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86800000009

第9章 松山大捷

竹影山高地遭到夜袭,阵地丢了。

实施反击的敌人来自何处?在当时是个引起争执的问题。根据李弥的判断,进行夜袭的应该是残留在坑道里的日军,于是军部命令309团立即夺回阵地;而309团的指挥官则坚持认为三号高地上出现了敌人的援兵,并且还在逐步加强之中,因此要求上级给予增援。

从表面上看,这场争论是对敌情的判断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在推诿责任。因为,如果三号高地上的敌人没有增兵,说明是309团清查战场不彻底,警惕性松懈;反过来,如果确实有援兵,则说明李弥副军长临时变更计划,把进攻主力调离竹影山的做法是错误的。

可惜,由于阵地上的日军最后都死光了,所以这场争论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309团也是在找借口。因为那时候,整个松山阵地上能够动弹的日本兵最多也只有两三百人,日军即使组织增援也派不出多少兵力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军应付夜袭的本事太差了一点。

说起来,在以前,夜袭本是国军的常用战术,那时候日军的装备好,国军白天打不过敌人,只好在晚上进行反击,103师的不少战绩都是通过夜袭获得的。然而到了松山战役期间,国军换上了美式装备,枪炮多、弹药多、兵力多,还掌握了制空权,飞机大炮追着日军打,情况就倒了过来,国军白天威风,逼着日军开展夜袭。

依马甲我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是真心喜欢夜战的。战场上的夜袭其实就是赌博,进攻方的态度虽然很积极,但战斗胜负的决定权却是掌握在防御方手里的——如果被攻击方的责任心强、警惕性高、经验丰富,那么进攻方的主动行为就无异于自投罗网。

夜袭,考验的是防御方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可惜国军恰恰在这个方面比较差劲。松山战役期间,日军几乎每一次夜袭都能够获得成果。小鬼子只要凑齐十几个没受伤的人就敢在晚上进行反击,甚至可以越过前沿,跑到第8军的炮兵阵地上把大炮炸了,搞得国军一到天黑就十分紧张。

其实,9月2日夜里,竹影山阵地上只有四个国军士兵遇袭身亡,其他人都是被吓跑的。蔡智诚和罗烟杆逃到二号高地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有的人则更绝,直接跑回了早晨的出发阵地。

天亮以后,蔡智诚见到了王光炜,王上校在弹坑里趴了一晚上,浑身都是泥水;中午的时候,陈永思团长也来了,陈团长当时没有往二号高地退却,而是向子高地的方向“突围”,转了一大圈才跑回来。

蔡新兵觉得有点纳闷,王上校和陈团长头天夜里不是在一起的么,怎么打起仗来却各跑各的了呢?

得知三号高地得而复失,军部和师部下达命令,要求309团再把阵地夺回来。王光炜很不高兴地说:“要是按照我原先的计划行事,何至于弄到现在这个地步。”他随即起草报告,说明事情的原委,叫蔡智诚送到军部交给何绍周——既替自己辩解,顺便也把李副军长告了一状。

蔡智诚并不认识何绍周,而且他也不愿意介入长官之间的纠纷。可是,王上校交办的任务却又不能不执行。

当天晚上,他来到第8军军部,报告说自己是从竹影山阵地来给军长送信的,人家值班军官根本就不理睬他。第二天,蔡智诚好不容易才找到何绍周的副官,干脆说自己是何丽珠的表哥,有重要的信件要呈交何军长。那个副官吃了一惊,连忙接过信函递进去了——何丽珠是何辑五的女儿,因为何应钦的夫人不能生育,所以就把她过继给三伯当了继承人。在当时,“何总长家女公子”的招牌还是比较管用的。

这么耽搁了一天,等蔡智诚再回到前线的时候,已经是9月5日的下午。

阵地上还是老样子,309团守住二号高地,日军控制着三号高地。说起来,国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竹影山。但日军只要控制住这个最后的山头,就可以掩护背后的长岭岗,使得“子高地”上的国军部队无法顺利地发起总攻。

309团先后向日军发起过四次攻击,全都以失败告终。战斗中,团长陈永思腹部中弹,被送到救护队去了;王光炜上校肩部负伤,仍在坚持指挥。蔡智诚在阵地上转了一圈,没有看到罗烟杆,问了几个人,有的说他死了,有的说他受伤了,众说纷纭,不得要领——这时候,309团只剩下四十多个战斗人员,能够守住既有阵地已经不错了,根本无力再发起新的进攻。

事情到了这一步,李弥副军长也急了。他亲自赶到一线督战,要求9月6日一定要实施总攻,三天之内必须拿下松山。

9月5日傍晚,荣誉3团和82师244团奉命接管竹影山二号阵地。他们带来了六个喷火小组,一帮美军顾问也跟着来了,其中有位少校还是个黑人,让中国的士兵们觉得十分稀奇。

根据李弥副军长的指示,第二天的攻击任务由荣3团的赵发毕团长负责指挥。这时候,阵地上虽然集结了三个团,但总兵力加起来也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不过,三个团聚在一起,立刻就能看出荣3团的装备要好得多。244团和309团的武器都是“万国牌”,而荣3团却是清一色的美式步枪、美式机枪,还配备有高射机枪和直瞄火炮。

那天晚上,哨兵们一直在阵地前打照明弹。这种照明弹是美军顾问团提供的,样子就跟枪榴弹差不多,可以用步枪发射,打到天上就炸出个小降落伞来,晃晃悠悠,明光瓦亮,就像在半空中挂了一盏汽油灯,能有效地阻止日军的夜袭企图。

9月6日清晨,国军炮兵首先对竹影山阵地实施炮击。接着,美军的飞机也来投弹轰炸。上午9点,爆炸声尚未平息,攻击部队就发起了冲击。担任主攻的是荣1师第3团,82师244团和103师309团配合协同,蔡智诚、王光炜就和244团的曾元三团长一起在二号阵地上观摩学习。

说实话,人家荣1师平时牛皮哄哄,打起仗来也确实有气派。

荣3团冲锋时的架势就和杂牌部队不一样——后面有高射机枪和重机枪掩护,前面有轻机枪手抱着“303”(路易斯轻机枪)开道。军官们一律穿着美式军用雨衣,手上端着冲锋枪,大模大样,嘴里喊着:“小鬼子不行了,弟兄们上啊!”当兵也纷纷响应:“上啊!上啊!”排着队,挺着腰板往前冲。

进攻的途中不时有人中弹倒地。244团的人一受伤就躺在地上哭嚎,可荣3团的士兵都是伤愈以后再次复役的老角色,意志品质比较坚强,他们的伤兵捂住伤口咬牙挺着,愣是没有谁吭声——人家荣3团的卫生兵也有个规矩,谁哭谁叫就不给谁救治,因为能哭喊的人就说明还有力气,要先去救那些体力不支的。

所以,难怪82师和103师虽然对荣1师满肚子意见,可论起打仗却不得不佩服他们。不说别的,光是人家冲锋陷阵的这种劲头,自己的部队就学不来。

那天上午,几个团轮番攻击了好几次,都失败了。中午的时候,李弥副军长从子高地那边打电话来警告说,当天下午必须拿下竹影山,否则军法从事。长官们顿时急了,荣3团赵团长和244团的曾团长都亲自上阵组织冲锋,终于在下午3点钟左右杀进了日军阵地。

根据以往的经验,攻上山头只能算任务完成了一半,如果不及时肃清残敌,日军一个反扑就有可能把阵地夺回去。于是,包括美军顾问在内的所有军官都跑到阵地上去督战。

蔡智诚跟着王光炜爬上三号高地,看见国军部队正在逐一清剿坑道——残余的日军隐藏在防炮洞里。这些地洞外表不大,内部却很复杂,有的还分成好几层,不知道里面躲了多少人。

阵地上,国军的步枪手掩护着喷火小组搜索前进,发现地道洞口就甩手榴弹。甩手榴弹还有个讲究,如果一次只扔一两个,容易被敌人反扔出来,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同时甩进去七八个,搞得小鬼子没办法拣。先用手榴弹清理了洞口的敌人,喷火兵就接着往洞里喷火,或者干脆实施坑道爆破,朝里面扔爆破筒,连炸带烧的,把所有的地洞都整塌,日本兵不被烧死也被闷死了。

有的小鬼子在洞里憋不住,狂吼乱叫着往外冲。坑道两侧早就守着国军的冲锋枪手和机枪手,鬼子兵刚一露头就遇到枪林弹雨,根本就没得跑。

这样的打法真可谓干净彻底,唯一的毛病是无法统计具体的歼敌数字。到头来,谁也弄不清有多少日本兵被烧死、炸死在地道里,大家只好胡乱估计着汇报战果。

按照蔡智诚的叙述,松山日军的“最高头目”金光大队长就是被荣3团打死在竹影山阵地的——这件事值得分析一下。

关于日军“拉孟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后来追授为大佐)的死亡地点和死亡时间,并没有确切的定论。

日军方面把金光队长的阵亡时间定于1944年9月7日,这不能算数。因为日本军部把大部分松山守军的死亡日期都笼统地定在最后一天,目的是为了强调其“玉碎”的规模——金光身边的人都已经死得精光了,鬼子大本营也不可能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国军方面对这事有发言权,可国军各部队的说法不一。有说他被打死了,有说他被炸死了,还有说他是剖腹自杀的,虽然绘声绘色,但其实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是因为国军这边谁也弄不清金光少佐长得是啥模样,只要发现一具被烧成焦炭的尸体,旁边再有把指挥刀,都可以说成是这个家伙。所以各个团队都声称自己击毙了“日军守备队长”,金光少佐的死亡时间和地点也就有了好几个版本。

按马甲个人的看法,我倾向认为金光少佐是于9月6日死在了竹影山,也就是日军所称的“西山阵地”。

松山阵地的守备部队主要属于步兵113联队(松井联队),而这个金光惠次郎却是第56炮兵联队(西村联队)第3大队的大队长,并不是113联队的军官。当初,之所以由他担任“拉孟守备队长”,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军衔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松山阵地的任务是“封锁滇缅公路和惠通桥”,而炮兵是实施这个任务的主角。

7月份,当松山阵地已经被中国远征军包围,特别是松山阵地上的大型火炮被国军摧毁之后,鬼子的炮兵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松山日军的作战目的从“封锁交通线”变成了“固守待援”。这样,战斗的实际指挥权应该就由炮兵主官转到了113联队的步兵军官手里。换句话说,7月份以后的金光惠次郎少佐只能算是名义上的松山最高指挥官,他的任务不过是鼓舞士气,然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战死罢了。

松山日军原本有两个炮兵阵地,一个在滚龙坡(本道阵地),已于7月份被国军占领,另一个就在竹影山(西山阵地);金光惠次郎队长曾经有两个指挥所,一个是大垭口(音部山阵地)的113联队总部,那里已于8月份被国军攻克,另一个就在竹影山炮兵第3大队的队部——因此,如果金光惠次郎能够自行决定的话,9月6日,也就是全军覆灭的前一天,死在竹影山的炮兵大队部应该是十分理想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马甲的猜测,我并没有确切的材料能证实这件事。

9月6日那天,蔡智诚也只是听见荣3团的副团长用无线电话机向军部报捷:“我团攻克竹影山阵地,占领日军指挥部,击毙敌松山守备队长……”

在荣誉第1师的编制中有一类特殊的职务——政治副团长和政治副营长,这是他们的老师长郑洞国模仿苏联军队搞出来的名堂。荣1师的老兵多,兵油子也多,有了这个制度就等于在营一级单位上设立了军法官,对整肃军纪、鼓舞士气是有帮助的。

荣3团的政治副团长是个白面书生,瘦瘦的,戴着眼镜,外表挺斯文。因为赵发毕团长受伤挂了彩,所以在一线指挥部队的实际上是这位教授模样的军官。在蔡智诚的印象中,政治副团长很爱说话,做事也很负责,总看见他在阵地上跑来跑去,一边检查情况,一边叮嘱这叮嘱那,生怕有谁清剿战场不仔细,放过了日军的地洞口。

可惜的是,这位副团长第二天在长岭岗阵地上不小心踩到了地雷,牺牲了。

蔡智诚没有参加9月7日的战斗。攻克竹影山之后,309团就算完成了任务,当天下午就移交阵地,到后方休整去了。经过十多天的苦战,309团最终能够自己走下山头的只剩下三十五人,这其中还包括了他这个“编外人员”。

9月8日上午,蔡智诚正在屋子里给游湘江连长的家人写信,突然听见外面人声鼎沸,原来是远征军总部宣布:国军已于当日凌晨4时收复松山,全歼了日军守备队。

可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家并不觉得特别欣喜,因为部队的伤亡太大了,幸存的人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103师是参战各部队中损失最惨重的,师部雇佣了十几队民工到阵地上收容牺牲者的遗体,最后分成三个大坑掩埋了,还在松山上建了一座“103师阵亡烈士纪念碑”。

日本方面一直宣称“拉孟守备队全军玉碎”,中国军方也没有做过反驳。但按照蔡智诚的说法,第8军在松山阵地上还是抓到了日军俘虏的。因为103师回保山休整的时候,卡车上就带着日本战俘。那几个家伙的耳朵好像被震聋了,押运人员把各项指示写在纸上,他们看了就乖乖照办,一点也不反抗。

同时带到保山的还有十多个慰安妇,这都是些朝鲜人,不能算是战俘。她们先是被安排在昆明的美军医院里工作,后来就被“朝鲜光复军”的人接走了。

在保山休整期间,国民政府下达了对松山战役参战部队的嘉奖令,103师得到了一面“大功锦旗”。据说这种锦旗全中国总共只有十面,是非常高的荣誉。

有意思的是,在嘉奖令中,蒋委员长除了表扬远征军,还号召全体国军向日军松山守备队学习,学习他们“孤军奋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精神;远征军司令卫立煌也称赞日军是“世上最顽强之军人”,并且承认“我军取胜实属不易”……

这俩人一唱一和地“吹捧敌人”,其实是有说不出的苦衷。

1944年9月,国军虽然在滇缅战事中略有斩获,但同时,内地的豫鄂湘桂各路部队却被日军的“一号作战”打得一败涂地,遭遇了抗战以来的第二次大溃退。败局震动了大后方,弄得社会各界人心惶惶。在这种时候,蒋委员长确实希望自己的部下能有几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勇气,能够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坚决顶住;而刚刚打了胜仗的远征军也必须“谦虚”一点,只能尽量美化日军的“强悍”,以便给在东边连吃败仗的同僚们找个台阶下。

因为获得了“大功锦旗”,社会各界给103师送来了不少慰劳品。吃吃喝喝二十多天之后,10月初,第8军接到命令,转移到云南陆良休整。

蔡智诚不愿意跟着队伍一起走,他希望借这个机会离开103师,去投奔青年军,于是就去找王光炜帮忙。

在军部,王上校的伤口还没有痊愈,却已经穿上了少将的军服。他笑着告诉小蔡:“别急,想进青年军没有问题,不过要再等几天,先把你的勋章领到手再说。”

“勋章?”蔡智诚愣住了,“我只打了一天的仗,能有个什么勋章?”

同类推荐
  • 漫步青云

    漫步青云

    这是作者出版的一部日记体作品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些散文和随笔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相关报刊上,文字较为散淡,多为一些感悟性作品。
  •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原野随笔:每天变傻一点点

    原野随笔:每天变傻一点点

    本书收入了作者的“生生不息”、“梦想”、“幸福可以分为两种”、“财富离幸福仍然很远”、“每天变傻一点点”等90余篇随笔。
  • 青草课本

    青草课本

    本书收录散文约40篇。其中包括:9月8日下午五点;听一听马勒;弗罗明高;白马新娘;让高贵与高贵相遇;美丽的哈瓦那等。
  • 在文化树下喝茶

    在文化树下喝茶

    散文集装帧精美,共20余万字,遴选了作者近年来利用工作、生活闲暇潜心创作的各类散文作品百余篇。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一马平川”,描摹冀中平原的人文风貌,对语生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呈现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第二辑“平原故事”,以故事形式记录平原的流年碎影,试图拨开生活的表象,寻找文化的影子;第三辑“从平原出发”,领略平原之外的景物和风情,字里行间镀染着作者思考的印痕。作品文笔清丽,画面感强,时空转换明快,富有时代气息,深得“新荷花淀派”风韵,于漫不经心间给人以心灵的感动,传递大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
热门推荐
  • 我师无极

    我师无极

    我师无极,是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努力的,一步步攀登上人生巅峰的既励志温馨又欢乐治愈的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主角霸王血芒,原名张乐,因为机缘巧合而来到了现世。闯神国,入彼方;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直为了所爱而努力爱情,你懂的血芒:“我是一,也是无穷。”
  • 因缘心释论开决记

    因缘心释论开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二公主的使命

    十二公主的使命

    十二宫殿突然受到黑暗的侵略,星座公主迫不得已,将“十二轮盘”分成十二片碎片,十二公主可以收集到所以碎片吗?她们当中谁是星座女王的转世?
  • 邪王的倾城萌妃

    邪王的倾城萌妃

    “你醒了?马上给我滚出去。告诉你爹爹易景天!我今日娶你,只是念在圣旨!穿就穿吧!还穿到一个不受宠的王妃身上!易千兮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么甩开邪王,要么扑倒邪男!
  •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雨巷:戴望舒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由章笑力所著,主张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过,与上述这些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同,它认为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从一个均衡期或者说间歇期、常态期,经过危机期或者说剧变期、突变期、变态期,向另一个均衡期前进。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历史仅仅只做循环运动,而是会通过革命来使自身从均衡到均衡的循环中向前发展。也可以这么说,历史在常态和变态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变态引发革命,历史就会进入新的高一级的常态。
  • 豪门纯爱:冷氏总裁甜蜜宠妻

    豪门纯爱:冷氏总裁甜蜜宠妻

    为救母亲,她毅然和他签下了为期三个月的情人契约。她本以为契约结束,两人便可以从此桥归桥路归路,男婚女嫁各不相干。却不想,当三月之期结束时,夏晓柠才发现,惨了!总裁套上小白兔,原来还是自己太纯萌!“契约到期,拜拜喽!”“不好意思,租约到期?你,我买了!”“总裁大人,求放过!”“想逃?好啊!我倒要看看谁敢碰我的女人!”“我根本就不是你的女人,好不好?”“没关系,马上你就是了。”“……”
  • 余生千帆

    余生千帆

    你相信这世上有奇迹吗?相信这世上有不可思议的事吗?-我们是能力者,就算你对此有偏见,我也是从血海中挣扎出来的,不是所有的苦都是让你们接受的,知道吗?-为什么他同样是能力者,你却对他毫无芥蒂!?-错的不是我们,是命运。
  • 制天记

    制天记

    随便写写,大家看得开心就好。人定是否真的能胜天。
  • 吴世勋之第1314次告白

    吴世勋之第1314次告白

    原谅我这一生太执念。——李秋落一个女生,最宝贵的十年青春,都给了他。吴世勋,如果你是我,你该有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