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86800000003

第3章 不想上学了

1944年初夏,二十二岁的蔡智诚不想上学了,他要去当兵。

蔡智诚是贵州人,家住遵义老城琵琶桥(今贵州省遵义市红旗路)。他家的斜对面就是黔军高官柏辉章的公馆,如今那里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

蔡智诚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大哥蔡智明1938年在武汉战役中牺牲了;姐姐蔡智慧已经出嫁,在“美国援华协会”当医师;二哥蔡智仁毕业于陆军辎重兵学校,是国民党交通二团的营长;而蔡智诚的孪生妹妹蔡智兰初中还没毕业就跑出去参军,结果在战场上失去了音讯。

1944年,蔡家的年轻人中只有蔡智诚还在学校里读书。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工作或者胆子小,而是父母觉得家里应该留一个“守门的”。蔡老四是长辈们公认的最乖巧听话的孩子,应该老老实实地把大学念完,然后成家立业才对。

蔡家祖上是湖北人,清朝乾隆年间来到贵州,先是在官府做幕僚,后来又经营盐号。贵州是个不产盐的地方,食盐完全依靠川滇两省供给,而遵义这里是川盐入黔的集散地。蔡家在城里开办“恒升永”商号,兼营盐业、布匹和杂货,很快发了大财。但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到了蔡智诚的父亲蔡式超这一辈,蔡家的家道就渐渐衰落了。

蔡式超是厦门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在华侨创办的大学里受过几年的“商学”教育,虽然没学到多少经商的本事,却树立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回到家乡就下定决心当农场主,向陈嘉庚先生学习。刚开始,他和厦大同学何辑五一起改良茶种,开办了一个很大的茶场。在当时,贵州种植茶叶的人很少,蔡同学与何同学希望用茶叶这种“新型经济作物”替代盛行于贵州的鸦片。他们觉得这既能挽救家乡风气,又能振兴地方经济,真算得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从理论而言,两位大学生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实际上却根本办不到——兴办农业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可贵州一带却战事频繁。黔军、滇军、川军、中央军、民团、土匪、青帮和洪帮来来去去,今天这个拔苗,明天那个刨坑,试验农场的苗圃里好不容易长出了几片茶叶,还没等收获就被别人抢跑了。折腾了几年,不仅茶园毫无收获,就连何辑五也在军阀混战中被赶出了贵州,原本雄心勃勃的农业改革试验于是就此收场。

做不成农场主,只好改当企业家。蔡式超先是开了家肥皂厂,希望帮助乡亲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结果造出来的“卫生肥皂”黑不溜秋,根本卖不掉,只得关张。接着他又开设酒精厂,初衷是想用工业酒精替代汽油,“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但是,酒精纯度要到95度以上才能够开汽车。蔡式超搞了几十个大铁皮罐,蒸馏来蒸馏去,怎么也超不过94度,只能当医药酒精用——不过这也歪打正着。抗战爆发了,前方需要大量的医用酒精,蔡老板于是不计成本地把一批批的产品送往前线。没过几年,家业就被他折腾得差不多了。

时间到了1944年,大后方物价飞涨、人心浮躁、社会混乱,民众对政府极不信任。

其实,抗战之初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国军虽然一败再败,但国民党的表现还算不错,军人不怕死,官员也耐得住艰苦。所以,尽管局势严峻,但社会各界却很团结,人民积极支前,踊跃参战,处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蒋委员长的形象也空前的伟大。

可后来就不行了。自从美国参战以后,国民政府就像是松了一口气,所有的老毛病都回来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腐化堕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各种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的行径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官员们的嘴里动不动就是“美国朋友”什么的,好像打日本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反倒是帮美国人开辟第二战场一样。

老百姓并不怕吃苦受罪,怕的是当权者没志气。官员的堕落、政府的腐败、军队的无能,使人民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先前的那种毁家救国、同仇敌忾的景象难以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怨声载道和灰心失望。

这期间,云南和四川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潮,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当局的独裁和腐败。可是,浙江大学电机系二年级的学生蔡智诚却从来没有参加过“闹事”。在遵义,他不仅没有上街游行,就连抗议的标语也没见到过。

抗战时期,贵州是“政治模范省”,浙江大学也是“模范学校”。全体师生埋头学习,钻研业务,对政治运动敬而远之,校园内外显得风平浪静。

浙江大学是1940年迁到贵州遵义的(1946年回迁),当时的校长是竺可桢。

竺校长十分爱护学生。1942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反对孔祥熙,邀请遵义的浙江大学也起来响应。当时,军警部队已在校外荷枪实弹,极有可能发生流血冲突。浙大的老师努力阻拦学生,结果却没拦住,被学生们冲出去了。于是,竺可桢校长举起一面小旗走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头。他说:“我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青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大学校长带头游行!这破天荒的举动惹得蒋介石大怒,竺可桢差点因此被撤职。可从这以后,浙大的学生们就很少再参与政治活动了——他们不愿意给校长添麻烦。

虽然是在战争期间,但浙江大学的学习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是书多、仪器多。浙大内迁的时候,全部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都完好地转移到了遵义,浙江方面还把“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也交给他们管理,这在内迁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优势;再就是钱多。蒋总裁是浙江人,有许多江浙籍商人和官员可以给浙江大学提供经费,使浙大有能力实施科研项目,还能定期从国外购买学术资料,物质条件得天独厚。

当然,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雄厚。浙大主张“文理兼修”,规定所有的名教授都必须上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的讲坛上,可以看见校长竺可桢、文学院长梅光迪、理学院长胡刚复、工学院长李熙谋、农学院长卢守耕、研究院长郑宗海,还可以见到陈建功、苏步青、王国松、王葆仁、李寿恒、马一浮、何增禄、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卢嘉锡……全是名震学界的大师精英。

抗战时期,遵义没有遭到过日军飞机的空袭,所以浙大的师生不必像其他学校那样“跑警报”,可以十分从容地在教室里或者小河边专心读书。于是后来,在遵义读书的两千多本科生里,有四十多人成为了中科院的院士——这其中当然没有包括蔡智诚,因为他刚读到二年级就去当兵了。

1944年6月,蔡智诚正跟着俞国顺副教授建造“发电厂”。

当时,遵义没有电力设施,教师备课、学生看书只能使用桐油灯,每个人的眼睛和鼻子都被灯烟熏得黑黑的,看上去十分不雅。电机系实验室的俞主任于是决定搞一个小型火电厂,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发电照明。

发电房的“核心设备”是一台15千伏的交流发电机和一台四缸45马力的煤气机,都是从云南淘来的二手货。几个人“叮叮咣咣”地修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让它们派上了用场。

试运行的头几天,厂房里来了一个中央军校(抗战期间,国民党的陆军中央军校设在遵义)的教官。他说自己要结婚了,让发电厂给他的新房装两盏电灯。可是,这位军官的住宅与浙大的校舍是反方向,给他装电灯非得专门拉一条回路不可,于是俞国顺就没同意。这下子,教官火了,抄起军棍“乓乓”几下,把俞教授的脑袋敲了个洞。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教授被教官打了一顿也只能忍气吞声。俞国顺躺在病床上长吁短叹,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还说“看来雷海宗先生的理论是正确的,没有真正的兵,就没有真正的国民……”

俞国顺提到的这位雷海宗,是西南联大的历史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在当时影响很大。

雷先生的观点大概是:中国旧文化是“无兵的文化”,偏重文德,使人文弱。士大夫对兵戎之事不了解,不关心,致使流氓无赖充斥行伍,军队的素质低下,不能满足文明社会的要求。雷先生认为,“无兵的文化”使得国家“没有真正的兵,也就是没有国民,也就是没有政治生活”。所以他主张有知识的人应该去当兵,因为“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坦白光明的社会”。他倡议知识分子应该修炼“武德”,修正畸形的“文德”,以此来振兴民族的风气。

雷海宗的这个理论多少有点尼采的味道,虽然要求社会变革,却不反对军事独裁,所以得到了蒋总裁的赞成。当时,主管贵州党务的张道藩拿着雷教授的书到浙大来搞宣传;“青年军”的政治部主任蒋经国也到学校来作演讲,提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动青年学子们去当兵。

可是,在浙江大学鼓动了半天,却没有人报名参军——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政府《兵役法》规定,在校读书的学生可以免除兵役;另一方面,浙大的校长和老师也反对学生从军。

浙大的教授们觉得,雷海宗的理论近似于“法西斯蒂”,是“以军国主义对抗军国主义”,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他们主张青年学生应该好好读书,认为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最佳途径……

蔡智诚原本也是准备听从老师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可是,军校教官的几棍子,不仅敲破了俞副教授的脑袋,也把蔡智诚打糊涂了。他想,国军教官的素质尚且如此,士兵的野蛮又该到了何等地步,如果让这些流氓一样的军人保护国家,社会的文明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那天下午,蔡大学生带着这个困惑回到家里,没想到却又遇到了另一件烦心事——姐姐被乱兵打伤了。

1944年夏天,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一败涂地,大溃退引发了难民潮。当时,在四川避难的人听说湖南湖北败了,认为重庆很危险,就想往贵州和云南跑;在贵州避难的看见日军进了广西,担心国军抵挡不住,又想往云南和四川跑;而云南边境也在打仗,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了,昆明的人也觉得危险,也想往外跑……于是乎,位于云贵川三省要道的遵义县就成了难民聚集的中心。

遵义设置了许多“难民救济站”,五花八门。

一类是政府的民政机构。他们在衙门里办公,有赈灾款,可以征用民房,还能调动警察维持秩序。但他们要检查求助者的身份证、难民证和疏散证,对证件不全的不予理睬。逃难的民众大多没有携带证明文件,因此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帮助。另一类救济场所是各省的“同乡会”。他们在庙宇祠堂里实施救济,不查证件,却要分辨口音,只有自己的老乡才能有饭吃,有地方住。

“美国援华协会”也在路边搭建了“救济棚”,设有治疗室、厨房、浴室和厕所。他们不查证件也不辨口音,每天提供两顿饭,但只接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对青年男子概不欢迎。

蔡智诚的姐姐蔡智慧在“救济棚”里当医生,负责救治女性患者,她的工作区域是不许男人进入的。可就在那天上午,棚子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国军士兵,翻箱倒柜,吵着要什么“盘尼西林”。蔡智慧一边赶他们出去,一边解释说这里只是个救济站,没有那么贵重的药品。当兵的火了:“美国人的地方,怎么会没有西药?”还说,“老子在前方打仗,你们把贵重东西都偷去卖了!”骂了许多难听的话,还把蔡医师给打伤了。

蔡智诚赶到医院的时候,看见姐姐的病床前聚着许多同事,好些人气得直哭。“援华协会”的负责人马力(Mariotte)先生正冲着遵义县县长大吼大叫:“中国的军队太糟糕!中国的军人太野蛮!”那倒霉的县长只有连连点头,保证一定“严惩肇事的歹徒”。

看到这个场景,蔡智诚的心里十分难过。他觉得,马力先生骂县长,实际上也是骂了所有的中国人。

当天晚上,在留给父亲的信中,蔡智诚这样写道:“国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军队堕落到如此地步,处罚几个犯罪的士兵有何成效?而今看来,雷海宗先生所言极是,知识者应投身行伍,努力改造旧军阀之流氓习气……需要以文明之思想兼勇敢之精神建立起新式高尚之军队,方能切实承担保护国民之重责……”

于是,这个二十二岁的大学生拿定主意不念书了,要去“改造旧军队”。

第二天,他跑到教务处办理退学手续。浙大的训导长费巩听蔡智诚说准备去参军,考虑了一阵,在申请书上批示:“准予休学。”——算是给他保留了学籍。

就这样,1944年6月,浙江大学电机系二年级的蔡智诚弃笔从戎,满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走上了抗日的战场。

同类推荐
  • 杜甫文集4

    杜甫文集4

    深刻反映唐代安史之知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展现诗人的一生传奇。
  • 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五卷本的《张强文集》收入了我从1983(《四僧艺术略论》)到2009年的160余篇文章、300余首诗歌,跨度达26个年头。 其实,这个学术履历,远远不能包括我的研究范围,甚至无法构造出一个基本的框架。而我的学术研究的重心,已经逐渐地凝结成为三个基本的走向,即“中国绘画学”、“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视觉文化研究”,这同时也是我在山东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带硕士生的三个培养方向。 “中国绘画学”方向包括了如此的内容:《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
  •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旷世才女,被胡兰成称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再现了张爱玲不世的才华与孤傲的气质,特别是对她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段感情经历进行了细腻婉转的记叙,使人读来感慨万千。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热门推荐
  • 剑梦缘

    剑梦缘

    朔气飘万里,一剑荡九州。剑,在手,神佛难挡,幽鬼怎阻。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难破,看天下勇士,谁值一战?乱世开,烽烟起。与我,平天下。
  • 我叫你妈妈

    我叫你妈妈

    他叫萧云,男,22岁,优点很多,缺点就是一个纯粹的武侠迷?房间书架上到处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武侠和玄幻书籍。用他的话来说,这些都是他的精神食粮和工作的源动力。为此,他丢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 斩破天门

    斩破天门

    尚武大陆,以武为尊,而拥有特殊血脉的人更是武修界的宠儿,在那个仙道被斩断的大陆上,各种特殊血脉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争奇斗艳,不过,所有的天才都只不过是为了衬托,那个独一无二的绝世血脉,万能的血脉……故事情节已经展开,会越来越好看!
  • 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末世凰途

    重生之末世凰途

    人性本薄凉,这一点在末世里体现的更加的淋漓尽致在末世的世界里,实力就是唯一的准则想要生存下去,行啊,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慕子兮,不圣母,不小白心狠,手辣,这是对敌人至情,至性,这是对自己人她狂傲,护短,但不善良她冷漠,绝情,却又深情白莲花柔弱的身姿,故作坚强的眼泪,被捉奸在床的时候也有理由说,我们什么都没做,只在一个被窝里看星星,看月亮,谈人生,聊理想而已,真的什么都没做的故事将在慕子兮这里终结绿茶婊那你老公就是我老公,你男票就是我男票,我不介意你有正式的位置,我只是默默爱着他就好的篇章在慕子兮这里将是完结篇当然,这可不是我们的男主大人,我们的男主大人可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凌风,雅人深致,龙潜凤采此处省略一万字······“小白,这么好的机会,你要不要趁虚而入啊!”一袭红衣,领口微微敞开,露出精致的锁骨,妖娆又魅惑。“你敢去?”白尾那一头水蓝色头发自肩头倾泻而下,身姿慵懒的躺在躺椅上,手里把玩着一块闪闪的鳞片。“嗤,你不敢?”陌染顿时从椅子上蹦下来。挑了挑精致的眉眼,“巧了,老子也不敢,难得我们也有意见相同的时刻,走走走,出去喝一杯。”“我不懂什么是情,什么是爱,可是,这里,这颗心,三千繁华它只为你一人跳动,春风十里,不如话你,这一生,你慕子兮便是是我的劫。”——男主这就是慕子兮在迈向巅峰的路途上升级打怪,顺便收拾白莲花,打击绿茶婊,外带一群忠实小粉丝的故事,额,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男主大人。末世的来临不是结束,而是新纪元的开始,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且看慕子兮怎样一步步走向盛世凰途
  • 残刃

    残刃

    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经受苦难。中华民族,在八年的抗战中,奠基了这个古老而强大民族,唤醒了民族的巨龙。韩涛一个军人,穿越到抗战年间,带你看中华民族如何觉醒和抗战年间不为人知的故事。
  • 魔神之使徒

    魔神之使徒

    青年疑惑的接过卷轴,见卷轴最上面的符文有一个公牛角一样的图案,然后潦草的将一行行他看不明白的类似拉丁文的血红字迹勾勒在卷轴上,他皱着眉审视着侏儒。那侏儒摇摇头,有些不耐烦的道:“让你签,你就签了吧,那么多疑问干嘛。反正这个世界不是早让你了无生趣嘛,到了那个世界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 恶魔校草,你站住

    恶魔校草,你站住

    她,白安,一开学就在学校的桃花园里撞到某个脾气暴躁的恶魔校草,后来在闺蜜的提议下前去给她道歉,没想到某个校草得寸进尺。白安忍无可忍,泼了京都第一首富的儿子:霍霆。……从此,白安便走上了不归路。
  • 人妖乱世之曼珠沙华开正艳

    人妖乱世之曼珠沙华开正艳

    妖,一种只在典故中存在的物类。某种契机下,人和妖生活的环境不再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人与妖类相见,互相查探的两方不可避免的燃起了战火。而当这这纷飞的战火稍有停歇即将再次燃起的时候,一座隔绝的小岛上一名女孩每晚都作着一个相同的梦。“心儿~心儿~”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有那一抹温柔的男声在耳边轻轻的唤着一个叫做心儿的名字。似是梦中,又是耳畔。自从被丢弃捡回来后,除了朝夕相处修炼的道士。并未见过那陌生的男子。他是谁?又为什么老是出现在自己的梦里??这一切得一切,到底有什么关联?
  • 凤泣鸣

    凤泣鸣

    噩尽岛同人:一路迈向王道,却不想......这一声,累了!却是如此的难启口(新人新书,单纯练手,请各位多加海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