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真育爱,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全面发展,使人生活幸福。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是生命成长、生存改善、生活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过程。当我们确认现代教育要以人的有尊严的生活和人的发展为本时,生命、生存、生活就成为促进现代教育的切入点、支撑点和基本点。因此,推进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自然成为推进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也必将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一、生命教育: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展生命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教育要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展生命,这是因为教育起源于生命、依据生命、服务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二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三是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教育与人的生命和生命历程密切相关。教育的开展既需要现实的基础——生命个体,又需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教育受制于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必须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教育的生命基础决定了教育必须依据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
据有关文献记载,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1964年。那一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并以此与当时导致师生关系决裂的“唯物教育”相对。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从印度瑜伽大师雪莉·雪莉·阿南达·摹提吉那里获得启示,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的思想。直到1989年,日本在修改《教学大纲》时,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不久,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小学,也系统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随后,生命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中国内地许多有识之士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大家开始意识到,青少年遇到挫折,选择终结生命这种极端做法,除了心理脆弱的原因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21世纪的教育改革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的呼吁以及围绕这一主题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建议,受到各方面的重视。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几个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文件,明确要求: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纳入全民素质教育范畴统一考虑、有效落实。随后几年,生命教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上海市制定并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训练等方面的指导。辽宁和江苏两省教育系统也将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的意识。辽宁省还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湖南省也于2005年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我国的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态势。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就是在梳理和汲取了近年来生命教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从“价值—能力—制度”的视角提出并实施的。
二、生存教育:强化意志、掌握技能、主动适应
“生存”指有“立足之地”,有生存空间,有“英雄用武之地”,它是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存在形式。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亡”,道出了自然生物生存的普遍规律。但是,人与生物不同,不仅有与万物一样依赖环境生存的一面,更有为生存而适应和创造环境的能力。人类可凭借知识战胜危机,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这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也是人的社会责任。基于此,人类必须不断学习知识,以掌握生存的本领,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生存教育,是人类学习生存本领的最佳、最直接的途径。
所谓生存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存教育最早源于为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意外事故(如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主义、安全事件等)的认识,学会应对技能的需要而开展的。它通过教育人们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如何冷静判断、规避风险、自救救人等,来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教育内涵越来越丰富,范围也日益扩大。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著《学会生存》发表以后,学会生存、生存教育更是成为教育文献上出现频率极高的词。
然而,国内生存教育的现状还远不令人满意。仅以“特殊情况下保存生命的自救生存技能”为例,有关部门曾对7~10岁的学龄儿童进行专项问卷调查,其中40%~60%的孩子,在物质诱惑面前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当问及“你掉进无法爬出的山洞怎么办”,大多数的回答是“用劲跳”、“拼命爬”、“喊救命”等消极办法;问及“你找不到家怎么办”时,近70%的人无言以对……2008年的四川地震,由于没能掌握正确的逃生技巧,不少原本可以幸存下来的生命就那样匆匆地离去……我们还注意到:在被称为“信息之海”的互联网上,想找到几个专门讲述在各种情况下生存技巧的生存类网站,也并非易事。
“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技巧”教育都如此现状,更不用说社会生存能力教育了。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时,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职业、岗位,以便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大缺失。不要说刚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即使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够做到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呢?
可见,生存教育,更是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的领域。生存教育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次,是上面提到的“应对事故”的教育,我们以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存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人面对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职业、岗位,以便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技巧的教育,其核心是“生存意识”以及与其相配套能力的教育。“生存意识”作为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之所以繁衍不绝、昌盛兴旺,便是其生存意识强烈、生存手段多样的缘由。
三、生活教育:立足现实、注重体验、追求幸福
所谓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活教育可以上溯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知道,“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他明确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他在晚年,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指出这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当今的生活教育,在继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运用教育的力量,追求学生均衡发展,以获得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不断的革新与进步。首先是谋求顺利适应现实的生活;其次在于对现实生活经验不断地更新改造,不局限于模仿过去,更要开创未来的生活;再次兼顾个人的调适与社会的进步,追求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的革新、进步与成功。
生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使之成为身心平衡、手脑并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才的教育。凡与个人及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均应是生活教育所应涵括的范畴。生活教育,统摄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层面。学校生活教育已经发展出一套课程来实施教学,而家庭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则仅是约定俗成或社会约束等潜在的道德修养。学校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职业生活教育、休闲生活教育等。
生活教育的实施,是一种艺术,其中认知教学、行为实践与情操陶冶,必须因应对象(角色)之不同或时空之转换,而单独或整合运用,行为实践和情操陶冶尤为如此。若流于公式化或过分死板,将导致生活教育事倍而功半,甚而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以生活教育与品德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的落实,对启迪学生自动、自发、自律的态度,陶融爱整洁、守纪律、负责任、重荣誉与合群互助之美德,培养身心健全、适应社会变迁之能力的时代胸怀,都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切都要是自然发生,是不可以过分强求的。学校教育功能膨胀、家庭及社会教育式微、偏重教条灌输、忽略行为实践、偏重习惯型铸、忽略认知启发等教育危机都会给生活教育带来问题。家长、教师、社会大众应以身作则,以身教代替言教;让学生在家长、教师的示范下,在社会大众的指导及舆论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能收到潜移默化之效。以热诚感动儿童,以人格教化儿童,使之变化气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教育是基本性、全面性、长期性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全部生活为实施对象,所以应从进退之礼开始教起,透过启发、关爱及无比的耐心,以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动自治的精神,使之能守法尽责、关怀别人、充实生命、造福人群、造福人类。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显然,已有许多事实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目标、是方向。我们认为,“三生教育”是适应当今现代教育的最佳模型,它深刻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能力选择和制度保障。
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存、教育即生活。“三生教育”引导人们关注生命、学会生存,成为生活的强者。它使当代人们所追求的“求真、向善、唯美、自由、尊严”理念的落实,有了扎实的载体;它使受教育者在“知生理、调心理、明伦理、懂哲理、晓事理”的过程中,实现“适应社会发展”与“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机统一,从而真正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因此,在当今世界,“三生教育”对社会、对人类都有意义,它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中国奉献给人类社会的现代教育智慧。