心理学家们对人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具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其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前者指个体的性格、气质和能力;后者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心理学家认为,完善的人格特征常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境;能有效的运用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健全的人格特征,对个人而言,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心理的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如反社会型人格个体的犯罪倾向,则不论对自己抑或是社会均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从以下几点来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特征。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性格。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尊、自信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增强挫折耐受力;培养独立的生活习惯。

其次,由于气质是一种与先天遗传有关的、高度稳定的人格特征,每一种气质类型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因此,我们要注意发挥我们自己气质中的积极面,克服消极面。

最后,在自我意识方面,要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自悲自怜者因幼时的过分依赖,竞争中的多次失败,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于是,束缚自我、贬抑自我,结果是焦虑剧增,毁了自己;自暴自弃者不甘心说“我不行”,而又无正确的方向亦缺乏能力来表现自己,因此故作怪状,与人为难,在别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来肯定自我的价值,于是,放纵自我,践踏自我,结果是反抗社会、害人害己;自傲自负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实极度自卑,但他们又不像自悲自怜者那样因自卑而关闭自我、自怨自艾、自叹不如,而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只是不为。自傲自负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于是,呐喊着“我知道一切”,却连自己也不认识。结果是欺人一时,欺己一世。事实上,自悲自怜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负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认识自己,但却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源都是自卑。我们提倡的是“我行,你也行。”的自我认知。在现实世界中,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5.人际和谐,悦纳他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立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人际关系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试想:一个人若遇到新婚之喜、乔迁之喜,或晋升职务、发表佳作而无人祝贺,其滋味如何?又试想:一个人若遇丧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顺、夫妻不和而无人安慰,无人倾诉衷肠,其滋味又会如何呢?仅就心理健康而言,人也是需要朋友的。

与人相处之时,正面态度或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应多于反面态度或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人生是美好的,与人相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认为我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我。其实这是一种儿童的思维,但成人却也常常摆脱不了。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我们虽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脸还把右脸伸过去,但更不赞同人家因一小事负你便视其为仇人。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也不妨浅交,不必嫉恶如仇,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所谓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论曲直,路窄林深。请体会一下郑板桥“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宽大胸怀吧!

二、因子分

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9个因子含义及所包含项目为:

①躯体化:包括1,4,12,27,40,42,48,49,52,53,56,58共12项。该因子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②强迫症状:包括3,9,10,28,38,45,46,51,55,65共10项。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

③人际关系敏感:包括6,21,34,36,37,41,61,69,73共9项。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

④抑郁:包括5,14,15,20,22,26,29,30,31,32,54,71,79共13项。以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反映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⑤焦虑:包括2,17,23,33,39,57,72,78,80,86共10项。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一项解体感受的项目。

⑥敌对:包括11,24,63,67,74,81共6项。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

⑦恐怖:包括13,25,47,50,70,75,82共7项。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一些项目。

⑧偏执:包括8,18,43,68,76,83共6项。本因子是围绕偏执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制订: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⑨精神病性:包括7,16,35,62,77,84,85,87,88,90共10项。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指征。此外,也可以反映精神病性行为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指征。

此外还有19,44,59,60,64,66,89共7个项目未归入任何因子,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分析时将这7项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各因子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各因子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因子项目数。例如强迫症状因子各项目的分数之和假设为30,共有10个项目,所以因子分为3。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同类推荐
  •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合在一起,揭示了人们心理变化的规律,对社会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最具实战效用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了解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开创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人生局面。
  • 北大心理课

    北大心理课

    北大的莘莘学子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无不书写着时代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些不仅仅是源于北大的教学理念,教育精神,更是北大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素养。正是凭借着过硬的心理素质,让北大人傲立潮头,建功立业。翻开这一本书,它将带你走进北大的精英泰斗之间,在北大林立的名人经历间穿梭,领略北大人成功的风采。本书结合北大名人的语录,深入浅出的剖析这些成功者的心理历程,找出成功背后的心理脉络与渊源。指导读者通过阅读,感受和领悟北大人的成功经验,并能够用这些经验指导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将平凡的人生打造的不平凡,将生命的精彩从心底绽放。
  • 引爆心中的TNT

    引爆心中的TNT

    有一种危险的烈性炸药叫TNT,在任何突然受热的情况下都能引起巨大的爆炸,威力无穷。而克劳德·M·布城斯托指出,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潜藏着这种“炸药”——你内心无穷的创造力。数个世纪以来,其威力让那些善用它的人步入成功,也使那些企图滥用它的人走向毁灭。当挖掘并利用体内的TNT时,你可以用它轰走自己错误思想,打开一条改变你、完善你整个生命历程的崭新通道;可以用它来移除停滞不前、恐惧、疑虑、担忧、紧张、贪婪、偏见等不良思想,勇敢而充满力量地踏上成功之旅。不过提醒你,当你靠近它、捧起它时,一定要拿好,并且只能用它去干好事。
  • 失败是一种积蓄全集

    失败是一种积蓄全集

    本书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了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它让人在愈挫愈勇中积蓄力量,一步步走向成功。本书告诫人们,失败没什么可怕,人生正是在失败中渐渐充实、圆满。
  • 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哈佛和心理健康的书籍,是给予心灵营养的成长箴言录,提升心理素质的智慧枕边书。本书不仅故事精彩,行文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的点评,能为青少年的心灵送上一道滋补的鸡汤。书中每章附有哈佛教授的名言,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温言细语就仿佛在耳畔:与此同时,还有哈佛精英介绍以及相关名人名言,让我们能从伟人那里学习到成长的经验和强韧心灵的妙方。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受益一生的财富,青少年要健康成长,本书精心演绎的精彩不容错过。
热门推荐
  • 异界之炎武傲天

    异界之炎武傲天

    在这个宗门林立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废材林炎饱受折磨,生与死只是一念之差,收藏本书看主角是强势崛起还是窝囊死去。人生大起大落,如果你轻易放弃那么你永远不会成为世人仰慕的强者。——林炎
  • 我的血族女友

    我的血族女友

    因为开学前的一句戏言,却巧合的迎来了世界末日,又莫名其妙的与七百年的女友……
  • 文霄武道

    文霄武道

    古有云:“文可合九霄,武能应天道。”入文道可游走于世间,入武道能纵横于天下。文武同道方可手掌日月,披靡乾坤!!!!!
  • 最炫江湖疯

    最炫江湖疯

    谁说江湖就要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我这个江湖就容许你乐我乐嘻嘻哈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所以我心中的这个江湖可以另类可以奇葩。各位大虾如若不嫌,就同小女子一起畅游最炫江湖疯!
  • 冯剑华文选

    冯剑华文选

    本书为冯剑华老师编辑一部文选,与为肖川老师编辑一部诗选一样,都是我莫大的荣耀。因为他们为宁夏的作家、诗人做了几十年的嫁衣,为宁夏文学的繁荣奉献了一腔的热血。
  • 超级 透视眼

    超级 透视眼

    李风,一个计算机系的大专生,因为救人而得罪官二代从而被学校开除了。可是正因为这件事情,李风得到了宇宙傻人有傻福活动的获奖者,得到了一宇宙智能系统果果,从此他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从此他由一个默默无名且没有人关注的小人物开始了自己风光无限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众人围绕的焦点,开始自己幸福的生活。李风的名言:“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
  • 女王来袭之宠夫有道

    女王来袭之宠夫有道

    清冷高傲,漠然瞳孔无我无他;低语呢喃,妖孽肆意勾人心魄,哪个是她?半魂之身,谁在背后作祟,谁与她性命相牵?得异能,创事业,虐渣渣,收美男,收哪个呢?“我!”“滚一边去!!晴晴,人家在这呢。”滚滚滚!都滚,哪来的滚哪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艺术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木丁探案集

    木丁探案集

    木丁,笔名,报社刑事采编部的记者,经历过一些离奇案件,将其汇集成书,以飨读者。
  • 术灵争天记

    术灵争天记

    正道强势,魔宗势微,一个少年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魔宗,却是没有泯灭人性,岂料正道步步紧逼,终于将少年逼入死角,拼死反击,正邪之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